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方今取之既不以其道,至于任人,又不问其德之所宜,而问其出身之后先,不论其才之称否,而论其历任之多少。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朝廷明知其贤能足以任事,苟非其资序,则不以任事而辄进之,虽进之,士犹不服也。明知其无能而不肖,苟非有罪,为在事者所劾,不敢以其不胜任而辄退之,虽退之,士犹不服也。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夫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人才,又况兼此四者而有之?则在位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于不可胜数,而草野闾巷之间,亦少可任之才,固不足怪。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先王之为天下,不患人之不为,而患人之不能,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上时政疏》
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上时政疏》
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
·《上时政疏》
天道升降于四时。其降也,与人道交;其升也,与人道辨。
·《郊宗议》
所谓得天,得民而已矣。
·《郊宗议》
呜呼,后世之人一困于时,则忧思其心而失其故行,然卒至于不能自存也。是岂有他载,不知夫九者之义故也。
·《九卦论》
周强末弱本以亡,秦强本弱末以亡,本末惟其称也。
·《周秦本末论》
后之世变秦之制,郡天下而不国,得之矣,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周秦本末论》
日中者,丰之时也。日昃者,过中当退之时也。
·《易泛论》
不可,甚乎不利也;可,其为利仅也。
·《易泛论》
大过者,大者过也;小过,小者过也。
·《卦名解》
明者,伤于暗之名也,文王与纣当其象矣。
·《卦名解》
修一官而百官之废不可以预也,守一事而百事之失可以毋言也。
·《谏官论》
身不能正名,而可以正天子之名者,未之有也。
·《谏官论》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
·《伯夷》
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
·《伯夷》
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
·《伯夷》
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伯夷》
圣人之言行,岂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三圣人 》
呜呼,所谓君子者,贵其能不易乎世也。
·《周公》
后世之士,尊苟卿以为大儒而继孟子者,吾不之信矣。
·《周公》
夫所谓忧君之忧、患民之患者,亦以义而后可以为之谋也;苟不义而以能释君之忧、除民之患,贤者亦耻为之矣。
·《子贡》
贤之所以贤,不肖之所以不肖,莫非性也;贤而尊荣寿考,不肖而厄穷死丧,莫非命也。
·《杨孟》
今学者是孟子则非杨子,是杨子则非孟子,盖知读其文而不知求其指耳,而曰我知性命之理,诬哉!
·《杨孟》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材论》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材论》
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者,吾不信也。
·《材论》
离道以合世,去礼以从俗,苟命之穷矣,孰能恃此以免者乎?
·《命解》
精与神一而不离,则变化之所为在我而已。
·《洪范传》
施生以柔,化成以刚,故木桡而水弱,金坚而火悍,悍坚而济以和,万物之所以成也,奈何终于挠弱而欲以收成物之功哉?
·《洪范传》
“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何也?言有能者,使在职而羞其材,有为者,使在位而羞其德,则邦昌也。
·《洪范传》
凡为礼者,必诎其放傲之心,逆其嗜欲之性。莫不欲逸,而为尊者劳。
·《礼论》
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此亦可谓失其性也。
·《礼论》
天而无是,则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礼论》
先王知其然,是故体天下之性而为之礼,和天下之性而为之乐。
·《礼乐论》
礼者,天下之中经;乐者,天下之中和。
·《礼乐论》
大乐之极,易而希声。简易者,先王建礼乐之本意也。
·《礼乐论》
衣食所以养人之形气,礼乐所以养人之情也。
·《礼乐论》
养生以为仁,保气以为义,去情却欲以尽天下之性,修神致明以趋圣人之域。
·《礼乐论》
浮屠、老子之说行,而天下为礼乐者独以顺流俗而已。
·《礼乐论》
今之人与古之人一也,然而用之则二也。造父用之以为御,羿用之以为射,盗跖用之以为贼。
·《礼乐论》
神非圣则不显,圣非大则不形。
·《大人论》
万物莫不有至理焉,能精其理则圣人也。
·《致一论》
夫不能精天下之义,则不能入神矣;不能入神,则天下之义亦不可得而精也。
·《致一论》
夫治至于鸟兽、草木,而人有礼以节文之,则政道成矣,可以作乐以乐其成也,故次命夔以为典乐也。
·《夔》
天下乱,而夔欲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其可得乎?故曰为之者众臣也。
·《夔》
君子无所不言命,至于丧则有性焉,独不可以谓命也。
·《季子》
圣人之言辞隐而义显,岂徒然哉?学者之所不可不思也。
·《季子》
知己者,智之端也,可推以知人也;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
·《荀卿》
言能自爱之道,则足以爱人耳,非谓不能爱人而能爱己者也。
·《荀卿》
古之人爱人不能爱己者有之矣,然非吾所谓爱人,而墨翟之道也。
·《荀卿》
若夫能知人而不能知己者,亦韭叶所谓知人矣。
·《荀卿》
今知无之为车用,无之为天下用,然不知所以为用也。故无之所以为用者,以有毂辐也。无之所以为天下用者,以有礼乐刑政也。
·《老子》
中人之所不及者,圣人藏乎其心而言之略,不略而详,则天下惑。
·《庄周》
上智也、下愚也、中人也,其卒也命之而已矣。
·《性说》
惟其不移,然后谓之上智。惟其不移,然后谓之下愚,皆于其座也命之,夫非生而不可移也。
·《性说》
是果性善,而不善者,习也。
·《性说》
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
·《太平州新学记》
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诏而止。
·《太平州新学记》
奠先师先圣于学而无庙,古也。
·《繁昌县学记》
近世之法,庙事孔子而无学。
·《繁昌县学记》
太初于是无变今之法,而不失古之实,其不可以无传也。
·《繁昌县学记》
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余姚县海塘记》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游褒禅山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