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作品欣赏教程
8119700000016

第16章 外国散文作品欣赏

一、外国散文作品概述

散文在外国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一般意义上我们可以将散文区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散文包括一切非韵的文章,从艰深的理论著作到一切日常的实用文字都可以被称作广义散文。狭义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样式,其形式有争论、辩论、传记、自传、普及性的哲学著作及伦理著作等,人们一般称之为随笔、小品、特写等。狭义散文较之于广义的散文,排除了单纯的记叙或是逻辑推理,更注重情感和文学色彩。

正如希腊是西方文学的发源地一样,散文最初也是源自希腊。人们用非韵的文字把日常生活的活动、话语记载下来,加以整理,就成了散文。在古希腊,跟随喜剧一起出现的拟曲可以被称为广义的散文,它尚未像希腊文化中的史诗、悲剧、喜剧一样拥有独立的形式和法则,只是在各种文学类型中得以或隐或显的表现。拟曲也叫模拟剧或拟剧,是古希腊文学中的一种风格独特而简短的韵律作品。早期的拟曲用有节奏的散文模拟日常生活,随着它的不断发展,新的类型开始出现,这是一种短剧,分散文剧和诗体剧,以现实生活和风俗习惯为题材,带有喜剧的意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由于古希腊在文化与文学上的巨大贡献,相比之下显得有点粗野的古罗马被其光辉掩盖,其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能等到公正的评价。但是实际上,由于承袭了晚期希腊在修辞学上的研究,古罗马人在散文等文体的最终形成上,具有巨大的贡献。罗马人虽然用武力征服了希腊,但在文化上却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成了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特别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开始在各个方面模仿希腊文化,在文学方面,古罗马在散文和小说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古希腊。这个时期著名的散文家有西塞罗、凯撒、普鲁塔克和琉善。西塞罗是古罗马的政治家、演说家和作家,同时也是位散文大师。他的散文主要包括演说辞、书信、一些论述性的文章以及一些在法庭上的辩护词等。他的演说词激情飞扬、文采斐然、句法谨严、说理透彻。他使散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有力而优美的工具。作为罗马执政官的凯撒在散文上也有所贡献,他开创了一种简洁明快的散文风格。他的《高卢战记》用简洁凝练的词句记叙了日耳曼人对高卢的进攻、他的反击以及最终平定高卢人叛乱的经过。

中世纪时期,广义的散文在英国、法国、德国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主要从拉丁文翻译而来,为欧洲各国散文开了先河。意大利还出现了俗语散文,它的主要代表作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宝库》和介绍马可·波罗东方之行的《马可·波罗游记》。狭义散文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出现,始发地是法国,主要以记事散文为主,代表作家有维尔阿杜安、儒安维尔、付华萨和科米纳。日本则有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作为日本随笔的鼻祖,清少纳言对宫廷生活的铺叙、对世态风俗的描写、对四时节气的敏锐感觉及对自然透彻的关照,充分显示出作家高度的艺术才华。

到了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在各个城市的发展,欧洲封建社会制度开始逐渐解体,文化和思想上早已开始出现的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文艺复兴运动到这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它反对神权,肯定人自身的价值和力量,肯定现实生活的意义,以个性解放、个人幸福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散文创作领域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潮流,即用书信、日记、忏悔录等形式做多少带些掩饰的自我辩解和自我剖析。这个时期最著名的散文家是法国的蒙田。他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历史人物”传记的影响下,结合自己对于道德的反省和自我的剖析,创立了一种絮语式的散文体裁——随笔。蒙田的《随笔集》共三卷107篇。里面的文章长短不一,洋洋洒洒上万言的有,短则不足千字的也有,内容包罗万象,大到社会人生,小到草木虫鱼都有涉及。平易、自然、流畅、亲切是蒙田散文的特点,行文随意挥洒、旁征博引、情感汪洋恣肆,无不流露出作者的真性情,故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除了蒙田外,让·加尔文、多比涅、布莱兹·德·蒙吕克、吉约姆·杜韦尔都写过许多出色的作品,促进了散文的发展。蒙田的《随笔集》被翻译到英国后,激起了培根的极大兴趣。培根吸取了蒙田的艺术营养并结合个人的独创,发展了essay体,开创了英国散文的先河。如果说蒙田的随笔还有些粗糙,这主要是指形式上的,如文章主题不集中,一文有多个意思,各章随笔题目往往名不副实等。培根这位继承者很好地避免了上述毛病。培根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文章也富有诗意。在培根的典范作用下,随笔成了英国文学最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后来的诸如18世纪的艾迪生或19世纪的兰姆、哈兹里特都是写作这一类文体的优秀代表。

17世纪时,古典主义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潮流。古典主义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一方面又崇尚理性,设置了许多清规戒律。这个时期的散文,贵族色彩特别浓厚,文风绮丽纤细,讲究礼貌和培养绅士风度这一类时髦的社会风尚也成了许多散文家的主题。英国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繁复、华美的巴洛克式的散文,代表作有汤玛斯·勃朗的《医生的宗教》、《瓮葬》。但也有一些与前者旨趣相异的作家,例如法国的拉布吕耶尔和费纳龙。拉布吕耶尔的《品行论》是一部随感式的散文作品,全书16章共1100多条长短不齐的随感,包括人物素描、格言警句、故事寓言、评论讽刺等方方面面,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公正以及人们的困苦生活。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散文在各个国家继续向前发展,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经发展很充分了,种类也变得异常丰富,例如由于新闻出版事业兴起,报纸杂志上开始出现一种新散文,这种散文力求平易,但是平易中又要求文雅。英国经过17世纪多方面的锻炼,又经18世纪前期艾迪生、斯威夫特等人开辟的新文风后,到18世纪中期的时候终于确立了以平易和优雅为主要格调的散文。德莱顿、班扬、艾迪生、笛福、鲍斯威尔、约翰逊都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笛福曾长期从事报刊工作,他一共下了500多篇长短不一的各类文章,这些文章文字平易,句子短,口语化,展现了笛福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约翰逊的散文主要以作品品评为主,主要代表作是《英国诗人传》,这本书是一本经典之作,它把文学传记和文学批评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在美国,18世纪前期的作家主要以富兰克林和爱德华斯为代表。富兰克林的散文著作主要完成于美国独立建国以前,题材广阔,文体多样,除政论外,还有小品随笔,活泼而有趣,是美国散文文学的开个人风气者与奠基者。后期主要以托马斯·潘恩为代表,他是美国独立前后最有才能的宣传家和政论文作者,他的第一部散文名作《常识》,公开宣称屈膝退让没有退路,要靠常识对时局做出回答。这本小册子以严密的逻辑、激扬的文辞、鲜明的立场为北美独立做了舆论上的准备。《独立宣言》的作者杰弗逊也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他的《弗吉尼亚札记》是当时最重要的散文著作之一,这本书表现了杰弗逊对艺术、教育、蓄奴制度、科学和自然问题的开明的政治观点和广博的知识。

19世纪,世界各国散文名家辈出,异彩纷呈,散文的发展达到了全盛的阶段。就俄国而言,有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赫尔岑、蒲宁、屠格涅夫等人的散文名篇。普希金明确提出他对于散文的创作主张:“准确和简练——这是散文的两大首要优点。散文要求思想再加上思想——没有思想,华丽的辞藻毫无用处。”他的游记体散文名篇《一八二九年远征时的埃尔祖鲁姆之行》创造了一种力求客观真实、简练淳朴的叙事文体。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中一些富于抒情诗意的随笔使他名声大振。他的语言凝练、淳朴而又富于音乐节奏感,把散文和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俄罗斯散文创造了一个新的品种。而在日本,由于受屠格涅夫、爱默生、华兹华斯随笔的影响,经过几代作家的经营,在19世纪末期的时候,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散文家,如北村透谷、德富芦花、岛崎藤村等,他们一扫古代文人那种对花鸟风月的低吟浅唱,主要以表现个性为主,真诚地抒发内心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这一时期,先后从柏林和英国留学归来的森欧外和夏目漱石,在小说创作与文学启蒙之余,也涉足散文。森欧外的《尊重历史与摆脱历史束缚》、《藏红花》、《空车》,夏目漱石的《伦敦塔》、《幻影之盾》、《十夜梦》、《随想录》等,都是散文中的精品。《随想录》是夏目漱石在一场大病之后所写,经历了那场生与死的搏斗,那份对生的喜悦,对人生的洞察与了悟,看似漫笔写来,实则力透纸背,不同凡响。美国这一时期著名的散文家有爱默生、梭罗、华盛顿·欧文、瓦尔特·惠特曼等。欧文的散文作品曾以前所未有的华美清新而盛传一时,他的散文体现着浪漫主义文学的一切最主要的特征:对大自然的崇敬,对平民的同情,对蛮荒的向往,对历史传奇的喜爱等,在行文上则是典雅考究、细腻工致、文辞华美。爱默生和梭罗都是当时知识界流行思想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超验主义崇尚直觉、反对权威,其核心是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直接认识真理。爱默生的散文文字朴实,说理深刻,多采用格言,文章气势恢弘,狂放恣肆。梭罗是爱默生的学生,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记录了他在家乡康科德附近的沃尔登湖畔度过的为期两年的隐居生活。在这本书里,梭罗用了很多笔墨详尽地介绍了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成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19世纪的英国处于一个散文式样更多、品种更丰富的繁盛时期,出现了很多一流的作家,约翰·罗斯金就是其中的代表。约翰·罗斯金是位美学家,他是一位写美文的能手,文字所描绘出来的事物如画家用颜料画出来的图画一样,讲究文章节奏,追求音乐的效果。但他不仅仅只留恋在美景中,也关注世事人情,这与随后兴起的唯美主义者佩特、王尔德等人不同。当讨论社会问题的时候,他的文章就变得淳朴了,文字变得简洁,语言也趋向于口语。

20世纪,由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散文创作也受其影响。散文家们对现实存在表示极大的怀疑,注重想象和虚幻。虚幻不仅出现在小品、游记中,也出现在传记、忏悔录、历史著作和评论中。苏联的普里什文是散文大家,《大地的眼睛》是他的代表作,这是由他晚年的札记汇集而成。全书不拘形式,信笔抒写对生活的体验,对艺术和创作的思考,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意和哲理。另外,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和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三人通信,也是非常美的散文。还有一位散文高手则是我国读者都很熟悉的帕乌斯托夫斯基,他的文艺随笔《金蔷薇》经常被翻译出版,这是一部总结作者本人的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上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活动,探讨文学创作过程、方法和目的的美文,它以新颖优美的文笔塑造的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形象,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感染力,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催发人们美好的感情。而别尔戈利茨的《白天的星星》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散文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散文及小说具有深远的影响。这部作品包括童年回顾、旅行见闻、文学评点、日记杂感等,作品的动人之处在于那种坦诚的、信任的、娓娓道来的叙述态度,以及那种在恬淡蕴藉中使人心弦震颤的韵味。在美国,海明威继承了马克·吐温、斯蒂芬·克莱恩、安德森、庞德的传统,创造了一种简约、精练、紧凑的散文文体。他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说八分之七是蕴涵在水中,深藏不露的。他砍掉了冗言赘词,剥下了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以一种简洁有力的“电报体”代之。德莱塞的文笔自然朴实,充满激情,富于想象和幽默,他的《一个大城市的色彩》、《悲剧的美国》、《美国是值得拯救的》等散文对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不公进行了充分的揭露,表达了对普通民众的关爱和同情。瑟伯是幽默作家,他的散文创作甚丰,有随笔、寓言、故事、回忆录等,他认为“幽默是对迷狂激情的冷静回顾”,他有“当代马克·吐温”之誉。他的散文集有《顶楼里的猫头鹰》(1931)、《我的生活和艰难岁月》(1933)、《我们时代的寓言》(1940)、《瑟伯的狗》(1955)、《我们时代更多的寓言》(1956)等。他的文笔幽默讽刺,对某些科学的虚假和社会现象做了深刻的揭露。英国的哲学家罗素也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以斯威夫特为散文楷模,追求明晰精练的风格。他不仅讲哲学,还谈人生、艺术、文学、历史,评论时局,无论所讲的内容如何,他都能用平易、简练而不失风趣的语言表达出来,文笔之好以至于不熟悉他的人都会忘记他是以钻研逻辑和哲学为业的。萧伯纳也是这类平易型散文的代表,他的散文语言平易又文雅,没有学院气,但是也不流于方言俚语。他常辩论抽象道理,但文中的比喻和例证又非常生动具体。当然,这一时期最值得重视的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她的散文同她的意识流小说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相映成趣。她的散文清新秀逸,富于灵气,有特殊的女性散文魅力。她的《普通读者》里的作家评论,就是令人耳目一新、低回咏叹的秀雅美文。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大师高尔斯华绥的散文是典型的小说家散文,以善于描写自然风光、社会风情和人物命运著称。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丘吉尔也是有影响的散文大家,他在20世纪50年代发起的文风改革,批评华而不实的文法,倡导写作平易准确的纯正英文,对英国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总之,由于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散文也不断呈现出新的风貌和特征。

无论是在“文以载道”还是在“诗言志”的文学理念下进行文学创作,中国古代文学家们在基本精神上都无出儒家与道家的范畴,这就使得中国古代散文与诗歌在题材上虽然有不断的开拓,但是在精神内涵上始终保持同一基调,直到五四运动之后,随着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散文作者们才开始展现出更多的精神底色。西方散文则呈现出与中国散文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

首先,随着西方哲学与文化思想的不断发展,西方散文传达出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一种与之相伴随的发展过程。由于古希腊在政治上强调公民参与,演讲术作为获取公共权力的有力工具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重视,修辞学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古希腊晚期尤其是整个罗马时期的散文,都表现出明显的略带夸张的雄辩和文辞上的雕琢。而启蒙时期的散文则由于人文精神的勃发,表现出对人性自由的渴望、内省的怀疑精神和对自然的欣赏,反映了和教会的精神束缚进行斗争的需要。散文成为一种被把握在文学中的时代精神的载体。

其次,虽然随着哲学与文化思想的不断发展,西方散文呈现出不同的思想特征,但是西方散文在总体上还是以议论为主,只有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的“随笔”属例外。从奠定散文这种文体的西塞罗,直到加缪等人,西方散文始终在说理中展现出一种浓厚的哲学味。即使是以经验主义为基调的英国散文,在描景写实的过程中,浅近晓畅的说理也始终贯穿其中。

最后,从艺术形式上讲,西方散文的形式一般都很自由活泼、潇洒灵活。许多作品都似乎不注重形式,不讲究结构,任凭主体意识畅快宣泄,信笔所之,下笔如流,自成风格,各具异彩。法国蒙田、英国培根的随想录,具有“劝世箴言”的性质,印度泰戈尔、葡萄牙亚尔果佛拉达的“信函体”,或轻松而深刻、活泼而严肃地描绘自然风光,抒写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或洋溢着忧郁而又热烈的感情;英国丘吉尔的回忆录,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风云;美国特克尔的“谈话记实”,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各种职业的人,根据谈话录音如实整理成篇……这种不讲究文体界限的写作,可能也与西方人崇尚个性自由,不遵从束缚有关。

举凡能打动人的文学,依据的都是流畅清晰的语言、真诚透彻的情感、鞭辟入里的分析或人性感悟,这是中西文学概莫能外的真理。因此要能完整地理解任何一种文学样式,任何一篇名家名作,对于读者而言,首先是要有一颗能感悟的心灵。这几乎带有点神秘主义的味道,作为任何一个从懵懂无知走向成熟的读者,都无法确定他会在人生的何时打开何书,至于这本他人生中首次摊开的著作究竟能不能合他的胃口,能不能培养起他的良善的性格,借用苏格拉底临死前的话来说,“只有神知道”。“只有神知道”的事情并不是人就不能有所安排,阅读那些被称为名著的著作,尤其是从最简单基本的散文开始,应该说是相对安全的路线。我们这里只说怎样才能更好地去欣赏西方散文。

我们可以把读者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任何准备,偶然地遇到一本西方散文集或者一篇西方散文便开始阅读的人;一种是对于文学史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已经有所准备,按照兴趣的指引开始阅读西方散文的人。对于前者,我们只能给出一点希望,唯愿这种有点误打误撞的读者,能够“随物赋形”,随着那篇他所遇到的文字的节奏,自然地阅读到底,在阅读中收敛自己要对事物有所评价的习惯。对于后者,我们首先要提醒他们,虽然散文家们各有各的性格,文体风格也各不相同,但是西方散文在历史线索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发展过程,比如古罗马的散文以说理和文辞的雕饰为盛,近代英国则以培根那种清晰晓畅的议论为基调,其后更是发展出被称为“随笔”的特定样式,作者的个性和见识成为文章优劣的根本保障,到了现代尤其是后现代,各种文体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散文、诗歌、小说等不再有那么清晰的区分。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知识,我们就可以以此为线索,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作品,这是成功阅读的基础。无论中外,散文作为“散的文”,之所以能成篇,都是由某种核心要素凝聚着,阅读的关键就在于在领会文字之美的同时,把握住这个核心的要素,与作者进行“如琢如磨、如切如磋”的精神交流。对于以说理为主旨的散文,这个核心要素自然是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因此循着作者逻辑的线索,看他怎样得出结论,是欣赏这种散文的关键。至于以抒情为主的散文,阅读者最宜将自己的身心完全放松,以作者的心情为自己的心情。有许多人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有些文章或者著作是所谓名著,但是自己怎么读都觉得读不懂或者不喜欢,每每因此产生对自己的怀疑,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一部作品一时读不懂,可能是由于自己的内在准备不够充分,这时候先放一放,等到自己稍微成熟一点再来读可能就会有所收获。在读过几遍之后如果还无所得,也许主要原因在于这部作品和你的气质并不相合,去寻找和发现那种更适合自己气质的作品才是正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文学史有大概的了解是阅读文字作品的很重要的基础。阅读都是希望能有所得,但是在某些时刻,学会放弃某些著作,哪怕是名家名作,也许才是我们需要学会的最大技巧。

大巧若拙,阅读是一个需要身心投入的过程,找准阅读的切入点自然重要,但是,读者只有在阅读前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准备,才能使文学的浸染作用发挥得更完全。

二、外国散文作品汉语译文欣赏实例

《冬日漫步》欣赏

原文

A Winter Walk

By Henry David Thoreau

The wind has gently murmured through the blinds,or puffed with feathery softness against the windows,and occasionally sighed like a summer zephyr lifting the leaves along,the livelong night。The meadow-mouse has slept in his snug gallery in the sod,the owl has sat in a hollow tree in the depth of the swamp,the rabbit,the squirrel,and the fox have all been housed。The watch-dog has lain quiet on the hearth,and the cattle have stood silent in their stalls。The earth itself has slept,as it were its first,not its last sleep,save when some street-sign or wood-house door has faintly creaked upon its hinge,cheering forlorn nature at her midnight work—the only sound awake twixt Venus and Mars—advertising us of a remote inward warmth,a divine cheer and fellowship,where gods are met together,but where it is very bleak for men to stand。But while the earth has slumbered,all the air has been alive with feathery flakes descending,as if some northern Ceres reigned,showering her silvery grain over all the fields。

We sleep,and at length awake to the still reality of a winter morning。The snow lies warm as cotton or down upon the window-sill;the broadened sash and frosted panes admit a dim and private light,which enhances the snug cheer within。The stillness of the morning is impressive。The floor creaks under our feet as we move toward the window to look abroad through some clear space over the fields。We see the roofs stand under their snow burden。From the eaves and fences hang stalactites of snow,and in the yard stand stalagmites covering some concealed core。The trees and shrubs rear white arms to the sky on every side;and where were walls and fences,we see fantastic forms stretching in frolic gambols across the dusky landscape,as if nature had strewn her fresh designs over the fields by night as models for man's art。

Silently we unlatch the door,letting the drift fall in,and step abroad to face the cutting air。Already the stars have lost some of their sparkle,and a dull,leaden mist skirts the horizon。A lurid brazen light in the east proclaims the approach of day,while the western landscape is dim and spectral still,and clothed in a sombre Tartarian light,like the shadowy realms。They are infernal sounds only that you hear—the crowing of cocks,the barking of dogs,the chopping of wood,the lowing of kine,all seem to come from Pluto's barn-yard and beyond the Styx—not for any melancholy they suggest,but their twilight bustle is too solemn and mysterious for earth。The recent tracks of the fox or otter,in the yard,remind us that each hour of the night is crowded with events,and the primeval nature is still working and making tracks in the snow。Opening the gate,we tread briskly along the lone country road,crunching the dry and crisped snow under our feet,or aroused by the sharp clear creak of the wood-sled,just starting for the distant market,from the early farmer's door,where it has lain the summer long,dreaming amid the chips and stubble;while far through the drifts and powdered windows we see the farmer's early candle,like a paled star,emitting a lonely beam,as if some severe virtue were at its matins there。And one by one the smokes begin to ascend from the chimneys amidst the trees and snows。

We hear the sound of wood-chopping at the farmers'doors,far over the frozen earth,the baying of the house-dog,and the distant clarion of the cock。Though the thin and frosty air conveys only the finer particles of sound to our ears,with short and sweet vibrations,as the waves subside soonest on the purest and lightest liquids,in which gross substances sink to the bottom。They come clear and bell-like,and from a greater distance in the horizon,as if there were fewer impediments than in summer to make them faint and ragged。The ground is sonorous,like seasoned wood,and even the ordinary rural sounds are melodious,and the jingling of the ice on the trees is sweet and liquid。There is the least possible moisture in the atmosphere,all being dried up,or congealed,and it is of such extreme tenuity and elasticity,that it becomes a source of delight。The withdrawn and tense sky seems groined like the aisles of a cathedral,and the polished air sparkles as if there were crystals of ice floating in it。As they who have resided in Greenland tell us,that,when it freezes,“the sea smokes like burning turf-land,and a fog or mist arises,called frost-smoke”,which“cutting smoke frequently raises blisters on the face and hands,and is very pernicious to the health”。But this pure stinging cold is an elixir to the lungs,and not so much a frozen mist,as a crystallized midsummer haze,refined and purified by cold。

The sun at length rises through the distant woods,as if with the faint clashing swinging sound of cymbals,melting the air with his beams,and with such rapid steps the morning travels,that already his rays are gilding the distant western mountains。Meanwhile we step hastily along through the powdery snow,warmed by an inward heat,enjoying an Indian summer still,in the increased glow of thought and feeling。Probably if our lives were more conformed to nature,we should not need to defend ourselves against her heats and colds,but find her our constant nurse and friend,as do plants and quadrupeds。If our bodies were fed with pure and simple elements,and not with a stimulating and heating diet,they would afford no more pasture for cold than a leafless twig,but thrive like the trees,which find even winter genial to their expansion。

The wonderful purity of nature at this season is a most pleasing fact。Every decayed stump and moss-grown stone and rail,and the dead leaves of autumn,are concealed by a clean napkin of snow。In the bare fields and tinkling woods,see what virtue survives。In the coldest and bleakest places,the warmest charities still maintain a foothold。A cold and searching wind drives away all contagion,and nothing can withstand it but what has a virtue in it;and accordingly,whatever we meet with in cold and bleak places,as the tops of mountains,we respect for a sort of sturdy innocence,a Puritan toughness。All things beside seem to be called in for shelter,and what stays out must be part of the original frame of the universe,and of such valor as God himself。It is invigorating to breathe the cleansed air。Its greater fineness and purity are visible to the eye,and we would fain stay out long and late,that the-gales may sigh through us,too,as through the leafless trees,and fit us for the winter:—as if we hoped so to borrow some pure and steadfast virtue,which will stead us in all seasons。

汉语译文

风轻轻地低声吹着,吹过百叶窗,吹在窗上,轻软的好像羽毛一般;有时候数声叹息,几乎叫人想起夏季长夜漫漫和风吹动树叶的声音。田鼠已经舒舒服服地在地底下的楼房中睡着了,猫头鹰安坐在沼地深处一棵空心树里面,兔子、松鼠、狐狸都躲在家里安居不动。看家的狗在火炉旁安静地躺着,牛羊在栏圈里一声不响地站着。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然入睡。时虽半夜,大自然还是不间歇地忙碌着,只有街上商店招牌或是木屋的门轴上,偶然轻轻地发出叽格的声音,给寂寥的大自然带来一些安慰。茫茫宇宙,在金星和火星之间,只有这些声音表示天地万物还没有全体入睡——我们想起了远处(就在心里头吧?)还有温暖,还有神圣的欢欣和友朋相聚之乐;可是这种境界是天神们互相往来时才能领略,凡人是不胜其荒凉的。天地现在是睡着了,可是空气中还是充满了生机,鹅毛片片,不断地落下,好像有一个北方的五谷女神,正在我们的田野上撒下无数银色的谷种。

我们也睡着了,一觉醒来,正是冬天的早晨。万籁无声,雪厚厚地堆着,窗槛上像是铺了温暖的棉花;窗格子显得加宽了,玻璃上结了冰纹,光线暗淡而静谧,更加强了屋内舒适愉快的感觉。早晨的安静,似乎静在骨子里,我们走到窗口,挑了一处没有冰霜封住的地方,眺望田野的景色;可是我们单是走这几步路,脚下的地板已经在吱吱地响。窗外一幢幢的房子都是白雪盖顶;屋檐下、篱笆上都累累地挂满了雪条;院子里像石笋似的站了很多雪柱,雪里藏的是什么东西,我们却看不出来。大树小树四面八方地伸出白色的手臂,指向天空;本来是墙壁篱笆的地方,形状更是奇怪,在昏暗的大地上,它们向左右延伸,如跳如跃,似乎大自然一夜之间,把田野风景重新设计过了,好让人间的画师来临摹。

我们悄悄地拔去了门闩,雪花飘飘,立刻落到屋子里来;走出屋外,寒风迎面扑来,利如刀割。星光已经不那么闪烁光亮,地平线上笼罩着一层昏昏的铅状的薄雾。东方露出一种奇幻的古铜色的光彩,表示天快要亮了;可是四面的景物,还是模模糊糊,一片幽暗,鬼影绰绰,疑非人间。耳边的声音,也带着一种鬼气——鸡啼狗吠、木柴的砍劈声、牛群的低鸣声——这一切都好像是阴阳河彼岸冥王的农场里所发出的声音;声音本身并没有特别凄凉之处,只是天色未明,这种种活动显得太庄严了,太神秘了,不像是人间所有的。院子里雪地上,狐狸和水獭所留下的脚迹犹新,这使我们想起:即使在冬夜最静寂的时候,自然界生物没有一刻钟不在活动,它们还在雪上留下痕迹。把院门打开,脚步轻快,我们跨上寂寞的乡村公路。雪干而脆,脚踏上去发出破碎的声音;早起的农夫,驾了雪橇,到远处的市场去赶早市;这辆雪橇一夏天都在农夫的门口闲放着,与木屑稻梗为伍,现在可有了用武之地,它的尖锐清晰而刺耳的声音,对于早起赶路之人,也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农舍窗上虽然积雪很多,但是屋里的农夫早已经把蜡烛点起,烛光孤寂地照射出来,像一颗暗淡的星。树际和雪堆之间,炊烟也是一处一处地从烟囱里往上飞升。

大地冰冻,远处鸡啼狗吠;从各处农舍门口,也不时地传来叮叮劈柴的声音。空气稀薄干寒,只有比较美妙的声音才能传入我们的耳朵,这种声音听来都有一种简短但悦耳的颤动;凡是至清至轻的流体,波动总是稍发即止,因为里面粗粒硬块,早就沉到底下去了。声音从地平线的远处传来,都清越明亮,犹如钟声,冬天的空气清明,不像夏天那样的多杂质阻碍,因此声音听来也不像夏天那样的毛糙模糊。脚下的土地,铿锵有声,如叩坚硬的古木;一切乡村间平凡的声音,此刻听来都美妙悦耳;树上的冰条,互相撞击,其声,如流水,似妙乐。大气里面一点水分都没有,水蒸气不是干化,就是凝结成了冰霜,空气十分稀薄而似有弹性,人呼吸其中,自觉心旷神怡。天似乎是绷紧了的,往后收缩,人从下向上望,很像处身大教堂中,顶上是一块连一块弧状的屋顶;空气中闪光点点,好像有冰晶浮游其间。据在格陵兰住过的人告诉我们说,那边结冰的时候,“海就冒烟,像大火燎原一般;而且有一种雾气上升,名叫烟雾;这种烟雾有害健康,伤人皮肤,能使人手脸等处生疮肿胀”。我们这里的寒气,虽然其冷入骨,然而质地清纯,可提神,可清肺;我们不能把它认为是冻结的雾,只能看作仲夏雾气的结晶,经过寒冬的洗涤,越发变得清纯了。

太阳最后总算从远处的林间上升,阳光照处,空中的冰霜都融化,隐隐之中似乎有铙钹伴奏,铙钹每响一次,阳光的威力逐渐增加;时间很快从黎明变成早晨,早晨也愈来愈老,很快地把西面远处的山头,镀上一层金色。我们匆匆地踏着粉状的干雪前进,因为思想感情更为激动,内心发出一种热力,天气也好像变得像十月小阳春似的温暖。假如我们能改造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更能配合一致,我们也许就无须畏惧寒暑之侵,我们将同草木走兽一样,认定大自然是我们的保姆和良友,她是永远照顾着我们的。

大自然在这个季节,显得特别纯洁,这是使我们觉得最为高兴的。残干枯木,苔痕斑斑的石头和栏杆,秋天的落叶,现在被大雪掩没,像上面盖了一块干净的手巾。寒风一吹,无孔不入,一切乌烟瘴气都一扫而空,凡是不能坚贞自守的,都无法抵御;因此凡是在寒冷荒僻的地方(例如在高山之顶),我们所能看得见的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因为它们有一种坚强的淳朴的性格——一种清教徒式的坚韧。别的东西都寻求隐蔽保护去了,凡是能卓然独立于寒风之中者,一定是天地灵气之所钟,是自然界骨气的表现,它们具有和天神一般的勇敢。空气经过洗涤,呼吸进去特别有劲。空气的清明纯洁,甚至用眼睛都能看得出来;我们宁可整天处在户外,不到天黑不回家,我们希望朔风如吹过光秃秃的大树一般吹澈我们的身体,使得我们更能适应寒冬的气候。我们希望借此能从大自然借来一点纯洁坚定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我们是一年四季都有用的。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是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那里曾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发源地。梭罗在学生时代结识了超验主义鼻祖爱默生,在其指导下阅读柯尔律治、卡莱尔等人的著作,研究东方的哲学思想,同时以爱默生倡导的“自助”精神进行思考,形成了一套独立见解。1837年,梭罗在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后放弃教书工作转为写作。在爱默生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梭罗主张人应该摆脱奢华的物质生活的羁绊,回到大自然中去过简朴的生活,以最简单的生活方式汲取最丰富的生命力。

梭罗的大部分著作都是根据他在自然界进行超验主义的生活实践写出来的。他的《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是根据1839年他和哥哥在梅里马克河上划船漂游的经历写下来的,其中阐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最著名的一次实践是他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了两年,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便是对这一段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他返璞归真的实践的结晶。梭罗的散文质朴凝练、自然奔放,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

《冬日漫步》是梭罗的一篇散文佳作,这里只选取了描写清晨雪景的部分。作品一开始,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便是一幅肃穆静寂的冬日之夜。风在轻轻地吹,雪在纷纷扬扬地下,街上偶尔传来一些声响,在这个寒冷而安宁的夜里,野外的田鼠、猫头鹰、兔子、狐狸,房前的牛羊、屋内看家的狗,都舒舒服服地躺在自己的窝里。这是一幅相当温馨的画面,虽然是寒冷的冬天,但却给人以融融的暖意和安宁之感,此时此刻,人的心灵想必也是简单而透彻的。接着,时间转入清晨,作者通过醒来的人的视角去观察这一个冬日的清晨。先是在屋内看,玻璃上结了冰、外面的房子都是白雪盖顶,屋檐下、篱笆上挂满了雪条,这是静态的描绘;接着写到院子里的树和墙壁篱笆的时候,虽仍然是静态描绘,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画面突然活了起来,“大树小树四面八方地伸出白色的手臂,指向天空”,篱笆“向左右延伸,如跳如跃”,作者化静为动的写法,把本是安静的冬日清晨写得生机勃勃,树木和篱笆是这样地有活力,像在召唤屋内的人。似乎是响应这种召唤,屋内的人开始走出来,置身于这冬日的早晨之中,天还未亮,半暗半明的曙色赋予模糊不清的景物以奇特的形状,如同鬼怪,远处农舍里传出来的种种声音,在这清冷的早晨也显得非常奇特,所见这一切都显得神秘又庄严。这时,作者开始由视觉转入听觉,通过听觉来描绘冬日的早晨。承接上一段的思绪,“即使在冬夜最静寂的时候,自然界生物没有一刻钟不在活动”,这些声音也是自然界生物包括人的活动所发出的声音。鸡鸣了,狗吠了,有人在劈柴,叮叮当当的,树上的冰条,互相撞击,发出声。这里的声音并不单纯是声音,它也代表着自然界生物的活力和人的努力劳作的精神,作者在第一段提出“只有这些声音表示天地万物还没有全体入睡”,而后又提及在最静寂的时候,自然界生物也都在活动,这里再次重墨描绘声音,是有着深层的蕴意的。接下来对日出的描绘,以及最后的感想,便是这种蕴意的进一步提升。梭罗笔下的日出是盛大而庄严的,太阳的升起有铙钹伴奏,光芒每增大一倍声响就增大一倍,太阳的光辉照耀万物,人在这种美景中也像是听着贝多芬的《欢乐颂》走入圣洁的神殿和幸福之中。

梭罗极善于描写自然,这篇关于冬日清晨景色的描绘也写得非常传神。梭罗的文字平易,情感往往藏匿于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之下,此文由描写景物始,随着描写的展开和深入,作者的情感也开始慢慢隐现,在描绘完日出之后,作者的情感也达到了高潮,他开始情不自禁地说:“我们所能看得见的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因为它们有一种坚强的淳朴的性格——一种清教徒式的坚韧”,“我们希望借此能从大自然借来一点纯洁坚定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我们是一年四季都有用的”,这是梭罗的理念,是梭罗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三、作品选

《花未眠》汉语译文

“解题”本文为川端康成所作。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他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川端康成的作品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的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其颓废的一面。《花未眠》文字中充满禅意,极富东方气息,作者由凌晨时分从睡梦中醒来,看见旅馆中所种植的花在众生安眠之际,仍然兀自开放着,全然没有特意选择人潮涌动的时刻开放。作者由此展开联想,感悟到生命的尊严和一种沉默的力量,并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倾向。文章虽然简短,但还是体现了川端康成一贯的抒情性和浓郁的东方气息,可谓佳作。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琪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米开朗琪罗享年八十九岁。我喜欢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脸型。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比如唯一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到: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摘取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最近我在书桌上摆上两件小青铜像,一件是罗丹创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玛伊约尔创作的《勒达像》。光这两件作品也能看出罗丹和玛伊约尔的风格是迥然不同的。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味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

我家的狗产崽,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吓了一跳。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地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却深深地理解了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察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为夕暮的名茶碗。这只茶碗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场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形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场本繁二郎画的彩霞,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那时候,我去本能寺拜谒浦卜玉堂的墓,归途正是黄昏。翌日,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论读书》汉语译文

“解题”本文为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所作。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也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他的《随笔》是英国散文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简洁明快,紧凑有力,风格凝重,结构严谨,反映了作者对抽象概念如“爱情”、“美”和“财富”等深思熟虑时所表现出的智慧,也是培根对成功人生的一种独到见解。随笔中机智精辟的警句俯拾皆是,有论友情和爱情的,也有论地位和荣耀的,包罗万象,无所不谈,涉及知识经验的各个方面。《论读书》一文主要论及了读书的意义、读书的选择、读书采用的方法、读书的利弊。语句凝练,意蕴丰富,充满哲理。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需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