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一生不可不知的中外名著
8071900000073

第73章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哲学名著(9)

吾人即不冥想如是高远,亦必自承人类理性不仅包有理念,且亦包有理想,此等理想虽非如柏拉图之理念具有创造力,但亦具有实践力量(以之为统制的原理)而构成“某种行动之可能的完善”之基础。道德概念以其依据经验的某某事物(快或不快),非完全之纯粹理性概念。但就理性所由以制限自由(自由自身并无法则)之原理而言,则此等道德概念(当吾人仅注意其方式时)极可用为纯粹理性概念之例证者也。德及其所伴随之人类智慧(此就其十分纯洁者言之)皆为理念。顾(斯多噶派之所谓)哲人则为理想,盖仅思想中所有,完全与“智慧之理念”相一致之人物。此犹理念授予吾人以规律,理想在此种事例中,则用为模拟人物之完善规定之原型;吾人之行动,除吾人心中所有此种“神人”之行谊以外,并无其他标准可言,吾人唯与此种“神人”之行谊相比较,以之判断吾人自身,因而改进吾人自身,——吾人虽绝不能到达其所命定之完全程度。吾人虽不能容忍此等理想具有客观的实在(存在),但并不因而视为脑中之空想;此等理想实以理性所不可或缺之标准授之理性,以“在某种类中乃十分完全事物”之概念提供于理性,因而使理性能评衡其不完全事物之程度及其所有之缺陷。但欲在一实例中(即在现象领域中)实现其理想,例如欲在一故事中描述哲人之性格,乃事之所不能行者。此种尝试实有背理之点,且远不足以增进德性,盖以自然的限制(此常破坏理念之完善),使目的所在之幻相完全不可能,且使由理念而来之“善行”类似空想,以致善行自身蒙有疑点。

此乃理性所有理想之性质,此等理想必常依据一定概念而用为吾人在行为中在批判的判断中之规律及原型。至想象之所产,则性质完全不同;无一人对于想象之所产能说明之或与以可理解之概念;每一想象产物为一种草图(Monogram),即纯然一列之特殊性质,并非由“可以指示之规律”所规定者,与其谓为构成一定的心象,毋宁谓为成一“由杂驳经验而来之暗昧速写图形”——此一种表象殆如画家、相士自承其脑中所载之事物以之为彼等所有想象事物或批判的判断等所不能传达之影像。此种表象可名之为感性之理想(虽不确当),盖因此等表象乃被视为“可能的经验直观之模型”(不能实现者),但又绝不提供可以说明及检讨此等表象之规律。

反之,理性在其理想中,目的在依据先天的规律之完全规定。因之,理性自行思维一种对象,且以此种对象为能完全依据原理规定之者。但此种规定所需之条件,不能在经验中求之,故此概念之自身乃超经验的。

美学史上的巨作

《美学》

·作者简介·

黑格尔(1770—1831),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出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亚特一个官吏家庭。从1780年开始,黑格尔就来到该城文科中学读书。1788年10月前往图宾根神学院学习神学和哲学。在他青年时代,适逢法国大革命爆发,因此他深深地受到了卢梭的思想的影响。他坚决地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分裂,渴望德国在政治上实现统一,并把德意志民族的复兴同资产阶级革命紧密地联系起来,将立宪政治制度视为理想的国家制度。后来,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失败和欧洲封建势力的复辟,他便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开始赞颂现存的普鲁士王国,主张在此基础上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在1829年,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晚年的黑格尔对普鲁士王国表现出忠顺的态度,但却对法国革命始终持着极度的赞扬,并坚决反对德国保守派的历史法学派。他的一生创有大量的政治论著,其中发表的有《评1815年和1816年符腾堡王国等级议会的讨论》、《法哲学原理》、《论英国改革法案》。后人编辑出版的有《德国法制》、《黑格尔政治和法哲学著作》等。

·作品导读·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黑格尔美学可以说是资产阶级美学的最高峰。虽然它形式上属于神秘的唯心主义,但内容上却包含了历史主义和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黑格尔美学也为其后各种不同的美学思潮和流派留下了甚为广阔的继承、吸收和发挥的空间。

·作品概要·

黑格尔的《美学》又名《美学讲演录》,全书共分为3卷,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衍化、生发出基本原理、艺术史、艺术分类等严密的美学思想体系。

本书在序言部分就阐明了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从黑格尔的角度来看,他认为美学的范畴在于艺术美,而不是自然美。在美和艺术的科学的研究方式上他分为两个步骤。首先,从经验出发,对某个艺术作品进行客观的欣赏和评价,了解到这件艺术品所产生的历史环境;其次,从理念出发,认识它们的自在本体性和普遍性。

§§§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了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黑格尔认为,概念的普遍性和客观实在的具体性在理念中都有迹可循。因此,理念既包括本质和内容,又容纳现象和形式,是两者的具体统一。此外,黑格尔还指出美的生命在于显现。因此,所谓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指的就是以感性为载体绽放出理念的光辉。

第二卷则主要论述了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艺术的各种特殊类型体现出了美的理念上的一些重要差异,它们是美的理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形势。这些艺术的特殊类型可分为象征主义艺术、古典主义艺术和浪漫主义艺术三种艺术类型。首先,象征型艺术是艺术的开始阶段,是从形式艺术过渡到真正艺术的准备阶段。这种艺术类型的理念与形象是不和谐的,但却通过其神秘的色彩将崇高的风格完美地显现了出来。其次,古典型艺术是艺术的中心,是一种恰当实现艺术概念的真正艺术。这种艺术在理念和形象上达到了一种自由完美的协调,在感性形象中充分体现了理念的韵味。最后,浪漫型艺术的主要对象是自由活动的心灵。这种艺术的精神内容取代了物质的表现形式,它的基本原则是精神离开肉体,返回到本身。也正是因为浪漫型艺术的这种内在主体性,才使得各人的独立性和环境的偶然性之间的尖锐矛盾日益突显。因此,浪漫型艺术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卷的主要内容是详尽地讨论了各种艺术门类的体系。黑格尔认为,建筑是最早的艺术,是第一阶段艺术的主要体现。它实现了艺术的最初任务。建筑是客观基础的一种外在形式,并通过象征的方式暗示出了精神性和主体性的意义。其次,第二阶段的艺术主要是雕刻。这一阶段按照分类属于古典型艺术,因为它把精神用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变现出来,使精神和物质融合为一个整体。这一阶段的艺术特点是精神与物质的完美结合,用感性的形象将理念显现为实有。第三阶段的艺术主要是绘画、音乐、诗歌。这一阶段,精神以绝对的高度压倒了物质,理念逐渐从物质中挣扎出来并转向自由、无限的方向发展。因此,这一阶段属于浪漫型艺术,并且已经达到了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经典章节·

1.自然美和艺术美

根据“艺术的哲学”这个名称,我们就把自然美除开了。从一方面看,我们这样界定对象的范围,好像有些武断,好像以为每一门学科都有权任意界定它的范围。但是我们把美学局限于艺术的美,并不应根据这种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固然常说美的颜色,美的天空,美的河流,以及美的花卉,美的动物,尤其常说的是美的人。我们在这里姑且不去争辩在什么程度上可以把美的性质加到这些对象上去,以及自然美是否可以和艺术美相提并论,不过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从形式看,任何一个无聊的幻想,它既然是经过了人的头脑,也就比任何一个自然的产品要高些,因为这种Geist[法译作“精神”(Esprit),英译有时作“精神”(Spirit),有时作“心灵”(Mind)]幻想见出心灵活动和自由。就内容来说,例如太阳确实像是一种绝对必然的东西,而一个古怪的幻想却是偶然的,一纵即逝的;但是像太阳这种自然物,对它本身是无足轻重的,它本身不是自由的,没有自意识的;我们只就它和其他事物的必然关系来看待它,并不把它作为独立自为的东西来看待,这就是,不把它作为美的东西来看待。

如果我们只是普泛地说: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这就等于还没有说出什么,因为所谓“高于”还是完全不确定的说法,还是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左右并列地摆在同一观念范围里,所指的还只是一种量的分别,因此,还只是一种表面的分别。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这里的“高于”却不仅是一种相对的或量的分别。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就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此外,把美学局限于美的艺术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尽管人们常谈到各种自然美——古代人比现代人谈得少些——从黑格尔所谓“绝对”,“自由”,“无限”,“自在自为”,其实都是一回事,即一个独立自在的整体,不受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所限制,只有把一个对象看作一个独立自在的整体,即理念与现象的统一体,它才是绝对的,无限的,自由的,自在自为的,也才是美的。“自为”就是自觉,与存在而不自觉的“自在”对立,是心灵的特征。

存在主义的代表作

《存在与虚无》

·作者简介·

让·保罗·萨特(1905—1980),出生于巴黎,他是法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戏剧家,同时他还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萨特出身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从小寄居外祖父家。他很小就开始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他19岁时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毕业后在一所中学担任哲学教师。1933年,他前往柏林法兰西学院的哲学系进行深造学习。回国后继续担任教师,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批哲学著作:《论想象》、《自我的超越性》、《情绪理论初探》、《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等。在二战期间,萨特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第二年被释,此后让·保罗·萨特便参加了法国地下抵抗运动,并于1943年秋出版了其哲学名著《存在与虚无》,至此方才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作为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萨特在这个领域也有着足以傲人的资本。其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这些著作为20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此外,萨特还把深刻的哲理带进了他的小说和戏剧里面。他的中篇《恶心》、短篇集《墙》、长篇《自由之路》等都已被公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在戏剧方面,他的成就甚至高于小说。萨特一生创作9个剧本,其中《苍蝇》、《间隔》等作品,在法国当代戏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萨特的哲学思想在戏剧上有着明显的表露,例如他的一部政治剧《恭顺的妓女》,就深刻地揭露美国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的迫害,寄托他对反种族歧视的普通人民的觉醒的深深期待,体现了他主张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

·作品导读·

萨特的文学和哲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哲学思想常常隐藏在他的文学里,依托于他的文学作品而进行传播,同样他的文学也是凭借着哲学思想而得到提升的。可以这么说,是因为《存在与虚无》的发表才让萨特具有了哲学家这一殊荣。仅此一端,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部作品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存在与虚无》具有独特的价值,它将自黑格尔以来的新生的精神现象学融汇在其中。书中,萨特以人为中心,主张人们在无法改变的时候,通过自由选择不断创造自己的存在,并承担自由的重负,对自己、对整个世界承担责任。

到了20世纪50年代,存在主义已经发展成为法国思想界最具影响的思潮,甚至已经超出了思想领域的范畴,超出了法国的国界。而这部《存在与虚无》也就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作者本人也奠定了在这个运动中无可抗议的领导地位。因此,无论人们是否喜欢这部书,它在半个多世纪中一直是一部受人关注的学术著作。

·作品概要·

作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虚无问题;第二部分论述自为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第四部分论述拥有、作为和存在。

在本书的前三部分内容里,作者着重解决了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也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的内容主要探讨了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以及与处境的具体关系,进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确定了其“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书中萨特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不多也不少。就石头本身来说,它是其所是,这件事物的存在总与它自身相合,这就是“自在的存在”。而“自为的存在”实际上指的是人的存在。书中作者指出:人的今天与昨天和明天是不一样的,因为人的意识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也正是因为人是有意识的,所以人的本质才不固定。在人刚出生的时候,还不存在本质,因此只能作为一种存在留在这世界。但随着后天的成长,本质会慢慢地出现,它是通过人的意识自由选择的,而意识所选择的过程完成是个人化的事件,每个人的选择都不相同,因此人的本质也不相同。而所谓的“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这个意思。

·经典章节·

结论

一、自在和自为:形而上学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