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出生,使李家宅第顿生光辉,长到两三岁的李斯,已显得乖巧可爱,牙牙学语。于是父亲便试着教他一些《诗经》上的诗篇。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小年纪的李斯,对诗竟表现出特有的灵性,教授不用两三遍,便能熟记成诵。这使全家喜出望外。特别是李营,他朦胧地意识到祖宗的宏业一定会在自己的儿子身上重新振兴,或许真的能像卜辞上所说的那样,将来能够做出一番事业啊。
就在李斯3岁那年,上蔡遭遇了一场乱兵掠夺,李营的家庭也受到一场浩劫,家境也开始败落了。
乱兵过去后,接着听说楚顷襄王在陈建都了,把陈称陈郢(郢:楚国京都)。接着又听说,楚国京城被秦兵攻破后,屈原闻讯万分伤心。他形容憔悴,在极端悲恸下写了《怀沙》赋,最后怀抱巨石投汨罗江而死。李营想想局势,不觉凄然泪下。看看李斯,心想:形势这样,将来孩子怎样生活呢?
时隔不久,楚顷襄王宣布上蔡为陪都,接着,田赋加重了,税收加多了,说是楚王在陈郢要建王宫,开辟园圃,百官也要建筑官衙,连上蔡城内也要建筑楚王离宫,又说要对秦与韩、魏作战,恢复疆域,需要扩大军队,铸造兵器。李营本来就欠债很多,现在催赋催税的公差又天天逼上门来,只得卖掉一部分庄田偿还。这样,原来的200多亩庄田只剩下100多亩了。
转眼,李斯已经8岁了。聪明的小李斯对《诗经》305篇诗歌已经能够全都背诵了,并且开始询问什么是《风》《雅》《颂》等有关知识。李营耐心地为他讲解:《风》就是西周及春秋两个时期各诸侯国的民谣;《雅》是周天子直接管辖地区的诗歌,多数为公卿大夫所作;《颂》是周天子和鲁国、宋国国君在祭祀或重大典礼时唱的赞美歌。小李斯又问:这些诸侯国都叫什么名字,各在哪些地方?有时会把李营问得张口结舌。李营意识到孩子已处于启蒙时期,需要将他送入学馆。
周朝时期的学馆分4级,是按行政机构设立的。当时25家为闾,同住一个巷中。巷前有门供人出入。学馆在巷门里面,称“塾”。闾上为党,管理500家,学馆名“庠”。党上为术(又名为“遂”),管理2500家,学馆名“序”。最高的学馆为“学”,是周天子和诸侯国设立的。学生“比年”入学,3年考核,按照学习成绩和品德由塾入庠、由庠入序、由序入学逐步升级。比年即入学的第一年,3年为大比。后代科举考试称考试那年为“大比之年”,就是由此而来的。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制度变化,私人办学蓬勃发展,原来的办学体制已经破坏了。但是,以庠与序为名的学馆依然存在。
上蔡郡城南面有个学馆,教师就是饱学之士王存道。这里原是人们禁祀土地神的地方,院里有个用夯土筑成的方形社稷坛。坛的北面,有3间正房与3间厢房。院中有花木翠竹奇石,颇为幽雅。李斯8岁这年,父亲领着他带上束修(干肉,学生入学的礼品)去到学馆,让他向王存道拜揖叩头,就算是王存道的学生了。
由于李斯已经读过《诗经》,一到学馆就读《尚书》《春秋》《左传》,接着读《礼记》《易经》。李斯对书似乎有特殊的感情,不但能够背诵,而且能够讲解。王存道得到这个高才弟子,喜出望外,为李斯另辟学径,教李斯撰文及篆刻。经过几年的磨炼,李斯撰文气势磅礴,文辞瑰丽,尤善辞赋;篆刻,刀法急回疾下,遒劲有力,在完成王存道所授课程之外,他还深夜秉烛,博览群书。如《六韬》《晏子春秋》《墨子》《商子》《鬼谷子》《司马法》,尤爱荀况著作。
李斯17岁那年,参加郡府举行的考试。参加郡府考试的人员都是由各县选拔推荐的,其中有20来岁的学子,也有30余岁的壮年及两鬓花白的老者。考试揭晓,李斯成绩卓著,竟获得第一名。
一个年纪轻轻的青年,竟然获得郡试第一名,轰动了整个上蔡郡。郡守特在郡衙接见了李斯。郡守从《易》《礼》《尚书》上提了很多问题,李斯应答如流,并且别有新义。郡守又惊又喜又爱,把李斯带进自己的住宅,对妻子说:“这是天下的英才,前途不可限量,可是我们的孩子,依仗我的权势,游手好闲,不肯读书,他们将来为李斯当仆人恐怕也是不够资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