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东部大人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为征讨渊盖苏文和保护唐朝的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644年,唐太宗率领李世勣、李道宗、张亮和长孙无忌统军10万亲征高句丽。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高句丽国都平壤,似乎大功在即。不料在安市(今辽宁鞍山)受阻,再也无法前行。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646年,唐朝与回纥击灭薛延陀后,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勣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随后,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不过唐太宗于649年去世后,唐高宗李治暂停东征的计划。668年,唐高宗联合新罗灭亡高句丽,载籍户数69.7万。并建立安东都护府等加以控制辽东。
在北方,贞观四年,唐军灭亡东突厥,漠南成为唐势力范围。贞观二十年,又一举消灭了薛延陀汗国,至此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皆为唐的势力范围。唐朝廷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在西北,贞观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设立西伊州,开始经营西域。贞观十九年(645年),唐朝廷移安西都护府到龟兹。在东北,644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未果,唐高宗在668年乃联合新罗灭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
在青藏高原上,吐蕃日渐兴起,至六世纪末与吐谷浑、苏毗为高原上三大势力。七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即位,统一了高原,又征服了位于西藏西部的苏毗、阿里地区的羊同和尼婆罗(今尼泊尔)。松赞干布于634年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636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唐朝不允,638年,松赞干布遂借口唐朝属国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入侵吐谷浑,唐军在松州大胜吐蕃军。640年,松赞干布又派大臣禄东赞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许嫁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吐蕃赞普遂接受唐朝的册封。
重农抑商,开放国境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中国封建王朝历来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再有“士农工商”之传统,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农人要低好几个档次。这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将眼光放到很远。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重视文化建设:在文化方面有空前的发展,自李渊起,就极为重视藏书事业。武德三年(620),收洛阳“观文殿”、“修文殿”等处书籍、文物,有书8万余卷。贞观初,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并任命虞世南、褚无量、姚思廉、欧阳询等充任学士,以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等著名学者、硕学之士相继为秘书监,主管国家的图书馆和藏书事业,选五品以上工书者为书手,又在弘文馆设立检校馆藏的官员,将缮写、整理、校勘图书,藏于内库,以宫人掌管。官府藏书机构除“弘文馆”外,另有“史馆”、“司经局”、“秘书省”和“崇文馆”等,其藏书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史称“群书大备”。晚年因连年用兵,营造宫殿,杂税日益苛重。
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由于东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方变得支离破碎。而唐帝国尤其是贞观时期的唐朝更是当时世界唯一的文明最为强盛的大一统帝国,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纷纷赞叹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唐朝的各国人,大多数以成为大唐人为荣。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20万人以上。贞观时期的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全开放的时代,比汉朝的仅限于贸易和传教还要开放,以至于各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来到唐朝一睹唐帝国的的风格,颇为开放边境和关口。极尽吸收外来文化和物质文明。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有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1000年。
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一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文功武治,一代明君
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迅速好转,国力逐渐增强,唐太宗为建立强盛的多民族的大唐帝国,开始了统一边疆地区的战争。
唐太宗首先收服的是当时对唐朝威胁最大的东突厥。在与东突厥初期的战争中,唐中央的军队实力还不能战东突厥而胜之,甚至曾被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亲率20万骑兵兵临长安城下,唐太宗设下空城计,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没折一兵一卒,便退去了20万突厥大军。
此后,经过唐太宗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唐朝国力大增,渐渐地在与东突厥的战争中占了上方。唐太宗采取远交近攻的方针,扶持颉利可汗的反对势力,牵制颉利,并积极训练备战,与曾经臣服于东突厥的强大势力薛延陀部落建立联盟,造成了南北夹击东突厥的有利形势。同时,唐太宗又设下离间计,使得东突厥和颉利可汗有矛盾的突利可汗归唐,为唐太宗提供了里应外合的有利战机。公元629年,唐将李靖夜袭阴山,大败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灭掉东突厥。一战成名,唐朝威望大增,当地各少数民族势力纷纷归附,从而统一了北方边境。
之后,唐太宗又相继派兵收复了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地区,并在龟兹设立了安西都护府,重新恢复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唐朝的西部和北部边境重新得到了巩固和扩大,也使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重新得到了畅通,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利用战争以军事打击震慑的同时,唐太宗又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不强行改变这些少数民族原来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任命原来的首领担任各级官职,管理本地区或本部的人民,同时还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物品,帮助他们发展农牧生产。
此外,唐太宗还通过和亲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同唐朝的联系和团结。公元640年文成公主入藏,将农耕、纺织、建筑、造纸、制笔、酿酒、冶金以及农具制造等技术带入西藏,对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吐蕃与唐朝的联系。
同时,唐朝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亚洲、非洲地区许多国家不断有人来到唐朝访问,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了积极友好的态度,专门设立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设立商馆以招待外商,那时和唐朝交往的国家达到70多个。外国商人进入中国后,唐政府允许他们长期居住,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这一时期,胡椒、菠菜、郁金香、天竺干等植物相继从波斯(今伊朗)和印度传入中国,玄奘到天竺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并将其译成汉文,玄奘取经的故事后来还成为《西游记》的素材来源。其他宗教如景教、回教、摩尼教等也在此时传入中国。
同样,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纸张等也在此时传入西方,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就是在贞观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和非洲,对西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唐朝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也深深影响了当时的世界,尤其对对朝鲜、日本的影响更大。公元645年,日本废除氏族制度的“大化改新”,就吸收了均田制、租庸调制、官制、府兵制以及刑律等,建立起了完备的国家机构和制度,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唐朝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直到现在,很多国家华人聚居的地方还被称为“唐人街”。
唐太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君主。他精于弓马,擅长诗书,是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
当时李渊在晋阳起兵时,李世民就曾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李渊建立唐朝后,李世民便担负起统率三军征伐各地割据势力的使命,为李氏唐朝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李世民对弓马特别精通。后来登基做了皇帝,他娴熟的骑射技术仍然不减当年。李世民还嗜好弓马,特别对骏马的喜爱更是成癖。昭陵六骏雕刻,既是唐初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唐太宗嗜马成癖与他驰骋战场的真实写照。
唐太宗还是个诗人、文学家和书法家。他所写的诗文,被编入《全唐文》和《全唐诗》中的就有文七卷、赋五篇,诗一卷六十九首。其中代表作是《帝范前后序》、《金镜》。唐太宗非常喜欢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最为擅长的是飞白书法。唐太宗还十分重视对技法的钻研,从初学到深造的角度,写了《笔法论》、《指法论》、《笔意论》等文章,对书法作了精辟的分析。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使得贞观时期出现了一场书法革新运动,统一了南北朝以来南师王帖、北宗魏碑的自立门户的局面,使王书成为全国书体的正宗。
不可否认,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众多皇帝中少有的明君,但在贞观后期,唐太宗还是出现了骄傲和自满情绪,思想和行为逐渐发生了变化,封建帝王的贪欲和专制本能越来越多地在他身上体现出来。
贞观中后期,唐太宗不仅大兴土木、崇信奸佞,还连续发动了两次讨伐高丽的战争,又开了当朝皇帝看起居注的先例,使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制度遭到破坏。
到了晚年,唐太宗还滋生了祈求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迷恋方士炼制的金石丹药,结果因服食金石丹药过多,中毒暴亡,享年52岁。
当然,唐太宗并没有坠落成为一个昏庸的君主,在某些方面还能够保持贞观前期的良好作风,并且能够对自己一生的功业进行冷静的回顾和总结。在临终之前,唐太宗还能够坦率地指出和承认自己的缺点,这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