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在初期从上到下都严格地遵守纪律并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但建都天京后,却首先从领导人开始,滋生享乐、保守思想,逐渐破坏了团结统一的局面,导致内乱、分裂和一系列不正常事件的发生。到后来,朝纲败坏,许多将领拥兵自重,敛财自肥,腐化堕落,甚至发生一连串叛变投敌的事件,从而瓦解了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的失败。
太平天国用以指导革命的理论是拜上帝教,在开始时它起到过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大作用,但领导人对自己的政治纲领的精神都认识不清,因此他们无法运用纲领解决在革命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新矛盾,不能及时地、适当地总结经验,避免重犯错误,提高革命水平。因此,在太平天国历史上同样性质的错误经常重复发生,得不到及时纠正。尤其是到了太平天国晚期,洪秀全深深沉溺在“天父天兄”的美梦里,失去了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致使这个理论日益成为太平天国前进的障碍。这是太平天国的历史悲剧,也是农民阶级的历史悲剧。
“绑架民意”者得天下
在当代社会,舆论宣传的作用已经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关舆论和民意的问题,甚至形成了不同的专业来研究。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虽然没有专门的“舆论学”、“传播学”来指导那些历史的弄潮儿,但是,有一些出色的历史人物早已把我们今天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实践,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表演和宣传大师刘备
蜀汉昭烈帝刘备能屈能伸且兼具表演才能,如果三国时期有奥斯卡奖,刘备毫无疑问地会得到影帝的称号。曹操很少表演,或者说演技不佳,因此被冠上了“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不良称号,直到近年才逐渐得以平反;而刘备则靠卓越的演技屹立于正史而不倒。巧用民心为自己造势,是刘备的制胜法宝,下面我们来说说刘备的几次可以入围奥斯卡奖项的著名表演。
◎ 入围作品之一 ——长坂坡摔阿斗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在消灭北方群雄之后,率五十万大军挥师南下荆州。此时割据荆州的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屯兵樊城的刘备感到形势危急,被迫带领不愿投降的荆州官兵及百姓向荆州重镇江陵转移。曹操闻讯,恐刘备得江陵成为后患,令精骑五千疾追,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至当阳长坂坡,两军遭遇。刘备仓促应战,大败后弃妻子仓皇出逃。而承担护卫刘备眷属责任的赵子龙在危难中奋不顾身地与曹兵展开了一场大战,因救出甘夫人及幼主刘禅而声威大震、名扬天下。地以人显,人以地重,从此长坂坡这条高无峻拔之峰、低无隐栖之谷的山冈便成了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胜地,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故事也成为千古美谈。
长坂坡一役为后世提供了众多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中著名的除了前面所提到的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故事之外,张飞的“当阳桥吼”也相当具有传奇色彩。
话说曹操得知刘备率领军民每天仅行几十里路,便选了五千精锐骑兵,限一天一夜赶上刘备。刘备请诸葛亮去荆州,说服刘表长子刘琦领兵来救。刘备则自领军民在当阳县外的景山驻扎。四更时分,曹兵杀来,张飞杀开一条血路,力保刘备逃到长坂坡。
赵云自四更时分与曹军厮杀,出入于乱军之中,却寻不见刘备。后来在一断墙枯井前,赵云找到身负重伤的糜夫人。糜夫人要赵云保阿斗杀出重围,赵云却执意要保护他们母子一同突围。糜夫人怕拖累赵云,将阿斗放在地上,投井而死。赵云推倒断墙掩盖了那口枯井,将阿斗背在身上,拼死突围,直到长坂坡,见张飞横矛站在桥上,大喊:“翼德助我!”张飞立于桥上,杀退追兵,赵云方得脱身。
曹操见张飞独自立于桥上,身后尘土飞扬,疑是孔明之计,不敢近前。便对部将说:“以前曾听关羽说过,张飞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就如同探囊取物般容易,今日相逢,不可轻敌。”张飞与曹军对峙,双方打的是一场心理战。突然,张飞一声大喝:“吾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桥应声而断,吓得曹操部将夏侯杰肝胆俱裂,堕马而亡;惊得曹军人仰马翻,曹军因此军心大乱。而曹操生性多疑,见此情景,又恐张飞身后有埋伏,下令撤退。
突围后的赵云见到刘备,双手递上阿斗,讲述了混战之中糜夫人投井自杀的事情。见到自己的儿子安然无恙,刘备心中自然是喜不自禁,但是不要忘记刘备的影帝身份,在这个情景下,刘备进行了他一生之中最为精彩的一次表演,这就是著名的“长坂坡摔阿斗”。刘备从赵云手中接过阿斗,并没有表现得万分激动,而是把阿斗顺势一扔,说:“为这小子,几乎折了我一员大将!”赵云大为感动,哭着拜倒说:“赵云万死,难报主公知遇之恩。”刘备的演技虽然高超,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后世的百姓都看出了刘备假摔阿斗,真买人心的伎俩,“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的歇后语也就应运而生了。
张飞吓退了曹军,拆桥后来见刘备,报告经过。刘备说:“现在拆了桥,曹操定料我兵少,必来追赶。”于是,立即领军往汉津、沔阳去了。
演戏能做到不仅别人信以为真,连自己也信以为真,这可以说是表演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刘备达到了。长坂坡上摔阿斗,可谓是刘备非常高明的一个宣传策略。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想当初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的时候,就给刘备指出了得天下的根本:人和,也就是要得民心。从此刘备在他的一生之中也确实在不遗余力地贯彻着这一思想。乱世之中携百姓出逃,本身就是一个作秀嫌疑非常大的举动,摔阿斗更是刘备为了收买人心的即兴之作。这两种举动在当时确实给刘备爱民的仁君形象加了不少分。但是,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当时之人也许“偏不以为假”,后世人却能看透刘备的伪善。隔了一段时间,有了时空间隔以后,“距离产生美”,这时候百姓就不再“偏不以为假”了。
后世的百姓没有跟刘备直接接触,没有直接受到他言行的感染,所以心明眼亮,可以辨析出刘备行为的真假,“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这是老百姓阅读《三国演义》以后的深刻感受,融入了老百姓的政治智慧。
刘备摔阿斗,是摔给众人看的,效果果然极好,感动得赵子龙“泣拜谢之”,说:“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这一摔,要是摔太轻了,容易让人看出是作假;要是摔重点儿,阿斗不死则伤。而刘备却摔得不轻不重,拿捏得恰到好处,可见他用心良苦。他就是要借摔阿斗的这一举动,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大仁大义”,以便“远得士心,近得民望”。
刘备在表演的时候为什么能够做到恰到好处?从摔阿斗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有一个技巧,就是在表演的时候把玩弄权术的这一套把戏变成自己真情的流露、真情的交流,不但自己动真情,还要感动百姓,两情互相感动、互相激荡。这时候都不把作假当做是假的,百姓就能自然地接受了。这种策略,可以说是化有形的宣传于无形,既有很好的舆论效果,又无刻意宣传造势的痕迹,的确是相当高明。
玩弄权术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共同的特点,曹操是这样,孙权是这样,诸葛亮、周瑜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刘备擅长玩弄权术、笼络人心,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况且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指出三分天下的局势时,就明确指出刘备所要奋斗的目标——人和。人和的精髓就是人心。刘备既有汉室宗亲的良好背景,又善于借助人的情感因素来玩弄权术、收买人心,正是这良好的先天背景和高超的宣传表演技巧使得刘备能在实力最弱的情况下达到三分天下的目的。
◎ 入围作品之二——以假乱真的哭戏
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刘备时,是想努力把刘备“仁义之主”的形象塑造得更高大一点儿,更鲜明一点儿,更可爱一点儿,没想到却起了反作用。鲁迅先生对此有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欲彰显刘备“宽仁厚道”的品质,没想到却使得刘备像是在表演。
其实,刘备是在表演,还是发自内心的仁德,这都不重要。因为在当时,豪强争霸天下,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难逃权力的诱惑。毛宗岗在评论刘备“携民渡江”的举动时说:“或曰:玄德之欲投江与曹操之买民心一样,都是假处。”刘备携民渡江的时候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说着便要跳江自杀。这种带有浓厚表演性质的举动,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收买人心。
刘备收买人心还有一个手段,就是哭戏的分量重。有人作过统计,《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诸葛亮的哭各为13次。曹操跟诸葛亮哭的次数居然差不多,可见,适当的哭戏是可以起到比较好的作用的。曹操的哭有假哭,诸葛亮也有假哭。比如诸葛亮去哭周瑜就是假哭,当然在他的内心里也可能是真哭,因为周瑜是他强有力的对手,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难得一遇的知己,为知己而哭,倒也可以理解。而小说写到刘备的哭是多少次呢?有人作了统计,是33次,比曹操和诸葛亮的总数还多,可见刘备的泪腺确实在他的事业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民间歇后语也说:“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所以毛宗岗也说:“先主从来善哭。”又说:“先主基业,半以哭而得成。”
刘备的哭,有相当的技术含量,而且往往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
比如,当时刘备和关羽在盱眙,只有张飞在徐州把守,谁知张飞喝醉了酒,打了曹豹。曹豹是吕布的老丈人,他一怒之下献了城,吕布攻了进去,得了徐州。刘备的妻子被俘虏了。张飞一个人逃了出来,找到了刘备和关羽,说明了情况。众人大惊失色。刘备叹一口气说:“得,何足喜;失,何足忧。”但是关羽却不依不饶,问嫂嫂哪里去了?张飞说明情况,刘备听了,默默无言。关羽大怒:“你当初要守城时,说甚来?兄长吩咐你甚来?今日城池又失了,嫂嫂又陷了,你死犹恨迟,尚自有何面目来见兄长!”张飞听了,也觉得对不起大哥,拔出宝剑,就要自杀。
刘备拦腰抱住张飞,说:“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能再续乎?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日生,誓愿同日死。今日虽无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吕布掳吾妻小,必不害之,容作方略救援。”说着,刘备“大哭”,关、张也“俱感泣”。毛宗岗评道:“是至情,亦是妙用。”“妙用”一语,点出了刘备“深谙人心”的性格特点。
小说《三国演义》写刘备的哭,真真假假,有时是真中有假,有时是假中带真。比如,因为缺个好军师,刘备一直在打败仗。有了徐庶以后,他打了许多胜仗,他很高兴。可这时,徐庶不得不离开,因为曹操把他母亲接走了。如果刘备不让徐庶走,就意味着让他们母子分离,这是不仁不义的事情,宁死他也不会做的,所以他送徐庶走。刘备一路上一哭再哭,依依不舍,这是真情,因为送走徐庶等于是断了自己的胳膊,眼前再也没有这么好的人才了。所以,他看到徐庶匆匆而去,又“放声大哭”,“凝泪而望”。
刘备这么一路哭过来,哭得徐庶“心绪如麻”,但毕竟还是打动了徐庶的心。所以徐庶走了以后,又骑着马回来,向刘备极力推荐“卧龙”诸葛亮,说他“乃天下第一人耳”,“若此人肯相辅佐,何虑天下不定乎”?徐庶告辞之前,有没有想到推荐诸葛亮,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可以看出,他是被刘备的哭打动后隆重推荐诸葛亮的,而且他还特地跑到卧龙岗,先把这件事跟诸葛亮说明了一下。
刘备这一哭,哭出了个诸葛亮,而且还使得徐庶身在曹营而不为曹操献一计,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刘备的哭到底是真情流露,还是收买人心的伎俩,实在不好评判。
又如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请了半天,诸葛亮愣是不出山。这时刘备握住诸葛亮的手哭着说:“先生不肯匡扶生灵,汉天下休矣!”说完,“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刘备不说自己需要诸葛亮辅助,而说是汉朝天下、黎民百姓需要诸葛亮“匡扶”,一下子将诸葛亮出山这件事情拔了一个高度,这一下果然感动了诸葛亮。毛宗岗说:“请诸葛亮则哭而请之,不哭则亮安得有出山之心。”可见这也是一次很有效用的哭,哭得诸葛亮心动,哭得诸葛亮为之出山,其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还真难以分辨。
所以刘备的哭,有时候是真情的流露,有时候是虚假里露真情,有时候是真情里掺虚假,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刘备善哭,有时是塑造“仁君”形象的需要,有时是为了表达英雄之志的需要,有时更是收买人心的舆论控制手段。
善用民心的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君主,也是受到历史评价最高的皇帝。知人善任,善用民心,是唐太宗的最大特点,从一句“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可以看出唐太宗对民情民意的重视和利用程度。
◎ 血腥的登基之路
由于开创了“贞观之治”,历史上对于李世民的评价多是溢美之词,甚至有美化的嫌疑,人们习惯于把李世民看做是好皇帝的代表。事实上,李世民的登帝之路和其他争夺权力的枭雄一样,甚至更加血腥。
李世民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渊之次子。在李世民四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此以“世民”为名。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应诏勤王,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从父亲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这时隋政权已衰败,天下大乱,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他的密友、晋阳县令刘文静因受瓦岗军首领李密株连,被捕入狱。李世民以探视为名,与他在狱中拟订了招募兵士、西入关中、创立帝业的起兵计划,并通过隋晋阳宫副监裴寂将这个计划转告给了李渊。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分统左、右两军,并肩作战,于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长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因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封秦王。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进中原,势如破竹,相继收复了河南的多数郡县,将隋朝的残余势力王世充的兵马围困在洛阳孤城之中。接着,又果断地采取围城打援的作战策略,生擒了窦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继平定了隋末以来两股最强的势力。
李世民在平定隋末各路势力时,表现了他出众的才能,这让高祖为立谁为帝位继承人的问题而大伤脑筋。同时,在作战过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战、谋略过人的部下,如尉迟敬德、李靖、房玄龄等,这样大大增强了秦王与太子李建成争夺帝位的实力,终使两人的帝位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