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深忧远:不计得失图发展
8067100000045

第45章 看淡名利,知足常乐

名与利闪耀着熠熠的光芒,梦幻般迷人,大多数的人都会穷尽一生的力量去追逐。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名利背后隐藏的却是陷阱,一旦我们痴缠于名利,那么必然会堕入陷阱而懵然不知,直到最终做出不正当的行为,受到众人唾骂,方能够大梦初醒。

搞学术的人为了追求名誉,剽窃别人的论文;商人为了谋取利益而制假售假;从政者为获取好处,滥用职权,贪污受贿;普通人为求利益,而出卖良知。当这些人将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们才会明白,名利不过是一场虚空,追逐名利的过程就是一个美丽的梦境。可惜那个时候,已经难以回头,已经丧失的德行也再也难以找回。

君子视名利为虚幻,他们的心志不会被名利所束缚,所以,他们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志愿而奋斗一生,当众人都陷身于名利的陷阱而不可自拔的时候,他们依然超然于外,坚守自己的本分,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

居里夫人是世界科学史上不朽的人物,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发现了钋和镭两种新的化学元素,成为放射性化学和物理的奠基人。她在8年的时间里,连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化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能够有这样的成就,源于她对名利的漠视,爱因斯坦这样评价她:“在世界的所有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1903年12月,居里夫人因为发现镭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震惊了全世界。伴随着这巨大的声名而来的是无数的邀请宴会采访等等。居里夫人被这些无聊的应酬搞得头昏脑涨,她意识到:生活完全被敬意和荣誉毁坏了。为了躲避人们好奇的目光,她开始深居简出,家门只对几个朋友开放,而她和她的丈夫依旧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做试验。

一向清贫的居里夫人,对于诺贝尔奖的巨额奖金也毫不在意,大量奖金被她赠送给大学贫困的朋友等。出于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居里夫人一心进行自己的研究,从没想过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谋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她向政府申请专利,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

居里夫人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但她却毫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夫人呀,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的作为始终符合道德,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君子能够看破名利的陷阱,所以,他们的心灵才获得了解放,不会在名利的引诱下,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名利就像是一张用金线编织成的网,一旦我们进去,就再也难出来。它会耗尽我们的心力,使我们的人生背负沉重的包袱。在名利的桎梏之下,我们再也得不到逍遥,身心都会疲惫不堪。不仅如此,名利还具有无言的诱惑力,一旦我们接近它,就再也舍不得放开,这样一来,我们的人生就为名利所负累,本来轻松的人生,会因此而越来越沉重。

要想轻松幸福的生活,就要看淡名利,做到知足方能常乐。作家毕淑敏曾说过:“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觉,是不可以通过指标数据去量化的。”我们开心的程度,跟钱财的多少是不成比的。有的人家财万贯,但每天还是忧心忡忡;有的人并不富裕,但对生活充满了乐观自信,所以笑容时常挂在脸上。

为人处世,切忌贪婪。需知,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越多越好,人的心应该有个“度”,要学会知足,不断缩减自己的欲望,才能脱离苦难,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佛教以弘扬佛法为己任。为了度化世人,佛光禅师广建寺庙,开坛说法,他的弟子们在师父的影响下,也努力信征募捐,鼓励信徒布施积德。

有一次,佛光禅师出外弘法回来,弟子们竞相来向禅师报告个人劝募功德的成绩。弟子普道得意地说:“师父,今天有一位大施主,布施了100两银子,作为我们兴建大雄宝殿的基金。”

弟子普德也向禅师报告:“师父,城内的陈居士来拜望您,我带他巡礼各处的殿堂,他答应奉献给我们全年的道粮!”

寺中的香灯师、知客师等纷纷向佛光禅师报告自己的募捐成果,佛光禅师却渐渐皱起了眉头,让大家停止报告,开示弟子们:“你们大家都辛苦了,可惜化缘太多,没有功德!”

众僧不解,问道:“为什么化缘多了反而不好呢?”

佛光禅师道:“把钱财储存于信徒,让信徒富有起来,佛教才能富有。经常要信徒捐献功德,赞助佛事,无异于杀鸡取卵,何其愚痴!等到有一天信徒们不胜负担,佛教还有什么护法长城,佛法还怎么弘扬光大呢?”

佛教提倡布施,要在对方“不自苦,不自恼”的原则下进行,不可硬性募化,一味贪多,伤了世人向善的心。细水方能长流,学佛之人如果心中有禅,不但为自己想,更要为别人想,这才是禅者重悟道,更重慈悲的宽广胸怀。

物质享受的增加会使人更加快乐吗?答案是否定的。有资料表明:21世纪初期的美国人,收入比20世纪60年代增加了两倍,但感觉幸福的人的比例却下降了六个百分点。因此,财富并不能决定你开心与否,有时甚至还会成为人的心理负担。

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饥饿时的一块面包,是口渴时的一杯白开水。快乐是精神上的满足,那些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宝藏更能让人得到快乐。快乐并不是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而是懂得享受已经拥有的一切。否则,即使我们拥有金山银山也难以有快乐可言。

从前有个国王,他拥有广阔的领土,无尽的财富,却整天都处在烦恼之中,几乎忘记了怎样去笑。烦恼的国王命令他的大臣们去寻找世上最快乐的人,解开快乐之谜,让他也能重获快乐,于是大臣们走向四面八方,寻找快乐。

大臣们都是身居高位的官员,拥有令人羡慕的地位,但他们互相讨论过后,发现没有人觉得做大臣很快乐:整天和公务打交道,为国王提出的各种要求而疲于奔命。

大臣们去访问了工人,工人们整天早出晚归,做着辛苦的工作,酬劳却不尽如人意,脸上净是疲惫的神色,同样也不快乐。

整天在田野中劳作的农民也同样有太多的烦恼,辛辛苦苦劳作,还要担心变化无常的天气,地里的收成也不能全归自己。

最后,大臣们重新聚集起来,经过总结,他们一致认为:世界上没有活得快乐的人。

就在他们回王宫的路上,看到了一个牧羊人,他穿着破旧的衣服,驱赶着羊群,嘴里却哼着轻快的调子,一脸快乐的表情。

大臣们从没看到过哪个人像这个贫穷的牧羊人一样快乐,他们将牧羊人带到了国王的面前。

国王问牧羊人:“我的子民,你快乐吗?”

牧羊人笑眯眯地说:“我很快乐啊。”

国王激动地问他:“快告诉我,你为什么会这么快乐?你拥有这世上最珍贵的财宝吗?你不必像我们这样日夜操劳就能享受生活吗?”

牧羊人说:“不,陛下,我没有什么贵重的财宝,我需要工作来养活家人。”

国王很吃惊:“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是什么使你的日子过得如此开心?而我,身为国王,却整天忧心忡忡,烦恼不断?”

牧羊人笑着说:“我不知道您为什么烦恼,陛下,但我能够告诉您我为什么这样快乐。我身体健康,家人平安。我爱我的妻子儿女,爱我的亲朋好友,他们也同样爱我。我在美丽的草原上放牧,自食其力,不欠任何人的钱。这些就是我快乐的根源。”

国王喊道:“幸运的人!你这顶破旧的草帽比我这项镶满珠宝的王冠更有价值。你的草原给你带来的快乐要比我的王国给我带来的还多。如果人们都像你一样快乐,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美好啊!”

牧羊人回答说:“哦,陛下,这不是个难题,因为人总是想有多少快乐就有多少快乐,想要多快乐就能多快乐的。”

国王沉思了一会儿,绽开了笑容:“你说的对,拥有得多不一定就是好的,拥有得越多,就越觉得不够,烦恼也就越多,而知足就能够快乐。”

国王让大臣们将这个道理写在书上,流传下去:“活在世上本来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人们所有的痛苦和不快都是由其内心产生的。”

决定你是否快乐的并不是钱的数量,而是你内心的想法。快乐其实可以很简单,知足者就能常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