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受益一生的感恩故事
8137700000025

第25章 知恩图报——让孩子学会感恩他人 (2)

后来,廖医生见了我家门前的木槿花,惊喜地说:“啊,你这里有这么多木槿花。”

廖医生对母亲说:“这些木槿花都是钱,一两木槿花值两元钱。木槿花是一味好中药,能治病。”

“木槿花真能卖钱?”

廖医生望着一脸惊喜的母亲,说:“骗你不成?你摘了这些花卖给我。”

母亲高兴地答应了,拿了篮子,把木槿花摘下来。

廖医生拿秤一称,竟有1斤,廖医生说:“好了,你再不欠我的钱了。”以后,母亲驮着我去廖医生家,就带一点木槿花。母亲不但不给廖医生钱,廖医生反而给母亲一点钱。

不久,我的腿好了。第二年,廖医生去世了,母亲很伤心,买了冥纸、冥香,去了廖医生家,母亲哭得很伤心。

后来,廖医生的儿子告诉母亲一个秘密:木槿花根本不能做中药。母亲“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我的大恩人呀……”

后来,母亲去世前,拉着我的手,说:“儿呀,我死后,在我的坟墓周围栽一圈木槿花。”

每年夏天,母亲的坟墓周围就开满洁白的木槿花,成群的蝴蝶在木槿花上翩跹起舞,美如梦境。

感恩箴言

世间最深最无私的爱,是那种从不奢求回报而又在默默为你付出的爱。一个人偶尔做一件好事不是很难,难的是一生都在为别人奉献。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爱总把无私的情感隐藏于一种无声无息的行为之中。

走不出你的怀抱

为这钟声,我也要拼全力活出个像样儿的人生。回报生我养我的小村,回报我杀身割肉也报答不尽的父老乡亲……

我过去教过的一个学生来看我,说:“老师,你那么爱写东西,给你提供个素材,你写写我们寝室的贫困生工大川的故事吧。特感人!”说完便给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张小川来自陕北农村。他是打着两个蛇皮袋子来学校报到的。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鞋子全是他妈妈给做的。他的蛇皮袋子里装的都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除了大枣、柿饼、果干之外,还有几十副绣花鞋垫,几十个用白线钩的衣服领子,三副用旧毛线编织的手套,此外,还有两个手指粗细的花花绿绿的筒状编织物,我们好奇地问他那是什么,他操着浓重的乡音告诉我们说:“这是笔套,装钢笔用的。”——晕!后来我们得知,他是他们村子里恢复高考以来考上的第一个大学生。

录取通知书一到手,全村都沸腾了!家家户户都摆了庆贺宴宴请他。“到了快要动身的时候。”他说,“我一顿饭要串四五家。在这家吃个丸子,到那家吃片肉。不去可不行,不去人家会说你瞧不起他,会恼的。”我们听了,觉得特别震撼。

更让我们震撼的事儿还在后头呢!他们村子里几乎所有的人家都登门来给他送了礼物,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些吃的、用的东西。有一个住在破庙里的光棍汉老刘头,也让人捎来了话,说是吃过晚饭要送给张小川个“念想儿”。张小川的父母知道老刘头是全村最穷的,送不起什么礼物,就让捎话的人又捎了个话回去,说他的心意大川心领了,就别再费心送什么礼物了。吃过晚饭,老刘头没有来,张小川的父母以为他打消了送礼物的念头了,心里的不安也就随之消散了。

后来,他们一家人正围坐在一起闲聊,突然听到从破庙的方向传来了钟声。开始的时候,谁也没有太留意,但是,那钟声响起来竟没个完。张小川和他的父亲想去看个究竟,便一起往破庙的方向走去。路上,他们碰到了许多和他们一样好奇的乡亲,大家互相探问着,但谁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便结伴往破庙的方向走。快到破庙的时候,他们发现那里早站了黑压压的一片人。

“张小川来了!”人群中不知谁这样喊了一句,于是,所有的人便都把脸扭向了张小川。

张小川蒙了,说:“我——咋了?”

大家七嘴八舌地对他说开了:“人家老刘头是为你敲钟呢!”“他太穷了,拿不出什么东西,只好用这法子表表心意。”“六百六十六下,老刘头说要送你个六六大顺啊!”

张小川跟我们说,当时,他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他说:“那是一口沉重的老钟,撞起来挺费劲的。应该说,老刘头是卖着老命在为我撞钟啊!这就是我们村子里的人,朴实得像一团泥,热情得又像一团火。

从那天晚上起,那破庙里传出的钟声就总是在我的耳边回响。我想,不管我走得多远,我都走不出小村的怀抱,走不出那钟声的怀抱。真的,为这钟声,我也要拼全力活出个像样儿的人生,回报生我养我的小村,回报我杀身割肉也报答不尽的父老乡亲……”

感恩箴言

人间有许多美好的感情,很简单也很朴实,让人们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人生最珍贵的礼物,是一份来自心灵最深的触动。恩情重如山,无论别人用什么样的方式为我们付出过,那都是值得一生珍藏的记忆。

倾听一缕阳光

那些被世俗的叶片遮蔽的枝头,正坠着许多纯净、可爱的果子,那上面闪烁的美丽的光泽,袒露着生活的充实与美好。

在喧嚣的街头一角,坐着一个独臂的乞讨者。他看上去有六七十岁了,须发斑白,虽穿着一身旧衣粗衫,但很干净、很合体,他看上去精神也不错,没有一点儿别的乞讨者常见的蓬头垢面、无精打采的萎靡状,尤其是他那布着血丝的眼睛,仔细端详,里面竟有一种说不出的深邃。最特别的是,老人的面前摆着一个纸牌,上面用红笔写着“募集爱心,点燃希望”。那真是一个有点儿特别的乞讨者,他没有任何关于痛苦、悲惨遭遇的倾诉与表白,没有任何渴望同情与怜悯的吁请,他那一脸不卑不亢的坦然,和阳光中的那个特别的纸牌,似乎都在告诉着过往的行人,他在认真地干着一件很神圣的事情。虽然他面前的纸盒里,也只是散落着不多的一点点碎币,老者仍是一副信心在握的样子。

他在为谁募集爱心呢?他要为谁点燃希望呢?也许是人们平时见多了乞讨者打着各种旗号赚取同情的情景,以为眼前的老人也不过是笨拙地模仿而已,许多人从他面前漠然地匆匆走过,不愿或不肯停下脚步,更不要说上前去问询或倾听一点儿什么了。

那天,我坐在离老人不远的台阶上等一位朋友,手里的一份晨报翻阅完了,朋友仍没有出现,我便打量起眼前的这位老人。忽然,老人微笑地问我,可否看一下我手里的晨报。我大度地说送给他好了,他便道着谢接过报纸认真地读了起来,他那副投入的样子,很像公园里那些悠然的退休老干部。

“哎呀,那边又下大暴雨了。”老人突然的大声惊讶,引来几个行人奇异的目光。

“这个季节,大暴雨哪里都可能下的。”我对老者的大惊小怪很有些不以为然。

“你可是不知道大暴雨对我们刀口里的危害有多么大,要不是去年那场大暴雨,我也不会到这里的。”老人对那场大暴雨还心存余悸。

“是么?”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许多大暴雨肆虐的画面,其巨大的破坏性,我能够想象得出来。

“我这样跟你说吧,我老家是十年九灾的地方,几乎每年都要遭受水灾,房屋毁了盖、盖了毁,好几十年了,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了。

“那就搬迁嘛。”我轻描淡写地建议道。

“故土难离啊。”老人接着跟我讲他家乡那块土地是多么富庶,讲那里曾出过什么样的历史名人,讲村里的人多么善良、能干,讲村里的人怎么跟洪水搏斗等等,老人不紧不慢地向我讲述着,语气里面洋溢着由衷的自豪。其实,对于他讲述的这类内容我早已熟视无睹,已没有多少倾听的兴趣了,可老人仍谈兴十足地向我讲他的家乡如何如何,声音也越来越大,我开始有些厌烦地看表,希望我的朋友此刻马上出现。

“唉,可怜那些孩子了!”老者大概看出了我的不耐烦,突然地转了个话题,但又戛然而止,脸上浮着显而易见的焦虑。

“孩子怎么可怜了?”我一愣,随即抛出这个疑问。

“你不知道,因为穷困,很多孩子上不起学,50块钱的学费,有时就可能会让一个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被迫辍学。作为特残军人,我的抚恤金本来够我自己生活得很好了,可一看到那些失学的孩子,我的眼睛就疼啊,你说我还能在家里呆着么?没有别的办法,我就只能这样给孩子们募集一点儿学费了。”老者忽然有点儿羞愧地低下了头。哦,原来如此!

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猛然撞了一下,我的目光再次掠过阳光中的那个小纸牌,并将眼前的老人与那幅非常熟悉的“希望工程”宣传画联系起来。纸牌上的8个字像跳跃的火苗,灼着我的眼睛,我忙掏出兜里仅有的100元钱,恭恭敬敬地放到老人面前的纸盒里。

老人拉住我的手问我的名字,我连忙说不必了。老人坚决不肯,他掏出一个本子,上面工工整整地记着一排名字,每个名字后面写着捐钱数目。老人告诉我:“我是在募集爱心,不是在乞讨,凡是捐钱超过5元钱的,我都要记下来,我要让那些受捐助的孩子懂得感激,懂得回报。”

“是的,您绝对不是一位乞讨者。”望着老人那只空荡荡的臂管,一股对英雄的崇敬感油然而生。

走出好远好远了,我仍禁不住回头望去,望望阳光中那个老人。在这座繁华、喧闹的大都市里面,很少有人愿意停下脚步,来倾听一位陌生老人的故事,相反,由于某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和误解,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投出一些漠然,就像生活中有许多不该忽略的,却常常被人们忽略一样,老人动人的故事很少有人知晓。

其实,很多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停下脚步,能够再耐心一点儿,能够细心地问询或倾听一些,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就在那些被世俗的叶片遮蔽的枝头,正坠着许多纯净、可爱的果子,那上面闪烁的美丽的光泽,袒露着生活的充实与美好。我们应该像热爱阳光一样,热爱生命旅途上那些点点滴滴的温馨与美丽……

感恩箴言

一个人如果能把别人的幸福的当成自己的幸福,他灵魂中闪烁的便是世上最为高尚的光芒。世界是美好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知的纯洁心灵,在为别人的幸福生活而默默地付出着、奉献着。

善良的那根弦

任何人心里,其实都有一根善良的弦,这根弦只有爱心才能拨得动它。

印度北部有个村庄,叫格依玛村。这里土地贫瘠,人们生活穷困,连填饱肚子都成了问题。村民们也想改变现状,但苦于找不到生财之道。离格依玛村不远有一条公路,属于那种简易公路,路况不算好,经过那里的车辆经常发生事故。有一次,一辆装载着食用罐头的货车在那里翻进了沟里,一车罐头滚落一地。司机受了伤,拦了一辆顺道车去了医院,那些货物无人看管。格依玛村的村民见了,就将那些罐头偷偷地运回家,一连好几天。家家户户都有罐头吃。

这件事给了格依玛村民以启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完全可以靠路吃路了。所以,他们经常到那条公路上转悠,希望再有运载食物的车辆在那里出事故,他们好乘机有所收获。

但车祸的事毕竟不会经常发生,眼瞧着一些运载食物的车辆来了又去,他们一无所获,这让他们很不甘心。所以,他们想到一个主意,晚上趁公路上没人的时候,他们就拿上工具,将公路的路面挖得坑坑洼洼。

这样一来,车子在那里出事故的情况就多起来。即使车子在那里不出事故,但路况太差,所有经过那里的车子行进速度都非常缓慢,这给了格依玛村民以可乘之机,他们会跟在车后,趁司机不注意,偷偷地从车斗里拿走一些他们需要的东西。

这件事在渐渐演变,起初,他们只是偷拿一些食物,后来,其他货物他们也拿,好送到市场上去卖一些钱,发展到最后,他们就不是偷偷地拿,而是明目张胆地抢了。一时间,格依玛旁边的那条简易公路成了最不安全的路段,警察局每个月都会接到好几起关于车上货物被抢的报案。警局出动警力破案,他们在现场抓住了两个正在抢货的格依玛村民,给这两个村民量刑。但这样做并没有威慑住其他村民,反而让村民们学会了作案时更加隐蔽更加机警。他们的作案开始有组织并有序起来,有专门的人负责望风预警,抢到货物后就拿回家藏起来,或者更换货物的包装,让前来搜查的警察找不到物证。一时间,警察束手无策。

当地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想让格依玛村民放弃哄抢货物的不道德和非法行为,引导他们走上正途。无奈,格依玛村民已经从哄抢货物中尝到了甜头,他们习惯了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

哄抢货物的事在格依玛村附近屡屡发生。那年冬天,司机们因为从格依玛经过经常丢失货物,所以,许多司机选择绕道行驶的方式避开了格依玛路段,这样一来,格依玛村民好几天没有收获。这一天,终于有一辆货车从那里经过。车上装的,是一袋袋磷酸酯淀粉,一种工业用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