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作品欣赏教程
8119700000006

第6章 中国神话作品欣赏

一、中国神话作品概述

神话是上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的具有幻想性质的描述和解释,是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同世界上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中华民族在自己的童年时期,也曾创造过美丽、奇伟、丰富的神话故事,其中一部分散见于后世的典籍中,成为后人认识先民生活与思维方式的珍贵资料。

神话的产生,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有关。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十分低下,无法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和社会,他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神秘、敬畏的感情和认识、征服的欲望。而原始先民的心智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还不能明确区分思维主体和客体,其思维以万物有灵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和富于想象为特点。于是,他们以为宇宙间万物都有神灵主宰,对自然力加以幻想和神化,创造了日、月、风、云等自然神及其故事,如羲和生十日、女娲抟黄土做人等。原始先民不只是简单地对自然界进行解释和探索,他们还有征服自然的欲望,于是就创造了歌颂与自然做斗争的英雄的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等。原始氏族或部落之间有时会为争夺猎区、牧场或土地进行残酷厮杀,于是便产生了诸如共工同颛顼争帝、黄帝与蚩尤之战一类的神话。上古先民不仅对自然界感到迷惑,而且对民族始祖和人类文化的来源也充满好奇,于是就创造出了简狄吞玄鸟蛋而生商、姜嫄践天帝足迹而生稷、羿发明弓箭、神农发明耕种和医药、伏羲氏观蜘蛛而造网罟、仓颉仰观天象俯察万物而创造文字等神话传说。

从出土文物和文献典籍看,中国上古时代的先民神话思维相当发达,创造的神话内容丰富且充满奇情异彩。现存的中国上古神话,按表现内容可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几类。

创世神话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奥秘的神话,最具代表性的是盘古神话。盘古神话起源甚古,但记录较晚,现知最早记录此神话的是《三五历记》,说是最初天地混沌未开,像一个鸡蛋,盘古就生在其中,经过了若干年,天地分开,阳清之物上升为天,阴浊之物下沉为地,盘古在其间一日九变,最后长成一个巨人,顶天立地。

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而且还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绎史》中的一则神话有这样的记载:盘古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这种垂死化身的宇宙观,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的神话还有多种表达形态,如帝舜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帝俊的妻子常羲生育了12个月亮等。《山海经》中所记录的烛龙之神,他的生理行为就直接引发了昼夜、四季等自然现象。这些都表明了先民对宇宙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女娲神话是我国最古老的始祖神话之一。最早记载它的是《淮南子·览冥训》。女娲炼石补天,挽救了一个即将毁灭的世界,是宇宙和人类的再造神。不仅如此,她还是人类的始祖,《风俗通义》载有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这则神话意蕴丰富,不但虚构了人类的产生,同时也试图阐释人类为什么会有社会地位的差别。女娲的形象,既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及影响,又显示了人类敢于与天地奋斗的伟大气魄和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表达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除了关于人类共同始祖的神话外,各部族还有关于本民族始祖的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成长则更具传奇色彩。后稷神话记录在《诗经·大雅·生民》中:姜嫄因踩到天帝的足拇指印而受孕,顺利产下稷,不知什么原因,稷先后被丢于窄巷、树林、寒冰等处,但却分别得到牛羊、伐木者、鸟的奇迹般的庇护,不仅成活下来,而且迅速表现出种植农作物的天赋,最终成为周人的始祖。这类神话几乎各部族皆有,并且在情节或结构上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它们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自然神话多以风、雷、鸟、兽、草、木为描述对象,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这些事物在流传中被先民予以充分的人格化,成为“雷神”、“海神”、“水伯”等。在中国上古时代的自然神话中,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前者见《山海经·北山经》,讲的是溺死于东海的炎帝之女“女娃”,变成“精卫”,为了解除海洋对人们生存所构成的威胁,以其娇小之躯衔西山木石欲填平大海,充分表现了远古人民英勇顽强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决心。后者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讲的是动物神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杖化邓林”的故事,表现了夸父无私无畏的悲壮精神和先民企图认识、征服太阳的强烈愿望。

英雄神话的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这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他们朦胧地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这类神话数量较多,有名的有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鲧禹治水是以上古先民与洪水搏斗的现实为基础创作的。鲧在洪水滔天时,挺身而出,救民于洪水之中,因“不待帝命”窃息壤以堵塞洪水,而被杀于羽郊,但他壮志未酬,死不瞑目,又破腹生禹,继续他未竟的事业。禹总结经验,以疏导的方式治水,在黄龙、玄龟等帮助下,经过13年栉风沐雨的艰苦奋战,终获成功。鲧禹治水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反映了先民征服自然的伟大胸怀及对自然规律的新认识,表现了他们的勤劳、勇敢与智慧。后羿射日是人类征服旱灾的颂歌。具有神性的羿是一位射箭能手,在虫兽和十日严重侵害人类生活时,他奉命而出,连除七害,战胜了旱灾,充分显示了先民与自然斗争的信心和力量。神话中的“十日并出”,实即“假日”或“幻日”现象;“弓箭”,是新石器时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对先民战胜自然的威胁起了很大作用。先民通过神话塑造了善射之羿的形象,使征服自然的愿望在幻想中得到实现。

传奇神话主要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神话,反映了先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表现出惊人的超现实、超自然的想象力。此类神话,数量较多,涉及面广,多载于《山海经》中,如《山海经·海外南经》所载“羽民国……其为人长头,身生羽”,“厌火国……其为人兽身,黑色,火出其口中”和《海外西经》所载“一臂三目”、“能为飞车”的“奇肱民”等。

中国上古神话虽然内容丰富且充满奇情异彩,却明显地没有获得充分发育,大部分比较零散,多以散乱芜杂状态残存于《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淮南子》、《列子》等各种典籍之中,有的甚至只有片言只语,未能像希腊等地的神话那样形成完整的体系并以系统文本传于后世。

学界多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归于“重实际而黜玄想”的理性精神对神话的排斥与压抑。然而,对神话的理性批判并非中国文化的个性现象,世界各地神话都是在理性思潮的冲击下结束其发展历程的。希腊神话就曾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受到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和色诺芬等诗人和思想家从理性角度发出的严厉批判。这一理性批判虽然宣告盛极一时的希腊神话走到了尽头,但并不妨碍古希腊的神话、史诗以系统、完整的面貌流传于后世,如神话著作《神谱》,史诗巨篇《伊利亚特》、《奥德赛》等,照样流传千古。

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在发展史上的区别在于,希腊神话在理性思潮到来之前已得到加工、整理并系统化、文本化,中国神话则以原始散乱状态接受理性思潮的洗礼。为什么希腊等地的神话能在理性思潮到来之前得以系统化,而中国神话却错过了理性思潮前夕的最佳发育时期呢?中、希早期宗教文化的重大差别在于:古希腊的宗教势力基本上独立于政权之外,其神话传人和传承体系具有独立品格,这保证了神话按其自身规律持续发展,直至形成成熟的神话系统;中国则较早地出现了政教合一体制,形成了政权对神权的垄断局面,从而失去了独立于政权之外的神话传人和传承体系。在一代又一代政权的控制下,中国神话顺从着个人的、种族的、时代的成见和要求,不断地“变形”和散佚,未能在理性思潮到来之前形成完整的体系和系统性的文本。发育不全的中国神话在经受理性洗礼之后,逐渐被历史化、伦理化、实用化,留给后人的是一堆散乱芜杂的神话片段。

中国神话的第一个特点在于它的非系统性。中国神话虽然内容丰富,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系统性的神话文本,只留存了一些短小的篇章或片段。中国神话的第二个特点是早期神话较多,神的自然属性强而社会属性弱,神性多于人性。神的形象多为半人半兽,如雷神为“龙头人身”、水神为“人首蛇身”。中国神话的第三个特点是多以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为主角,如关于后羿、神禹、女娲的神话,远比关于日神、月神、雷神、海神、水伯的自然神话发达。当然,很多英雄神话在后世被历史化、世俗化,神话人物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审美品质,也都被严重地削弱了。中国神话的第四个特点是有关农业生产的神话比较突出,如后稷教民稼穑、鲧禹躬耕等。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神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了后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文学题材和艺术原型。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无一不受到神话的影响。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阮籍、陶渊明、李白、李贺、苏轼等的诗歌,《柳毅传书》、《张生煮海》、《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戏剧以及鲁迅的《故事新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神话的营养。神话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质,表现了人们改变现实生活、改变自我命运的执著的进取精神。

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而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龙凤结驷、巡游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话世界巨大的力量,支持他的人格,抚慰他心灵的创伤,使他从现实世界中解脱出来。同时,由《离骚》抽象概括出来的某些意象,由于其深沉的神话背景和屈原创造性的提炼,成为一种稳固的神话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在一代代作家的笔下传递。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仅将神话看作素材,而且将其当成自己全部的精神寄托,表达了对这个不公平世界的厌弃和对神话感情、神话世界的皈依。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长夜。可以说,屈原、蒲松龄等人的作品都体现了神话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二、中国神话作品欣赏实例

《后羿射日[1]》欣赏

原文

逮至尧之时[2],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3],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4],杀九婴于凶水之上[5],缴大风于青丘之泽[6],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7]。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注释”

[1]后羿(yì):传说羿为远古某支部落的首领,弓箭的发明者,“后”是对首领的称呼,又如周族的始祖叫“后稷”。

[2]逮:及、到。尧: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3]猰貐(yà yǔ):神话中能吃人的怪兽,或说是人面蛇身,或说是牛身马足,叫声似婴儿啼哭。凿齿:神话中的怪兽,牙齿奇长如凿。九婴:神话中的九个头的怪兽,能喷水吐火。大风:传说中的一种凶猛的大鸟,飞过之处狂风大作。封豨(xī):大野猪。修蛇:传说中很长的蛇。以上六种都是传说中的猛兽怪禽,反映了上古动物的猖獗。

[4]畴华:南方某泽名。

[5]凶水:北方某水名。

[6]缴(zhuó):系在箭上的丝绳,这里指用系着绳子的箭射鸟,为古代猎鸟的一种方法。青丘:东方某泽名。

[7]禽:同“擒”。桑林:地名,传说后来商汤曾在这里求过雨。

这篇神话见于《淮南子·本经训》,是一个歌颂征服自然、为民除害的英雄神后羿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后羿是著名的英雄神,关于他的记载,除本篇之外还有很多,如《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和“故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③之语。后羿正是著名的“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中的男主人公。

射日神话的产生,大概是因为远古时代曾发生过数次大旱灾,由于远古先民幼稚的观念,他们把干旱的原因归为太阳太多,所谓“十日并出”,以致造成严重的灼热、干旱、禾焦草枯的灾难。除了“后羿射日”的传说之外,还有“尧射日”的说法。材料所见,为汉代王充《论衡·说日》:“《淮南书》又言:烛十日。尧时,十日并出,万物焦枯。尧上射十日,以故不并一日见也。”因为《论衡》屡引《淮南书》或《儒者传书》,均说“尧上射十日”或“上射九日”,所以,古之所传,应该很可能还有“尧射日”的说法。事实上,除了“后羿射十日”、“尧射十日”之外,还有女娲射十日之说,文字记载见于宋代罗泌《路史》注引《尹子盘古篇》云:“女娲补天,射十日。”

其实,在古代神话中,太阳也是神灵,据《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在极远的东海中,有个地方叫汤谷,是十个太阳洗澡的地方。水中有一棵大树,叫扶桑。九个太阳住在下面的树枝上,一个太阳住上面的树枝上。另据同书《大荒东经》记载,住在大扶桑树上的太阳,每日轮流从东方启程到西方去,一个太阳回来了,另一个太阳才出去。它们都喜欢骑在神乌的背上飞行。从这两段记述来看,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天上的太阳确实是有十个,它们住在东方的一株大神木上,每天轮流到大地上空值班,为人类照明、送暖。但不知为什么,竟出现“十日并出”,结果造成大旱灾,使人类难以存活。人类出于制服旱灾的愿望,于是就幻想出一个善射的神箭手后羿,射去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同时又射杀了许多毒蛇猛兽,使大家摆脱了旱灾的威胁,能够安心地生活和生产,在大地上安居乐业。

这个故事曲折地反映了人类遭遇到的旱、风、虫、兽等自然灾害,同时又通过后羿这位英雄神一举除去诸害的情节,反映了人民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这则神话既热情地歌颂了英雄后羿,又赞扬了劳动工具和战斗武器——“弓箭”。

《鲧禹治水》欣赏

原文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1],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2]。鲧复生禹[3]。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4]。

“注释”

[1]鲧:人名,禹的父亲。帝:指天帝。息壤:一种神土,能够不停地生长。息,生长的意思。堙(yīn):填埋。

[2]祝融:火神之名。羽郊:羽山的近郊。

[3]复:同“腹”。鲧死三年,尸体不腐,有人刀剖鲧腹,禹乃降生。

[4]卒:最后,终于。布:同“敷”,铺陈。

这篇鲧、禹治水的神话,载于《山海经·海内经》。这个故事反映了上古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事迹。鲧是为人民而牺牲的英雄形象。他为了治平洪水,解救人民,触犯了上帝的权威,以至于被杀害。这与希腊神话中不惧迫害而从天庭窃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具有同样的感人力量和光辉。更有意义的是,这个故事写鲧虽惨遭迫害至死,但他仍没有屈服,“鲧复(腹)生禹”,他的儿子禹终能继父之志,战胜洪水。

关于这则神话,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了疑问: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意思是大禹从他父亲鲧的肚子里出生,这是怎么回事?“鲧复(腹)生禹”的奇迹,在其他古籍中也偶有涉及,如《山海经·海内经》:“鲧窃息壤以堙洪水……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郭注引《归藏》云:“鲧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明确地说明禹是鲧死后三年通过剖腹产而诞生的。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初民大抵不明白,一开始只看当下的情形,认为是女人一个人的功劳,这就是所谓“孤雌生殖”,后来才明白男人也与此有关。而随着男子地位的提高,男人的贡献被大大强调,似乎女人倒是可有可无的,于是就出现了“孤雄生殖”的神话,此后在不少未开化民族中流行的“产翁制”即其遗意。所谓“产翁制”,是为了“确保”子嗣出自父系一脉而进行的一种巫术仪式。具体做法是:妇女生子后立即起床,由其丈夫上床伴子而眠,充当生子者的角色,直至小孩满月。男人没有产门,故谓腹出。

鲧、禹父子两代人治理洪水,是我国流传最广、内容最丰富的神话,反映了当时人们在与自然作斗争中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战斗精神。《山海经·海内经》的这段记载过于简单,还不能让读者看到鲧、禹治水的全貌。据其他一些古书记载:“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按宝刀名),化为黄龙。”“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国语·晋语》)意谓鲧被害后并没有死,而是化做黄龙或其他动物,潜沉于羽山下的深渊。关于鲧禹治水,想必还有一些曲折的故事。特别是关于禹,古书中还有不少残留的记载,如说他治水时非常艰难困苦,也非常智慧。为了排泄洪水,他曾开凿龙门,疏通九河,使洪水顺利东流入海;为治理洪水,他到处奔波,30岁尚未娶妻,路经涂山时,娶涂山女为妻,四天后就又离家去治水,一直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都顾不得进去看看。当然,人们也赋予了禹许多神性,如说他曾经变化为熊来开山,能够命令龙来帮他治水,具有无比的神通。然而,他却具有人的美德、智慧和性格。在传说中,禹是最受人歌颂的英雄。荀子在《成相》篇中记述说:“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禹敷土,平天下,躬亲为行劳苦。”在原始人类社会里,能辟除民害的,才能成为英雄神。女娲、后羿和大禹这些英雄神的故事,都是人们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他们的身上,无疑都集中着原始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所积累下的经验,凝聚着人类的美德和理想。

《黄帝擒蚩尤》欣赏

原文

蚩尤作兵[1],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2]。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3],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4]。雨止,遂杀蚩尤。

“注释”

[1]蚩尤:相传是我国古代南方黎族部族的首领。作兵:造作兵器,传说蚩尤发明了戈、殳、戟、酋矛、夷矛五种兵器。

[2]应龙:传说中长翅膀的龙。

[3]风伯雨师:风神、雨神。

[4]魃(bá):黄帝的女儿。一说是旱神。

这则故事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但从整个故事来看,这还只是一个片段。另外一些书对此还作了这样的记述:“轩辕之初立也,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铁石,轩辕诛之于涿鹿之野。蚩尤能作云雾。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述异记》)还有记载称,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蚩尤作大雾,弥三日”,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晋虞喜《志林》),才战胜了蚩尤所作的大雾,斩杀了蚩尤,取得了胜利。相传蚩尤是我国古代南方的部族——黎族的首领,那时黎族人很多,号称“九黎”,每族包括九个兄弟氏族,共有81个氏族。上面征引的传说中,说“蚩尤兄弟七十二人”,又一说是“蚩尤兄弟八十一人”,这些说法可能指的是黎族之间的兄弟氏族联盟,蚩尤正是这一氏族联盟的领袖。又据古书记载,黎族是“三苗”的祖先,居住在江淮一带,是我国南方的一个部族。黄帝与蚩尤征战的神话故事,是我国古代氏族社会部族之间相互斗争的反映。根据故事的内容“蚩尤作兵伐黄帝”,作战的地方在冀州涿鹿,古涿鹿在今河北怀来县一带,可知这场争斗是由于南方的部族侵扰到北方中原地区而引起的。传说中的蚩尤,被描写成一个“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的凶神恶煞,会使风弄雨,作种种妖法;而黄帝也有无比的神通,像一个降魔大将军。先民们把这场战争描写得惊心动魄、富于艺术想象。

这一神话传说的情节和善恶不同的两个形象,明白生动地反映了氏族社会晚期的部族斗争及神话记录者的爱憎倾向。神话的记录者不仅描述了部族间的战争,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战争中成长壮大的历史事实。后来黄帝成为传说中的民族祖先,当发轫于此。神话反映了上古氏族间的战争,其间对于战争手段的描述在我们今天看来充满了神奇色彩,却是古人解释战争胜败的常见思维。

三、作品选

女娲补天

“解题”本篇选自《淮南子·览冥训》。《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著的一部综合性论说著作,其思想于诸子中属杂家学派。女娲(wā),女神名,据说是我国化育万物的古创生神,有“抟(tuán)黄土作人”的故事流传。该篇讲述的是女娲补天止水、拯救人类的又一奇迹。

往古之时,四极废[1],九州裂[2],天不兼覆[3],地不周载[4]。火炎而不灭[5],水浩洋而不息[6]。猛兽食颛民[7],鸷鸟攫老弱[8]。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9],杀黑龙以济冀州[10],积芦灰以止淫水[11]。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12],冀州平,狡虫死[13],颛民生。

“注释”

[1]四极:指传说中支撑天体的四根立柱。极:边,端。废:毁坏,此指折断。

[2]九州:传说中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地区,《尚书·禹贡》称九州之名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水中陆地。

[3]天不兼覆:此指天体有塌落而不能全面覆盖大地。

[4]地不周载:此指大地有崩裂溢水而不能周全地容载万物。

[5]炎(làn yàn):大火绵延燃烧的样子。

[6]浩洋:水广大盛多的样子。

[7]颛(zhuān):善良无辜。

[8]鸷鸟:凶猛的鸟。攫(jué):抓取。

[9]鼇(áo):同“鳌”,大龟。

[10]黑龙:此当指水怪雨神之属,杀之以止水。济:救助。冀州:九州之一,地处中原一带,此代指九州大地。

[11]芦灰:芦苇焚烧后的灰烬。淫水:平地出水。此指泛滥的洪水。

[12]涸(hé):干枯。

[13]狡虫:凶猛的禽兽。

盘古开天地

“解题”盘古乃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五运历年纪》(撰成年代不详或云亦徐整著)及《古小说钩沉》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

天地混沌如鸡子[1],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2]。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3]。(《太平御览》卷二引《三五历纪》)

首生盘古[4],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5],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6],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7],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

“注释”

[1]混沌:世界未开辟以前的状态。鸡子:鸡蛋。

[2]神于天,圣于地:比喻盘古的各方面表现高出于天地。

[3]三皇:通常指的是盘古开天地后出现的三位神皇,即女娲、伏羲和神农。

[4]首:与“道”字通用。此句的意思是盘古为道所生。

[5]雷霆:急击的霹雳。

[6]四极:传说中支撑天体的四根立柱。

[7]髭:络腮胡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