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俗语中的人生智慧
8061900000010

第10章 谦逊者常思己过,骄傲者常说人短

“俗语解读”

“谦逊者常思己过,骄傲者常说人短”是由清代金缨的《格言联壁》中“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演化而来的。这句俗语是说谦逊的人总是能够严于律己,以善去恶,宽厚待人,而傲慢的人常常议论他人的是非,不懂得反省自己,这样怨恨就发生了。这里所说的是关于道德修养的问题。

“人生智慧”

西汉人石奋曾经在高祖身边做小吏,恭谨无比,后来升迁至太子太傅,景帝时担任齐相。石奋有四个儿子:石建、石甲、石乙、石庆,父子五人皆是重臣,官禄都是二千石,于是景帝称他是“万石君”。

尽管富贵如此,石奋仍然以身作则,守礼循法,深怕自己有什么过失而不能发现。他对子孙的过失也决不放过,常常以对案不食来警励有过失的子孙反躬自省。

石奋的几个儿子中石建最为恭谨。他担任郎中令时,有一次上书奏事,奏章返还下来后,他发现有一个字少写了一笔,十分惶恐地说:“陛下一定要严厉斥责了。”

石奋的小儿子石庆担任内史,有一次醉后乘车回家,进大门又不下车,石奋听说后就又不吃饭了。石庆很惶恐,光着上身向他的父亲诚心请罪,石奋仍不肯原谅。后来整个石氏家族中人均光着上身向石奋请罪。

石奋十分气愤地说:“内史乃是贵人,进闾里不下车,里中的长老都快跑躲避你的车队,而内史若无其事地安坐车中,入我的家门不下车算得了什么!”

大家又再三请罪,石奋这才原谅了石庆。从此以后,石家的子弟们刚进里门就都下车步行回家。

每个人一生中不可能不犯错误。错误至少有两种,一种是无心而犯,一种是明知故犯。前者在所难免,几乎人人都犯,只是多少而已;而后者则在修养,谦虚律己、修身养性者,可避免犯这类错误。当无心或有心犯了错误,被自己或社会认识之后,救赎的途径依然畅通,那就是改过。

改过是一门社会学功课,知易行难。先是面子,中国人的面子极重要,凡事轻易不能丢面子,改过表面上很伤面子;后是内心,此过错是否是自己真心认为的过错,而无内心感到的冤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圣贤,亦会有过。所以只是要求不乱发火,不犯同样的错误而已。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改过。改过以自赎,于人于己事后都会轻松,都会告别噩梦,踏上新程。这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改过的前提是认过,先是认识到错误,再是承认其错误,这样就可以不违心,不回避,直面过错。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面子的确很值钱,认错改过很伤面子,但不认错不仅伤了面子,还伤骨子,与其里外都伤,不如伤外保里;其实公众大都通情达理,自古至今没有人去纠缠一个闻过则改的人。

要减少自己的过错,能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且承认,不是容易的事;承认过错后能改正,以及不使自己再出现同样的过错,更难;从一开始就注意使自己减少过错,而不使过错已经造成危害之后再去改正,这就需要很高的道德修养而且要不断提高。而谦逊,正是这样一种道德修养。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修身与治国、自我管理与国家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儒家经典《大学》提出了一个融修身与治国于一体的简明公式,即“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八目”中,修身是核心,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因为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法,应该从属于修身的目的。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尽管三者是修身的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则又必须从修身做起。

治人、治国、治天下都是“治己”,即修身的外化与扩大。做人应该以道德修养为基础,进行“自我管理”。中国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因为,修己才有可能有德有才,有德可成为好人,可使同样修己的他人理解和佩服,进而信任形成稳定的认同,进而能够事半功倍。“修身”是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是前提是朴素的,是始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