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追求灵动的品德课堂
8171300000017

第17章 学习评价——实现灵动课堂的试剂(1)

品德学科教学评价是对品德学科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是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它包括对老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两个内容。那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否就等同于品德测评呢?如果不是,品德学科教学评价与品德测评是什么关系呢?品德学科学习评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为了阐述这个问题,可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图表示如下:

本章所研究的品德学科学习评价内容是指:基于模式研究外延开来的教学效果检测问题,是对品德学科教学中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发展情况及其结果进行测评,即根据教学内容的品德行为点,对学生品德认知、品德情感、品德行为进行全面测评。

一、品德学科学习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一)品德学科学习评价的功能

品德学科学习评价,作为品德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如下:

1、诊断服务功能。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品德认知、品德情感和品德行为的了解,为家长、教师提供极具针对性的指导。学习评价总是为教学服务的,否则,它将失去意义。诊断功能的正面发挥,它可以为教学起一种预测的作用。诊断功能的反面发挥,容易让我们用孤立、静止、绝对的观点去评价个体的发展。

2、评定功能。品德学科学习评价的重要目的就是在对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品德认知、品德情感、品德行为进行尽可能客观的描述和评定,以便进一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这就是品德学科学习评价的评定功能。评定功能的正向发挥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导向作用。所谓导向作用即对学生自我的品德修养与教学工作的定向指导。评价中的目标及内容,无形中为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品行树起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也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方向和直接目标。然而评定功能的反向发挥,则表现为片面追求评定结果,搞形式,应付检查。

3、反馈功能。学习受反馈推动的原则已为心理学界所公认。这同样适用于品德学科的教学。在评价中,我们通过对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表现的肯定,会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社会所提倡的,什么是社会所反对的,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将学生的品德向社会所提倡、赞许的方向,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对学生起鼓励的作用;通过对学生消极的品德行为的否定,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促使学生不断去克服和改正缺点,具有一种鞭挞的作用。对教师来说,通过评价,能帮助其认识品德学科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改进教学工作。

4、联络功能。品德学科学习评价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它的的联络功能,通过测评,它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履行联系起来,可以将课内和课外有机地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将学生、老师、家长有机地联系到了一起,使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通过参与品德评价活动及对评价结果的认识,达到相互沟通与联系。其它学科(如语文、数学)主要是靠作业和考试而把家长、学生、教师联系到一块的,而品德课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制度化的评价活动,这种制度化的评价活动无形中唤起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的责任和行为,唤起了学生对品德学科的重视,唤起了教师对品德学科教学的深入研究和热情。

(二)品德学科学习评价的意义

基于品德学科学习评价的四个功能,其在教学实践中所揭示出的意义是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和调控能力的发展。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够把所学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优点和缺点,自我评价能力低。通过制度化的测评活动,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认识到教学内容可以指导自身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使他们能够取长补短,对不良品德进行控制,达到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这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调控能力便在学习评价活动中得到积极发展。

2、有利于保证品德学科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品德学科学习评价,既是品德学科教学工作和品德学科教学效果的接合点,又是品德学科教学工作和品德学科教学价值的接合点。科学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有效地检测品德学科的教学质量,而这种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品德水平的提高,体现在教育培养目标在学生身上落实的程度。通过评价,能够使品德学科教学的效果和价值得到社会的公正评估和承认,能够从认识上改变该门课一直处于软、弱、涣、散的不良状态。从而有效确保品德学科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推动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

3、有利于学科地位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些地方和一些学校,虽然开设有品德学科,但形同虚设,不少该学科的专门教师是难胜任语文、数学、体育等学科的“退伍”教师,难怪有人将品德学科教师戏称为“老弱病残”。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加强对品德学科的学习评价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评价,它无形中提高了品德学科对教师的要求,改变任何教师都能让品德学科的落后状况,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学科研能力和学科地位。

二、品德学科学习评价的理念、原则和内容

(一)学习评价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拨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教师在品德学科教学评价中,应树立如下新的理念:

1、教师必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从评价的鉴定式走向发展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使每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优点。张敷荣、和学新;《试论德育实践的逻辑起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沪),1998.2。

2、在品德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起校长、同事、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并在这方面起主导作用。

3、在品德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彻底清洗掉“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自己就是学习评价的“研究者”的思想,不断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深化对该学科的教学研究。

4、对学生在校的行为评价应重在考核他能否较好地与同伴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因为,由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研究及其提出的学校德育方法来看,学校德育实践的关键在于培养儿童友好地与同伴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因此,这也应该成为品德学科学习评价的一个新的理念。

(二)学习评价原则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标》给我们提出的理念和要求,我们认为,在品德学科学习评价中,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品德学科学习评价必须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哲学角度看,品德学科学习评价是测评者采取适当的测评方式收集有关信息,认识个体品德面貌特征的过程,是通过行为表现认识内在品德的过程。这种认识既可以是定性的认识,也可以是定量的认识;既可以是直接的认识,也可以是间接的认识。既可以是个体内部的差异比较认识,也可以是外部个体间差异的比较认识。因此,品德学科学习评价从理论上要求它必须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实践上看,品德学科学习评价分为认知能力评价和行为能力的评价。一概定量或者定性,都难以从最大程度上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因此,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是实践的必然。

2、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品德学科学习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力、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表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过程,也是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认识过程,更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的过程。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他人评价作为一种外部刺激的监督激励机制,两者相互结合,对确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3、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传统的评价观念只重视结果,将学生对道德知识掌握情况的考试,作为学生品德学科学习的终结性评价。这种忽视过程的评价,它从主观上抛开了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表现、道德实践能力的真正考核。是有背于时代发展要求的。《修订课标》强调:“在学习评价中,强调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学习评价一般通过形成性评价(侧重于教学过程)和终结性评价(侧重于教学结果)两种途径进行。”因此,在品德学科学习评价中,应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4、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修订课标》指出:“反映学生思想道德认知的行为表现,应与考核履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学习评价的时候,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外反馈课内,课内外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三)学习评价的内容

关于品德学科学习评价的内容,《修订课标》已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学习评价分为认知能力评价和行为能力评价。认知能力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品德学科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对有关道德内容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行为能力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品德学科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品德学科着重考核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我们对《修订课标》的规定作进一步阐释,品德学科学习评价的评价内容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基于品德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生道德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行考核评价;

2、基于品德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状况进行考核评价;

3、基于品德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的迁移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4、基于品德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状况进行考核评价;

5、基于品德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行考核评价。

三、国内外测评思想和方法对品德学科学习评价的启示

由于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真正的较为完整的品德学科学习评价方法体系(或许已经有了,是因为本人孤陋寡闻,而没有看到),因此,我们只能借鉴涵盖在品德学科学习评价之上的品德测评的思想和方法,来构建我们品德学科学习评价方法体系。下面,将对国内外具有现代理念的一些品德测评思想和方法作些简要介绍,其目的是想得到一些启示。

(一)对偶故事测评法

1、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测评。一般认为,皮亚杰是开创对偶故事测评法的创始人,属认知学派,他们认为人的品德发展,与其认识活动和发展水平密切关联;认为人的品德水平,是由诸如道德认知、道德判断等认识水平决定的。皮亚杰和他的同事们编制了许多对偶故事,下面特举两例关于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的对偶故事。

第一组对偶故事

(1)A、一个叫约翰的男孩在他的房间里。家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只杯子撞碎了。

B、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柜橱里拿出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他试图取果酱时,碰到了一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2)A、有一个男孩叫朱利安,他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父亲的墨水瓶一定很有意思,开始时用钢笔玩,后来在桌布上玩,最后把墨水弄到了桌布上。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就会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盛墨水的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了一大块墨渍。

(3)A、一个小孩子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便替她母亲裁布。但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不小心将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窟窿。

B、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的时候拿她母亲的剪子。她玩了一会剪子玩,由于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第二组对偶故事

(1)A、一天,阿文弗雷德遇到了他的一个很穷的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告诉阿文弗雷德,他还没有吃饭,因为他家里没有吃的东西。寇彧、张文新:《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228-230页。于是,阿文弗雷德走到一家面包店。因为没有钱,他趁面包师不注意的时候偷了一只面包,然后他跑了出来,并把面包送给了他的朋友。

B、亨利埃特走进一家商店。她看到桌子上有一条漂亮的缎带,心想,要是自己的衣服上有这条缎带就好了。由于,在店里的女主人转过身去时,她偷了这条缎带,并马上跑了出去。

(2)A、阿伯蒂有一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在笼子里养了一只鸟。阿伯蒂认为这只鸟很可怜,所以她总要她的朋友放掉这只鸟。但她的朋友不肯放,于是,在她朋友外出的那天,阿伯蒂偷偷做了那只鸡。为了不让鸟再关进笼子里,她将鸟笼藏到了顶楼上去。

B、朱利叶在她母亲不在家的那一天,从她母亲那儿偷了一些糖果,她将糖果藏起来并全部吃掉了。

要求学生回答两个问题来测查学生的道德判断情况:(1)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对故事中的两个孩子哪个更坏些?为什么?第一组是对儿童比较两类笨手笨脚做错事的故事。一种类型完全是偶然的,甚至是出于好意的行为,但结果却造成了很大的物质破坏;另一种是出于恶意,但所造成的破坏后果却微不足道。第二组是关于有关偷窃问题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对偷盗行为的自私自利动机和善意动机进行比较。①

2、我国学者关于对公私财物损坏的道德判断的测评。我国学者陈会昌、李伯黍应用6对对偶情境故事,把故事中的财物损坏形式(私物或公物)和意向性(有意或无意)组配成三种结构:意向性不变,财物损坏形式改变;财物损坏形式不变,意向性改变;意向性和财物损坏形式同时改变。下面是研究者采用的对偶情境寇彧、张文新:《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240、241页。故事:

第一对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