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散文作品概述
“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其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演变。一般说来,现代的散文是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而在中国古代,人们则把与韵文(诗歌、骈体)相对的散行单句的文章称为散文。
散文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在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被看作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分别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后者包括《论语》、《墨子》、《孟子》等。秦汉时期,我国古代散文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班固的《汉书》对后世文学和史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贾谊、晁错、桓宽、王符、仲长统等为代表的政论散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唐宋是封建盛世,亦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以“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代表的众多古文名家,他们把中国古代散文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其作品成了元明清散文作家取经研习的主要对象。明清时期,散文作者甚多,数量甚富,而且流派层出,为前代所未有。当然,一般说来,明清之文,成就不及先秦、汉魏、唐宋几个时代,但也自有其特点,不可一概而论。
考察散文这种文体,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还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第二,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第三,语言优美凝练。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让读者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阅读散文呢?一般说来,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人论世”。古代散文既然是古代作家的作品,当然是依据他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创作出来的。因此,分析一篇古代散文,必须了解作家和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即便是同一时代的作家,由于有不同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他们的作品在思想、艺术特点方面也各有不同。再进一步说,一个作家一生的创作是随着他的思想、艺术的发展而变化着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必然具有思想、艺术上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对古代散文进行阅读时,应当而且必须了解这篇作品是作家在什么时期创作的,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情况如何,了解这一作家的一般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以及他在这一时期的生活遭遇、思想状况及艺术进展等。这就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如果分析作品仅限于就事论事,就作品分析作品,我们就很难认识作品的特点,也更难对其做出恰当的历史评价。第二,把握立意。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说理。它通过对某个人物某件事情的叙述,对某种风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使之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或在感情上激起激烈的震荡。有的散文思想比较集中,情感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隐讳,所以我们在鉴赏作品时,必须清理作品的材料,诸如生活画面、场景、人物、事件、风物等,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作者感受不断深化的脉络,进而揣摩作品的立意和主旨。第三,善抓文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鉴赏散文,抓“文眼”较为重要。抓住了散文的“文眼”,欣赏佳作就像按图索骥、顺藤摸瓜一样。第四,明白情物。散文中的“情”,常常是作品组织人、事、物、景的重要线索,它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波澜跌宕。散文抒情的方式也很灵活,或是托物寓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将感情深藏在字里行间。可以说,一篇优秀散文的意境包括情和景(事、物)两种因素,其中情是主要的,景只是手段,写景是为了抒情明理。若离开了情,景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我们在鉴赏散文时要探索散文意境美,可以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从而悟情、入情、察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欣赏作品的内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第五,分析结构。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我们鉴赏散文,就要在分析和梳理其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明确其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文中的“神”。所以,分析散文结构对理解把握散文的形和神都不无裨益。第六,体味语言之美。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然而不同散文作家的语言风格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散文作品时,必须注意把握不同作家在语言方面的特色。
二、中国古代散文作品欣赏实例
丘迟《与陈伯之书》欣赏
原文及注释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1]:无恙[2],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3],立功立事,开国称孤[4]。朱轮华毂,拥旄万里[5],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6],又何劣邪!
寻君去就[7]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8],外受流言,沉迷猖蹶[9],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10],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11]。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12]。朱鲔涉血於友于[13],张绣剚刃於爱子[14],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於当世!夫迷涂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15]。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16];将军松柏不剪[17],亲戚安居,高台未倾[18],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19],赞帷幄之谋[20],乘轺建节[21],奉疆埸[22]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颜借命[23],驱驰毡裘之长[24],宁不哀哉!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25];姚泓之盛,面缚西都[26]。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27];姬汉旧邦,无取杂种[28]。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29]。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30],部落携离,酋豪猜贰[31]。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32]。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33]!所以廉公之思赵将[34],吴子之泣西河[35],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36]。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37];夜郎滇池,解辫请职[38];朝鲜昌海,蹶角受化[39]。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40],明德茂亲[41],揔兹戎重[42],吊民洛汭[43],伐罪秦中。若遂[44]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45]。丘迟顿首。
“注释”
[1]顿首:叩拜。这是古人书信开头和结尾常用的客气语。足下: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
[2]无恙:古人常用的问候语。恙,病,忧。
[3]“昔因”二句:指陈伯之弃齐归梁,受梁武帝赏爱器重。
[4]“立功”二句:陈伯之原为齐的江州刺史,梁武帝起兵讨齐,伯之投降,并以助平齐有功,封丰城县公。开国:梁时封爵,皆冠以开国之号。孤:古代诸侯亦可称孤,此指受封爵事。
[5]“朱轮华毂”两句:指陈伯之背齐投梁后得到了梁武帝的优渥待遇。朱轮华毂:形容车舆富丽。拥旄万里:指统治区域很广。
[6]“如何”三句:指陈伯之投降北魏后的事情。奔亡之虏:逃跑投敌分子。鸣镝:响箭。股战:大腿颤抖。穹庐:原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毡帐,这里指代北魏政权。
[7]去就:指陈伯之弃梁而投降北魏。
[8]直:仅。内审诸己:内心反复考虑。
[9]沉迷猖蹶:迷惑狂妄。
[10]赦罪责功:赦免罪过,要求被赦者立功赎罪。
[11]“推赤”二句:言梁朝以诚心待人,宽佑万物,使一切怀疑动摇的人都安定下来。
[12]不假仆一二谈也:不需要我一一叙说。
[13]“朱鲔(wěi)”句:朱鲔是王莽末年绿林军将领,曾劝更始帝刘玄杀了刘秀的哥哥刘伯升。刘秀攻洛阳,朱鲔拥兵拒守,刘秀遣人前去劝降,保证不计前嫌,朱鲔乃降。涉血:同“喋血”,杀人流血。友于:指兄弟。语要《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
[14]“张绣”句: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年,公(曹操)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建安四年,“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剚(zì):用刀刺进去。
[15]“夫迷涂知反”四句:意谓迷途不远而知复返,是往哲所赞同的,是先典所嘉许的。往哲:以往的圣哲。涂,通“途”。反,通“返”。往哲:以往的贤哲。与:赞同。先典:古代的典籍,此指《易经》。《易·复卦》:“不远复,无祗悔,元吉。”攸高:嘉许。
[16]主上:指梁武帝。屈法申恩:意谓法外开恩。吞舟是漏:意谓法网宽疏,可漏过能吞下船的大鱼。《史记·酷吏列传》曰:“网漏于吞舟之鱼。”
[17]松柏:古人常在坟墓边植以松柏,这里喻指陈伯之祖先的坟墓。不剪:谓未曾受到毁坏。
[18]高台:指住宅。未倾:指未受到损坏。
[19]雁行:雁飞成行列,用以比喻尊卑有次序。紫:紫绶,系官印的丝带。黄:黄金印。
[20]赞:佐助。帷幄:军中的帐幕。这句是说在军帐中帮助谋划军中。
[21]轺(yáo):轻小的马车,古代使节常乘之。建节:将皇帝赐予的符节插立车上。
[22]疆埸(yì):边境。
[23]靦(miǎn)颜:厚着脸。借命:意谓苟且偷生。
[24]驱驰:奔走,效力。毡裘之长:北方游牧部落首领,此指北魏皇帝。
[25]慕容超:南燕君主。晋末宋初曾骚扰淮北,刘裕北伐将他擒获,解至建康斩首。东市:汉代长安处决犯人的地方。后泛指刑场。
[26]姚泓:后秦君主。刘裕北伐破长安,姚泓出降。面缚:面朝前,双手反缚于后。西都:指长安。
[27]霜露所均:霜露所及之处,即天地之间。育:长养。异类:古代汉族对少数民族带侮辱性的称呼。
[28]姬汉:即汉族。姬,周天子的姓。旧邦:指中原周汉的故土。取:收。杂种:古代汉族对少数民族带侮辱性的称呼。
[29]北虏:指北魏。虏是古代汉族对少数民族带侮辱性的称呼。僭(jiàn)盗:窃据。多历年所:经过了许多年。燋烂:溃败灭亡。
[30]伪孽:这里指北魏统治集团。昏狡:昏瞆狡诈。自相夷戮:指北魏内部的自相残杀。501年,宣武帝的叔父咸阳王元僖谋反被杀。
[31]携离:分裂。酋豪:部落酋长。猜贰:猜忌而有二心。
[32]蛮邸:外族首领所居的馆舍。藁(gǎo)街:汉代长安街名。
[33]弦:弓弦。陴(pí):城上女墙。怆悢:悲伤。
[34]廉公:廉颇。思赵将:即想复为赵国大将。廉颇为赵国名将,后受离间不得已奔魏,不被魏王信任,而赵亦屡次为秦所困,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
[35]吴子:吴起。吴起为魏国守西河(今陕西韩城县一带),魏武侯听信谗言,使人召回吴起。吴起预料西河必为秦所夺取,故车至于岸门,望西河而泣。后西河果为秦所得。
[36]“想早励”两句:意思是希望陈伯之早日作好归梁的打算,以自取幸福。励:勉励,引申为作出。良规:妥善的安排。
[37]白环西献:西方的部落献来白环。相传虞、舜时,西王母来朝,献白环及佩。楛(hù)矢东来:东方的部落献来楛矢(用楛木做的箭)。相传武王克商,东方的肃慎氏来献楛矢、石砮(可制箭头的硬石)。
[38]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滇池:今云南昆明市附近。均为汉代西南方国名。解辫请职:解开盘结的发辫,请求封职,即表示愿意归顺。
[39]昌海:西域国名。蹶角:叩头。受化:接受梁朝教化。
[40]中军临川殿下:指萧宏。
[41]明德:好德行。茂亲:至亲。谓萧宏乃武帝之弟。
[42]揔兹戎重:总领这次军事重任。揔:通“总”。戎重:军事重任。
[43]吊民:慰问老百姓。洛汭:指洛阳一带中原地区。
[44]遂:仍旧的意思。
[45]聊布:聊且陈述。往怀:往日的友情。
本文是丘迟写给陈伯之的一封书信。陈伯之于南朝齐末曾为江州刺史,梁武帝萧衍起兵攻齐,招降了他,任命其为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并封为丰城县公。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陈伯之听信部下的调唆,起兵反梁,战败后投奔北魏,为平南将军。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冬天,梁武帝命其弟临川王萧宏统率大军伐魏,陈伯之前来抵抗。时丘迟在萧宏军中为记室,萧宏让他以私人名义写信给陈伯之,劝其归降。丘迟在信中首先义正词严地谴责了陈伯之叛国投敌的卑劣行径,然后申明了梁朝不咎既往、宽大为怀的政策,向对方晓以大义,陈述利害,并动之以故国之恩、乡关之情,最后奉劝他只有归梁才是最好的出路。文中理智的分析与深情的感召相互交错、层层递进,写得情理兼备、委婉曲折、酣畅淋漓、娓娓动听,具有摇曳心灵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伯之得书,乃于寿阳拥兵八千归降”。
本文是丘迟的代表作,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招降文字,它是对汉末建安以来言情书札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时并不呆板,而是注意变化。先用纵比,即在第一段将陈伯之当年归附梁朝及今日投降北魏的不同境况进行比较,形成强烈的反差,于叙事之中寄寓褒贬之情,在对照之中蕴涵劝诫之意。再用横比,即在第三段中将陈伯之与梁朝大臣的不同处境进行比较,劝其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及早归梁。作者开始就摆出梁朝功臣名将的情况:文臣武将如大雁展翅,各居要位,各尽其责,文臣们能够参与谋划军国大事,武将们乘车持节,担当戍边重任。他们都安富尊荣,竭力尽思,其爵位也能够代代相传。接着作者即斥责陈伯之:唯独你厚颜偷生,为北魏集团奔走效命,犹如“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这难道不是很可悲的事情吗!像陈伯之这样的人,是很看重功名利禄和个人安危的,可以说,作者是揣摩透了陈伯之的心理,“投其所好”,通过对比叙述,意在唤起他对目前处境的不满和不安,促使他产生弃魏投梁的念头。如果说,以上是作者从小处着墨,运用纵横对比的方法,着重围绕着陈伯之自身的荣辱得失来说理的话,那么,作者在文中还不忘从大处着眼,将北魏与梁朝做横向比较,向陈伯之讲明目前的形势:北魏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自相残杀,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而梁朝“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四海归心,八方世服,唯有北魏负隅顽抗,苟延残喘。作者以高屋建瓴的气势总览全局,从宏观上指明了梁朝蒸蒸日上、繁荣昌盛,北魏日暮途穷、朝不保夕。这就让陈伯之清楚地认识到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总之,作者运用对比手法非常灵活,或纵或横,或明比,或陪衬,腾挪跌宕,曲尽其意,笔头始终围绕着陈伯之的思想转换,同时又迫使陈伯之的思想围绕着他的笔头而转动,让他心悦诚服地归降梁朝。
其次,作者在劝降陈伯之时不仅晓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情理俱备,委婉含蓄,这也是本文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对陈伯之过去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对他现在的处境及内心矛盾也洞若观火,考虑到他是个握有重兵的头面人物,向他劝降,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因此,作者对他离梁投魏的不光彩行径只略作点染,话说得很有分寸,认为他只是一时糊涂,听信了流言,这实际上是为他开脱了罪责。作者推心置腹,坦诚相谈,既热情地肯定了他的英勇和才干,又客观地指出了他不慎误入歧途。作者对他的批评虽然是严肃的,但并不是金刚怒目式的厉声呵斥,而多是情动肺腑的娓娓劝说,或讲明梁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的宽大国策;或援引“朱鲔涉血於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的历史事实,以此表明梁朝招降的诚心实意,解除陈伯之的后顾之忧;或引经据典,开导他迷途知返;或用梁朝为安抚他而已经采取的措施:“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以此进行感化;或笔蘸感情,描画故国的秀美景色:“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以激发他思乡之情;或借廉颇思复为赵将,吴起望西河泣下之典故,说明不忘故国故土乃“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这带着炽烈感情的诘问,发人深省,促人深思,既是劝陈伯之觉醒,又寄寓着作者的殷切期望。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本文围绕着“情”字做文章,让陈伯之感到丘迟处处是在为他着想,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他弃暗投明,摆脱困境。
本文虽是骈文,但用典较少,而且力求摒弃晦涩冷僻之典,尽量写得明白晓畅,具体实在。全文基本使用偶体双行的四六句式,但注意参差变化,具有音乐美及和谐的节律感。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作者突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克服了南朝骈文大多形式华美、内容空洞的弊病,而自出机杼,写出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优秀骈文。今天读来,这篇文章仍能给我们以美的艺术享受。
韩愈《进学解》欣赏
原文及注释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1],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2]毁于随[3]。方今圣贤相逢[4],治具毕张[5]。拔去凶邪,登崇俊良[6]。占小善者率以录[7],名一艺者无不庸[8];爬罗剔抉[9],刮垢磨光[10]。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11]?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12];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13],于兹有年矣[14]。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15],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16];纪事者必提其要[17],纂言者必鉤其玄[18];贪多务得[19],细大不捐[20];焚膏油以继晷[21],恒兀兀以穷年[22]。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23],攘斥佛老[24];补苴罅漏[25],张皇幽眇[26];寻坠绪之茫茫[27],独旁搜而远绍[28];障百川而东之[29],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矣。沉浸郁[30],含英咀华[31];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32];周诰殷盘,佶屈聱牙[33];《春秋》谨严[34],左氏浮夸[35];《易》奇而法[36],《诗》正而葩[37];下逮《庄》、《骚》[38],太史所录[39],子云、相如[40],同工异曲[41]。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42]。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43],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44]。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45],动辄得咎[46]。暂为御史,遂窜南夷[47]。三年博士,冗不见治[48]。命与仇谋[49],取败几时[50]。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51],竟死何裨[52]?不知虑此,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53],细木为桷[54],欂栌侏儒[55],椳扂楔[56],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57],赤箭青芝[58],牛溲马勃[59],败鼓之皮[60],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61],杂进巧拙[62],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63];荀卿守正[64],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65],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66],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67]。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68]。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69],计班资之崇庳[70],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71],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72],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73],欲进其豨苓也[74]。”
“注释”
[1]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太学:这里指国子监(主管教育的官署)。
[2]行:德行。思:思考。
[3]随:因循随俗。
[4]圣贤:指圣君、贤臣。
[5]治具:治理的工具,主要指法令。《史记·酷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毕张:全部得以实施。
[6]登崇俊良:提拔才德优良的人。俊:一作“畯”。
[7]占:有。率:都。录:录用。
[8]名一艺者:指能以治一种经书著称的人。艺:经。庸:通“用”。
[9]爬:爬梳,整理。罗:搜罗。剔:剔除。抉(jué):选择。都指搜取人才。
[10]刮垢:刮去污垢。磨光:磨去毛瑕,使其光洁。指精心造就人才。
[11]“盖有”二句:意谓只有才行有所不及而幸获选拔的人,而决无才行优异而不蒙提举的人。扬:提举。
[12]有司:此指负责选拔人才的官吏。明:明察。
[13]事:侍奉。
[14]兹:此,今。有年:多年。
[15]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6]披:翻阅。百家之编:指诸子百家的著作。
[17]纪事者:指史籍一类的著作。要:要点,纲领。
[18]纂言者:指立论一类的著作。鉤其玄:探索深奥的道理。鉤:同“钩”。
[19]贪多务得:贪图多学,务求得益。
[20]捐:抛弃。
[21]焚膏油:指点燃灯烛。晷(guǐ):日影。此句意谓夜以继日。
[22]恒:经常。兀(wù)兀:辛勤不懈的样子。穷:终、尽。
[23]觝排:抵制排斥。异端:指与儒家不合的学说。
[24]攘(rǎng):排除。佛老:指佛家和道家学说。
[25]补苴(jū):填补。罅(xià):裂缝。指前人学说未尽完善之处。
[26]张皇:张大,引申为阐发。幽眇:指深奥隐微的道理。
[27]坠绪:指衰落不振的儒业。茫茫:远貌。
[28]绍:继承。
[29]障:防,堵。
[30]郁:浓厚馥郁。
[31]含英咀华:意谓对文章的精华细细咀嚼体味。
[32]“上规”二句:规:取法。姚:虞舜之姓。姒(sì):夏禹之姓。此处指《尚书》中的《虞书》和《夏书》。浑浑:深而大的意思。
[33]“周诰”二句:周诰,《尚书》中有《大诰》等篇,此处指《周书》。殷盘,指《尚书》的《盘庚》篇。佶屈聱牙,指文辞艰涩难读。
[34]《春秋》谨严:指《春秋》这部书,褒贬非常谨严。
[35]左氏浮夸:指《左氏》的文辞铺张华美。
[36]《易》奇而法:意谓《周易》变易多奇而有法则。
[37]《诗》正而葩:意谓《诗经》的思想纯正,文采华美。
[38]逮:及、到。《庄》、《骚》:即《庄子》与《离骚》。
[39]太史:史官,此指汉代司马迁。所录: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40]子云:汉代文学家扬雄。相如: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
[41]同工异曲:“异曲同工”的倒文。以音乐为喻说明众作各极其工妙。
[42]闳其中:指内容博大精深。肆其外:指文辞波澜壮阔。
[43]长:成年。方:学术。
[44]成:完备。
[45]跋(bá):踩。踬(zhì):跌倒。《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同“踬”)其尾。意思说,狼向前走就踩着颔下的悬肉(胡),后退就窒碍于尾巴。形容进退都有困难。
[46]辄:总是。咎:罪。
[47]“遂窜”句:指韩愈于贞元十九年(803)由监察御史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48]冗:闲散。见:表现。
[49]命与仇谋:命运与仇敌相合。谋:合。
[50]取败几时:意谓屡次招致失败。
[51]童:此指头上无发。豁:此指牙齿脱落。
[52]竟死何裨:意谓直到死也没什么好处。
[53]杗(máng):栋梁。
[54]桷(jué):屋椽。
[55]欂(bó):壁柱。栌(lú):斗拱。侏儒:梁上短柱。
[56]椳(wēi):承门枢的门臼。(niē):古代房屋门中间所竖的短木。扂(diàn):门闩。楔(xiē):门两旁长木柱。
[57]玉札:药名,即地榆。丹砂:朱砂。
[58]赤箭:药名,即天麻。青兰:龙兰。
[59]牛溲:牛尿。旧说可以治水肿。一说为车前草。马勃:药名,菌类,生湿地及腐木上,主治诸疮。
[60]败皮之鼓:年久坏烂的鼓皮,旧说可治虫毒。
[61]登明选公:指选拔人才既明察又公正。
[62]杂进巧拙:谓聪敏的和拙笨的人都能得到合理录用。
[63]“辙环天下”二句:意谓孟子车迹遍于天上,终于老死在游说途中。
[64]守正:守着正道(指儒家思想体系)。
[65]绝类离伦:意谓超出同类,无与伦比。
[66]繇:通“由”。
[67]靡:浪费,消耗。廪粟:仓库中的粮食。
[68]“踵常途”两句:谓疲劳不休地随俗行事而无特殊表现,在旧书中窃取前人陈言而无新见解。踵:脚后跟,这里是跟随的意思。促促:劳累不停的样子。陈编:古旧的书籍。
[69]商:谋算。财贿:财物,这里指俸禄。
[70]计:较量。班资:指品佚。亡:通“无”。庳(bēi):通“卑”,低下。
[71]前人:指职位在自己前列的人。瑕(xiá)疵(cī):微小的缺点。这里指上文所说“不公”、“不明”。
[72]杙(yì):小木桩。楹(yíng):柱子。
[73]訾(zǐ):毁谤,非议。昌阳:菖蒲。药材名,相传久服可以长寿。引年:延年。
[74]豨(xī)苓:又名猪苓,利尿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韩愈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本文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解说,分析。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是国子先生(即韩愈自己)向学生“进学”。国子先生勉励生徒在学业方面刻苦努力,精益求精;在为人行事方面深思熟虑,不苟且随便,以求合乎正义。他教育学生说:只要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自然就会得到朝廷的录用。第二段是生徒对国子先生的上述教诲提出质问。文意谓先生的“业”、“行”均很有成就,却遭际坎坷,那么先生的教诲便缺少说服力。先说先生为学非常勤勉,知识非常广博;次说先生批判佛、老,力挽狂澜,大有功于儒道;再说先生博取先秦、西汉诸家之长,写作“古文”得心应手;最后说先生敢作敢为,通晓治道,为人处世,可谓有成。这四个方面,一、三相当于“业”,二、四相当于“行”。验之韩愈其他诗文,可知这里生徒所说实际上是韩愈的自我评价:以学而言,他曾说自己“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凡自唐虞以来,编简所存……奇辞奥旨,靡不通达”(《上兵部李侍郎书》),并能穷究奥妙,达于出神入化之境;以文而言,他以“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寄崔二十六立之》)自许,欲以古文明道,传世不朽;以捍卫儒道而言,他说道统久已不传,即使荀子、扬雄也还有小疵,隐然以上继孟子、振兴儒学自期(见《原道》等文);以为人行事而言,他自称“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欺,不忍害伤”(《送穷文》),又颇自负其政治才干,青年时便说己潜究天下形势得失,欲进之于君相(见《答崔立之书》)。这些评价,虽有的受到后人讥评,如有人批评他儒道不纯,但大体说来,他在这几方面确实都相当有成绩。可是其遭遇并不顺遂。下文生徒所说“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云云,就是概述其坎坷困窘之状。他青年时本以为功名唾手可得,然而经四次进士试方才及第,其后三次于吏部调试,都未能得官,只得走投靠方镇为幕僚的道路。他至35岁时才被授以四门博士(其地位低于国子博士)之职。次年为监察御史,同年冬即贬为连州阳山(今属广东)县令。三年后始召回长安,任国子博士。当时宪宗新即位,讨平夏州、剑南藩镇叛乱,显示出中兴气象。可是韩愈并未能展其怀抱,却困于谗方诽谤,次年即不得不要求离开长安,到洛阳任东都的国子博士。其后曾任河南县令、尚书省职方员外郎之职,至元和七年45岁时又因事黜为国子博士。生徒所谓“三为博士,冗不见治”,即指一为四门博士、两为国子博士而言。冗,闲散之意。博士被视为闲官。不见治,不能表现其治政之才。“头童齿豁”,也是真实情况的写照。韩愈早衰,35岁时已自叹齿落发白,作《进学解》时更已发秃力羸,只剩下十来个牙齿在那里摇摇欲坠了。仕途失意和体力衰退,使他愤慨而悲哀。生徒的这一大段话,其实不过是他“不平而鸣”,借以一吐其胸中块垒而已。第三段是先生回答生徒的话。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次说孟轲、荀况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则自己被投闲置散,也没有什么可抱怨;最后说若还不知足,不自量力,岂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吗?这里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显然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而是反语泄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意即自己动辄遭受诽谤,而同时却名声益彰)也是牢骚之语。这就更有讽刺意味了。至于说孟、荀不遇云云,看来是归之于运命,借以自慰,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于古往今来此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他看到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总是“贤者少,不肖者多”,而贤者总是坎坷不遇,甚至无以自存,不贤者却“比肩青紫”,“志满气得”。他愤慨地问:“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均见《与崔群书》)这正是封建时代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常有的感慨。可贵的是韩愈并未因此而同流合污,他决心坚持操守,宁可穷于当时,也要追求“百世不磨”的声名。
《进学解》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具有典型意义,故而传诵不绝。
《进学解》在写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此种写法古已有之。西汉东方朔作《答客难》,扬雄仿之而作《解嘲》,其后继作者甚多。但《进学解》仍能给人以新鲜感。这与它善于出没变化有关。如第二段先大段铺写先生之能,浩瀚奔放;接着陡然一转,以寥寥数语写其不遇之状,语气强烈,将其不平之气,发泄无遗,其间形成了大幅度的转折,而全段总的气势是酣畅淋漓的。第三段却又极为平和谦退,似乎火气消尽,而细味之下,又感到有辛酸、无奈、愤懑、嘲讽种种情绪包孕其中,其文气与第二段形成对比。通篇使人悲慨,使人深思,但有的地方又似有谐趣。如先生谆谆教诲,态度庄重,而生徒却以嬉笑对之;先生为说服生徒,不得不痛自贬抑,甚至自称盗窃陈编。这些地方具有滑稽意味。总之,全文结构虽简单,但其内在的气势、意趣却多变化,耐咀嚼。它之所以使人感到新鲜,又与其语言的形象、新颖有关。如以“口不绝吟”、“手不停披”状先生之勤学,以“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形容其碌碌无为,以“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写选拔培育人才等,简练形象。至于“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等词语,新颖贴切,今天都已成为常用成语。又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将丰富的人生体验提炼为短句,发人深省,有如格言。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此类具有独创性的语句却如此之多,实在使人不能不惊叹作者在文学语言方面的创造能力。
三、作品选
醉翁亭记
“解题”本篇为欧阳修所作。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本篇写于他被贬滁州的第二年(1045年),通过对优美自然山水和吏民游乐的描写,侧面反映了他的政绩,也表现了当时士大夫娱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
环滁皆山也[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琅琊也[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4],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5]。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6],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7]。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8],云归而岩穴暝[9],晦明变化者[10],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11],风霜高洁[12],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14];山肴野蔌[15],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16],射者中[17],弈者胜,觥筹交错[18],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19],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21]。
“注释”
[1]环:环绕。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县。
[2]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3]琅琊:山名,在滁县西南十里。
[4]潺潺:流水声。
[5]酿泉:泉水名。
[6]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7]太守:汉代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宋时一州的长官称知军州事,泛称太守。
[8]林霏开:林间的雾气散了。
[9]云归而岩穴暝:傍晚时候云雾聚在山间,岩谷阴暗起来。云归:谓云回到山里。古人认为云是出自山中的。
[10]晦明变化:指天气阴晴明暗的变化。
[11]秀:茂盛。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阴:通“荫”。
[12]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13]伛(yǔ)偻(lǚ):弯腰曲背的样子,指老年人。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
[14]洌:清澈。
[15]山肴:野味。野蔌(sù):菜蔬。
[16]丝:琴、瑟之类弦乐器。竹:箫、管之类的管乐器。
[17]射:古代饮宴时一种投壶的娱乐,以矢投壶中,投中者胜,酌酒给负者饮。中(zhòng):投中了。
[18]觥筹交错:酒杯和筹码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之状。觥:酒杯。筹:投壶时的算筹。一说筹乃酒筹,喝酒时用以计胜负的筹码。
[19]阴翳(yì):树荫遮盖着。
[20]乐其乐:以众人的快乐为快乐。
[21]庐陵:今江西吉安市。欧阳修为永丰人,其先世“为庐陵大族”,谱籍亦著庐陵,故称。
陋室铭
“解题”本篇为刘禹锡所作。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朝文学家,有“诗豪”之称。这篇文章通过对陋室内外环境的描绘和陋室主人日常生活的介绍,表达出作者安贫乐道、超凡脱俗的高尚情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捕蛇者说
“解题”本篇为柳宗元所作。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捕蛇者说》为他贬居永州时所作。通篇借捕蛇者蒋氏所述三世的遭遇,用蛇的毒害和赋敛的毒害作比衬,尖锐地揭露了天宝以来60年间赋税的惨毒、官吏的凶悍和人民遭害的深重。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1];触草木,尽死;以啮人[2],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3],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4],去死肌,杀三虫[5]。其始,大医以王命聚之[6],岁赋其二[7],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8]。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9],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10]。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1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12],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13],往往而死者相藉也[14]。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15],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16],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17]。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18]。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19],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0]。
“注释”
[1]黑质而白章: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
[2]啮:咬。
[3]腊之以为饵:把蛇制成肉干,用作药物。腊:干肉,这里用作动词。饵:药饵。
[4]已:止,治愈。大风:严重风湿病。挛踠(wǎn):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lòu):脖子肿。疠:恶疮。
[5]三虫:三尸之虫。道家把人体的脑、胸、腹称为“三尸”,并认为虫入三尸就会使人生病。
[6]大医:即太医。
[7]岁赋其二:每年征收两次。
[8]专其利:独自占有这种好处,指因捕蛇而免交赋税。
[9]莅事者:当事的官吏。
[10]病:困苦不堪。
[11]蹙:窘迫。
[12]顿踣(bó):困顿僵仆。
[13]呼嘘毒疠:呼吸毒气。
[14]相藉:互相压着。形容多。
[15]隳(huī)突:破坏奔突,极言骚扰。
[16]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17]弛然:安适貌。
[18]以尽吾齿:犹言终我天年。
[19]熙熙:和乐貌。
[20]观人风者:考察民情的人。
师说
“解题”本篇为韩愈所作。《师说》一文从理论上阐明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是针对当时耻于相师的不良风气而发的。但由于作者的阶级局限,文中不免透露出轻视“巫医乐师百工”的思想。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3],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4],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6],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7],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8],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9]。”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10]。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1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3],不拘于时[14],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
[1]道:指儒家之道。受:同“授”。业:指儒家的经典。
[2]庸知:岂知。
[3]出人:超出一般人。
[4]下圣人:低于圣人。
[5]句读(dòu):指文字诵读。凡书文语意尽处谓之“句”,语意未尽而诵时须略作停顿处谓之“读”。
[6]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而丢了大的。小:指“句读之不知”。大:指“惑之不解”。
[7]百工之人:泛指各种手工业者。
[8]相若:相近。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意谓以位卑于己的人为师,则有失身份,感到耻辱;以大官为师,则又有近于谄谀的嫌疑。
[10]不齿:不屑与之同列。
[11]常师:固定的老师。
[12]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上古少昊氏“以鸟名官”之事。苌弘:东周大夫,孔子曾向他问乐。师襄:鲁国乐官,孔子曾向他学琴。老聃: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
[13]六艺经传:六经经文和传文。
[14]不拘于时:意指没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