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主要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以及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和原因,阐述了生产发展与财富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该书的中心思想是基于人性论和自利心的自由放任思想,也就是经济的自由思想。斯密认为,经济自由是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要求,它最符合人们利己的本性,能让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最终就能最好地实现社会的总利益。因此,斯密在书中强烈反对国家干预人民的经济生活,主张充分实现经济自由化。这些主张实际上反映了处在工业革命初期的资产阶级的要求,他们需要扫除一切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残余力量以及国家对经济干涉的政策,从而完全确立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秩序。
《国富论》主要成就在于它汇集和发展了前人的许多经济思想,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范围以及内容做了全新、全面的并带有创造性的阐述,使政治经济学这门“最古老而又最新颖的艺术”第一次成为了真正独立的社会科学。
·作品概要·
除绪论外,《国富论》分为上、下两卷,共5篇32章。
第一篇:主要论述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以及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斯密认为,增加财富的具体途径有两条:一是加强劳动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资本积累,从而增加生产者人数。从这些观点出发,该书首先阐述了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进而论述了分工的原因。斯密认为,交换是分工的主要起因,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互通有无的倾向;同时斯密还考察了交换和分工两者间的相互关系;要实现交换,就必须借助货币这个媒介才能让交换顺利完成,所以接着他又论述了货币的起源及其功能。由于商品和货币之间的交换又引起了价格和价值的问题,所以接下来斯密又阐述了衡量价值的尺度和价格的构成及变动。
第二篇:主要论述资本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主要研究了资本的性质、构成、积累以及用途。本篇首先明确地说明了资本的构成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并区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以及论述了资本的各种形态,即借贷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的区分。
第三篇:主要论述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阶段。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作了分析,主要考察了罗马帝国崩溃到18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史,研究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对财富生产发展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只有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会有利于分工和国民财富的发展。
第四篇:主要论述政治经济学体系。斯密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对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作出了分析、比较以及批判。探究了不正确的政策主张和学说如何妨碍了国民财富的增长,这一点实际上是进一步论证了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必要性。
第五篇:主要论述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研究的对象是,国家财政收支对国民财富发展的影响。在本章中,斯密强调了必须采取合理的财政政策,使国家支出小于收入,从而促使资本的积累,最终达到增进国民财富的目的。
·经典章节·
论分工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果,我现在来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一般人认为,分工最完全的制造业,乃是一些极不重要的制造业。不重要制造业的分工,实际上并不比重要制造业的分工更为周密。但是,目的在于供给少数人小量需要的不重要制造业,所雇用的劳动者人数,必然不多,而从事各部门工作的工人,往往可集合在同一工厂内,使观察者能一览无遗。反之,那些大制造业,要供给大多数人的大量需要,所以,各工作部门都雇有许多劳动者,要把这许许多多劳动者集合在一个厂内,势不可能。我们要同时看见一个部门以上的工人,也不可能。像这种大制造业的工作,尽管实际上比小制造业分成多得多的部分,但因为这种划分不能像小制造业的划分那么明显,所以很少人注意到。
扣针制造业是极微小的了,但它的分工往往唤起人们的注意。所以,我把它引来作为例子。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么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绝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两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两三门。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因此在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两三种操作。像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的必要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从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这十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就其他各种工艺及制造业说,虽有许多不能作这样细密的分工,共操作也不能变得这样简单,但分工的效果总是一样的。凡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制,便相应地增进劳动的生产力。各种行业之所以各个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这种好处。一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程度如果是极高的,则其各种行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未开化社会中一人独任的工作,在进步的社会中,一般都成为几个人分任的工作。在进步的社会中,农民一般只是农民,制造者只是制造者。而且,生产一种完全制造品所必要的劳动,也往往分由许多劳动者担任。试以麻织业和毛织业为例,从亚麻及羊毛的生产到麻布的漂白和烫平或呢绒的染色和最后一道加工,各部门所使用的不同技艺是那么多啊!农业由于它的性质,不能有像制造业那样细密的分工,各种工作,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判然分立。木匠的职业与铁匠的职业,通常是截然分开的,但畜牧者的业务与种稻者的业务,不能像前者那样完全分开。纺工和织工,几乎都是个别的两个人,但锄耕、耙掘、播种和收割,却常由一人兼任。农业上的种种劳动,随季节推移而巡回,要指定一个人只从事一种劳动,事实上绝不可能。所以,农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现在最富裕的国家,固然在农业和制造业上都优于邻国,但制造业方面的优越程度,必定大于农业方面的优越程度。富国的土地,一般都耕耘得较好,投在土地上的劳动与费用也比较多,生产出来的产品按照土地面积与肥沃的比例来说也较多;但是,这样较大的生产量,很少在比例上大大超过所花的较大劳动量和费用。在农业方面,富国劳动生产力未必都比贫国劳动生产力大得多,至少,不像制造业方面的一般情况那样大。所以,如果品质同样优良,富国小麦在市场上的售价,未必都比贫国低廉。就富裕和进步的程度说,法国远胜于波兰,但波兰小麦的价格,与品质同样优良的法国小麦同样低廉。与英格兰比较,论富裕,论进步,法国可能要逊一筹,但法国产麦省出产的小麦,其品质之优良完全和英格兰小麦相同,而且在大多数年头,两者的价格也大致相同。可是,英格兰的麦田耕种得比法国好,而法国的麦田,据说耕种得比波兰好得多。贫国的耕作,尽管不及富国,但贫国生产的小麦,在品质优良及售价低廉方面,却能在相当程度上与富国竞争。但是,贫国在制造业上不能和富国竞争;至少在富国土壤气候位置适宜于这类制造业的场合,贫国不能和富国竞争。法国绸之所以比英国绸又好又便宜,就是因为织绸业,至少在今日原丝进口税很高的条件下,更适合于法国气候,而不十分适合于英国气候。但英国的铁器和粗毛织物,却远胜于法国,而且品质同样优良的英国货品,在价格上比法国低廉得多。据说,波兰除了少数立国所需的粗糙家庭制造业外,几乎没有什么制造业。
有了分工,同等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会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