所谓名言起名法,是指把名言中的字句引人名字中的起名方法。将名家诗词典故等引人人名,从诗文中摘取一个词或一个字,或用一两个字概括诗文的思想、意境,使名字的寓意变得丰富起来。
《孟子》一书中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话,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字引用了其中的“浩然”二字,这就是用典。我们在起名的其他方法中,已经涉及到了引用的手法。现在我们从形式上进行分类介绍,以加深起名时对“引用”方法的了解。
(1)整用
就是完整地引用诗文中的一个词。例如:“板桥”。“板桥”一名取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杨柳枝》一诗:“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他把这首诗融进了自己的名字,借此讽刺了当时的炎凉世态。“秋岚”起名于岑参《永亭送华阴少府还县》的“新雨带秋岚”。洪波起名于李白《古风》的“洪波振大壑”。
(2)拆用
就是从某一诗文的两句话或两个词中各取一字,组成一个名字。“泊明”、“致远”取自诸葛亮的名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还有“高博”取自苟子《劝学》名句“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玉润”取自“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思齐”取自“见贤思齐焉”;“德邻”取自《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博文”取自《论语》“博代以文,我以礼”。
(3)活用
即不拘泥于诗文原来的词句,而是将原文的意义浓缩成两字词语,构成一个名字。如孙敬修(著名儿童教育家)名字取自《礼记?学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意思是只有勤奋专一,学问才能长进。孙敬修人如其名,六十年如一日,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把智慧和热情全部献给了意义深远的儿童事业。
1905年10月,帽儿胡同的一处豪宅内,张灯结彩,因为降生了一位千金。其父郭布罗?荣源根据《洛神赋》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诗句,为爱女取名“婉容”字“慕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后。她的起名法,也是活用了诗词歌赋。
起名口诀
张家明圣子房贤,
载物厚德健行天。
物换星移山河在.
好歌夫子川上言。
格言起名法
所谓格言起名法,是指用古代文献中一句有意义的话,从中精炼提选一二个字起名。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史上留传下来的优美杰出的诗词文章,简洁精粹或含义深刻的成语典故等,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将这些诗词格言浓缩起名,既体现了我们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粹,可引以为豪;又适应了社会生活文化环境,显得新颖脱俗,典雅工巧,含蓄隽美,意味深长,而又不易重名。
譬如毛泽东同志,字润之。“泽东”与“润之”意思相辅相成,用的是《孟子?滕文公上》的一句话:“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方志敏烈士之名出自《书?说命下》:“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后来成语逊志时敏,意为谦逊好学,时刻策励自己。
诗文格言起名法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起名方法,一般需要命名者熟知古代文献,了解历史知识、古典名著、历史文献、诗词曲赋、成语典故和各种习惯用语。古代先人以其非凡的聪明才智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素材,历代文人在诗词典故的旁征博引上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种作文方法被引用到起名上,也成为一种普遍通和重要的起名方法。
引用诗词经典大致有如下几类:
(1)明用类
直接用典。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其名取自《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讷、李敏的名字均出自《论语》“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著名作家张恨水名字取自南唐后主李煜《乌夜啼》中“自是人生长恨水”。他起“恨水”二字,是用以自诫不要虚度光阴,勿为逝水年华而悔恨。
著名作家谢冰心的名字是取自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一名有冰清玉洁之意。
直接用典的方法比较简单,但使用应要补充分读懂要引用的诗句内容。
(2)暗用类
用典含蓄隐晦,不易直接看出。晋人潘岳,字安仁,用《论语》“仁者乐山”意,但以岳代山,就不是直接引用了。
(3)倒用类
即用典时将名和字颠倒过来使用,即字用正典或前典,名用补典或后典。明人易三接,字康侯;清人王子接,字晋三。都系用《周易?晋卦》“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4)散用类
用典极为散漫,不易让人觅出其典之源。明人王恕,字宗贯,是用《论语》“吾道一以贯之”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有时用典不生搬硬套,而是在个别词上稍加变动,比原义更精巧和耐人寻味,更有意味。如著名学者钱大昕,字晓征,是以《礼记?文王世子》中“天子视学,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为蓝本,但改“鼓”为“晓”,既照应了名中的“昕”字,又避免过分直白。
我们在用典时如果过于直白,没有什么创新会觉得平淡无味,如同嚼蜡。例如乾隆年间,有姓“楼”名“更一”者,字“上层”,用唐诗“更上一层楼”句子,姓、名、字俱有其中。
用典的前提是懂得其中的真义,如果用典而不懂其中真义,就要闹出笑话。宋初任江南、西川转运使的樊知古,就是不懂其中真义而闹出笑话的其中一例。他本名若水,字叔清。一次宋太宗如见他,问道:“你的名字什么出处?”樊若水日:“唐尚书右丞倪若水,秉性耿直,为人坦荡,臣内心仰慕他,故自名‘若水’。”
其实倪若水叫“若冰”,冰字有一种写法是“水”,再说与“叔清”相对应的名应该是“冰”,“冰清玉沽”是成语,“水至清则无鱼”,为人所忌讳。所以太宗对他说:“你可以改名‘知古’。”话中有规劝之意。樊若水顿首谢恩,从此改名樊知古。这是用典起名用错的一个例子,因此对自己知之甚少的诗词典故最好少用,或请专业的起名师来起名。
中国人起名的一大艺术特色,就是以文章诗词、成语典故、格言俗语起名。用此方法所取之名,不仅新颖脱俗,典雅工巧,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而且在起名前后能耳濡目染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文化的持久熏陶。因此,这一起名方法,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现举部分据古文和诗词起名的例子,供读者参阅借鉴。
舒波——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清风吹空月舒波”
锦茵——杜甫《丽人行》“当轩下马人锦茵”
远帆——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
冰清——韦应物《绝句》“诗似冰壶彻底清”
如虎——辛弃疾《永遇乐》“气吞万里如虎”
高博——苟子《劝学》“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慎远——《诗经》“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浩然、养浩——《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净娟——杜甫《咏竹》“雨洗娟净”
思远——《诗经?载驰》“视尔不藏,我思不远”
清扬——《诗经?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振宇——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德馨——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鹰扬——曹植《与扬祖德书》“孔漳鹰扬于汉朔”。
逸群——《三国志》“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成思——韩愈《进学解》“行成于思毁于随”明哲——《诗经?大雅?爱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起名口诀
中华文化引为豪,
诗词文章如瑰宝。
格言入名有典故,
旁征博引如波涛。
理想起名法
所谓理想起名法,是指起名的人把理想赋予这个名字,从名字中体现出本人的理想的一种起名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理想是人的生活方式。真正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尽管每个人的理想都不尽相同,但是没有理想的人,就如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正因为此,父母都希望自己子女树立远大志向,成就事业或人生。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很多古人都把建功立业作为理想,在起名时,往往表现出来。比如隋唐之际的著名人物徐绩,字懋功,也就是评书中足智多谋的瓦岗寨军师徐茂功。
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唐王李世民的名字就是按照这样的起名方法来取的。他4岁时,有个自称会相面的先生对他父亲李渊说:“这个孩子”龙之凤姿,天子之表,其年及冠,必能济世安民。“李渊据此给孩子起名“世民”。李世民深孚民望,年轻时就表现出“济世安民”的才能,是他劝父亲李渊起兵反隋,占领长安,建立了唐王朝。
宋代初年抗辽名将、号称“杨无敌”的杨业,也就是杨家将故事中的杨老令公,他们的名字即属于这种类型。
以王姓中的历史人物为例,曾有王元勋、王继勋、王宗勋、王继业、王丕烈(丕是大的意思,烈是业的意思)等等。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意义相连。取大鹏展翅、鹏程万里之意。岳飞果然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一心精忠报国,成为南宋抗金名将。
在我国近现代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前辈们的理想往往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以名达志,以名弘志,表现出高尚的追求和崇高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原名李耆华。1913年他东渡日本时,依《万言》中的“钊远,燕之北部日钊”改名李大钊,表明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报负。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原名绍选,字渭璜。1918年夏,正在读中学的刘渭璜对同学张子珩说:“我要改名少奇,我感到应当少小就立奇志,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为国家民族的振兴献出自己的一切”。从此就改名为“刘少奇”。还有很多名人,比如下面的这些各界精英,他们的名字也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理想。
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解说员宋世雄,“世雄”乃“一世之雄”义,从名字可见父母殷切希望,其足以激励自己向上。
著名文学家冯骥才,骥才千里马之才,乃世上少有之才。再联系姓“冯”,“冯”拆开乃二马,与名义密切相连,此名使人不禁称妙。
中国前女排教练袁伟民,伟民者乃最杰出之人,率中国女排在世界上夺得三连冠,不愧为“伟民”。
高士奇,可分解为高士、士奇。高士,乃古代隐居山林之士,均为有才之人。士奇,此人很奇特,不愧为奇才。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寄托。通过孩子的名字反映出。父母希望孩子有所作为,报效国家,表现在名字中便有建国、振邦、跃华、伟民、仁杰、良材等;父母希望孩子奋发进取,自强不息,便起克勤、克坚、毅坚、自勉、思远等名字;有的父母希望孩子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便起树人一树德、克己、静淑、思谦、嘉诚等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