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到达都城南郑之后,一个名叫韩信的人由楚营中逃出,投奔到刘邦帐下。这个韩信就是后来的西汉开国功臣,曾官至齐王、楚王、上大将军、淮阴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在楚汉相争中,韩信纵横沙场,战必胜,攻必克,为刘邦成就帝业立下赫赫战功。在汉初功臣中无第二人可与之相比,高祖刘邦曰:“统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出身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小时候家里很穷。成年后,韩信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施舍糊口度日,当地许多人都很讨厌他,所以名声非常不好。
韩信母亲死时,家里穷得没有钱操办丧事,他却一定要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安葬母亲,说是为了让那坟地四周可住得下一万户人家。时人不知道他的志向,暗暗嘲笑他。
此后,韩信就在下乡南昌亭长家吃闲饭。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非常不满,就想出一个办法要赶他走。于是一大早就把饭烧好,在床上把饭吃了,等到韩信再去时,亭长家已经吃完饭了。韩信看出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长绝交而去。
食不果腹的韩信无所事事,经常在城下钓鱼,有时竟然饿得头昏眼花。许多老妇人在河边冲洗丝絮,其中一人见韩信饿得可怜,就把自己的饭食送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漂洗季节过去。韩信对这位老妇人表示:“我将来必定会重重报答你的。”老妇人很生气,斥责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意思是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指望报答吗?
年轻的韩信没有为此醒悟,依旧游手好闲,不肯从事劳动,到处吃白食,经常佩戴刀剑在街上行走。有一天,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在街上拦住了他:“你身上总是带着宝剑,究竟有什么用途?你虽然长得高大,却是个胆小鬼!你有胆量就用剑刺我,如果不敢,就从我裤裆下爬过去。”韩信仔细打量他一番,便趴下身子从他胯下慢慢爬了过去,街上看热闹的人哄堂大笑,都耻笑韩信是个懦夫。
只有那位屠夫面色凝重,并不因此而得意,韩信面不改色,态度淡定而从容,这不是寻常人能做到的,这令他感到害怕。韩信熟知兵法,对这个世界有独特的洞察力,既然他根本不在乎这些屠夫,又怎么会为他们而牺牲自己的前程去拼命呢!只是时人都把韩信看作胆小鬼,竟然如此贪生怕死。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率先在大泽乡起义,天下群雄并起。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仗剑从军,但是他在项梁帐下一直无缘脱颖而出。项梁战死后,韩信改归项羽,在项羽手下做了郎中。他几次向项羽献计,都没有被采纳,倒是他的顶头上司钟离昧慧眼识人,几次建议项羽重用此人。项羽有自己的识才标准,“胯下之辱”的故事让他无法释怀信任韩信,觉得这样的胆小鬼做个郎中也就不错了。
韩信没有机会施展才华和抱负,非常灰心。后来亲眼看到项羽坑杀秦兵、火烧阿房宫等愚蠢行径,就更加绝望。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毅然脱离楚军前去投奔他,汉王也只让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
当时,刘邦正为行军的艰难和逃兵事件搞得头昏脑涨,自然无暇顾及军中隐藏着多少人才。
原来跟随刘邦的兵士中,有不少人是居住在平原地区,其中有的是奉命而来,有的则是仰慕刘邦的领导风范,想要追随他到汉中去创出一番事业。他们从未在山中生活过,第一次尝到山居生活的艰难,而陌生中的恐惧又最难让人忍受:于是大批人纷纷打退堂鼓,不告而别地从原路逃了回去。
不久,逃亡的人数越来越多,甚至不少部将也相继离开,让刘邦的班底个个忧心忡忡的。
刘邦倒显得满不在乎,他既不追捕逃亡者,也不追究监守责任,一副要走请自便的模样。
倒不是刘邦这么大方,其实他也是束手无策,只是既然不知道怎么办较好,便不如顺其自然。
心里虽感焦虑和不愉快,白天却又要装出很有信心的样子,于是刘邦一到夜里便常要借酒来舒缓心中压力。而萧何对此事倒也相当谅解,并未多加劝谏,只希望刘邦能有更大的毅力支持下去。
进入汉中后,逃亡的将官士兵更多了,连樊哙等老将都感到束手无策,他们对刘邦军团的前途颇为悲观。
刘邦也不禁苦中作乐地表示:
“或许到汉中后,我便要成为‘孤王’了。”
韩信却不那么悲观,他认为让没有信心、吃不了苦的人离去,反而会有过滤的作用,对刘邦集团的强化更有帮助。
只是自己仍是一名小官,连刘邦的面都见不到,着实不怎么痛快。
有一次,他实在太不痛快了,便和几个伙伴偷取了军营中的酒来泄心头之闷,结果犯了非常严重的军规。
由于偷跑人数太多,如果偷跑之前再带些粮食,那么刘邦的汉王国便会成为“空头公司”,所以任何偷窃行为一律处死。
韩信和他的伙伴全被判死刑。
此时依照职位高低,位低的先杀,前面十二位都死了,只剩下韩信一人。于是韩信也被五花大绑地架着推到了刑场。
负责监斩的官员,正是刘邦的青年期挚友——马车夫夏侯婴,当时他已名称滕公。
夏侯婴还是有点机警和天真,脸上自然流露出同情这十几名冤死鬼的神情。
敏锐的韩信很快地看出夏侯婴的心态,为了掌握最后机会,他故意仰大长笑,大声叫嚷道:
“汉王不是想要争夺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我这个壮士呢!”
夏侯婴抬头看韩信,果然是一表人才,又对他的话深感兴趣,因此立刻停止行刑,亲自下场解了韩信的捆索,并请他到里面详谈。
这是难得的机会,韩信自然大展其口才,企图说服夏侯婴。
对刘邦来讲,夏侯婴只是个忠诚的伙伴,谈不上有什么才能,所以刘邦一向也不会太重视他的意见。
刘邦一向对杀人就不怎么感兴趣,既然有夏侯婴讲情,自然立刻赦免了韩信。但他对夏侯婴给韩信的评价,倒不见得多相信,因此只给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
或许也是命运,这个职位虽称不上重要,却因为管理粮食为其主要任务,让韩信得以接触到另一个刘邦身边更重要的人物——萧何。
萧何和夏侯婴也是旧识,二人交情还算不错。急着替刘邦物色人才的萧何,对夏侯婴的推荐比刘邦感兴趣多了,因此他主动找韩信交谈,对韩信的才气已有相当的认识。
依萧何估算,即使给韩信任何一个他能安排的官职,都不能让韩信完全发挥。这是一块尚待琢磨的宝玉,也是刘邦阵容中最缺乏的人才,所以他一定得好好地安排,让刘邦来真正重用韩信。
不过萧何一向较冷静,他也不愿将心中的策划太早让韩信知道,以免韩信急着成功,表现得太积极,反而容易引起刘邦阵营中其他将领的反感。
但韩信似乎无法像萧何那样有耐心。他非常自信地确认萧何必定深为自己的表现所折服,也必对刘邦数度推荐过自己,之所以到现在仍没有消息,问题出在刘邦身上。或许刘邦根本不需要像自己这样的人才,如果确实如此,那自己便没有什么希望了。
韩信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留在刘邦身边也混不出什么名堂,一气之下就离开了汉营。
萧何得知后,急得跺脚,马上放下尚未处理完的紧急公务,亲自策马追赶韩信,根本没有时间向刘邦打招呼。萧何看出韩信是个旷世奇才,知道这样的人对成就王者之业是极其有利的,况且这样的人一旦被他人重用必定成为己方的劲敌,对刘邦和自己都是非常不利的。看看韩信在刘邦称帝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项羽因为不识才而惨败,就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是多么明智。
刘邦正为军中开小差的人日益增多而焦急,忽然有军吏来报告说:“萧丞相萧何也跑了。”刘邦一听大惊失色,此时正当用人之际,萧何不在如失左右手,说:“这还了得!我正要与他商议军中大事,怎么他也逃走了!”当下派人去追赶,一连两天不见萧何的影子,急得刘邦坐立不安。
再说萧何为追韩信,不辞辛苦,一路打听,一路追赶,直到天黑了,还没追上。正想下马休息,忽然远远望见有个人牵着马在河边徘徊,正是韩信!萧何顿时抖擞精神,快马加鞭,大声喊着:“韩将军!韩将军!”他策马赶到河边,气喘吁吁地下了马:“韩将军,咱们一见如故,称得上是朋友,你怎么不告而别呢?不说一声,就这么悄悄走了?”
韩信默不作声,萧何再三劝他回去,萧何深知,只有韩信的智谋才能使局势扭转,帮助刘邦打回长安,取得天下。这时,滕公夏侯婴也策马赶到,两个人苦苦相劝,非要韩信回去不可。他们说:“要是汉王再不重用你,那我们俩陪你一起走,你看怎么样?”韩信见此情景,只好跟着他们回去。这段历史被演绎成“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戏剧世代传唱。
正因为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有汉王金坛拜将,此后,“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20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可以说,韩信为汉家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萧何追回了韩信,就去面见刘邦。刘邦见到萧何,又生气又高兴,开口便骂:“你为什么逃跑,难道也想离开我?”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问:“你追的是谁?”萧何答道:“韩信。”
刘邦还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呢,原来是去追一个微不足道的韩信,刘邦很不以为然,生气地说:“逃走的将军有十几个了,你也没去追过谁,怎么偏偏去追什么韩信?这是撒谎,明明是在骗我!”刘邦对韩信没有太深印象,只知道是个高大、斯文、口才很不错的中年将官。对能言善辩、只会耍嘴皮子的人,刘邦一向很反感,他无法理解萧何为什么偏偏这么看重韩信。
萧何说:“将军容易得到,韩信却是当今天下数一数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了。大王如果只想当汉中之王,没有韩信也就算了;如果要准备打天下,那就非用韩信不可。您到底是什么想法呢?”萧何深懂汉王心思,这样说无非是在激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原文是“至如信者,国士无双”。萧何对韩信做出“国士无双”的评价,史学大师司马迁也仅仅在韩信身上用过一次,历代英雄再无第二人有此殊荣。
刘邦马上说:“我当然要向东发展,出去争夺天下,怎么能永远困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若决定出汉中,就该重用韩信,他自然会留下辅佐您;如果不重用他,他很快还会离开的。”汉王说:“我看在丞相的面上,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刘邦就让萧何去召韩信,马上就要拜他为大将军。萧何直率地说:“大王平时太不注重礼仪了,拜大将军是件大事,不能视为儿戏,也不是随意把他叫来就行的。大王果真要拜韩信为大将军,先得命人造好拜将台,再挑选黄道吉日,大王诚心斋戒沐浴,然后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这样,才能让全体将士都听从大将军的调度,就像听从大王的指挥一样。”刘邦说:“好吧,就按丞相说的办,请你去准备吧。”
刘邦初入汉中,韩信刚刚背楚投汉,之所以能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大将军统领汉军,一方面因为韩信是真正的人才,另一方面得益于刘邦、萧何所定的招揽贤人的重要策略。刘邦麾下勇将不少,但真正能统率全军的人却没有几个。
几天以后,萧何命人筑好了拜将坛。将领们听说汉王要拜大将军,都非常兴奋,人人都以为当选的是自己。此时,最有资格成为大将军的,应是周勃、灌婴和樊哙等几人。周勃稳重寡言,樊哙忠诚,两人都非常可靠,但都没有统率大军的经验。灌婴资历浅,领军经验虽较多,但领导大型军事活动的能力不足,因此谁都无法判断刘邦要拜的究竟是谁。
萧何命人筑好了拜将坛,吉日已到,天公作美,阳光明媚,校军场上全体将士列队整齐。此前,刘邦已斋戒三日,今晨他早早起来,仔细梳洗,整肃衣冠,然后带领萧何等文武百官,来到拜将坛前,缓步拾级而上。一轮红日普照将坛,战旗迎风招展,四面列着戈矛,甲杖生威,庄严肃穆,刘邦目视全场,心中越发快慰。
丞相萧何跟着走上坛来,手中捧着符印斧钺,躬身把这些象征权力的器物呈于汉王刘邦。坛下一班金盔铁甲的将官,都翘首伫立,不知这颗斗大的金印,究竟属于何人。尤其是樊哙、周勃、灌婴等几位高级将领,他们都曾经身经百战,屡立战功,更是眼巴巴地瞧着,期待幸运之神降临到自己身上。
丞相萧何代宣王命,高声说道:“谨请大将军登坛行礼!”
一员将官应声而出,健步走上拜将坛,态度从容沉着。此人身材魁梧,相貌英俊,头顶金盔,身披金甲,外罩素袍,腰间斜胯一把长剑,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威严。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治粟都尉韩信。于是,“一军皆惊”。
赞礼官朗声宣告:“请大将军韩信受礼!”韩信趋步上前,刘邦将器物依次授予韩信,第一次授印,第二次授符,第三次授斧钺,韩信一一拜受。
拜将仪式上,不时有人交头接耳,只有夏侯婴深知韩信之才,诚心鼓掌叫好。众人见汉王刘邦、丞相萧何都是那么毕恭毕敬,越发感到莫名其妙。这也难怪,一个军中不出名的小吏,如今一下子拜为大将军,怎不令众人议论纷纷。这个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在军中一直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今天忽然被拜为大将军,众将怎会服气?
刘邦早就料到这样,授礼完毕,为了让韩信充分发挥他的军事天才,高声宣布:“以后军中诸事全由将军节制安排,望将军能够善体我意,与士卒同甘共苦,不乱杀,不施虐,除暴安良,匡扶王业。”刘邦用眼睛扫视了一下坛下将士,接着说:“如有蔑视将军权威,违令不从者,尽可军法处置,将军可以先斩后奏。”最后这几句话,刘邦的声音又提高了几倍,显然是针对坛下将士,由不得各位将领不服。
韩信心潮澎湃,长久以来遭受的冷遇不平,还有那些屈辱一下子被冲刷得干干净净,朗声说道:“臣一定竭尽全力,与众将精诚团结,匡扶王业,以报大王知遇之恩。”韩信跪拜在地,向刘邦行礼谢恩。
韩信有不世之才,谁得到了他就相当于得到了天下,他幸运地遇到了萧何这个伯乐,还幸运地遇到了刘邦这个明主,否则他那神出鬼没、世无匹敌的军事才能将永远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刘邦是幸运的,命运最先把韩信给了项羽,结果项羽不能委以重任,这才便宜了刘邦。刘邦虽然是布衣出身,自己才能也很有限,但他最大的一个才能就是会用人,并且会用比自己能力高的人,韩信就是一个比刘邦军事才能高出千百倍的人。
同时,人才的脱颖而出也是需要平台的,需要用人者将他扶上马。秦孝公帮助商鞅立木建信,才有了商鞅变法,才有了后来秦国的席卷天下。刘邦筑金坛拜大将,才有了韩信论楚,而后依韩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平定三秦,打败霸王项羽,最终夺得天下。
刘邦此举也是要借拜将仪式宣布即将挥师中原的决心,及时刹住部下的逃亡之风。因为韩信也是逃跑者,丞相萧何去追他才回来,汉王设坛委任大将军此举是给全体汉军看的。这样韩信拜将的典礼,同时就成了汉军东进的誓师大会,“打回老家去”的愿望就要付诸行动,军中顿时群情振奋。
至今在陕西汉中石城南门外留有韩信拜将坛,由南北两座土台组成。南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脚下东西各竖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碑阴刻《登台对》。西碑阳刻“汉大将韩信拜将坛”,碑阴刻七绝一首:“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相传是当年刘邦驻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军,举行隆重的授印仪式时所筑。正是这个拜将坛,把韩信推到了楚汉相争这一历史舞台上,供他充分展示杰出的军事才能,帮助刘邦打下半壁江山。从某种意义说,拜将坛实际上是汉王朝的奠基台。
正因为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有汉王刘邦礼贤下士,才有“择良日,斋戒,设坛具礼”拜为大将军,韩信才得以一展帅才雄风,促成刘邦统一天下大业。韩信登坛拜将后与刘邦进行了一场对政局和今后战略的讨论,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以及高瞻远瞩的胸襟,这就是著名的《汉中对》。客观地说,韩信论楚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取天下的方略。
汉王刘邦设金坛拜韩信为大将军,拜将典礼结束后,刘邦请韩信上座,态度诚恳地向他讨教东进策略:“丞相多次向我提到将军的才学,请问将军有什么良策可以教我?”
韩信单刀直入地表示:“大王如今想争霸天下,对手是霸王项羽吧!”刘邦说:“是的!”韩信又问:“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凶悍、兵力等方面,您和项王相比如何?”刘邦沉思良久后,郑重地表示:“我不如他!”
韩信首先破除了刘邦的心理障碍,使他能接受真正客观的分析。韩信对于刘邦的回答非常满意,遂拜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刘邦确实值得赞许,他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更不讳言对手的优势。兵书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已完成了“知己”的方面,现在就要进到“知彼”的部分。“我也认为大王不如项王。但我在他手下做过,对他的个性相当了解。项王勇猛无比,发作起来,千人也挡不住。但是他主观性很强,无法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是他最大的弱点,所以他的勇猛,只是匹夫之勇。”
刘邦点头,示意韩信继续说下去。“项王在接见宾客时恭敬有礼,刻意表现出他的仁爱,言语及态度也很和气。每当部属有疾病时,他常流出眼泪,把自己的食物送给他们。当部属有功而应当封爵加赏时,他却又显得犹豫,不肯给予,十分吝啬,把刻好的印捏在手里,把玩得磨去了棱角还舍不得授给人家,像他这样的个性,不过是妇人之仁。”
“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韩信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最本质的缺陷,以及这个缺陷所导致的后果,听得刘邦频频点头。相比自己过去在项羽手下因为官微职小,碌碌无为,多次主动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建议,但是都被项羽驳得一无是处,更不用说被采纳。现在刘邦却兴致盎然地倾听自己的看法,态度诚恳地向自己问计,这使得韩信心中大为感动。
韩信继续说道:“不仅如此,项王还犯了很多策略上的严重错误!项王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这只是表面上的优势。关中之地,积蓄丰实,易守难攻,他却不在关中称王,而急着回到彭城,表示他没有全局性的眼光,对时局的掌握也不够敏锐。从这一点分析,他已经失去了地利。他背弃怀王之约,封王的标准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缺乏领袖风范,势必造成很多人不服,这就为局势的动荡埋下了伏笔。他驱逐各国原来的首领,而用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将领顶替,又将义帝迁往江南。楚军所过之处无不遭到破坏,百姓对他并不亲善,只是害怕他的威势罢了。项王的这种作风,虽名为天下霸主,其实反而大失人心,他目前的强势很容易转化为弱势。这样,他已经失去了人和。”
从来没有人这样分析过项羽的弱点,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刘邦拨云见日,他顿时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完全接受了韩信的看法。韩信继续说:“天时、地利、人和是成事的三大要素,项羽已经失去了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大王若要对抗项王,就必须采用和他完全相反的策略。如果能任用天下真正勇猛的大将,就没有什么是我们不能诛灭的;将天下城邑分封给有功之人,就没有人会不臣服我们;以义军的姿态向东争霸,就没有人会不想追随我们。这样,我们的力量就可以很快地壮大起来。”刘邦知人善任,当然能任用猛将,更知道取得民心的重要性,而在赏赐有功之臣的时候从来都是大手笔,这点和项羽完全相反。
韩信以上所云是大战略,也是远程规划,紧接着他进一步说到近期计划,也就是“还定三秦”的作战方针,来作为其“论楚”的总结。“何况项王有一项最严重的弱点可以为我所用!关中三王虽然扼我要塞,堵我出路,但他们都是秦朝旧将,项王将三位投降的秦将封为王,是他最大的致命伤。章邯、司马欣和董翳领导秦国子弟兵,数年来伤亡惨重,却在紧要关头投降楚军,早已失掉秦国父老的人心。在新安,项王坑杀20万秦兵,秦国父老都认为是他们出卖了秦军,因此对他们恨之入骨,这种仇恨是永远不能消除的。现今项羽倚仗自己的威势,强行把此三人封为王,秦地的百姓没有爱戴他们的。”
这时候,韩信也坦然道出了他对刘邦心仪已久的原因:“大王当初入武关,对百姓秋毫无犯,废除秦国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没有不希望大王为关中王的。民心所向在大王,这绝对可以好好利用。何况当年怀王与诸侯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大王最有资格做关中之王,秦国人民知道,也完全认同。如今大王被项王排斥,来到汉中,秦民无不惋惜痛恨。只要大王宣称举兵入关中,发出檄文,三秦自然败亡,关中即刻纳入囊中。”韩信一番分析说得头头是道,汉军上下,全都肃然起敬。
刘邦听后大喜,自认为韩信这个人才得到得太迟了:“寡人悔不早用将军,今日承蒙将军开导,茅塞顿开,以后军队全仗将军调度,明日就出发东征。”他有些急不可待。韩信继续发表自己的宏论:“将非练不勇,兵非练不精。项羽虽然露出败相,楚军毕竟身经百战,不可轻视。现在我军仍需多方操练后方可出兵。”从未有过如此权力的韩信,一颗心完全被刘邦的慷慨给维系住了。“士为知己者死”,韩信感动得几乎当场洒下英雄泪。这一番会谈,揭开了长达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的序幕。
第二天,韩信击鼓升帐,定出数条纪律,晓谕全军上下,然后亲自组织练兵,他言传身教,不畏劳苦。比如如何排列队形、如何整齐步伐、如何首尾相顾、如何变化等,樊哙、周勃、灌婴等人原来都不知晓,刘邦册封大将时,他们心里多少有些不服,等到听了韩信的宏论,心里就很佩服,今天又领略了韩信带兵的实际能力,不由得心悦诚服。
刘邦有了韩信如虎添翼,于是他开始积极准备发动还定三秦的作战,把军权交给韩信,听从韩信的计策,部署众将领所要攻击的任务,留下萧何收取巴、蜀两郡的租税,为军队供给粮食。可是韩信到底是从楚营中转投过来的,不是自己的亲信,到底有些不放心,就把心腹曹参放在韩信身边,名义上是辅佐韩信,暗中却肩负着监视主将的使命。
经过数日的操练,汉军军容风纪焕然一新,士气高昂。此时,丞相萧何也备足了大量粮草,出师东征的内部条件已经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