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名著导读之外国名著
8187800000053

第53章 《铁皮鼓》

作者:格拉斯,1927年出生在波罗的海岸边的但泽(今称“格但斯克”,属波兰),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波兰人。1944年,17岁的格拉斯被强征入伍,在战壕中为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充当炮灰。两年后,当他从美军战俘营获释时,他已是一个无家可归的难民。1955年,格拉斯时来运转,他的诗歌《幽暗的百合》在斯图加特电台举办的诗歌大赛中获头奖,步入光辉灿烂的文学殿堂。而《铁皮鼓》正是这部小说使格拉斯彻底走出窘境,成为20世纪德语文学巨人之一。

成书时间:1958年

类别:长篇小说

内容导读

1958年10月,在著名的文学团体“四七社”举办的一次作品朗诵会上,31岁的格拉斯当众朗诵《铁皮鼓》第一章《肥大的裙子》,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当场被“四七社”作家授予大奖。

第二年,《铁皮鼓》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首次亮相,很快风靡欧洲,成为德国“废墟文学”最耀眼夺目的一颗文学明星。25年内,《铁皮鼓》一共印行了300多万册。1980年,根据《铁皮鼓》改编的同名电影在美国摘取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铁皮鼓》与格拉斯1961年、1963年先后出版的中篇小说《猫与鼠》、长篇小说《狗年月》合称为“但泽三部曲”,是20世纪德语文学最伟大的一座丰碑。

长篇小说《铁皮鼓》共三篇四十六章。第一篇,故事发生地点是但泽,时间从一八九九年到一九三九年,主要以一九三三年纳粹党魁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纳粹势力在但泽抬头为背景。

第二篇,地点仍是但泽,时间从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六年,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军事行动,纳粹党的安乐死计划(把精神病患者、痴呆儿童等病人作为“不值得活的生命”予以消灭),集中营煤气室屠杀犹太人,一九四四年军官暗杀希特勒的“七·二〇”事件,反抗运动,以及战后划归他国的原德国领土上的德国人被驱逐。

第三篇,地点是杜塞尔多夫,背景是战后美、英、法占领区即西德的物资匮乏时期,老百姓的黑市交易,帝国马克贬值和以美军香烟为商品交换计值单位,西德货币改革,通过基本法和联邦德国成立后的经济复苏,时间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五四年。这些是小说发表时三十岁以上的德国人都亲身经历过的、想忘也忘不了的往事,而作者偏要勾起人们对这些往事、尤其是个人在这段既往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回忆。而以但泽为故事发生地本身,就涉及到当时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小说中穿插讲述了但泽的多灾多难的历史。俄、奥、普第三次瓜分波兰时,这个海港城市划归普鲁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但泽成为自由市,由国际联盟代管。希特勒以但泽走廊问题为借口,入侵波兰,燃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战后但泽划归波兰。小说中讲了一则尼俄柏的故事。尼俄柏是以一个裸体女巫为模特儿刻成的船艏木雕。它的神奇历史表明,谁染指于它,谁就会灾祸临头。作者显然以此木雕比喻但泽,并提出告诫。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坚持以恢复一九三七年的德国疆界为基础谈判签署和平条约,格拉斯在小说中称之为企图“第五次瓜分波兰”。如此大胆地抨击当局的政策,致使这部小说挨了当局的棍子,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要理解这部小说的讽刺意义,需对有关的历史有足够的了解。

《铁皮鼓》讲出了一种真正的尊严,这种尊严,与战争或战后无关,与意识形态无关,因为在政治讽谕成为基本手段的同时,政治现实反而成为现实的一个表征,更广大的现实力量已经取代了政治的意识形态地位,更绝对地看,在这里,政治现实反而成为了生活的现场,那种流浪的意味仅仅是在抖动的乡土情绪中,保留着他那动荡不安的天份。在漫长的德国文学史上,小说的成就始终让人怀疑,但格拉斯的《铁皮鼓》却以它那如风俗般广阔殿现的自然情节,以那种流浪者的主体行为的确立,为德国文学挽回了很好的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