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一看,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工作脚踏实地,灵魂却轻舞飞扬。
7月24日,星期一 中午12点10分
我们在林芝汽车站乘坐依维柯离开,前往心中的圣城、藏传佛教的中心——拉萨。
林芝至拉萨400公里,途中将翻越川藏线最高的山——海拔高度为5013米的米拉山口。
米拉山口2006年夏 果如在然乌听北方面馆李老板所说的那样,林芝汽车站里跑拉萨的大巴、中巴、小巴几乎都是河南人。
在车上,杨景云说他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几只喜鹊正落在杨树上叽叽喳喳欢叫,令他今天早上心情格外舒畅。即使担心自己在翻越米拉山口时会有缺氧反应,也没有让他心情低落。杨景云的闻鹊道喜可以算做一种“小迷信”。这类小迷信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或者叫做一种心理安慰,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心理。生活中不仅小人物祈求心理安慰,那些了不起的大人物,在生命和事业的某些时段、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下,也可能会对卜测吉凶产生些许兴趣,试为占卜,姑妄听之,只要不真正沉溺其中,把生命的所有本钱都投入其中,断然不会令其把科学理性的思维遮蔽搅乱。一般说来,没什么危害,甚至还能对绷得过紧的心理弦丝增加些戏谑的弹性。
而今天他心理安慰的根由在于即将到达拉萨。
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过程:来拉萨之前的心境和来西藏之前的心境很相似。一方面预祝自己克服了高原反应,顺利抵达,一路平安;一方面又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想象极度活跃、夸张,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大构图——雪山、冰峰、草原、江河、羚羊、野驴、棕熊、庞大的寺庙群——唯美如天外构造物的原始风光。
传说听得多了,想象自然脱缰驰骋。
在车上认识了2003年入藏支教的志愿者小李。
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精神内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和当地人聊聊天。
小李是鞍山师范大学(现鞍山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在美丽如画的米林支教已三年有余,至今也没有打算回内地。同来的还有11位同学,都在米林安心地当老师。小李来林芝已经三年有余,可以视为有资格的当地人,和他聊聊,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几年前,我和团中央志愿者工作处合作,曾经创作编写过10集电视片脚本《西部志愿者》,采访、结识了好多个“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深深感动过我和千万观众。
从2003年6月开始,一个响亮的声音在高校校园回荡:“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万多名高校应届毕业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汇聚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旗帜下,打起行囊告别静谧的校园和繁华的都市,投身西部基层,开始了为期1~2年的志愿服务,唱响了到西部基层及建功立业成才的主旋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西部志愿者们走上讲台成为乡村教师,穿上白大褂成为乡村卫生院的医生,走进田间卷起裤管就成了地道的农民……西部大地处处洋溢着奉献者的风采,镌刻着奋斗者的足迹。他们用自己的实践,为西部大开发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是青年人厚重成长的学校,西部志愿者们脚踏实地,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基层做起,自觉投身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中,与西部的人民群众建立起鱼水之情。西部为青年学生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为他们成人成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用不太长的时间做一辈子难忘的事”。对于像李超这样的志愿者来说,投身西部建设的洪流,当一名为西部大开发做一点实事的青年人,是对未来人生最好的诠释。
今天遇上他,自然倍感亲切,像见到了自己的小弟弟。另外,我也在中学当过老师,人不亲行亲,见了老师格外亲。
“教初中还教高中?”我问李超。
“教初中。目前米林只有一所带高中的学校,学生人数不多。民族地区学生基础比较差,能上到初中,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能差到什么程度?”
“嗯……很多学生连普通话都不会讲。比如在英语课上,有的同学问老师,热狗,是不是毛很长、咬起人来很凶的狗?”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耐心讲解呗。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好多学生虽然没有见过外国人的东西,但也能详细地讲述冰淇淋、汉堡包、四驱车等等洋食品和玩具的形态了。”
“还有什么有趣的事?”
“嗯……我们的照相机和吉他最令学生们亢奋。一个小小的机器,就可以拍出绚丽多彩的照片,一个木头箱子加上几根弦,就可以弹出美妙的音乐来,真让学生们大开眼界,知道了科学技术的厉害。因此,当他们看到这些东西后,他们就会思索很多为什么,当他们得知这是高科技的结晶时,会对知识有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际上,这儿的藏族孩子非常勤奋,常常是在凌晨天色一片漆黑的时候,他们就在教学楼走廊里点起蜡烛背书。所以,我们常常在一起议论一个话题,就是在这儿支教,特有成就感。”
“和藏族学生交流困难吗?”
“开始有些困难,很多同学普通话都讲不好。”
“不是有藏文版的教科书吗?”
“我们现在就是使用普通话上课,边学习藏语和同学交流。有的时候,要想把一个问题讲明白,藏语、汉语、肢体语言并用。”
“效果怎么样?”
“有的学生还行,接受能力挺强的。有一部分也不行,一知半解的。特别好的学生不多。”
“问题出在哪儿?”
“民族地区都差不多。主要是经济落后造成的,农村更是如此。他们没有竞争压力,学不学都一样。具体到每个家庭呢,父母大都没有文化,也不了解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也不知道通过学习改变人生的命运。所以,学生们从小就缺失了这一课。但是,藏族学生的本质相当好,吃苦耐劳,不像内地的孩子,娇生惯养的。”
“你们这些同学是团中央搞的那个‘西部计划’范畴的志愿者吗?”
“不是。我们是自愿来西藏支教的。”
“那也就是说,你们不享受西部计划的一切待遇了?”
“是的。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是有年限的,一年两年,或者三年。不享受月薪,到期就回去。我们没有年限限制,想干多久就可以干多久。另外,我们和当地教育部门签聘用合同,享受教师工资待遇的。”
“不好意思,能问问工资状况吗?”
“可以。”
“每月能领多少钱?”
“工资和奖金加一块,大约2000多吧。”
“这里生活不贵,够用吧?”
“看你怎么用了。”
“你来西藏支教,父母很操心吧?”
“哪能不操心呢?催我好几次了,让我回老家找个工作。但是,米林缺老师呀,整个西藏都缺老师呀。我们怎能一拍屁股就走了呢?”
“当初来米林的时候,对米林了解吗?”
“网上点击过有关米林的资讯,但大多数是描写‘西藏江南’美景的内容。有关当地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当地的孩子们是怎么受教育的这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所以,来之前谈不上对米林有什么了解,所谓的了解,仅仅是限于地理、历史、藏族文化和门巴族文化方面的一点点了解。”
完全可以理解,对于受过现代教育的小李来说,经济落后的藏区不习惯的事情有很多。
“到了米林之后呢?”
“到了米林之后,才真正了解了当地老百姓生存的状况、生活的状况。就拿学生来说吧,藏族孩子个个都兴高采烈,很少受到溺爱。他们对生活和知识充满了渴望,但是,由于教育资源不够好,受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博才多学在西藏是受人尊敬的,但由于教育滞后而使受教育者的进步效果不明显。说实话,藏族孩子受教育程度的负担,不比内地孩子轻。他们除了要学习普通话、汉语拼音、数学、英语这类公共课程,还要研习、诵读佛教经文和佛教文化。”
“学校硬件方面怎么样?”
“三年前我们刚到米林县中学的时候,学校像个养牛养猪养羊的牧场,校园里长满了草,学生一放学,牛、猪、羊就冲进校园吃草。第二天去学校一看,准是满地粪便,臭气熏天。我们来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建议学校修门修道墙,把校园里的草铲掉,开辟出操场。开始学校也没钱,我们几个就跑县里、市里去诉苦去要,后来,教育局拨了点钱,就把校门校墙修好了。铲草就是学生老师一块干,反正只掏力气不用花钱。现在呢,操场整齐了,校园一天比一天漂亮。最近听说对口支援的广东福建要援建一座六层高的现代化教学楼,正在搞设计呢。相信过个两三年,学校会更漂亮。”
“现在的学生情况怎么样?”
“一天好过一天、一届好过一届。我的经验是,只要你真诚地站在与孩子一样的高度,和他们交朋友、聊天、做游戏,你就能倾听到他们的心声。三年多了,我们对米林了解了很多,对学生的状况了解很多,对米林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生存状况了解了很多,同时,我们自己也成熟了很多。
“想想过去,在内地都市的水泥丛林里,我们奋力拼搏,却太多地被那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所左右。也正是因此,我们才更渴望慰藉,更需要真情体验和倾注心灵的付出。在米林,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动手、主动创造,否则就只有饿掉大牙的份儿。过去在书上读到过,自己动手、主动创造是我们祖辈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在内地长这么大,从未亲身体验过。到了米林之后,真正体验到了。我们之所以能够在三年时间里成熟很多,就在于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都市里布满了太多的过眼烟云,大多数年轻人是在抄袭着别人活着的方式而活着。我们呢,在西藏已经找到了真正活着的意义而自我地活着。”
“是不是受了佛教文化的影响,超脱了?”我故意这样问他。其实我知道他下面要说的话,但我还是希望他亲口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