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嘉诚跟随父亲李云经从潮州迁移到香港时,香港已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英国连自己都应接不暇,所以香港也未能长保和平。很快,日军的铁蹄便踏上了香港,香港的前景顿时一片黯然,与其他遭受战乱的地区一样,这里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混乱、百业萧条的局面。
英国用武力强占并割据香港之后,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使香港得到了稳步发展。而日本占领香港时期,却是香港最为黑暗的年代。在这种情况下,李云经挣的薪水越来越少,为了养家,他只好拼命工作。
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郁郁不得志的李云经由于长年劳累,再加上贫困、忧愤,染上了肺病,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温习功课。他无法在经济上对家庭有所帮助,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生病的父亲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确实,懂事而又好学上进的李嘉诚是李云经最大的精神寄托,他满心期待着儿子能够学有所成,出人头地。为了维持儿子的学费,李云经坚持不住院;医生开了药方,他却不去药店买药,偷偷省下药钱,供儿子继续上学。后来,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实在看不下去了,才“强行”把他拖进了医院。
当时李嘉诚一家生活相当清贫,正如李嘉诚后来回忆所说:“我们每天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来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父亲身上,希望他尽快把病养好,让全家渡过这一难关。可父亲的病却越来越重。”
每天一放学,李嘉诚便急匆匆赶赴医院,守护在父亲的病床前,紧握着父亲的手,向他汇报自己的成绩。此刻,父亲脸上就会洋溢出宽慰的微笑。
然而,命运无情。李云经终于没能熬过194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走完了坎坷的一生,离开了那个动荡纷乱的世界。他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分钱,相反,还给李嘉诚遗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担。
李云经临终前,哽咽着对李嘉诚说:“阿诚啊!我对不起你,不应该这么早就把这副重担留给你,但没办法,这个家从此就只有靠你了,你要把它维持下去啊!”
此外,李云经知道未成年的儿子未来更需要依靠亲友的帮助,同时又不希望儿子抱有太多的依赖心理,因而留下了“贫穷志不移”;
“做人须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遗训。
对于父亲的熏陶和遗训,李嘉诚永志不忘,时刻铭记在心并伴随他奋斗的一生,使他终生受益无穷。也可以说没有这些熏陶和遗训,李嘉诚是发展不到今天这个地位的。
14岁的孩子,在普通的人家正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龄,正是需要父母呵护疼爱、充满梦幻的年龄。父亲辞世,弟妹尚幼,母亲懦善,加上时局动荡,世态炎凉,这一切都促使李嘉诚过早地加入了奋斗者的行列,迈出了他稚弱的第一步。
作为长子的李嘉诚知道,父亲什么都没留下,读书是绝对没有可能了。从今以后,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双肩,挑起全家人生活的重担。
尽管舅父表示愿意资助李嘉诚完成中学学业,接济李嘉诚一家,但倔强的李嘉诚深知他现在最需要干的是什么,他铭记着父亲临终前的遗嘱及对家庭的责任感,毅然打算中止学业,谋生赚钱,养活全家人。
李嘉诚的舅父对他中止学业、谋生赚钱并没有表示异议。其实,他自己本人也是读完了私塾,10岁时便离开父母而远赴广州闯天下的。
按理说,李嘉诚尚未成年,在此特殊时期,进他舅舅的公司做工,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庄静庵却没有这样做,他知道只有把李嘉诚放到一个艰苦的环境中才能磨炼出他坚强的品格和无坚不摧的意志,将来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在香港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让他在自己手下干,无疑会袒护李嘉诚,从而极有可能阻碍了他的发展之路。
对于舅父这一心理,李嘉诚当然再明白不过了:他今后的生活必须靠他自己。
庄静庵似乎显得太不近人情、太无情无义了。但正是这样,才把李嘉诚逼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由一个地位最低的打工仔一步步走向了辉煌。从这一点上看,那时舅父的“无情”,又胜过“有情”。
在舅舅庄静庵的指引下,在残酷生计的逼迫下,年仅14岁的李嘉诚开始了他从商的第一步。
家庭的一系列变故、挫折和贫困的生活,孕育了他一股更为强烈的斗志。他要挣钱,要挣好多好多钱。这时,14岁的少年李嘉诚只有一个信念:要挣钱,养活母亲和弟妹。
从此看来,李嘉诚确实是一个争气的孩子。他通过自己艰辛的努力,不仅撑起了这个家,而且还使家业取得了惊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