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69年的时候,事实上德国的迈耶和俄国的门捷列夫几乎同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一项科学技术的发现或发明,同时被几个人在不同地方各自独立地完成,这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的。因为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绝不是孤立的现像,它是前人研究成果的继续和在此基础上的突破,是时代的使命,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结果。如果这项科学成果,只有某个人能发现,而另外的人不能够发现,那么就不成其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了。只不过科学发现的时间略有早晚而已。
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年),生在西伯利亚。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学习勤奋。
1860年,门捷列夫在为著作《化学原理》这本书策划写作计划的时候,深为无机化学的缺乏系统性所困扰。于是,他开始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有关数据,把前人在实践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类关于元素问题的长期实践和认识活动,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共性。例如,已知卤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质;碱金属元素锂、钠、钾暴露在空气中时,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金属例铜、银、金都能长久保持在空气中而不被腐蚀,正因为如此它们被称为贵金属。
于是,门捷列夫开始试着排列这些元素。他把每个元素都建立了一张长方形纸板卡片。在每一块长方形纸板上写上了元素符号、原子量、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然后把它们钉在实验室的墙上排了又排。经过了一系列的排队以后,他发现了元素化学性质的规律性。
因此,当有人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看得很简单,轻松地说他是用玩扑克牌的方法得到这一伟大发现的,门捷列夫却认真地回答说,从他立志从事这项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约20年的功夫,才终于在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律。他把化学元素从杂乱无章的迷宫中分门别类地理出了一个头绪。此外,因为他具有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责,不怕嘲讽,勇于实践,敢于宣传自己的观点,终于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门捷列夫根据这个道理,不但纠正了一些有错误的原子量,还先后预言了15种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结果,有三个元素在门捷列夫还在世的时候就被发现了。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兰,发现了第一个待填补的元素,命名为镓。这个元素的一切性质都和门捷列夫预言的一样,只是比重不一致。门捷列夫为此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科学院,指出镓的比重应该是5.9左右,而不是4.7。当时镓还在布瓦博德兰手里,门捷列夫还没有见到过。这件事使布瓦博德兰大为惊讶,于是他设法提纯,重新测量镓的比重,结果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言,比重确实是5.94。这一结果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它也说明很多科学理论被称为真理,不是在科学家创立这些理论的时候,而是在这一理论不断被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当年门捷列夫通过元素周期表预言新元素时,有的科学家说他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而通过实践,门捷列夫的理论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重视。
后来,人们根据周期律理论,把已经发现的100多种元素排列、分类,列出了今天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张贴于实验室墙壁上,编排于辞书后面。它更是我们每一位学生在学化学的时候,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课。
现在,我们知道,在人类生活的浩瀚的宇宙里,一切物质都是由这100多种元素组成的,包括我们人本身在内。
可是,化学元素是什么呢?化学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所以,人们常说,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砖石”,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是可以的。然而,化学元素周期律说明,化学元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互相毫无关联的。这些事实意味着,元素原子还肯定会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里已经蕴育着物质结构理论的变革。
终于,到了19世纪末,实践有了新的发展,放射性元素和电子被发现了,这本来是揭开原子内幕的极好机会。可是门捷列夫在实践面前却产生了困惑。一方面他害怕这些发现“会使事情复杂化”,动摇“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感到这“将是十分有趣的事……周期性规律的原因也许会被揭示”。但门捷列夫本人就在将要揭开周期律本质的前夜,1907年带着这种矛盾的思想逝世了。
门捷列夫并没有看到,正是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和实践,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扬弃了门捷列夫那个时代关于原子不可分的旧观念。在扬弃其不准确的部分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它的合理内涵和历史地位。在此基础上诞生的元素周期律的新理论,比当年门捷列夫的理论更具有真理性。(第四节 )来自原子世界的信息X射线的发现
在19世纪末期的时候,物理学已经发展到了能令人满意地勾画出自然现像及其相互关系的图像,并且似乎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看来,一切都好像很适合一般的力学概念,甚至包括电、磁、光等现象。许多人认为牛顿的物理学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它能“概括”宇宙中最大的物体运动和最小的原子运动。
许多的物理学家都觉得,他们已经完成了他们该做的所有工作。当时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1893年发表演说,认为物理学的所有伟大发现可能都已完备。他把科学的发展状况及历史,精心地编制成纲目。他说:以后的物理学家们除了重复及改良过去的实验,使原子量或一些自然常数增加些小数点位数以外,将再也不会有什么事可做了。这种言论在当时来说,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在一些人看来,“科学的大厦已经建成”,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到了顶点,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终极理论”,科学似乎已完成了历史使命。
但是,两三年以后,也就是19世纪的最后几年里,一些轰动世界的革命性发现无情地冲击了物理学界的保守观点。活生生的客观事实使一些科学的“顶峰论”者目瞪口呆。这些事实也使一些原来已经认为熟悉了这个物质世界的人们,立即又感到并不完全熟悉了,对某些领域又感到陌生了;对于从前蛮有信心地描绘的那个“简单”、“纯朴”、“有秩序”的世界,立刻又产生了怀疑。
在当时,比较轰动世界的事件,首先要数X光的发现和放射性元素的发现。1895年11月8日傍晚,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45-1923年)正在沃兹堡大学的一个实验室,做一项关于阴极射线的实验。阴极射线实验是在抽空的电子管中,由阴极发出的电子在电场加速下所形成的电子流。确认电子的存在,是两年以后的事情,下面将会专门叙述。
伦琴用黑纸将阴极射线管完全掩遮好,使之与外界相隔绝,然后把窗帘放下,打开高压电源,以便检查有没有光线从管中漏出。突然,他发现有一道绿光从附近的一个板凳射出,掠过他的眼前。他把高压电源关掉,光线也随着消失。奇怪!板凳怎么会发射出光来呢?“留心意外的事情”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座右铭。伦琴马上点了灯,照了照板凳,发现那里摆着的原来是自己做其他试验时用的一块硬纸板,硬纸板上涂了一层荧光材料(氰亚铂酸钡的晶体)。
伦琴感到十分惊讶。从阴极射线管中散出的阴极射线有效射程仅有一英寸(1英寸=2.54厘米),显然是不会跑出这么远的。那么是什么使荧光材料闪出光亮的呢?伦琴很快意识到有某种崭新的未知光线发生了。这种未知光线从阴极射线管发出,穿过了黑纸包层,射到了硬纸板上,激发了涂料的晶体发出荧光。
对大自然最细致的超出常规的举动,要加以注意,对那些意外事件进行研究,这是科研工作能取得成果的秘诀之一。在这里,最需要的是始终不懈的敏感性。因为“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伦琴为此惊喜万分,再次打开开关,随手拿一本书挡在阴极射线管与硬纸板之间,发现硬纸板依然有光。
伦琴激动得难以控制自己,一连几天几夜关在实验室里继续实验。他先后在阴极射线管与硬纸板之间放了木头、乌木、硬橡胶、氟石以及许多种金属,结果发现这种未知的光线仍然能够照直穿透这些物体。只有铝和铂挡住了这种光线。
伦琴的妻子对于伦琴总是迟迟不回家很生气。于是伦琴把她带到实验室里,把用一张黑纸包好的照相底片放在她的手掌下,然后用阴极射线管一照,拍下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张照片。冲洗出来的底片清楚地呈现出伦琴夫人的手骨结构,手上那枚金戒指的轮廓也清晰地印在上面。
伦琴当时无法说明这种未知的射线,就用代数上常用来求未知数的“X”来表示,把它定名为X射线。实际上后来才知道,X射线是由阴极射线打在阳极靶上而获得的。伦琴经过了一连七个星期废寝忘食的紧张工作,终于在12月28日完成了举世轰动的科学报告。不久,世界上各大报纸都报道了这一重要新闻。这时,有一些物理学家们才开始懊悔自己没有追究实验室内照相底片“走光”的问题。也有的物理学家责备自己把照相底片感光,错误地归于阴极射线的作用结果。还有一位物理学家声称,他发现X光是在伦琴之前,只是由于不愿中断正常的研究工作,而未发表。的确,这个发现完全有条件在20年前的任何实验室完成。可是,如果伦琴对这一“科学的闪光”漫不经心,轻易放过这一重要线索,或是不深入思索,轻率地把它归于任何一种别的原因,那么X光还是发现不了。
伦琴的这个发现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早在1878年8月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的工作就曾轰动一时。那时克鲁克斯就根据自己的研究在英国皇家学会作了讲演,他说:“这些真空管中出现的物理现像揭示出物理学的一个新世界”。但他不正确地把阴极射线归于物质的第四态了,他认为阴极射线是“超气态”。德国的勒纳受克鲁克斯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于1893年公布了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报告。
伦琴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试验发现,这种X射线不是像阴极射线那样随磁场偏转,它似乎发生在真空管中阴极射线照射的地方。因为他发现,当阴极射线随着磁铁偏转时,X射线的发源点也跟着移动。例如让阴极射线照射铂,产生的X射线远远比在铝、玻璃和其他物质中产生的X射线强。此外,尽管伦琴利用了区分普通光的棱镜,并没有观察到X光的折射,利用透镜也没有观察到反射的聚焦。显然,X光与普通光是不同的。
1901年,当瑞典科学院颁发第一次诺贝尔奖金时,物理学奖的选择对象自然在伦琴身上。伦琴成名以后,反对用自己的姓氏来命名X射线。同时他还谢绝了巴伐利亚王子所授予的他的贵族爵位,并因此受到贵族的冷遇。他把他获得的全部诺贝尔奖金都捐献给了自己的工作单位沃兹堡大学物理实验室作为研究费用。他说:“我认为发明和发现都应属于整个人类。”伦琴的无私精神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
X射线在后来一直到今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业上用于金属探伤,医院里用它来透视人体的心肺、脏腑和骨骼,已经成了重要的医疗设备。
对于X射线的研究,不久又促成了天然放射性的发现。因此,可以说X射线是原子世界透出的一道曙光,为人们深入观察原子及其运动带来了光明。
铀天然放射性的发现
亨利·贝克勒耳出生在一个物理学家的家庭里,他的爸爸是研究荧光的。有一种钟表上使用的物质,白天在阳光照射后,到了黑夜里会发出微弱的光亮,在物理学上,这种经过太阳的紫外线照射以后发出的可见辐射,称为荧光。1896年,亨利·贝克勒耳从他爸爸那里选了一种荧光物质铀盐,学名叫硫酸钾铀,想研究一下一年前伦琴发现的X射线到底与荧光有没有关系。贝克勒耳想,要弄清这个问题,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荧光物质放在一块用黑纸包起来的照相底片上面,让它们受太阳光的照射,就能作出判断。由于太阳光是不能穿透黑纸的,因此太阳光本身是不会使黑纸里面的照相底片感光的。如果在由于太阳光的激发而产生的荧光中含有X射线,X射线就会穿透黑纸而使照相底片感光。
后来,贝克勒耳果真进行了这个实验操作,结果照相底片真的感光了。因此,他满以为在荧光中含有X射线。他又让这种现像中的“X射线”穿过铝箔和铜箔,这样,似乎就更加证明了X射线的存在。因为当时除了X射线之外,人们还不知道有别的射线能穿过这些东西。
可是,有次一连几天是阴沉沉的天气,太阳始终不肯露头,这就使贝克勒耳无法再做实验。他只好把那块已经准备好的硫酸钾铀和用黑纸包裹着的照相底片一同放进暗橱,无意中还将一把钥匙搁在了上面。几天之后,当他取出一张照相底片,企图检查底片是否漏光。冲洗的结果,却意外地发现,底片强烈地感光了,在底片上出现了硫酸钾铀很黑的痕迹,还留有钥匙的影子。可这次照相底片并没有离开过暗橱,没有外来光线;硫酸钾铀未曾受光线照射,也谈不上荧光,更谈不到含有什么X射线了。
那么,是什么东西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呢?照相底片是同硫酸钾铀放在一起的,只能推测这一定是硫酸钾铀本身的性质造成的。硫酸钾铀是一种每个分子都含有一个铀原子的化合物。物质的最小单元是分子,分子若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被称为化合物。硫酸钾铀这种化合物,含有硫原子、氧原子、钾原子、铀原子,通过比较和鉴别,后来进一步发现,原来,硫酸钾铀中,硫、氧、钾原子是稳定的,只有其中的铀原子能够悄悄地放出另一种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射线,使照相底片感光了。
这种神秘的射线,似乎是无限地进行着,强度不见衰减。发出X射线还需要阴极射线管和高压电源,而铀盐无需任何外界作用却能永久地放射着一种神秘的射线。贝克勒耳虽然没有完成他预想的试验,却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新的射线。后来,人们把物质这种自发放出射线的性质叫放射性,把有放射性的物质叫做放射性物质。这就是世界闻名的关于天然放射性的发现。在科学上,决不能轻易地放过偶然出现的现像。新的苗头或线索,一经出现,就要立即抓住它,刨根究底,问它个为什么,查它个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