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解读”
“对事不对人”这句俗语是说凡事就事论事,客观评价,公事公办。在实际处理问题时,不要因为当事人是谁而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来处理事情。要针对事情这个主体,以“事”为中心,只见“事”而不见“人”地去考虑处理问题。
“人生智慧”
汉文帝时有一个士人叫邓通,因善于划船当了黄门郎。
有一次,汉文帝梦见有个黄门郎从背后推着他上了天。梦醒后,文帝前往渐台,暗自寻找梦中的黄门郎,发现邓通就是那人。因此文帝就一天比一天地宠爱他,赏赐他十多次、总共上亿的金钱,官职也提拔到上大夫。皇上让善于相面的人给邓通相面,那人直言不讳地说道:“邓通将来会因穷困而死。”
文帝不以为然地摇头说:“能使邓通富有的就在我,怎能说他会贫困呢?”于是文帝把蜀郡严道的铜山赐给了邓通,并赐给他自己铸钱的特权。从此“邓氏钱”流传全国,邓通富甲天下。
可是文帝一死,邓通马上被继位的景帝免职。不久,又有人告发邓通偷盗境外的铸钱。景帝就把邓通家的钱财全部没收充公,但还欠好几亿钱。长公主刘嫖让人赏赐邓通钱财,官吏就马上没收顶债,连一支簪子也不让邓通留下。于是长公主只得命令手下的人只借给邓通衣食费用,邓通不能占有一个钱,而只能寄食他人门下,相比之前的富可敌国,此时的境况可谓是穷困潦倒。就这样,没多久,邓通就死了。
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总想叫他活着;厌恶一个人的时候,总想叫他死掉。这种极度地任凭爱憎情感对待他人的做法是错误的。正如南怀瑾所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人类最大的缺点,和最大的愚蠢。”人人都容易犯这个毛病。即使能够注意,也总会在不经意时出现问题。任人唯亲,是领导经常犯的一个毛病。爱的时候,千方百计的提拔,恨的时候,一棍子打死。爱之欲给其喝蜜糖,恨之欲给其吃砒霜。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在我们做事的过程中,想要有效率地、公正地处理事务,那就一定要对人和事有清楚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因人废事和因事废人的结果发生。事事公事公办,相信是不少人口中常挂着的口头掸,但要实际执行起来,才发觉是相当困难。要公事公办,的确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毕竟人与人相处久了,自然会产生感情,而不论产生的是好感或是恶感,也很容易影响人的判断。
虽然人们都明白,工作是要对事不对人,但能真的完全客观地针对工作实非易事,除非涉及的人,你也不熟悉,完全以一个第三者的身分来看,才能真正做到对事而不对人。由于感觉的亲疏好恶,造成的偏心本就一件自然的事,人们实在很难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尤其在我们国家这样处处讲人情的地方。要做到对事不对人,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尊重他人,才会被人尊重,不懂得尊重他人,也往往不会被人尊重。尊重他人实际上也是在尊重自己。双方相互尊重,互相补台。无论是作为领导干部,还是作为班子成员,都要学会反思自己、尊重别人。当然,尊重人也要坚持原则,以理服人,并不是刻意地去吹捧和迁就,即使是批评,也仅是批评错误,不辱人格。这样才能够让犯错误的人心服口服。而不分青红皂白,撇下问题而教训人,在某些犯错者面前怒不可遏,冲动之下,偏颇的话往往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令当事人万分尴尬、沮丧。这样地感情用事,给当事人造成思想包袱,对问题的解决起不了什么作用。
对人的批评应当客观而公正,这是有效批评的最基本的原则。批评必须是针对工作的,而绝不能损伤他的人格,要追究失败的原因,促使他本人反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作为下次行为的借鉴,然后迈向成功。俗话说“事在人为”,具体的事都是具体的人做出来的,纠正了问题也就等于批评了当事者。因为这种方式对事情是直接的,但对人却是间接的。这样做言之凿凿,使人无法抵赖和回避,容易被人接受。如果直接对人语言攻击,当事人是可能吃不消的。按照“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进行批评,既解决了问题,又不伤感情,真正达到了批评工作的目的。说到底,“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力求实现的就是从本质上解决问题,通过事实做人的工作,而在感情上对批评者说来却是委婉的,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