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下晋江人
8180400000022

第22章 施永昌 “钢铁怪才”演绎戏剧人生

施永昌,1949年生于晋江龙湖镇龙园村。菲华商联总会常务顾问、菲律宾晋江同乡总会副理事长、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副会长、菲律宾铁商公会前理事长、菲华体育总会常务理事、世界临濮施氏宗亲总会常务理事、菲律宾临濮总堂常务理事、菲律宾绍德同乡会常务顾问、金满地皇业集团主席、美乐山庄天然居俱乐部主席。

2011年9月,晋江市侨联举行成立60周年庆典,菲律宾晋江同乡总会(以下简称“菲晋总”)组团前来庆贺。

在记者随团采访的过程中,菲晋总副理事长施永昌是大伙公认的“有故事”的人,同他的一番交谈,也让记者领略了何谓戏剧性的人生:一双50年前的旧皮鞋被奉为传家宝;19岁担起抚养10个弟弟妹妹的重任;揣着现金到医院给陌生的病人送钱;在社团服务多年拒绝“升官”……

这一切都让人对施永昌充满好奇。

传家宝:一双棕色的“过气”皮鞋

在菲律宾著名景点大雅台,施永昌有一座在华社里几乎无人不晓的雅致别墅——天然居。

但天然居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它的雅致,而是一双皮鞋。

在这座别墅的最显眼位置,有一双陈列在玻璃框中的棕色皮鞋,款式虽然有些“过气”,但鞋面却一尘不染,光泽如新,看得出主人平日极其用心去呵护。这双皮鞋就是被誉为“镇宅之宝”的宝物,更被施永昌视为“传家之宝”。为何一双普通的皮鞋享有如此待遇?施永昌告诉记者,这是他平生穿上的第一双皮鞋,当年他穿着它从我国香港来到菲律宾,又穿着它成家立业。作为人生打拼的见证,施永昌把这双皮鞋保存起来,目的是为了敦促自己、告诫后人:无先休有后,得志无忘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没有鞋的童年时代,给施永昌留下深刻印象。至今他还记得:幼时,他在晋江的家非常贫穷,买不起鞋,就光着脚丫满村跑。“脚底长茧,厚厚的一层,玻璃都扎不进去。”施永昌笑着说,小时候的他从未试过穿鞋走是什么感觉。7岁那年,施永昌随母亲移居香港,由于母亲微薄的收入不足以养家,他只得一边求学一边当童工,稚嫩的肩膀早早承担起家庭的责任。10岁左右时,一次偶然经过鞋店,他看到一双标价25元港币的棕色皮鞋,心动不已,但由于生活拮据,母亲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一直等到第二年,父亲带我远渡菲律宾之时,母亲才领着我去鞋店,买下这双皮鞋。”施永昌笑着说,这双皮鞋是他这辈子唯一的“奢侈品”。

1960年,穿着新皮鞋,踏上吕宋岛,施永昌开始了他的新生活。那时,他白天跟着父亲做废铁生意,晚上则到学校补习英语,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力,练就经商本领。19岁时,父亲去世,这个家中排行第一的男丁开始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白手起家的“钢铁怪才”

一家12口人的生计,靠替人打工赚薪资远远不够。施永昌毅然白手起家,创办了十一亿铁业有限公司,辛辛苦苦养活一家人,供10个弟弟妹妹完成学业。1970年,21岁的施永昌开始了创业生涯。创业的辛苦让他至今难以忘怀。刚开始的时候,施永昌买不起火力电锯,只好花钱向同行租借,然后根据顾客的需要裁割钢板贩卖。

由于物美价廉,顾客盈门,引起了同行的嫉妒。有一次,他正在裁割钢板,眼看只剩几厘米就完成的时候,电锯的主人认为他卖得便宜,扰乱市场,硬是叫工人将火力电锯收回去。

没有火力电锯,施永昌只好用普通的锯子人力锯钢板,虽只剩下几厘米,但人力锯钢板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锯着锯着,想起自己的艰苦,施永昌流下了眼泪,从那一刻起,施永昌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出头,绝不能让人看不起!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把经营的目光投向当时菲律宾很少人关注的特殊钢行业。事实证明,他眼光独到、判断准确,他从德国、瑞士等地进口的特殊钢在菲律宾一炮打红,拥有很大的市场,供不应求。后来,他担任菲律宾最大的铁商公会的理事长,以“钢铁怪才”享誉菲律宾工商界。

初涉商场的成功,让施永昌信心倍增。这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他的地产生意。那些年,他在马尼拉市郊大量收购农业用地,进行一番整理加工后,再转成工商业用地分块出售,增值了数十倍。为此,他赢得了马尼拉“地王”的美称。如今,他的企业集团已有铁业公司、地产有限公司、金满地实业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

26岁那年,施永昌作了一首名为《建业感言》的诗,并把它悬挂在公司的正壁上:“十几辍学承父业,一元善当数元用。亿元之始于一元,亿万雄心终有成。”

为善不欲人知淡泊名利不愿“升官”

事业有成后,经历人世艰难的施永昌,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有了更多的怜悯和同情。22年服务菲华商联总会期间,他先后捐建农村校舍共50多所,每年十几次跟随菲华商联总会前往贫困地区为穷人义诊。

对于做慈善,施永昌喜欢亲力亲为。每隔几个月,他都带上三四万元现金,到马尼拉的公立医院去走走。医院里住着的当地人大都比较贫困,他便到门诊、住院部去转一转,看到饱受折磨的人们,就掏出现金赠给他们救急,帮他们买药或者给腿脚不好的人买轮椅。当对方发现一个非亲非故的陌生人送钱给自己时,都十分吃惊,但施永昌从不留下姓名和地址。

“经历过白手起家的艰辛,我深刻体会到贫困的滋味,所以想多帮助一些人,多做善事和好事。”在施永昌看来,慈善不应成为博取名利的工具,做与不做都应出于真心实意,因此他总是坚持“低调为善不欲人知”。

除此,施永昌还积极参加社群活动,先后加入了菲律宾铁商公会、菲华商联总会、菲律宾晋江同乡总会等。有趣的是,在社团工作中,他多次担任司库、稽核等职务,是个口碑颇好的“钱管家”。为何总是被委以财政大权?正是因为他为人正直、实事求是,值得信任。

淡泊名利、脚踏实地是施永昌强调的人生信条,对于参与社团工作,他认为,只要自己出力办出实事,职位高低并不重要。在商总担任司库多年后,当要“升官”成副理事长的时候,施永昌却选择了“激流勇退”。在菲晋总负责财务稽核十多年,若不是陈祖昌先生重托委任,盛情难却,他也不愿担任副理事长一职。

“经商、做善事、服务社团,都是出于喜爱,我对自己的现状很满足,名利地位我并不看重。”施永昌爽朗地笑道。

花絮

忠实的“成语迷”

施永昌年少时在龙湖镇龙园村接受了学前教育,7岁的时候便赴香港学习4年,12岁到菲律宾后,由于生活所迫,学业一直断断续续。虽没有接受系统的中文教育,但对家乡和母语的热爱让他没有中断自学的热情。对于成语,施永昌尤其感兴趣。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他妙语连珠,不时冒出几个恰到好处的成语,熟稔运用成语的程度让人很难相信他未经过系统的中文教育。

施永昌告诉记者,自己从少年时代就对成语有浓厚兴趣,延续至今仍然不减,闲暇之余总爱翻翻成语书。“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对为人处世有很多启发。”他的天然居会所里至今还悬挂着1970年自作的《卧薪尝胆》画幅,鞭策自己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而他教导子女学习中文的过程,也是从成语起步。“通过学习成语,以小见大,从中可以汲取中国文化的点滴。”现在,他为孙子购买了许多图文并茂的成语书,开始了新一轮的成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