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实践反复证明,人不能总是安于现状,因为一旦如此就会心生惰性。挫折能锻炼人,挫折更能造就人。
无数事实证明,困难是可以激发人的潜能的,它会促使一个人去竞争。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作家当面对困难的时候,他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激励他一定要取得成功,他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成为同行人中的佼佼者。在他最初学习写作的时候,由于他没有钱,无法买一些书籍,所以就到离家很远的一家工厂的图书馆去,在那里他可以看自己想看的书。他感到生活非常充实,非常美好。正是在这种环境中,他成就了自己,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之一。当时也有很多人跟他一样对写作充满了向往,但安逸的生活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目标,竞争意识缺少了,导致了他们不会有大的作为。
其实,人们能够摆脱平庸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曾经有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进行过研究。通过研究,他发现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的速度也比西岸的快。这位动物学家对这些差别感到纳闷。在他看来,羚羊的生存环境和属类以及饲料来源都是相同的,它们应当没有任何区别。后来通过研究,他终于明白了,东岸的羚羊强健的原因是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而西岸的羚羊则没有这群对手,所以非常弱小。可见,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羚羊变得弱小,而恶劣可怕的环境反倒给羚羊以强健。其实,这种现象在人身上也有同样的表现。
有了比较与参照才会有竞争的需要,继而树立信念,坚定目标。
仔细想想,大自然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存在着。
常常听到有人说累,其实那是如意与幸福的絮语。有句人们经常爱说的话——竞争中的人是快乐的,这又是对它的诠释。忧患和安逸同样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一个可以培育信念,一个只能播种平庸。
挫折与失败是一种挑战和考验。适度的失败与挫折,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
挫折可以使人更快、更好地成长。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人去适应,然而适应的程度不同必然会导致结果不同。例如,适应能力强的人必然会感觉生活非常美好;而那些无法适应环境和问题的人,必然感觉失意。然而,结果与人自身的动机和目标也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当一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任何事情,简单的就像一张“白纸”,而最终明白事情是通过他人的教育和教导,在这个过程中才学会了如何做事情,并且会根据时间、环境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反应。而那些不受约束的人,必然是无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如果平时缺乏这种锻炼必然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经历非常坎坷。他是个早产儿,后来被天花变成了麻子,而患猩红热又使他的双目失明。然而这些困难在他看来都不算什么,他仍然发奋图强,努力学习。然而天不遂人愿,后来他因为父亲欠债,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无奈他只能边自学边研究天文学。在后来的生活中,他又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放弃研究天文学,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他59岁那一年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之前所有的困难对他来说都是人生前进的阻力,但他却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将阻力化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最终成为为众人所敬仰和敬佩的成功者。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
巴尔扎克说:“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晋升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生活中的失败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正向和负向功能;
既可能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坏个人的前途。关键在于你怎样面对挫折。
其实,挫折可以增强人的意志力,对人起到很好的磨炼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由于无法接受挫折的降临,而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解决。例如,很多学生在工作之前没有经历过任何事情,所以当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时就会自暴自弃,最终因为无力承受困难而走上绝路。其实这为现代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父母爱孩子没有错,但溺爱孩子就是错误的。在平时,父母应该找机会磨炼孩子的忍耐力或者是意志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骄傲,也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要认识到,挫折的价值就是刺激你奋起,只有当你失去信心时,你才真的被打败了。
当我们处于逆境中的时候,应当相信我们离真理已经不远了。如果想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头脑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你应当将其作为自己学习的好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临危不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走上成功的道路,成为生活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