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理科课程资源-解密物理光学
8148900000001

第1章 光的本质

关于光的本质是什么,有持续了300年的波动和微粒之争。

光学和力学一样,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就十分关注光这种现象。那时,主要讨论的是关于光的本性的思辩和经验上光的传播方式。欧几里得论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在公元2世纪,托勒密浓度依靠经验发现折射规律。不过,正确的折射定律直到17世纪才由荷兰的斯涅尔和法国的笛卡儿建立。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开始了对光的科学研究。

光的色散现象的发现,是近代物理光学研究中第一个重要的成果。该项工作是由近代的科学巨人牛顿作出的。在牛顿之前,近代科学巨匠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等人都对光学有过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就,牛顿也从他们的蓍作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光的知识,但是,正如牛顿后来所说:“我不准备用假说来解释光的属性,而是用理智和实验来提出和证明它们。”

关于光的颜色,早在公元前就有人做过猜测,把虹的光色和玻璃片的边缘形成颜色联系起来。但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到笛卡儿都认为白光是纯洁的、均匀的,白色是光的本质,而色光只是光的变种。

与前人不同的是,在光的颜色问题上,牛顿做了大量的实验。1666年,他购得一块玻璃三棱镜,开始研究色散现象。

牛顿看到墙上有彩色的光带,光带之长数倍于原来的白光点,他意识到这些彩色就是组成白色太阳光的原始光色。后来,牛顿又做了大量实验,证明了这一点。牛顿得出结论:“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种彩色光所组成的非均匀的混合体。”这就是牛顿的光色理论。组成白光的彩色光有七种:赤、橙、黄、绿、青、蓝、紫。牛顿进一步得出结论,物质的色彩是由不同颜色的光在不同物体上有不同的折射率造成的。牛顿的光的色散理论,为一个半世纪后夫琅和费创立光谱学奠定了基础。

光的色散现象发现后,牛顿开始了对光的本质的研究。起初,牛顿也曾认为光是一种波,因为这样能轻易地解释两束光交叉通过时不受干扰的现象。然而,随后牛顿便对光是波的认识发生了怀疑,因为光若真的是波,那么光为什么会直线传播?牛顿看到用光是波的结论无法解释这一基本事实时,便提出了光的本质的微粒说。结果,他成功地解释了光作直线传播、光能投下清晰的影子、光的反射等现象。

然而,牛顿光的微粒说的提出却引起了一场持续300年的大论战,即科学史上著名的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波动说以笛卡儿、胡克、惠更斯为代表,微粒说以牛顿为代表。

波动说最早的倡导者是意大利物理学家格里马第。格里马第从一部分光叠加到另一部分光上,会导致照度的减弱现象出发,想象光是一种能够做波浪式动作的流体,它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不同的颜色是波动频率不同的结果。1665年,胡克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波动理论。波动说的集大成者是惠更斯。他认为,空间的以太是无所不在的,他把以太作为振动的媒质,把媒质的每一个点都看成一个中心,在中心的周围形成一个波。惠更斯成功地用这个物理图像来解释光的反射、折射,还以此来研究冰川石的双折射。

由于牛顿在科学界的威望,以及光波动说本身还不完善,在19世纪以前,牛顿的微粒说占优势。

19世纪初,由于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那个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以及其他人的一系列努力,使得光的波动说得到复兴。托马斯·杨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他不因牛顿的名望和权威而迷信牛顿。他从事实出发敢于对牛顿的微粒说提出异议。

他曾说:“尽管我们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百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甚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托马斯·杨在1800年发表了题为《关于声学和光学方面的实验和问题》的著名论文。他指出,光如同声音一样,是一种振动,这种振动是靠充满字宙整个空间的以太传播的。

这样,波动说在19世纪初取得了胜利。特别是到了1864年,麦克斯韦仔细研究了光波,指出光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它与其他电磁波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波长不一样。从而完成了一次人类对光认识的飞跃,使光作为一种波动被确定下来,并使光的微粒说在一段时间里沉寂了下来。

但光的波动和微粒之争并没就此结束。20世纪初,发生物理学革命。光的微粒说以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粒子的形式,在沉寂一个世纪后获得新生。不过光的波动性并没失效。现代量子力学认为光是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具有波粒二象性,至此人们才获得了对光本质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