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有趣的中国皇帝
8090000000012

第12章 结束战乱,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3)

朦胧间,赵匡胤似乎听得一声响亮,只见正南的怪山石裂开了一道缝,从石缝中走出一个老者,身体精瘦,须发如银,手拄拐杖,轻步来到赵近前。赵匡胤好生奇怪,急忙起身相迎,老者上下打量一番赵,手拈银须,笑眯眯地说:“陛下,我今天特意赶来,要助你一臂之力。”老者说着,伸出枯枝似的手,去怀里取出一支笔。赵匡胤见了,不由心中暗笑:我以为什么宝贝,就拿这对付二龙王的长枪啊,这才叫兔子咬老虎——自不量力哩。老者微微一笑,把秃笔头放进嘴里润了润,扯起直的战袍,便在上面画了几笔。这里就见战袍放起光来,就跟着火一般。赵匡胤急了,“啊呀”一声,睁开眼睛一看,哪里有什么老者,战袍放在一边,依旧如故,才知自己是做了一个梦。

看看天已微明,他站起身来,活动了一下四肢,觉得身上轻松了许多。他仔细往四周一看,哪里有什么怪石,只见四周是知己石堆砌的围墙,院里有数十棵古柏,地上杂草丛生,正面有几间快要倒塌的房子,门楣的匾额上,残存着一个“庵”字。赵匡胤明白,自己是在一座古老的庵院里。再转身看时,见战马已吃得肚儿圆滚滚的,蛮精神地立在一边。赵匡胤记挂着自己的队伍欲要回营,又不知路途,更担心误入敌营,招人暗算。正在左右为难,拿不定语音的时候,忽听一阵人喊马叫,赵匡胤以为是二龙王带人追来了,急忙披上战袍衣甲,手持大刀,翻身上马,准备迎敌。等来人走近,赵匡胤才认出,乃是自己的将士。原来自从赵匡胤败阵,宋营将士非常着急,便派人四处寻找,他们转了一夜,方才寻到这里。赵匡胤一见,自然分外高兴,立即随将士们返回大营。卫士给他端来饭菜,赵匡胤正饿得不得了,狼吞虎咽,饱餐一顿。就在这里,小校来报,说二龙王阵前讨战,将士们劝赵匡胤暂挂免战牌,休息一天,改日再战。赵匡胤哪里咽得下这口气?立即披挂上马,来到阵前。

二龙王立马横枪,早在阵前等候,看见直,哈哈大笑,说:“手下败将,今日还有脸面出阵吗?听我良言相劝,快快留下粮草辎重,放你过去,如牙缝里蹦出半个不字,叫你枪下做鬼。”赵匡胤听说,火从心头起,怒自胆边生,挥动门扇般的大刀,照准二龙王的脑门便砍,二龙王毫不在意,冷冷一笑,举枪招架,二龙王万万没有料到,直这一刀力气头可太大啦,只听“咔嚓”一声响,二龙王的枪杆被砍断了。二龙王说声“不好”话音没落,连头带胸被砍做两半,“扑通”一声,跌到马下,一命呜呼了。宋营的将士们看见齐声呐喊,冲向敌营。二龙王的喽啰见主子已死,哪里还有心思交战,走的走,逃的逃,剩下的跑在地上求饶。

赵匡胤轻而易举地刀劈了二龙王,心中甚是高兴,要率军向前冲杀,谁知,平日里最听使唤的战马,这里却转了性,不管赵匡胤如何摆布,撇开四蹄只管朝荒野狂奔。赵匡胤急得没办法,费了好大劲才把马勒住,但已离军营不知有多远。赵欲掉转马头往回走,却突然觉得得身上的衣甲异常沉重,力不能支,战马也被压得摇摇晃晃,几乎要趴下了。赵匡胤好生奇怪,慌忙下马,脱了身上的铁甲,身上的重量却似乎一点也没减轻,没法子,只得又把战袍脱下来,身上顿感轻松。赵匡胤甚是诧异,提起战袍一看,见背上有一道曲曲弯弯的杠子,难看极了,他转身一看,见旁边有一条小河沟,水从一个不大的泉眼里流出来,泉眼处积了一洼清水,赵匡胤要把战袍洗一洗,双手用力把战袍提起,一下扔进泉眼里。他这一扔不要紧,就听“呼隆”一声巨响,从战袍底下钻出一条黑龙,顺河沟蹿向西北,顿时泉眼大了许多,水涌如注,原来的小河沟,一下变成了滔滔大河,只是水黑如墨。

赵匡胤不知缘故,只是看得呆了。忽然想起自己的战袍,生怕被水冲走,急忙用手一提,却轻如往常,仔细一看,背上的黑杠早没有了,只是湿漉漉的不能穿,需要晾一晾。他见不远处有一棵小槐树,便提了战袍走过去,双手一撩,把战袍晾在了树冠上。此时,已是近午时分,太阳挺毒。他觉得有点累,见小槐树下刚好有树阴,便躺在树阴里休息一会,可树阴刚好把他的身子遮住。不料想,赵匡胤一躺下便睡了过去,从上午一觉睡到日薄西山。他睁眼一看,奇怪的是自己仍躺在小小的树阴里,一点也没被太阳晒着。

原来,二龙王占的这座山名叫草山二龙王在草山占山为王(俗话说王即为龙托生),所以就应着有两条草龙的力气。赵匡胤呢?乃是真龙天子,但到底也只有一条龙的力气,常言说:一龙难胜二龙。因此,赵匡胤的力气斗不过二龙王,但二龙王乃属草龙,不能成正果,有道是邪不压正,所以二龙王也奈何不得赵匡胤。赵匡胤与二龙王第一天交战的情景,土地神看得清清楚楚。他见赵匡胤不能取胜,急忙上天宫报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便派太上老君前来助战。太上老君从北海借来黑龙,让它附在赵的身上,因此,赵就有了两条真龙的力气,只一刀就将二龙王劈了。

从此以后,人们便把草山改称皇山后来因谐言字演变成现在的名字——黄山,但至今也还有人仍称其为草山子。赵洗战袍的小河沟,因黑龙借水回北海,使河沟变成了大河,又因河水呈黑色,人们便称其为乌龙河,后简称乌河。赵匡胤晾战袍的小槐树上,因为是龙袍,分量太重,压得小槐树从此再也不长了,所以人们便把他称作矮槐树。又因由于赵匡胤在树下睡过觉树阴不移动,所以又称其为不移阴树。后来这里有了住户,渐渐形成了村落,便把村子命名为矮槐树村。当初赵匡胤败阵后夜宿的那座庵,由于太上老君曾在此为赵匡胤画袍,赵匡胤于此穿袍披甲,人们便把这座庵称作披甲庵。后来这里有了村子,也就以庵为名,称作披甲庵村了。

斧声烛影,死亡谜案

赵匡胤靠“陈桥兵变”建立了大宋王朝,然后南征北战、苦心经营,眼瞅着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大,天下一统的局面马上就要形成,他却在自己事业最鼎盛的时候,莫名其妙地驾崩了。按照封建王朝的惯例,这老皇帝死了,接他位子的一般都是他的儿子,大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九岁了,也算是个壮汉了,接老爸的位子完全没问题。但是赵匡胤死后第二天,大臣们却发现坐上皇帝宝座的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这赵光义就是后来的宋太宗。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自北宋开始,就已经有人怀疑赵光义是通过谋杀亲哥手段上台的,其中最著名的说法就是“斧声烛影”谜案。那这“斧声烛影”到底是怎么回事?赵匡胤究竟是寿终正寝还是被谋害的?

赵匡胤病逝,总归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病死,一个是被他人杀害。我们如果把赵匡胤的死当作一个案子来看待的话,首先要给这个案子定性——到底是病死还是他杀?如果赵匡胤自己真的是得病死亡,那所谓的“斧声烛影”谜案也就。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用排除法,把赵匡胤因病去世的可能性排除掉。

赵匡胤死于开宝九年十月,在驾崩前的一段时间里,史书上没有留下任何有关他生病的记录。有的观众可能要提问了,皇帝的身体健康情况是个人隐私,根本没有必要写到史书上搞得满世界都知道。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啊,但是我告诉大家,不是这样的。古代皇帝身边总是跟着几个专门记录他言行的秘书,当然你叫他们史官也可以。这些人一天到晚别的事儿不干,就专门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然后再整理成册,提供给专门机构存档。而这之中,记录皇帝的身体健康情况,是他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古代皇帝的健康情况不是个人隐私,而是典型的公众事件,但凡有个头痛脑热的,往往要在史书上记一笔的;如果身体出现大问题,那还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绝对不能对历史隐瞒。我们不用看别的王朝的皇帝,我们就拿北宋皇帝说事,赵匡胤之后的太宗、真宗、仁宗,什么时候身体出现问题了,史书上都记得清清楚楚,那史官为什么单单隐瞒赵匡胤的病历?显然不合情理。

只看赵匡胤没有生病记录还不行,要证明他这一年身体没问题,我们还要找些旁证。开宝九年三月,赵匡胤跑到西京洛阳去祭祀天地,顺便拜祭了祖宗的陵墓,寻访了自己的故居。并且凭着超群的记忆力,居然准确地找到了自己小时候藏起来的玩具——一匹小石头马,四十多年前他怕别人抢去玩,就把这匹石马埋在家门口的巷子里。四十多年前的事情,还记得清清楚楚,显然脑子没有糊涂,各项功能是正常的。

这还不算,他还在拜祭祖宗坟墓的时候,拉弓射箭,给自己选了块坟地。据史料记载,这一箭竟射出400步的距离,宋朝时期的一步相当于一米半的样子,赵匡胤射箭的距离如果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大概有600多米,一里多地,这一箭射得可真不近,没有相当的膂力,那是绝对办不到的。从洛阳回到开封后,赵匡胤也没闲着。六月里,他步行跑到弟弟赵光义家里,看到弟弟家里吃水问题没解决好,就亲自下令在金水河安装水车,把水直接车到弟弟家里,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他还多次到工地检查工程进度。七月里,他不仅跑到赵光义家里验收了一下自来水工程,就在这个月之内,他还到另外一个弟弟赵廷美家里跑了三次。赵匡胤如果有个什么病啊灾啊的,他也不可能在开封城最热的月份里,这么频繁地到处串门去啊。

最离奇的是,就在赵匡胤驾崩的十多天前,他还高兴地专门去视察了京城的部队,观看了士兵们的攻城演习。开封城的十月已经不暖和了,他还能在寒冷的条件下去观摩部队训练,没有一个好身体,这事也是做不来的。

这些证据往桌面上一放,赵匡胤因身体不好而去世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我们离“斧声烛影”的真相就更近了一步。

就算是身体棒棒的,那赵匡胤会不会自杀?这个事情听起来比较荒谬,但是无论中国还是欧洲,皇帝自杀不是没有先例。但是为了彻底揭开赵匡胤死亡之谜,我们还是把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拿出来分析一下。

人类自杀的理由千奇百怪,但是有两个最为常见,第一个是身体出现没法治疗的大病,丧失生活信心,想来想去还是死了比较好过一点。比如初唐大诗人卢照邻,就是因为身体久病不愈,实在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跳水自杀了。通过上面的分析,赵匡胤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能射箭、能串门、能观摩军事演习,那身体绝对差不了。

那另外还有比较常见的一种自杀原因,要么遇到挫折抑郁了,或者现实压力太沉重了,实在没有办法去面对,比如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人家李自成打倒家门口了,自己想打打不过,想跑跑不了;古罗马著名的暴君尼禄,被元老院宣布是“人民公敌”了,是个人就可以抓住他杀了他——曾经的权力、曾经的荣耀,统统被剥夺得一干二净,神马都成了浮云了,幸福指数归零了,干脆吧,自杀。

那赵匡胤在开宝九年的幸福指数怎么样呢?首先,到这一年,他已经当了十七年的皇帝了,大宋王朝之前的整个五代,共有十三个皇帝,平均在位时间才四年多,和美国大选差不多,这里面还没有一个做得像他一样长久,可以说,赵匡胤每多当一天皇帝都诞生了一个新纪录,他有什么好抑郁的?而且这年正月,南唐后主李煜“垂泪对宫娥”,哭哭啼啼地被大宋的部队押到开封,赵匡胤酝酿了多年,终于把南唐这块大肥肉放到碗里,对一个皇帝来说,还有什么比征服敌对政权更开心的事情?二月里吴越国王钱俶亲自来朝见赵匡胤,赵匡胤当了17年皇帝,钱俶是第一个没有通过战争手段逼迫,而主动进京朝见的割据政权首领。放眼望去,江南的大片土地,基本上都纳入大宋朝的版图了,赵匡胤觉得心情特别舒畅。

再加上头年里,辽国那边不断地向大宋政权抛媚眼,宋辽两国虽然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但多年以来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削弱了,相对而言,大宋当时的国际环境比刚成立之初宽松多了。刚刚建立宋朝的时候,四周遍布敌对政权,搞得他经常晚上失眠,他曾因为睡不着觉,半夜跑到大臣家里去唠嗑,向人家抱怨“一榻之外,皆人家也”,意思是,自己只有一张床那么丁点大的地方,周围都是敌人。现在不同了,十八年的南征北战——他终于有张大床,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如果说赵匡胤这个时候没有幸福感,除非他是个火星人。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被赵光义所杀”。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国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当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涂地死了。976年,他刚刚50岁。虽说,官修《宋史》对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种各样的遮掩和粉饰,但仍通过形形色色的破绽证明:赵匡胤是被亲弟弟赵光义谋杀的。

宫廷疑案,玄机重重,未能躬逢其盛的后人,只能在故纸堆里摸“狐狸尾巴”。老谋深算的赵光义怎么能躲开这些穷追猛打的诘问呢?说他是“窃国大盗”,自然有几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