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解读”
数年之后,璠还就谧请业,同门生为之语曰:“青成蓝,蓝谢青;师常在,在明经”。
——《太平御览·人事部》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表面意思说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常指青少年是新生力量,朝气蓬勃,很容易超过前辈。也就是说人们通常所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现在,人们常用这句俗语来称赞晚辈人聪敏努力,有光明远大的前途。鼓励年轻人珍惜青春的宝贵时光,茁壮成长,掌握足以让老一辈感到可畏的本事。鞭策年轻人奋发有为,自强不息。
“人生智慧”
中国古代著名的才女蔡琰字文姬,东汉陈留人。
文姬从小聪慧过人。有一天深夜,她被铿锵有力的琴声吵醒了,便侧耳倾听起来。原来文姬的父亲蔡邕几乎把毕生精力都用在研究和整理古代典籍上,平时常常写作到深夜。现在他是用弹奏乐器来减轻过度的精神疲劳。
忽然,文姬听到一声响,父亲弹奏的琴弦断了一根。她向书房里的父亲喊了一声:“父亲,您弹断的是第二根弦,对不对?”蔡邕大吃一惊问:“我儿怎么知道的?那你再猜猜这次断的是第几根?”
父亲想试试女儿的判断力,便又拨断一根弦。小文姬听后大声说:“又断的一定是第四根弦,对不对?”父亲高兴极了,又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文姬不以为然地说:“哪里是猜的?七根琴弦我都能听出来。你信不信?”父亲说:“后生可畏啊,六岁就有这么好的乐感。只要努力,你将来一定能成个大音乐家。”
文姬说:“古代的季札听琴,能判断国家的兴亡;师旷听琴能断定国家就要打仗,我一定要像他们一样。”
在人类生活的千万年中,不知有过多少圣贤俊杰;在现实生活之中,不知还会涌现出多少修养、知识、经验胜过我们的人。因此,我们永远没有资格骄傲,更没有资格歧视他人。人生代代无穷已,学习修养总无涯。今日还不如我们的人,来日未必不能远远胜过我们;今日胜过我们的人,我们未必不能超越。
革命家熊亨瀚就是一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后生。一九零三年秋,熊亨瀚肩挑行李,来到湖南益阳县龙洲高小读书。
这时,他开始接触了西方近代民主思潮,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横行霸道,极为痛恨。他抨击时政,每当他放假回家,也不忘向乡亲们宣传爱国道理。
有一天,乡亲们围坐在场院里,听他讲述世界上的稀罕见闻。有个老学究早就听说这位“洋学生”才思敏捷,便特意跑来试他的本领。他对熊亨瀚说,“我有一阕上联,你能在一袋烟功夫里对出下联来么?”说着老学究摇头晃脑地念道:
“一对烛,审三场案,充亮堂堂,普照前后左右;”
熊亨瀚立刻意识到他这是为封建衙门歌功颂德。于是就针锋相对地说道:
“五大洲,分两半球,黑黑暗暗,无分南北东西。”
乡亲们听了,无不啧啧称赞。那老学究被驳得直翻白眼,连声叹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后来,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熊亨瀚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湖南杰出的革命活动家。
正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就是这样后浪推前浪,历史的长河才得以滚滚向前。作为年轻一辈,一定要有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还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虚心向师长学习,用精神财富武装自己,创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