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公输篇》和《鲁问篇》记述了鲁班(公输班)为楚国造云梯、钩强(船上作战的武器)等武器,但更多的记载是,他的发明和制作都是有关民生日用的,如铲、刨、钻、曲尺等。鲁班在当时是以“巧”著称于世的:
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雒(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墨子·鲁问》)
鲁般、墨子,以木为鸢(鹰)而飞之,三日不集。(《淮南子·齐俗训》)
世传言说,鲁班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论衡·儒增》)鲁班做成木鸟上天是有可能的,但连续飞上三天不落下,就是今天的现代化飞机也办不到(中途空中加油不算)。至于说鲁班曾做了一辆木车马,赶车的也是个木头机器人,可以赶着车走,这也是有可能的,大概是历史上最早的机器人。但说他母亲坐在车上开动机关后,跑得无影无踪,把自己母亲也丢了,这就太离奇了。看来,对鲁班的智巧,当时就已增加了不少夸饰成分。汉代学者王充即指出这些传说“必失其实者矣”。后世有关鲁班的传说更是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
鲁班的传说在唐代已大量出现并流行全国。鲁班由最初的一个巧木匠而成为一名超级建筑大师,他的活动范围已由木工行当扩充到整个建筑业,并增加了许多夸张和神异的内容。正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所说:“今人每睹栋宇巧丽,必强谓鲁班奇工也。至两都寺中,亦往往托为鲁班所造,其不稽古如此。”
鲁班传说最有名的,是家喻户晓的“鲁班爷修赵州桥”。这个传说最早出现在何时已不可知,最初载于元初编撰的《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赵州城南有石桥一座,乃鲁般所造,极坚固,意谓古今无第二手矣。忽其州有神姓张骑驴而过桥。张神笑曰:“此桥石坚而柱状,如我过,能无震乎?”于是登桥,而桥摇动若倾状。鲁般在下,以两手托定坚壮如故。至今桥上则有张神所乘驴之头尾及四足痕,桥下则有鲁般两手痕。此故相传,他文未载,故及之。
以后这位姓张的神仙被说成是张果老,并又增加了柴王爷,张果老褡裢里装着日、月,柴王爷的车上推着四大名山(或五岳),鲁班在桥下托住桥,赵州桥经住了严峻的考验。鲁班传说数不胜数,各地的传说又有情节相似的类型化现象。如鲁班锔塔传说,北京就有鲁班锔白塔寺白塔的传说,而河南邙山、太原双塔、庐山千佛塔、西安大雁塔等,全有鲁班锔塔的传说。再如鲁班送蝈蝈笼子或其他小东西给工匠暗示出设计图样,在很多地区都有这类传说。
唐宋以来行会制度十分普遍,许多手工业如木作、砖瓦作、石作、竹柳作等,都有自己的行会组织,这种行会到明清时转化为行帮。每一行都有自己的祖师即行业神,木、石、泥瓦行奉鲁班为祖师。据《鲁班经》记载,明初木工已在北京建庙祭祀鲁班。其他地区也“立有鲁班庙,以为祈报”。供奉鲁班神像的鲁班殿又叫祖师殿,行会议事,订行规、工价,乃至师傅收徒,都在祖师殿内举行。祭祀鲁班的日期,各地也不尽相同,分别为农历五月初七、六月十六、六月二十四、七月七、腊月二十等。香港的“三行”(泥水、木工、搭棚)工人把六月十六日定为“鲁班节”。这日要放假一天,建筑工人们白天到西环青莲台的鲁班古庙去敬香参拜,隆重祭祀;入夜则大摆筵席,开怀畅饮,与神同乐。“三行”工人们都认为喝了先师的诞辰酒,可保全年平安无事。
陶神
在人类历史上,陶器的发明和制造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我国陶器的历史是极其久远的,人类社会进化到母系氏族社会,农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导致了定居生活的出现,并使粮食成为农业部落的基本主食。人们急需一种新的、耐烧的炊具煮食,于是上古人民发明创造了陶器。
我国上古时代的陶器生产相当发达。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已经生产、使用粗陶器皿了。到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烧制出质地坚硬彩陶,上绘精美的花纹图画。殷商时期出现了釉陶,外表光泽,叩之作金石声,是瓷器的先驱。中国的陶器与继之而起的瓷器以其精美独特而饮誉世界。当时的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具,如炊具、食具、水器、储藏器等,陶器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后人感激陶器的发明者,遂出现了几位陶神,主要有尧、宁封子和昆吾。
(一)尧与“陶唐”
尧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的一位,炎黄联盟首领。尧被后人视为典范的仁君,以勤劳、节俭、办事公正、关心人民著称于世。
由于尧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位难得的圣君,当时天下莫不宾服。相传他在位71年,活到118岁,死时“百姓如丧妣”。尧一直为后人所景仰和怀念,也难怪,后世何曾出现过尧这样的贤德“仁君”?尧成为陶神是当之无愧的。
尧的名字本身就很有深意,与“土”与“陶”密切相关。“尧”字,甲骨文从“人”从“土”,像一个人头顶一块木板,木板上有两块陶土坯。有学者认为,“尧”者,陶工也,尧即陶工的形象化。烧陶离不开土、垩,《山海经·中山经》称:“有尧山,其阴多黄垩。”尧居住的尧山有大量黄土、白垩,黄土白垩是制陶的主要原料。可以说,尧的名字与制陶密不可分。
再从尧的号来看就更明确了。尧号称“陶唐氏”,《史记·五帝本经》:“帝尧为陶唐。“陶”当与制陶有关;“唐”,通“(火唐)”,烘焙也,亦与制陶有关。以“陶”为号,显示了他制陶上的贡献。一说陶唐称号与他曾受封于陶(今山东菏泽南)唐(今河北唐县西北)有关。不管怎样,尧是陶器的开创者,被后世陶瓷业立为陶神而供奉。
(二)陶神宁封子
在四川灌县青城山麓丈人峰下,有一座著名的道观建福宫。建福宫原叫“丈人观”,殿内有一位白髯飘洒、蛾冠博带的神像。这位主神就是五岳丈人宁封子。
宁封子何许人也?为何在此享受人间香火?原来,宁封子是传说中黄帝的陶正,也就是当时专门管理制造陶器诸事的官员。宁封子很会烧制陶器,而且技艺超群。相传,有一天他正在烧陶,有个人路过这里,愿意帮助烧火,宁封高兴地答应了。这位不速之客出手不凡,他烧的火能出现五色烟,制出的陶器不知比宁封高出多少倍。宁封拜这位奇人为师,得到了真传。有时兴起,竟能跳进火窑里,随着烟气上下升腾。
后来蚩尤作乱,黄帝打不过蚩尤,便来见宁封子,请他出主意。宁封送给黄帝一部仙书《龙跷经》,黄帝得以御云龙以游八极,终于打败了蚩尤,于是拜宁封为“五岳丈人”,让他管领川岳百神。
宁封的来历另有一说。四川灌县青城山建福宫后面有座山,叫“丈人山”,是轩辕黄帝问道于宁封丈人的地方,宁封因封于此山,故名“宁封”。当时天地初开,洪水泛滥,百姓们只好住在山上的洞穴里。每天到山下取水,便用潮湿的泥土做成盆状器皿,用来盛水。但这种器皿很不结实,极易碎裂。
有一次,宁封在洞中烧烤野兽,他猛然发现火坑底部的硬泥块,十分结实坚硬,眼睛一亮,悟出了道理。宁封烧出了笫一批陶器,成了制陶专家,被黄帝封为陶正。一天,宁封在窑中架火烧陶,他爬上窑顶去添柴,不料窑顶忽然坍塌,宁封不幸葬身火海。人们急忙跑出来,看见宁封的影像,随着烟气上升,于是大家都说宁封火化后成仙了。从此,宁封便成了陶神,又叫“宁封子”、“宁封真人”。
(三)昆吾作瓦
昆吾也是一位陶神。《世本》说“昆吾作陶”,“昆吾氏作瓦,以代茅茨之始”。据说昆吾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人,“为夏伯制作陶冶,埏埴(和泥制作陶器)为器”。
昆吾的最大贡献是发明了砖瓦。我国古代房屋建筑以土墙草顶发展到砖墙瓦顶,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一大进步。但说是昆吾在夏代发明了屋瓦不大可靠,近年考古发现,我国虽早的砖瓦出现在西周。瓦的使用,解决了屋顶的防水问题,延长了房屋的使用寿命,而且美化了房屋,在建筑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梨园神
旧时,走进戏班子的后台,常会见到戏班所供的一个神龛,龛上写着。“翼宿星君”几个大字,有的写着“九天翼宿星君”。龛中有的无像,有的有神像,“高仅尺许,作白皙小儿状貌,黄袍被体”。这就是戏曲界所祀之梨园神。梨园神到底是谁,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位。
(一)灌口二郎到底是哪位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在〈谊黄县戏神清源祖师庙记》一文中曾说:“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
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流此教于人间。讫无祠者。”说这位戏神是西川灌口神,他又称作清源祖师。
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在他的《比目鱼》传奇中,有一段台词特别提到了戏曲的祖师爷:
凡有一教,就有一教的宗主,二郎神是我做戏的祖宗,就像儒家的孔夫子,佛教的如来佛,道教的李老君。我们这位先师极是灵显,又极是操切,不像儒家的教主,都是涵养不记人的小过。凡是同班里面有些暗昧不明之事,他就会觉察出来,大则降灾,小则生病生疮。你们都要谨记在心,切不可犯他的忌!
李渔认为戏神是二郎神。李渔与汤显祖是明清两代戏剧大家,写有不少优秀剧本,他们认识不少优伶,对戏曲行业当然十分熟悉,所以肯定有一些戏班奉灌口二郎神为戏神。
二郎神民间极为熟悉,《西游记》中的二郎神杨戬,打败了神通广大的孙大圣,使其知名度大大提高,差不多是家喻户晓了。但二郎神的名目却很复杂,除了杨戬以外,尚有李冰、李冰之子李二郎、张仙、赵昱、邓遐等。艺人们不可能将这几位二郎神一块供奉,到底哪一位才是戏神?汤显祖和李渔对此都未做具体说明,想来艺人们对自己的祖师爷,也是比较模糊的。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的二郎神杨戬,虽传说住在灌江口,又是玉帝的外甥,但其封号是“显圣二郎真君”,从未有“清源妙道真君”的封号,况且他的形象是长有三只眼,手使三尖两刃刀,还有一只神犬,这与戏神白面郎君的尊容,根本挨不上。杨戬似应排除。
再说二郎神邓遐,历史上实有其人,《晋书》有传。据《浙江通志》,邓遐“勇力绝人,气盖当时”,他是桓温手下的名将。邓遐曾在襄阳城北水中斩蚊,为民除害出了名,“乡人德之,为立祠祀之”。但其所以称二郎神,在当时二郎神庙中享受香火,主要因为“其尝为二郎将,故尊为二郎神”。邓遐享用的二郎神庙在杭州城清忠里,斩蛟地点是在湖北襄阳的沔水,所谓“斩蚊”之类的传说,大概与李冰斩蛟的传说一样,是因为他为百姓做了好事,治理过河流(邓遐当过襄阳太守)。但邓退事迹影响不大,鲜为人知。邓遐既不享祀于灌口,非灌口二郎,又未被道教尊奉为什么“真人”、“清源真君”。邓遐为戏神的可能,也应该排除。
下面再说一下二郎神李冰父子,李冰是历史上一位治水英雄,是战国时期水利专家,他是都江堰工程的最初设计者和督造者。
在《汉书·沟洫志》中,载其事,并明确指出蜀守李冰。都江堰工程是我国古代水利的伟大成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治水前的成都盆地,多灾多难,古称“泽国”;李冰治水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从此,四川成了有名的“天府之国”。
后世为纪念李冰,为其修祠,并将其神化。都江堰在灌县境内,灌口神即由此得名。李冰被称为“灌口二郎”,以后二郎庙也不限于灌县一地,全国许多地方都建有二郎庙祭祀李冰父子。但把李冰称为二郎,有些不伦不类,于是有人又说李冰有个二儿子叫二郎,还有把他们父子合称为“二郎”的。
这位有功于民的“灌口二郎”,后被巫觋所利用,尊他为“川主”,即河川之神,并逐渐走上了戏曲舞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娱神的作法,李冰所处的时代,正是巫觋十分活跃的时代,故其“香火千年,蜀人尊为川主,思其德而歌舞之宜也。”
清代道光年间修纂的义府志》有一条记载:歌舞祀三圣,曰“阳戏”。三圣:川主、土主、药王也。
所谓“阳戏”,是一种假面傩戏,因所祀之神为阳神,“三圣”是指关系着农民生产、生活的河川、土地、疾病的三位主神。灌口二郎既然走上了戏曲舞台,困其“有着降龙的勇猛,庇佑的神威,于系着人们的生命和生活,地位自然要比其他伎艺的祖师如清音童子、鼓板郎君、梅花小娘、金花小姐乃至铁板桥上二十四位老郎高得多,最后竟成为统治舞台的戏神了”。
后来道教利用了“灌口二郎”,奉其为“清源妙道真君”,并将李冰换为赵昱,以依附于人间帝王,于是赵昱又成为戏曲之神了。赵昱是被崇道的宋真宗封为“清源妙道真君”的,此后的小说戏曲中之灌口二郎多指赵昱,元明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灌口二郎斩健蛟》等,所演皆赵昱。至于说张仙(孟昶)为灌口二郎,那是花蕊夫人怀念故主而哄骗宋太祖的说法,不足为据(详张仙一节)。与二郎神是两码事。
灌口二郎神为戏曲界祖师爷,总有些模糊,有些牵强,不如后来的梨园教主唐明皇名正言顺,影响广泛。
(二)梨园子弟与老郎神
戏曲行业过去常称作“梨园行”,戏曲演员也常作“梨园子弟”或“梨园弟子”。这里面还有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