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戎马一生建奇功:郭子仪
8073300000022

第22章 马嵬兵变,自食其果(2)

由于随行的人太多,所以处在最底层的太监宫女和随行的兵士都没能够吃到饭,所以他们心中都有怨气。吃过饭后,唐玄宗一行继续西行,然而,在这一路上,不断有人逃离队伍,连内侍监(从三品)袁思艺也偷偷溜走了。到达金城县(陕西兴平)时,县官早已不知去向。当夜宿于驿站中,也没灯火,顾不上分什么贵贱尊卑,混杂着相枕而眠。这天晚上,潼关败将王思礼赶到,直到这个时候,唐玄宗才知道哥舒翰的确切消息,随即任命王思札为陇右、河西节度使,立刻赴镇,收合逃散士卒,整顿部队,等待东征。原来马嵬坡属兴平地界,保驾西行的队伍进入此地,沿途所见,更令人触目惊心,此地的男子全被征募到战场了,留下的妇婴老幼,成群结队向西面逃奔。路边、树下,到处散布饿殍尸体,老鸦争啄尸肉,见人不逃,死赖于树上,依然择尸而啄。偏偏保驾的御林军中,有不少是兴平地方人,见此惨相,不少人便也偷偷溜走了。但是有不少人被杨国忠派人抓回,杨国忠下令当众斩头,沿途又平添了不少无头冤鬼。甚至连御林军的大将军陈玄礼,亦不忍见部下被屠,曾出面制止杨国忠的残屠,但杨国忠却抬出皇上圣旨来训斥陈玄礼,陈玄礼平日早已非常痛恨杨国忠“蛊君误国”,此时又添新仇,因此“杀国贼”的念头,已在陈玄礼心中萌生了。偏偏天色也风云变幻,就在太子李亨离开不久,便下起雨来。马嵬坡下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根本不能行走车驾,玄宗李隆基这支“西行御驾”,便动弹不得,只好留在坡上,待天晴再作西行。

护驾的御林军兵士,地位最低下,早已多日来未吃饱饭了,碰上阴雨,四下如死寂地狱,休说粮食,便连多一个活着的百姓也没有,御林军兵士们,均料之下必死无疑,但并不甘心,于是便聚众向陈玄礼求请,要派人到外地去购买军粮。陈玄礼叹道:“三军皆由杨国忠发号施令,他不准任何人离开,违者立斩,汝等休要拿脑袋去硬碰刀锋也!”御林军将士一听,都大怒说:“杨国忠这误国奸贼!难道要我等活活饿死于马嵬坡吗?走!去跟杨国忠索粮去也!”于是,这一呼百应,立刻便涌出了几百御林军,如潮水般向杨国忠的营帐冲去……这一股浪潮,如火如涛,挡者必杀。不料此时杨国忠竟不知好歹,当这股怒涛涌来时,不但没好言相慰,反而端出丞相的官威来镇压,并且还让手下把为首的御林军将校抓去斩头!御林军将士本来就心有怨气,此时又见杨国忠仍要杀人,不由得群情激奋起来。原来,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在宦官头子高力士的支持下,本想在京城杀掉杨国忠,但未得机会。高、陈二人都是开国功臣。陈玄礼淳厚俭朴,高力士竭尽忠诚,二人深得玄宗信任,根底比杨国忠深得多。他们两人明白玄宗意在入蜀避乱,而蜀地是杨国忠的势力地盘。为了不受制于人,必须赶在入蜀之前杀掉杨国忠。就在这个时候,也不知是谁突然振臂大呼道:“杨国忠动兵谋反!”立刻便有数百人呼应道:“把奸贼杨国忠杀了!为国除奸啊!”杨国忠见状,心知不妙,他正欲喝令他的丞相府亲兵保护他去奏知皇上,不料他的丞相府亲兵见势不妙,早就抛刀弃枪,四散奔逃保自家性命去了。杨国忠慌忙逃进驿站西门,被禁军追上,乱刀砍死,割下头颅挑在枪尖上示众。一同被杀的还有御史大夫魏方进、杨国忠之子户部侍郎(正四品下阶)杨喧和韩国夫人。愤怒的御林军眼见已杀了杨国忠,心知若不除根,必有后患,便再涌入陈立礼的营帐,向陈玄礼道:“国贼杨国忠已斩杀,祸根尚在,求陈将军作主定夺!”陈玄礼自然知道,所谓“祸根”指的是正伴驾西行的贵妃娘娘杨玉环,亦即玄宗皇帝最宠幸的女人,杨国忠是杨玉环的兄长,兄长被杀,杨玉环岂能不报此仇?她果然是一大“祸根”!陈玄礼转念一想,他自然知道杨国忠被杀,自己难逃干系,除非他把部下全杀了!但于此艰难时势,兵将宝贵,杀了谁来护驾?况且众怒难犯,弄不好连他陈玄礼也会被乱兵所杀!禁军包围了驿站,人声鼎沸。唐玄宗问明情况后,扶杖来到驿门外,慰劳军士,下令各归本队,但将士无人应答。陈玄礼启奏说:“杨国忠谋反被杀,贵妃不宜再侍奉陛下。军士们请求陛下割恩,将其正法。”唐玄宗说了句“这事由朕自行处理”。然而,此时已经没有人听从他的号令了。终于,陈玄礼决然地击掌下令说:“六军不发!先除妖妃!”陈玄礼这一定夺,便决定了贵妃杨玉环的命运。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已接报,安禄山的大军,已攻陷唐都长安,奔向西面追击,距马嵬坡只有百余里路,唐玄宗李隆基已感到快要穷途末路了,他唯一的出路只有向西蜀逃窜,舍此别无他途。而唯一能令他安全逃抵西蜀的力量,便是护驾的“六军”,假如“六军不发”,那么,唐玄宗就根本到不了蜀地,而且还有可能被叛军所杀。此时,“六军”的任何要求,比皇帝的圣旨更有力量,连皇帝本人亦不敢违抗。

然而,要唐玄宗杀死自己最宠爱的杨贵妃,又是一件让他非常为难的事情。唐玄宗怎么会舍得杀他最宠爱的杨贵妃呢?随后,唐玄宗亦曾试图挽救杨玉环的性命。他对高力士说:“贵妃深宫居停,不闻外事,何罪当诛?”高力士回奏陈玄礼的话道:“贵妃本来无罪,但乃兄杨国忠蛊君误国已被诛杀,贵妃若留在皇上身边,将士不安,望皇上割爱!”高力士一顿,又加了自己的意思说:“陛下,目下当务之急,乃安抚将士之心,将士安陛下则安,陛下安则社稷安。望陛下当机立断,迟则恐有不测剧变也!”唐玄宗李隆基尚在犹豫,外面哗声更烈,几乎要冲门而入了。唐玄宗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局面,于是,他便退入驿内,沉思而立,良久不语。然而,驿站外面的御林军已经是群情高涨,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此时,京兆司录参军韦谔也跪伏于地,叩头恳请,说:“皇上,眼下众怒难犯,形势急切,安危只在片刻之间,臣请求陛下赶快决断!以免引起兵变。”此时,唐玄宗心中眷恋不舍,难以下手,说:“贵妃常住宫中,不与外人交结,何以能得知杨国忠谋反呢?”高力士语气沉重,指明利害说:“臣知道贵妃是无罪的。但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而贵妃还在陛下身边,他们如何能安心呢!臣请陛下慎重考虑一下,只有将士们安宁,陛下才会安全啊!”高力士看到皇上还是犹豫不决,于是,顿足说:“军士已闯进来了,陛下若不速决,彼等便要自己动刀杀贵妃了……”高力士隐住一半没说,这便是“若动刀杀贵妃,下一步便是弑君之乱!”这个时候,唐玄宗顿足说:“朕也顾不得贵妃了,你替朕传旨,赐贵妃自尽罢!”惊惶、伤痛、悔恨交逼之下,李隆基终于流出泪来了。高力士领旨入内,引贵妃往佛堂自缢。贵妃杨玉环接旨,不由昏倒在地。好一会儿才醒过来,悲叹说:“全家皆亡,留我何用?但亦容我辞别皇上。”

高力士把杨玉环引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掩面不敢相对,杨玉环拜别了玄宗,返回佛堂。在这个时刻,高力士只一心护君,他冷漠的牵起贵妃杨玉环,引至一棵梨树下,解了罗巾,系于树枝上。杨玉环自知无望,跪下向北拜说:“妾与圣上永诀了!”拜毕,即将头套入罗巾中。只见高力士一脚把贵妃脚下的凳子踢翻了,贵妃杨玉环双脚悬空,娇躯猛地一颤,没过多大会儿,杨玉环便气绝身亡了,时年38岁。在乱世之下,一个女人哪怕再尊贵也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看到杨贵妃不再动弹,高力士便让人将杨贵妃的尸体抬到院庭,并且召陈玄礼等人验看。陈玄礼见杨贵妃确已身死,于是便解下甲胄,向唐玄宗叩头谢罪,然后出驿站告谕军士,杨贵妃已经被缢死,此时,听到这个消息后,御林军将士们感觉心中的激愤和长期以来的压迫感终于释放出来了,随后,众禁军高呼“万岁”,然后便纷纷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并且为第二天的行程做准备。

这个时候,已经年逾花甲的唐玄宗显得更加苍老,憔悴。这么多年来,都是因为有杨玉环在他的身边,他才有所寄托,现在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也离他而去了。此时此景显得非常凄凉,由于事出突然,而且当时唐玄宗也知道众怒难犯,法不责众,所以,当杨玉环被缢死后,由于情势所限,杨贵妃的尸体只用锦衣包裹,草草埋葬于驿站西面路北的土坡之下。事变之时,虢国夫人和杨国忠的妻子裴柔等人先行在前,闻难后奔逃至陈仓(陕西宝鸡),也被县令薛景仙率兵抓捕斩杀。至此,在唐朝廷中杨氏集团的权力成为过去。在这个沉重的打击下,唐玄宗显得六神无主,一切都听从高力士和御林军的安排。

这一夜对唐玄宗来说太漫长了,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噩梦。形势的多变让唐玄宗不敢再去想象未知的前途。经过这一次的兵变,唐玄宗虽然已经被折腾得很疲倦,但是他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众人议论应该向哪里前进,但是争论了很长的时间,依然没有统一的看法。这个时候,唐玄宗虽然一心想着入蜀,但是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威望和皇威。虽然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还是担心自己的意愿的不到朝臣的支持,所以从开始到最后,他都没有怎么说话。韦谔以兵少为由,请先往扶风(陕西凤翔),再作打算。临行之际,一群父老百姓拦驾请留。面对这种局面,唐玄宗只好令皇太子留下宣慰百姓,急忙起驾西行。一会工夫,聚集来了几千百姓,请求皇太子率兵向东讨贼,收复长安。

太子想派人报告唐玄宗,请示进止。其长子广平王李懒、次子建宁王李恢与亲信宦官李辅国一起拉住马缰绳进谏说:应当顺应民情,图谋复兴大计,不如收集西北边防之兵,召回河北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并力东讨,收复长安和洛阳。百姓前拥后围,太子无法西行,便派皇孙奔马驰告唐玄宗。唐玄宗西行一段路程后,停下来等候太子。及至皇孙前来禀告,他明白太子是想借机摆脱制约了,不禁仰天长叹。他看到事已至此,已经无法挽回,无奈之下分出一半士兵和一部分飞龙厩马,勉励将士们齐心辅佐太子,建立功业。而自己则是继续西行。大唐王朝之所以会遭到如此的劫难,造成马嵬兵变,与其说是奸臣当道,倒不如说是皇帝昏庸。落到现在逃亡的地步,完全是唐玄宗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