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探索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三思一行”教学模式中,为了探讨“问题学生”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教学计划,我们强调通过类比的方式,探索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比如,我们在实践中,就借用医疗工作中的病人医治问题和品德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学生”的改变问题的类似之处(见图表5—2),总结出了一些新的方法。诸如,利用“辨思”环节,设计一些与学生的品行缺失相似的生活情景素材,让他们在不知不觉的辨析讨论中,从潜意识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接受教育;利用“反思”环节,让他们在主动找自己优点和不足的过程中,增强自我接受教育的能力;利用“履行”环节,让他们在与老师的悄悄对话中,在自我的品德周记中,在行为监督表的相关评价中,并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实践锻炼活动,使他们在实实在在的潜移默化里接受教育,克服缺点,形成习惯等等。
治病人教育“问题”学生
客体特征
事情特质身体有毛病品行有缺失
事件原因多种可能多种可能
纵向追查是否患过同样的病是否有过同样的缺失
横向追查有过什么病有过什么缺失
工作方法
判断方法问诊和检查调查了解
工作途径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信息载体病历卡品德教学档案
(四)正确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让“问题学生”在激励中获得进步
在品德学科教学中,教师的口语用得最多的是课堂评价语言。因此,我们在“三思一行”教学模式中,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平日的品行表现状况与课堂上的学习状况,巧妙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让“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有“问题”。
一是要求教师巧妙运用准确得体的课堂评价语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要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即准确而又得体。比如,在教授有关讲文明礼貌内容的时候,对长辈和老师不爱打招呼的同学,不妨这样说:“其实你很懂礼貌,但你平时不爱打招呼的习惯,无形中影响了你的形象,老师希望你能慢慢改变”,“你在这方面已有明显进步,我相信你会继续努力的”。相反,如果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用得不当,学生就会认为你是在讽刺挖苦他,而走向极端。
二是要求教师巧妙运用机智创新的课堂评价语言。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如果能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将预设语言和随机语言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突发情况,及时调整原先预设的评价语言,巧妙应付,机智创新地进行评价,课堂就自然充满生命力。课堂上,跷跷大拇指、鼓鼓掌或与学生握握手,祝贺学生的每一点改变或进步。比如,一次在上《守信用》这课时,在反思中,一男同学在回忆自己曾不守信用的一个细节中,伤心地哭了。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即随机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课堂语言评价:“这位同学如此坦诚,我们给他热烈的掌声,好不好?”“我们的同学如此懂事,老师听了也非常感动,也想流泪。”其实,课堂评价语言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的。教师应创造性地对“问题学生”进行评价,用自己内在的魅力激励“问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达到令他们难以忘怀的境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十、实现课堂的有序管理
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益,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要使品德学科教学效益最优化,有必要对它的课堂管理进行具体深入地探讨。那么,与“三思一行”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课堂管理该关注一些什么东西呢?
(一)建立互动的课堂规则
1、制定课堂规则的目的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必须制定制度化的课堂规则,品德学科教学也不例外。课堂规则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和效益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概括地说,制定课堂规则主要有如下两个目的:
一是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在品德学科教学中,课堂规则显得尤为重要。制定课堂规则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该受到禁止,什么该受到褒扬,用以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品德学科作为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一门学科,更应从课堂规则抓起,让规则来规范课堂行为,促进品德课课堂效益的提高。
二是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维持课堂规则,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的表现。在品德学科教学中,制定课堂规则,它有利于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稳定的课堂学习环境;它有利于学生在规则中不断成长,逐步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养成自律的品质,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本身就是一堂内容丰富的品德课。
2、如何制定课堂规则
在讨论如何制定课堂规则之前,让我们先来讨论分析一下现有的一些通常设置的课堂规则:
·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缺课;
·因特殊原因迟到者要向教师报告,因事因病无法上课者应请假;
·听到上课铃响,立即进教室,准备好书籍用具,静待上课;
·按排定的座次入座,不可私自随意调换座位;
·上课和下课时随班长或值日生的口令而起立、问候、向教师表示敬意;
·提问和回答问题要先举手,经允许后才能起立发言,语言要清楚、简洁;
·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
·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仔细观察,不看无关的书籍,不做无关的事情;
·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思考,书写整洁、字迹清楚,格式规范;
·离开座位,走动要轻声,不妨碍他人;
·保持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注意用眼卫生;
·保持课内外整洁,不乱丢纸屑杂物,不随地吐痰;
·课前课后,值日生做好教室清洁卫生,要擦黑板、整理好讲台;
·尊敬教师,注意礼貌,关心同学,相互帮助;
·走进课堂要依照次序,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学习等等。
仔细分析上述的课堂规则,不难看出,课堂规则内容仅仅是针对学生而言的,而对于课堂的领导者教师却丝毫未提及,这是不够健全的。特别是在品德教学课堂,教师很重要的一个角色是榜样者,带头履行课堂规则比说教更重要。那么,在品德学科教学中,该如何制定其课堂规则呢?先让我们来看一则有关的资料:
课堂规则指南
1、规则尽可能经由课堂成员讨论而成;
2、规则按其重要性顺序排列;
3、规则控制在10项以内;
4、规则应正面陈述并且简明扼要;
5、规则要始终一贯地呈现;
6、让每一位学生理解规则;
7、注重对规则实施检查;
资料转载:施良方崔允淳《数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P289。
借鉴上述的课堂规则指南,并结合品德学科的教学需要,一般来说,在品德学科教学中,积极倡导“三思一行”教学理念,其课堂规则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课堂规则内容应尽量少而精,有针对性。品德教学课堂本身就是一个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课堂,所订规则必须针对实际,切实可行,避免那些不相关或不必要的规则,制定出最基本的、最适宜的、尽量简明的规则,条目控制在10条以内为宜。例如,如果课堂中存在着学生上课不认真、少发言等情况,在制定规则时就要求一定要有这方面的规则,使课堂规则真正能够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二是课堂规则应由师生共同制定,要有科学性。根据品德教学课堂实际,课堂规则可先由教师起草,后交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修改,让学生产生认同感。这样,学生就会自觉遵守并乐于承担责任,有利于课堂规则的顺利执行。同时,课堂规则的内容还必须具有科学性,如“注意自己的行为”等不明确的规定,又如“上课时两手要放在背后”等这些消极、不合理的规定;再如“课堂严禁说话”等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规定,都是不科学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三是课堂规则应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要有动态性。品德学科教学的目标任务是育人,其道德行为规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深入的过程。制定了一个课堂规则,它不能一层不变地管你几年,要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加以不断补充、修改或调整,让规则在动态中发展,在动态中完善。当然,课堂规则的变动,要小步子走,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四是课堂规则也应该相应规范教师的行为,具有互动性。在以往的课堂规则制定中,仅仅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对教师的行为丝毫不管,以致于出现了在品德教学课堂上,教师那不堪入耳地、大骂学生的现象,课堂手机嘀嗒响的现象。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规则作为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的一种手段,理所当然也应该是师生互动来完成的。因此,我们在制定课堂规则的时候,在重点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也应该相应地规范教师的行为,以体现师生在课堂上的平等。教师在课堂规则中的身体力行,容易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为学生提供积极的行为目标,促使学生更严格地要求自己。
下面是我在课题实验中,按照以上的四个要求,并根据品德学科教学和班级的实际,与班主任一道共同制定的一则课堂规则(讨论稿),以供参考:
a.我们希望同学们保持课堂内外整洁,不乱丢纸屑杂物,不在桌椅上乱写乱画;
b.讲究学习方法,愿意从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能分辨是非,学会选择有益的信息;
c.尊敬教师,注意礼貌,关心同学,相互帮助;
d.不做只图自己快乐,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事,不影响他人的学习;
e.说话、做事实实在在,表里如一,当着人和背着人一样,学习、评比、竞赛不弄虚作假;
f.课堂上敢于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提出问题要讲礼貌,不乱起哄,有不同意见互相商量;
g.我们希望同学们不穿奇装怪服到学校课堂,不带玩具之类的东西进课堂;
h.我们希望老师上课关掉手机,平等对待学生,不无故骂学生,对学生的问题有问必答。
3、如何执行课堂规则
制定了合理可行的课堂规则后,如果我们不去很好地执行它,或执行不当,都将使课堂规则失去固有意义。在品德教学课堂,遵循“三思一行”教学理念,执行课堂规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规则的执行要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执行课堂规则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保持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执行规则的时候,要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无论是在哪一天,执行规则的准则都应该是一样的,不要时严时松,使学生感到迷惑,无所适从。同样,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使用同样的标准,切不可采用双重或多重标准,教师在规则面前同样如此。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拥护你,爱戴你,进而才能去自觉遵守课堂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