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安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
虽然我们没有见过真正百岁的?‘上古之人’,但是在我国古代却有一位“度百岁”的名医,他就是孙思邈,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中的老寿星。
据史书记载,孙思邈在他百岁的时候,还著书立说,写就了医学著作《千金翼方》。。孙思邈之所以长命百岁,并且直到晚年还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与他长年坚持养生是分不开的。
孙思邈主张顺其自然。他认为人体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养生之道只有顺其自然,才会有利于健康。特别是人进入老年之后,生理、心理、体质、性格、脾气、兴趣、言行等方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唯有适应这些变化,不逆自然而动,才不会有损于健康。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当人活到50岁以后,阳卫之气日渐衰弱,损耗与日俱增,心神活力也渐减退,对以前的善忘,对以后的事多处理欠当,每日起居生活多感懈怠无力,计算和授受也多力不从心,视听功能也常减弱不稳定。他告诫子孙要充分认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不能错误地埋怨老人,应根据老人的特点顺其自然,同时还必须善于遁应和调节老人的感情变化,以便顺其自然,保持平和的心态。
孙思邈还很重视食养,他把饮食与季节的变化联系起来,根据季节的不同和身体的营养需要来确定进食的重点,他认为,只有吃得好,才能强身防病。他说:“春七十二日,省酸略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余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此外,、他主张清淡,少荤腥,讲究饮食卫生,,不要吃未煮熟的食物,以免伤胃;饮酒要适量,免伤神损寿;吃饭时要排除其他烦恼,否则无益。他在总结自己的进食经验时写道:“清晨一碗粥,晚饭莫教足。饮酒忌大醉,诸疾自不生。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在他看来,老年人消化力逐渐减弱,饮食须有所节制,不可吃得过饱。应该做到少吃多餐,“觉肚空,即需索食,不得忍饥”。他平时爱吃淡食,较少吃肉,还经常服用蜂蜜、莲子_’山药、芝麻、牛乳等。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运动抗衰健身。在他的。著作中收载有大量的功法,他身体力行,每天要早起,先在床上做活动肢体的锻炼,练两遍自编的健身拳,作一次按摩,练一遍气功,从不间断。据传他打拳时,思想高度集中,旁人叫喊浑然不觉。他按摩注意全面性,从头部至各个关节都涉及。其中还包括耳浴、腿浴和叩齿。练气功时,他非常注意精、气、神相结合,动静相兼,内外双修。他自己还总结出了养生十三法,即发常梳;目常运;漱王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齿常叩;腰常摆;腹常揉;肛常提;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常做这些动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对身体有益。
孙思邈还主张“三少”。即“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三少,神仙诀了”。第一少,强调“安心药更无方”,平时心情舒畅,心平气和,尽量减少或抑制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分的情绪激动,事少言少,情绪平稳对健康长寿至关重要。第二少,即少食,吃七八分饱,古人讲的“欲得长生,腹中清”。第三少,是随年龄增长,生理变化,睡眠时间相对减少,但要强调睡眠质量,早起早睡,中午最好休息片刻。后来,他又提出“十二少”作为养生长寿之道,是根据老人特点,年迈体衰,“戒之在得”提出的,意在教人心胸开朗,志闲少欲,豁达舒畅。这“十二少”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他在倡导“十二少”的同时还提出了他所忌讳的“十二多”。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他把这“十二多”视为“丧生之本”。按他的养生理论,他所倡导的“十二少”是养生的真谛,而这“十二多”则是丧生之本。只有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的境界。他就是这样认真身体力行的。所以才能在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仅仅四十多岁时,他却超过了百岁之龄。
人在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的事情会使你发愁、动怒,但贵在尽量少发愁、少动怒。多愁伤肺,多怒饬肝。同样过喜、过乐也会损精耗神,也会使人早衰折寿。古来帝皇何其多,整日沉溺于纸醉金迷、奢侈淫乐的生活中,不知愁苦为何物,可长寿者寥寥无几。
近几年,国内外报道遇到佳节良辰时死亡率比平时高,而且多有猝死的病例。原因何在,就是违背了孙思邈的一个“少”字,过分地喜悦、激动,超过了欢乐的“度”和“限”。现在,很多青年人自恃精力旺盛,为了贪一时欢乐,不惜违背正常的生活节律,通宵达旦地出入舞场、方城大战,或纵酒狂饮,经常过度地消耗精神,其恶劣的后果为以后的身体种下了、病根、留下了隐患一到中年,就会如堤崩溃,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