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行动:行动助你实现梦想
8240200000013

第13章 行动是目标的最佳执行者

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个锁定目标、锲而不舍的人,定会成功,不仅是形式上的成功,更是实质上的成功。

在茫茫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位猎人和三个儿子。这天老猎人要带三个儿子去草原上猎野兔。准备充分后,四个人来到草原上,这时老猎人向三个儿子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

大儿子回答道:“我看到了我们手里的猎枪,草原上奔跑的野兔,还有一望无垠的草原。”

父亲摇摇头。

二儿子的回答是:“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野兔,还有茫茫无垠的草原。”

父亲又摇摇头。

小儿子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只看到了野兔。”

这时父亲才说:“你答对了。”

果然,这天小儿子打到的猎物最多。

锁定目标,集中精力。眼中只有猎物的小儿子能猎到最多猎物就是最好的佐证。但事实证明,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他们今天是这样一个目标,明天就是那样一个目标,后天又是另外一个目标,目标游移不定,最终一事无成。

目标游移不定,等同于没有目标。

有位年轻人,他每次下田用犁耕作时,由于缺少经验,走得歪歪斜斜,父亲告诉他:“你应该选定一个目标,然后朝着目标走,这样就不会歪啦。”于是,他以远处的另一头牛作为目标,他想应该没有问题了,但是耕出来的田仍然不让人满意。这时他父亲又说:“第一次是你缺乏目标,所以不直。第二次是错在目标的移动,当然就会走歪,所以,你应该找一个固定的目标,并且要看准这个目标才行。”第三次,他选择了远方的一棵树作为目标,果然犁出来的田很直。

因此,如果目标游移不定,也就等同于三心二意,这不但会消耗精力,而且也浪费青春,最终一事无成。一位女大学生诉说她的苦恼:第一次高考,她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虽不错,可不是她喜欢的专业,不到一年她退了学,想复读再考复旦大学。第二次,她虽然考上了大学,可并不是复旦,而是一所普通大学,这次虽然专业不错,可她又认为这个学校没名气,她又想退学再考,母亲坚决反对,为此,她感到很苦恼。

这又说明了一点,你必须设定一个固定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清晰而切实可行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目标一旦确定,就要付诸行动,并执著地为之追求。

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他的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也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身份低微,李家常受官绅的欺辱。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有朝一日得取功名,出人头地。李时珍虽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14岁中了秀才后的9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便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言闻在残酷的事实面前终于被说动了,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并倾其所学耐心地教他。没几年,李时珍果真成了一位出色的医生。

有一天,渔民老庞焦急地来找李时珍。老庞说他的妻子得了急病,让一位行走江湖的医生开了方子,不料服下药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了。

李时珍仔细地看了一遍药方,再为病人把脉,又看了两遍方子,觉得方子上的药并没有开错。他随即倒出药罐里的药渣,发现方子上有“漏篮子”,药渣里却没有。这就是说,药铺配错了药。

老庞当即破口大骂。李时珍说:“闹出这个乱子,要怪那本旧《本草》书,上面说‘漏篮子’又名‘虎掌’。药铺老板熟读旧《本草》药书,误把‘虎掌’当成‘漏篮子’了,因此就配错了药。”

此后,李时珍发现许多介绍药物的书并不是都可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

于是,李时珍决定自己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父亲劝他重修《本草》,只靠私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许多旧《本草》都是历代皇朝官家修成的。李时珍没有和父亲争辩,而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编写出一本新《本草》,使百姓少受一些苦。

有想法就要行动,李时珍从31岁那年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

后来,他读的书越来越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了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让李时珍感到棘手的是弄不清药名,药物的形状和生长情况也十分混杂。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模糊,而且自相矛盾。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像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藓,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众说纷一。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

有一次,他对医书画的24块斜方块的花纹产生疑问,父亲告诉他:“我们这地方就出白花蛇,你到山上捉一条看看,不就知道了吗?”于是,他独自登上凤凰山,在山洞附近捉到了一条白花蛇。他仔细一观察,发现白花蛇确实有24块斜方块形的花纹。

这时的李时珍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采访的是家乡蕲州。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很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留下了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山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了他远途跋涉,四处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个地方,不但亲自考察,还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求教。其中有采药的,也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他们都很热情地帮助李时珍了解了很多各式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薹,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让人摸不到头脑。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的指点下,又观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薹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通过这种方法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李时珍花了近30年的时间,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尝遍百草,九死一生,记下了几百万字的笔记,经过一遍又一遍修改,终于在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也做出了很大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从李时珍的事迹中可以得出,人只要有固定的目标,并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成功就会有希望。目标不能游移不定,每个人面对目标都不能三心二意,谁游戏人生,就将会被人生游戏,到时候只会落得个“老大徒伤悲”的结局。

锁定目标顾名思义就是朝着你确定的目标努力。这个目标是比较固定的,不是三心二意的,而且还是一个较高层次的。但锁定目标,并不是说你一生就只能有这个目标,如果你今后感觉这个目标不是你想要的,或你有更高层次的目标,你可以更改。

因此,学会制定目标,是人生中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如果实践检验这个目标是对的,就要锁定,并为之而全力以赴;如果你的目标是错的,是不合时宜的,就要及时更改。只有这样,你才会逐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