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戎马一生建奇功:郭子仪
8073300000036

第36章 边乱又起,计退吐蕃

在平定内乱之后,唐朝内部并没有停息下来,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经历了战乱的朝廷已经无力驻守边疆,导致了边防空虚,而此时的吐蕃伺机而起,多次侵略唐朝边境并且向南入侵;以及后来的边将叛乱,回纥起兵,这些都使得唐王朝显得岌岌可危。已经是年逾古稀的郭子仪依然奉命保家卫国,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敌境,多次退敌,终使得朝廷化险为夷。终于公元781年病逝,年85岁。德宗感念其功,谥号“忠武”。

大约两千多年前,西北地区的部分羌族不断南徙,与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土著居民逐渐融合,形成吐蕃民族。吐蕃族崛起于青藏高原,公元6世纪的时候,青藏高原上还是部落分立的局面。东有白兰、党项、附国;西和西北有大、小羊同;北有苏毗;南有吐蕃六牦牛部等部。当时的各部落的社会形态,还处于从部落联盟向奴隶制过渡的阶段。

吐蕃是藏族的先民。吐蕃王朝的发祥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的穷结、泽山一带。这里是湖泊星列,沟渠连通的农牧兼宜地区。所以吐蕃部落的生产最为发达。吐蕃的君王称“赞普”,实行世袭制,辅臣称“大论”、“小论”。到弃宗弄赞(松赞干布)的祖、父两代时,其势力已逐渐扩展到拉萨河流域。吐蕃人因从事游牧而擅长骑射,勇敢善战,成年男子都是战士。其风俗崇尚战死,甚至战死者的子孙,也受到本部落成员的尊敬。又其风俗重巫鬼,长期保留着人祭、人殉的习惯。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松赞干布继位为赞普。不久,他就将其统治中心从山南迁至逻些(拉萨)。这里是拉萨河的下游谷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松赞干布逐步降服了苏毗、羊同等部落,在大臣禄东赞的辅佐下,于唐太宗贞观七年(633)正式以逻些为都城,建立吐蕃王朝。赞普与其臣属各部落首领,用传统的盟誓习俗确定领属关系,“一年一小盟,用羊、马、猕猴;三年一大盟,用人、马、牛、驴。”同时,松赞干布还制定了严厉苛刻的法律,建立官制和军制,创立了文字、历法,有关土地、牧畜、升斛的计量制度等,形成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主贵族政权。史书记载,吐蕃:“西戎之地,吐蕃是强。蚕食邻国,鹰扬汉疆。”建立吐蕃王国后,吐蕃国有数十万军队,实力很强,也正因为如此,渐渐成为威胁大唐王朝的劲敌。然而,吐蕃王朝虽然控制的地区辽阔广大,但他们的生存环境却极为恶劣。青藏高原边缘高山环绕,峡谷深切;内部有辽阔的高原,高耸的山脉,散布的湖泊,宽大的盆地等。其北部地区(羌塘)平均海拔5000米左右,空气稀薄,干燥缺水,土壤寒漠,植被稀疏。而气候比较温暖湿润,适宜农牧的地区是在藏南谷地。其畜牧业完全是依靠天时,牧畜秋肥冬瘦,冬春季节常因雪冻等自然灾害,造成大量牲畜死亡。吐蕃王国的社会经济构成是农牧兼营。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豌豆等;牧畜有牛、马、羊、猪、狗、单峰驼等。与畜牧业相连的手工业有捻毛线、织毡、织布、裁缝皮裘等。青藏高原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吐蕃人能够制造精美的金器、银器和铜器,能用铁制造刀剑和铠甲。

贞观八年(634),松赞干布遣使入唐通好。唐朝亦派使者入蕃回访。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应允吐蕃的“和亲”请求,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标志着唐蕃和好关系的建立。松赞干布在玛布日(布达拉山)修建宫殿,供文成公主居住。终松赞干布之世,吐蕃与唐朝保持着和好无争的关系。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其孙继位,因当时其孙年幼而由大论(宰相)禄东赞专掌国政。从此,唐蕃关系开始恶化。从显庆元年(656)起,吐蕃兵锋指向东北,频频攻击吐谷浑汗国。龙朔三年(663),吐蕃发兵大破吐谷浑,受唐朝支持的诺曷缶奉可汗率其残部数千帐,弃国逃到凉州(甘肃武威),吐谷浑汗国灭亡。从此,吐蕃兼有青海草原,直接威胁唐朝的河西、陇右地区。成亨元年(670),吐蕃军向北越过昆仑山,大举进攻西域。同年四月,唐高宗派大将薛仁贵、阿史那道真率军五万人出击,与吐蕃四十万大军激战于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青海共和西南切吉平原),最后唐军全军覆没吐蕃在西域乘势攻陷唐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新疆库车),控制了天山以南广大地区。唐朝军事形势失利,安西四镇并废,在西域的实际控制区退缩至天山以东和以北地区。乾封二年(667),生羌十二州为吐蕃所破。至高宗末年,吐蕃以生羌为向导,攻陷其城(茂州安戎城),以兵据之,于是西洱诸蛮皆降于吐蕃。吐蕃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蓓等州,南邻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武则天执政时期,决心改变军事上处于守势的被动局面。长寿元年(692),武则天命武威军总管王孝杰领兵出击,大破吐蕃,收复龟兹、于阗等四镇失地,并以三万大军驻镇守卫,重新确立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地位。这一军事优势,此后虽有波动,但基本保持到安禄山叛乱发生前,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唐玄宗在位期间(712-756),唐王朝国势达到鼎盛,在西域地区对吐蕃的战争也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在西域的统治达到极盛。与此同时,唐军在陇右地区与吐蕃的战争,也在历经多次反复后,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到了唐代宗时期,由于国内战乱不断,使得唐王朝无暇顾及边防,于是,吐蕃便又趁乱而起,大肆入侵唐朝边境地区。在当时的形势下,唐朝最大的外患就是吐蕃。在战乱时期,吐蕃经常入侵骚扰,向北争夺西域,向东进犯剑南,向东北进攻河、湟等地区。时刻威胁着唐朝政权的安定以及边民的安全。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起兵反叛后,唐朝廷内地军备弛废已久,无精锐之师可用,紧急征调河陇和西域的边军东来平叛,这样一来,边防的将士都内调,导致边防力量薄弱。这个时候,吐蕃、党项等部遂乘虚进犯,大肆侵吞唐朝边疆,陇右、河西的大片土地,相继沦落敌方。至德元年(756),吐蕃攻陷陇右都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西)、河州(甘肃临夏)的边防据点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天成、金天七军和石堡、百谷、雕窠三城。到了乾元元年(758),吐蕃攻陷河源军(青海西宁)。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吐蕃攻陷廓州。同年十二月,党项进犯美原(陕西富平)、同官(陕西铜川),大肆抢掠后退走。上元二年(761)二月,奴剌(西羌种落)、党项侵扰宝鸡,火烧大散关(陕西宝鸡南),杀死凤州(陕西凤县)刺史萧拽,然后在全城大肆抢掠,后退去。宝应元年(762)正月二十四日,吐蕃使者来朝,唐肃宗敕令郭子仪和宰相萧华、裴遵庆等人在鸿胪寺与之歃血盟誓。然而就在这一年,吐蕃违背盟约,又攻陷唐朝陇右秦(甘肃秦安西北)、成(甘肃西和西北)、渭(甘肃陇西东南)等州。此时唐朝是多面受敌,党项也趁机在这一年三月和五月,侵扰奉天(陕西乾县)、同官、华原(陕西耀县)等地。广德元年(763)七月,吐蕃进入大震关(今陕西陇县西),随后攻占兰(治今兰州)、河(治今甘肃临夏)、鄯(治今青海东都)、洮(治今甘肃临潭)等地。随后,河西、陇右均被吐蕃占领。边将向朝廷告急,程元振以为是边将结党勒索恐吓,都压住不报。由于唐代宗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得知前线的军情,所以,边军没有得到援军和粮饷。在这样的形势下,吐蕃更加猖獗,对唐朝进行了疯狂的进攻,并占领很多地区,严重威胁都城长安。十月,吐蕃自大震关入陇州(治今陕西陇县),攻泾州(治今陕西泾川西北),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并为向导,领吐蕃军深入内地。吐蕃过了那州(治今陕西彬县)的时候,唐代宗才知道吐蔷入侵的消息。十月二日,吐蕃攻陷奉天,进至武功,京师震骇。惊恐不安的唐代宗在这个时候才得知军情,在慌乱之中才想起已经长期闲居在京城的郭子仪。随后,他任命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抵抗吐蕃的进攻,以确保长安的安全。

然而,这个时候,由于郭子仪长期闲居在家,他的部下大多数已经四散分离。当他接到任命出镇咸阳时,由于时间紧急,他赴任的时候只招募了二十人随行。此时,吐蕃率领土谷浑、党项、氐等部落共二十多万人马,已从司竹园(今陕山周至东)渡过渭水,沿终南山(今陕西秦岭山脉)北麓向东,进逼长安。在这危急关头,郭子仪全然不顾自身安危,镇静谋划,他下令判官王延基入奏,请求增派援军,然而,由于朝中奸佞当道,宦官弄权,而郭子仪又和专权的宦官程元振有矛盾,于是这些奏本被他扣压不报。而这个时候,吐蕃已经越过便桥(今咸阳西南),进至长安城下。唐代宗惊恐不知所措,在十月七日出城仓皇逃往陕州。唐代宗一逃,官吏鼠窜,禁军逃散,长安陷于一片混乱之中。郭子仪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急忙由咸阳赶回京城,然而,等他到达长安时,唐代宗已经出逃。唐代宗刚离开长安,射生将王献忠就率领四百骑兵叛乱,劫持了奉王李珙等十名亲王西迎吐蕃,当他们走到长安城西开远门内的时候,遇到了郭子仪。郭子仪得知这种情况后,非常愤怒地斥责王献忠。王献忠跳下马来,对郭子仪说:“现在皇上逃走了,国家没有君主。您身为元帅,废立就在您的一句话。”郭子仪没有立即回答。李珙抢着说:“郭令公为何不说话?”郭子仪思虑了一会,便以君臣大义责备他,并把他们护送到唐代宗驻地,然后率领三十名骑兵前往商州(今陕西商县),收集逃散的禁军。然而,由于郭子仪此时势单力薄,已经无力和吐蕃对抗。事情已成定局,于是,十月九日,吐蕃进入长安,并扶植邻王李守札的孙子李承宏为皇帝,然后,将府库和民间的财物洗劫一空,之后退去。这一次的战争,给唐王朝带来了又一次的致命打击。由于此时朝廷腐败,宦官弄权,而使得唐代宗闭目塞听,不了解国内和边疆的形势,最终导致了这样的局面。

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郭子仪仍然忠心耿耿,不顾个人的安危,全力挽救危局,以保大唐江山。随后郭子仪路过蓝田,遇元帅都虞侯藏希让和凤翔节度使高男,得兵近千人。郭子仪担心逃散至商州的士兵为害百姓,于是便派王延昌先至商州安抚和告渝他们。当王延昌到达的时候,很多将士正在抢夺百姓财物,然而,当将士们得知郭子仪到了的时候,高兴得奔走相告,都表示愿意听从郭公命令。于是,在接下来的短短几天时间就招集到四千多人马,军势才逐渐兴盛起来。他激励将士要振奋斗志,收复京城。讲话时郭子仪声泪俱下,众将士深受感动,一致表示,愿听从他的指挥,拼死为国效力。虽然各地支援郭子仪的兵马也先后到达,然而,尽管如此,和吐蕃相比,兵力相差仍然悬殊。郭子仪分析了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形势后,认为不可强攻,只能智取,于是决定采取声东击西、虚张声势之计。他先派部将段秀实去劝说邠宁(今陕西彬县)节度使白孝德,请他出兵助战;再派御林军大将军长孙全绪带领两百轻骑,到蓝田城北面,白天擂鼓呐喊,夜晚燃起火把,牵制吐蕃兵力;又派光禄卿殷仲卿率骑兵在长安城外巡游示威。

郭子仪的这一策略果然有效。这一天,吐蕃军见北面和东面的唐军云集而至,不明其中虚实,军心开始浮动。而郭子仪又派人传话给长安城内民众,让他们哄骗吐蕃兵说:“郭令公已率大军从商州赶来,兵马多得不计其数。”吐蕃兵信以为真,开始逐渐从长安撤军。禁军将领王甫奉命潜入长安城内,暗中召集了几百名侠义青年,乘夜在大街上击鼓高喊:“唐朝大军进城了,快快投降吧!”吐蕃兵不知虚实,大为震惊,连夜撤出了长安,弃城西逃。郭子仪率领唐军不战而胜,顺利收复了长安。此次吐蕃入侵,京城失陷,天下人都将责任归罪于乱政的宦官程元振,谏官也多次参奏他,程元振非常害怕。而郭子仪这次又收复了长安,立下大功,在军中和朝中的威信越来越高。程元振深怕代宗重用郭子仪,所以极力劝代宗在洛阳建都,以达到继续控制朝政的目的。但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朝廷的安稳,郭子仪上书给唐代宗,奏章中说:“长安地势险要,前有终南山、华山做屏障,后有泾、渭二水护卫,右连陇蜀(今甘肃、四川地区),左接崤、函(崤山、函谷关),进可攻,退可守。秦汉两朝占领长安称帝,隋炀帝因弃长安而亡。高祖先入关而后定天下,太宗以后鲜有定都洛阳。平定安史之乱,既是天意,也得益于长安得天独厚的地势条件。至于此次吐蕃入侵,乃是人祸所致。只要皇上把那些没有能力,光吃饭不办事的官员和多余的官员裁掉,抑制宦官的势力,重用正直的官员,减少赋税和徭役,同情和抚慰那些下层老百姓和无依无靠的人,把选拔贤才、任用能吏的权力委托给宰相,把训练军队和防御侵略的任务交给我,那么国家中兴的业绩就可以很快实现。长安经过几朝的建设,宫殿华丽,市场繁荣,经济发达。再看洛阳,经过几场战火,满目疮痍,宫殿多被烧毁,又地处中原,无险可据,宜攻不宜守,请陛下慎重考虑。”代宗看完奏章,看到眼前的情景,再想到过去,不禁热泪盈眶,随后对左右文武百官说:“郭令公尽心于国家,真正是社稷之臣。朕定当返回京师。”于是削了程元振的官爵,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十一月,从陕州返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郭子仪伏地请罪,皇帝将车停下来安慰他说:“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这种地步……”随后,唐代宗赐给郭子仪免死铁券(免死牌),并下令在凌烟阁为其画像,以表彰他挽救社稷的特殊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