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的故事在中国老幼皆知。但刘邦却终逃一死,那事实上是失败了的鸿门宴。时隔一千五百年后,在蒙古草原上却有了一次成功了的鸿门宴:这就是图帖睦尔与其兄和世竦之间的生死斗争。
(1)仁宗违约,帝位不传长子
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三十六岁的泰定帝也孙铁木儿(1324—1328年在位)病死于上都,刚刚平静了几年的元朝中央政府,又因皇位继承问题陷入了纷乱之中。
元代自成宗之后,皇位争夺愈演愈烈,骨肉相残,有增无已。成宗之子早夭,身后无嗣,其侄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右丞相哈喇哈孙襄助下夺得帝位。然后又将陷害过他和他母亲成宗皇后迁往东安州(在今河北安次县西),不久又派人把她杀死。在大局已定之后,将皇位让给了驻守在漠北的哥哥海山(1307—1311年在位),这就是武宗皇帝。至大四年(1311年),武宗崩逝,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1311—1320年在位)即位,是为仁宗皇帝。弟兄二人曾相约:皇位的继承要兄终弟及,叔侄相承。这样仁宗死后就应把皇位传给武宗之长子和世竦,但他违背了诺言,立了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太子,把和世竦贬嫡到云南去了。
和世竦途经陕西时联合与武宗旧部起兵发动反对仁宗的叛乱,结果兵败后逃往阿尔泰山以西。西北诸王念他是落难的王孙,相继给予庇护。和世竦蛰居边陬,等待时机。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17岁的硕德八剌(1320—1323年在位)继位,这就是英宗皇帝。他在右丞相拜住的辅佐下,实行汉法,尊崇儒学,惩治奸佞,整肃纲纪,触犯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他们咬牙切齿,必欲置英宗于死地。至治三年(1323午)秋天,英宗自上都南归大都〔元朝都城,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东北所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旧址在今北京城内)〕。行至南坡(今内蒙古正蓝族东北)暂住下来。突然,御史大夫铁失等人闯进宫帐,英宗与右丞相拜住同时被杀,这就是元代震惊中外的“南坡之变”。铁失在政变之前,就与镇守漠北的晋王也孙铁木儿过往甚密。政变时铁失又派人向他报信。也孙铁木儿听后异常震怒。他囚禁了来使,同时又派人到上都报告铁失的政变阴谋。但使者走到中途便传来了英宗离开了上都在途中被杀的消息。英宗遇弑,天下无主,也孙铁木儿(1323—1328年在位)在诸王的拥戴下,于1324年9月在龙居河(今蒙古克鲁伦河)畔即位。这就是泰定帝。铁失和自以为拥立泰定帝有功的宗王也先铁木儿、按梯不花等一伙结成狐群狗党,相继加官晋爵,真是好不得意。但是就在他们弹冠相庆之时,泰定帝突然大打出手,将这一伙人拘捕斩首,原因是如果他不诛锄元凶,将有助纣为虐之嫌。但泰定帝也只在位五年,于致和元年(1328年)离开人世。他的儿子阿速吉八于当年即位,是为天顺帝(1328年在位),他因年龄幼小,又无良相忠臣辅佐,无法驾驭庞大的元朝帝国,因此帝位该归于谁手又成了争论不休的难题。为了争夺帝位,大都和上都之间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
(2)几经曲折,次皇子暂摄帝位
留守大都掌握兵权的大臣燕帖木儿、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于天顺元年(1328年)八月回日在兴圣宫发动了政变。扬言天下正统应当归武宗的儿子。有不从者斩无赦。他又立即逮捕了平章乌伯都剌等大臣,接着调兵守御关隘,征兵聚屯京师,于郡县制造兵器,拿出钱财犒赏军士。但这时武宗的长子周王和世辣远在漠北,道路辽远,未能很快迎来。燕帖木儿又恐怕夜长梦多,便派大臣明里董阿去江陵(在今湖北省)迎接武宗的二儿子怀王图帖睦尔,并通知河南行省平章伯颜备兵扈从。怀王简装轻骑从江陵出发,昼夜兼程,途经汴梁时,伯颜率兵扈从,风尘仆仆,直奔大都。天顺元年(1328年)九月初,图帖睦尔在大都宣布即位,改年号为天历,这就是元文宗。图帖睦尔声称即位只是暂时摄政,一等到哥哥到来,便立即让位。于是1328年,元代于上都和大都出现了天顺帝阿速吉八和文宗图帖睦尔两个皇帝(均在位仅一年)。上都和大都各不相让,于是双方展开了争夺帝位的大战。上都方面首先发难,梁王王禅率军南下攻破居庸关,进兵昌平,被燕帖木儿打败。上都派另一支军队突破古北口,进入顺义(今北京顺义),又被燕帖木儿驱赶到古北口外。就在大都方面的军队准备还朝的时候,辽东诸王朵罗台、太平等异军突起,率军援助上都,挥军攻到通州(今北京通州)直逼大都。燕帖木儿挥师迎战,与辽东军大战于檀子山(今北京东南),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打败了辽东军。未待燕帖木儿喘息,上都诸王忽剌台、阿剌贴木儿又偷偷由山西绕道攻破紫荆关(在今河北易县西),陷涿州,北上夺取大都。燕帖木儿又急忙挥戈南下,由良乡(今北京西南良乡镇)赶到卢沟桥,与上都诸王军队打了一场恶战,忽剌台才战败弃甲而逃。但上都之兵又趁虚进入古北口,再次将上都之兵赶出古北口。上都方面为改变一次次失败的局面,孤注一掷,使出了浑身解数联络全国各路反叛大都的将领,准备与燕帖木儿决一死战。一时间羽檄交驰,烽烟滚滚,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就在上都方面倾巢而出之际,站在大都一边的齐王月鲁帖木儿、蒙古元帅不花等乘虚围攻上都。由于上都之兵已悉数南进,无力守御,月鲁帖木儿等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上都。丞相倒剌沙奉玉玺出降,梁王王禅潜逃被俘、辽王脱脱被杀,天顺帝阿速吉八不知去向。进攻大都的军队见上都失陷皇帝生死不明。于是,兵败如山倒,很快被大都军队粉碎。至此,上都与大都的一场恶战,以上都失败而告终。此时文宗图帖睦尔传檄海内,令各地罢兵。他处死王禅、倒剌沙等人,又命泰定帝皇后弘吉剌氏迁到东安州,同时派遣使者到漠北去迎接哥哥周王和世竦。
(3)弟杀兄,帝位反复变永亲
天历元年(1328年)十二月,和世竦从漠北启程南下,诸王察合台、元帅朵列捏等率兵扈行,旧臣勃罗等随从。行至金山(阿尔泰山),和世竦派遣李罗赶赴京师,告诉说周王已在途中。图帖睦尔又几次派使者相迎。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和世竦(1329—1331年在位)在哈喇和林即皇帝位。这就是元明宗。
明宗随即派人到京师报信并转达他对弟弟的指示:“朕弟(指文宗)曾熟读史书,近来政务繁忙,是否废书不读?听政之暇,应该亲近贤士大夫,讲论史籍,以明古今治乱得失。卿等至京师,可以此言相告。”三月,文宗图帖睦尔派燕帖木儿把皇帝玉玺送给明宗和世竦,表示自己俯首称臣的诚意。明宗知道这次平定叛乱,全仗着燕帖木儿浴血奋战。现在他又积极拥戴,功存社稷,于是加号燕贴木儿为太师,仍为中书右丞相。并晓谕他说:“京师百官,凡朕弟图帖睦尔所用之人,一律照旧供职。”燕帖木儿上奏说: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是关键机构,择人应当谨慎。明宗一一采纳。为了报答胞弟逊位戴翊之功,他引用武宗、仁宗兄终弟及的或例,宣布立图帖睦尔为皇太子,命令大都有关官员铸造皇太子之印,以便百年之后传位给这位弟弟。同时又诏谕中书省臣,凡国家筹措钱谷、选拔官员筹重大政事,先启奏皇太子,然后转报皇帝裁决。在一切布置妥当后,他才在大臣们的簇拥下向大都进发。然而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前面等待着他的,竟是图帖睦尔和燕帖木儿精心设计的一个陷阱。图帖睦尔与和世竦虽是亲兄弟,并且图帖睦尔即位时也有言在先,即位只是摄政一等到其兄临政,皇位将拱手相让。但是君主的地位,皇权的魅力,特别是打败上都犹如自己打下了江山一样,这时的图帖睦尔感到要将如此来之不易的皇位让位于兄,由皇帝改称皇太子,实在是难以接受。此外燕帖木儿向明宗奉献皇帝玉玺时,明宗身边诸臣也对他傲慢无礼,这使以向以功臣自居的燕帖木儿颇为难堪。于是君臣二人表面不动声色,暗地密谋之后,决定不露痕迹地除掉明宗,夺帝位为已有。这年五月,图帖睦尔率领燕帖木儿等一行北上,名义上是迎接明宗和世竦南下,实际上是要置胞兄于死地。但和世竦却蒙在鼓里,毫无觉察。天历二年(1329年)八月间,和世竦行至王忽察都(在今河北张北西北)之地,前来迎驾的图帖睦尔以皇太子的身份觐见兄长。兄弟二人自延祐三年(1316年)分手,一晃就是十三个春秋,那时彼此还都是孩子,如今却已长大成人。和世竦于驻地大摆筵席,为胞弟接风洗尘。但是一个竭诚相待,一个心怀鬼胎;一个殷勤劝酒,一个假意敷衍。燕帖木儿乘和世竦疏于防备之际,偷偷把毒药放在他的酒杯里,年仅三十岁的和世竦还未到达大都,便毙命了。燕帖木儿在一片混乱中先抢了玉玺,然后便扶文宗上马疾驰,跑到上都,宣布即位,仍为文宗,并大赦天下。第二年(1330年)改年号为至顺。燕帖木儿、伯颜等在政变中立了大功,自然都加官晋爵,成为权势煊赫的人物。
图帖睦尔发动政变在上都即位,并巩固政权之后又重新返回大都。到达大都后,宣布废除明宗之子妥帖睦尔的太子之位,贬谪到静江(今广西桂林),并援引妥帖睦尔乳母的话,说他不是明宗亲子,命令大臣虞集将此事起草诏令,传告全国。同时图帖睦尔立自己的儿子阿剌忒纳答剌为皇太子。皇后弘吉剌氏也趁机落井下石,杀死了明宗皇后八不沙,就这样,和世竦全家在图帖睦尔的政变中贬的贬,死的死,很快便被消灭了。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至顺三年(1332年),文宗图帖睦尔和太子阿剌忒纳答剌竟先后殒命。燕帖木儿请求文宗皇后立皇子燕帖古思为嗣。但文宗皇后事先卜了一卦,卜者说燕帖古思如果嗣位,将寿命不长。皇后信以为真,于1332年改立明宗次子懿磷质班(1332年在位)为帝,这就是元宁宗。这样,皇位就由文宗一系又转到了明宗一系。当时懿磷质班只有七岁,政权操在文宗皇后手里。两个月之后,懿磷质班便短命夭折,皇位虚悬,天下无主。文宗皇后只好遣人把明宗长子妥帖睦尔从桂林接回大都承继帝位。他就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又称元惠宗(1333—1368年在位),即位当年改年号为元统。顺帝即位时文宗皇后与他相约,百年之后传位于燕帖古思,一如武宗、文宗故事。但是,过了七年,妥帖睦尔在牢牢控制政权之后,便下诏废了文宗庙主,把文宗皇后弘吉剌氏迁到东安州,又把燕帖古思放逐到高丽。燕帖古思行到半路上便遭杀戮。不久,文宗皇后也抑郁而亡。不可一世的文宗及其家族,就像被他残害的和世竦家族一样,也步和世竦之后尘被元顺帝消灭了。
兄终弟及何守信,冤冤相报无时了。帝位在血亲之中转来移去,所伴随着的是他们骨肉相残的鲜血,国家的动荡,百姓的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