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不断寻梦者:探索李嘉诚财富的轨迹
8072800000062

第62章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人才

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人才是最好的人才。

李嘉诚经商,在脑中有一套独特的人才观。他深深地懂得,得人才者,得商业大势;同时他更清楚,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人才是最宝贵的。因此李嘉诚在用人时总是以适合企业发展为前提。

马世民等于是李嘉诚连公司一道买下的人才。李嘉诚入主和黄不久,马世民即坐上和黄集团第二把交椅,任董事行政总裁。

除了和黄以外,马世民还先后出任港灯、嘉宏等公司董事主席。马世民是长实系除老板李嘉诚外,第一个有权有势、炙手可热的人物。李嘉诚表示:“我一个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做那么多间公司的主席。”另外,青洲水泥行政总裁布鲁嘉也是英国人。

在和黄、港灯两大老牌英资集团旗下,留任的各分公司董事长、行政总裁达数十人之多。

马世民把李嘉诚左右称为“内阁”。评论家说:“这个内阁,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李嘉诚大举进军香港英资企业。

1977年,李嘉诚购得美资永高公司后,迅速把矛头指向称雄香港的英资企业。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怡和系的九龙仓。但后来,李嘉诚以退为进放弃了对九龙仓的收购,将其转手让与船王包玉刚,自己则转而把经营不善的和黄洋行作为收购对象。

他在部署收购和黄的同时,在市场悄悄吸纳英资青洲水泥公司的股票。1978年,李嘉诚持有的青洲水泥股票达25%,他也因此进入青洲水泥董事局出任董事。1979年,他所持的股份增购至40%,顺理成章坐上青洲水泥董事局主席之位。

李嘉诚完成收购和黄洋行等过程达3年之久。1981年伊始,他正式出任和黄集团董事局主席。

港刊称,“以鬼治鬼”使李嘉诚完成收购英资企业后的治理大计。青洲水泥的行政总裁选留布鲁嘉,和黄集团的行政总裁是李察信。

1982年秋,英首相撒切尔夫人赴京就香港的政治前途与中方谈判,香港英人惶恐不安,信心危机席卷香江。

李察信竭力主张和黄集团将重心转向海外发展,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前途,他说:“不可能那样,我们长实集团不打算迁册。若论个人在公司的利益,我比你拥有的多,我是经过慎重考虑才说这种话的。中国政府欢迎海外企业家来华投资,也就根本不可能对香港私人资产采取行动。”

李嘉诚把自己赴内地的观感以及海内外舆论的评论讲给李察信听,但他无法说服李察信。两人分歧严重,一直无法协调工作。1984年8月,李察信辞职。接替行政总裁一职的是另一位英籍人士——马世民。

西蒙·默里1940年生于英国,马世民是他来香港后取的中文名。

马世民未读大学,他说他的大学就是人生。他有不凡的经历,19岁跑去参加法国雇佣兵团,派驻阿尔及利亚作战。他后来把他的经历写成一部名为《Legionaire》的小说,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

1966年,马世民来到香港,进入最负盛名的怡和洋行工作。他形容自己就像个推销员,墙纸、果仁、钢材、机器、电器等,什么都卖过。其中的3年,他被派驻怡和在泰国的分支机构,负责怡和地产的建筑合约,他称自己是万金油。也正是他在多种领域经受过锻炼,李嘉诚在煞费苦心物色综合性集团和黄行政总裁时,把马世民列为首要人选。

马世民在怡和服务了14年,深得怡和重视,他是怡和工程、金门建筑公司多年的执行董事。70年代后期,他还被派往伦敦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修经济管理专业课程。

70年代末的一天,马世民代表怡和贸易来长实推销冷气机,希望长实在未来的大厦建筑中,采用怡和经销的冷气系统。他坚持要见李嘉诚,通常情况下,公务繁忙的李嘉诚并不过问这一类“小事”,但还是同意会见这位倔强的“鬼佬”经理。

这次会面,他们彼此都留下深刻印象。马世民自我评价说:“目前来说,我的能力和经验还有待于边干边学,但香港是这样,只要你拿出真本事来做生意,你就会学得很快。”

马世民还说:“我属龙,用你们中国人的话说,是龙的儿子。”李嘉诚也属龙,不过,比马世民整整大12岁。李嘉诚与马世民就好些话题交换了意见,对他颇有好感。

1980年,40岁的马世民决定告别打工生涯自立门户创立Davenham工程顾问公司,承接新加坡地铁工程。

1982年后,李嘉诚积极物色接替李察信的人选,竭力拉马世民加盟。

1984年,李嘉诚透过和黄收购了马世民的Davenham公司,委任他任和黄第二把手——董事行政总裁。

马世民一上任,便为和黄赚大钱,并辅佐李嘉诚成功地收购港灯集团,战果辉煌,是当时华资进军英资四大战役(李嘉诚收购和黄、港灯,包玉刚收购九龙仓、会德丰)中的一役。

在马世民加盟之前,李嘉诚就与他在“看好香港前途问题上”形成了共识。1986年,马世民提出立足香港、跨国投资的策赂,得到李嘉诚的支持。于是,就有了和黄、长实及李嘉诚私人大笔投资海外的惊人之举,从而引起世界经济界的瞩目。但总的来说投资回报却并不理想。

李嘉诚无疑是海外投资金额最大的一位香港华人富豪。与此同期,香港不少财团已在中国内地轰轰烈烈干起来,取得骄人成绩。李嘉诚先输一轮,岂能甘心。他奋起直追,从1992年起,开始把对外投资的重点放到内地市场。

同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经济特区,掀起改革开放的巨浪。中国内地被世界经济界看成全球最具潜力的投资市场。据传,亲英亦亲华的马世民,固执地要李嘉诚三思而行。但李嘉诚往往行动迟人一步,但决策一定,就不易随便更改。两人想法开始出现分歧。

1993年9月,马世民辞去和黄行政总裁的职务,由长实董事副总经理与和黄执行董事霍建宁接替。马世民成为和黄最后一位洋大班。

李嘉诚为了增强下属对集团的归属感,往往会给他们以低价购入长实系股票的机会。在马世民离职的9月中,马氏就用8.19元/股的价格购入160多万股,当日就按每股23.84元的市价出手,净赚2500多万元。

李嘉诚还向高层表示,和黄以后请人,要多用本地人,并且通晓普通话是必要条件,这很清楚地表明,他的投资大计是放眼内地。李嘉诚“以夷制夷”的战略方针,对于稳定军心、控制局势起到了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收购英资公司之后,如果实行排外,势必会使公司出现混乱,陷于停滞和瘫痪。这样,经济上势必遭受惨重的损失。相反,保持稳定,“以夷制夷”,可使公司正常运转。

以马世民为例,他任和黄总裁达9年之久,为和黄创下了辉煌的业绩。一些投资的失利,只是白璧微瑕。马世民的政见,曾招来不少非议。但他的人品,却几近完美——他的口碑,甚至可与李嘉诚相提并论。马世民辞职后,其下属无不对“波士”(老板)交口称赞,有的还掉下眼泪。

但是,李嘉诚的投资重心转向内地时,就顺应现实需要,以当地华人为重,并且要通晓普通话,这是李嘉诚适时应变的体现,实乃明智之举。他同时也表示,以后公司要多任用有才能的华人。看来这也是李嘉诚针对立足香港,大举投资内地的适时之举了。

由此可见,重用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人才有多重要。

人们往往片面地去追求最好,却迟迟没有搞清:什么才是最好的?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再贵也没有用;不适合自己的人,再优秀也是枉然。适合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否则的话,即使再贵也不能称之为最好,对人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