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试一试,就是尝试、体验,对愿望有所行动。“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这是一句简单的谚语,却也揭示了一个道理:迈向成功需要冥思,更需要行动。
你之所以还仅仅只是在想获得成功,是因为你还有退路,你还混得下去。所以你必须让自己强烈地恐惧你现在的样子,否则,时间一长,你就会像一只放在一锅慢慢加热的冷水中的青蛙一样,终有一天难逃苦海,而变成一锅“青蛙汤”的。
决心,强烈的决心,只有你决定改变的心才能帮助你迎向成功。试一试不等于想一想。小马过河的故事众所周知,未踏进河水前你将永远不知河水的深浅,做任何事都应有试一试的干劲,别因一点困难而退却,人最难得的就是能够迎难而上。鲁迅先生说过,人最可贵的是跨出第一步,坐而等待平安,等着前进,如果可以的话,那自然是很好的,但有些人却等到头发花白什么也没有等到,那又如何呢?
从前有个懒惰的农民,看着别人地里今年又是大丰收了,他美滋滋地想:要是我地里种的玉米今年是大丰收,那该多好呀!留一些吃,拿一些去卖,换来钱可以买回一条狗,买新衣,还买……可是在别人忙于耕种施肥时,他在睡觉;别人忙于锄杂草、料理地里种的庄稼时,他还是在睡觉。结果可想而知,当别人获得大丰收,他还是望着地里丛生的杂草做美梦。有句话说得好,愿望只是美丽的彩虹,行动才是浇灌果实的雨水。
试一试又要有想一想作为前提。不假思索埋头苦干,那是盲目的举动;漫不经心地蜻蜓点水般地做事,那将事倍功半。俗话说,说到不如做到,但做到首先要想到,必要时还需三思而后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努力一次即可迈向终点的。有的同学临近考试时挑灯夜读,结果还是没考好,愤愤然地说:“太不公平了,我都苦战几个日日夜夜了,结果才得这点分。”可是扪心自问,平时不努力,几天的努力就能弥补以前的懈怠吗?爱迪生发明电灯,他试了多少次?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要记住了:“云彩有更多霞光才会越发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人生的本质在于创造,而创造是改变人生的行动。由此可见,行动即是人生目标。
内斯美是一位出色的高尔夫球选手,他通常能打出90多杆。后来他有7年没有碰过球。令人惊异的是,当他再次回到比赛场时,又打出了漂亮的74杆。内斯美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期望实现目标,就必须首先看到目标完成。内斯美没有玩球的7年是在与世隔绝的俘虏收容所里度过的,不能与人交流,无法做正常的体能活动。刚开始的时候他几乎什么也没干,后来他意识到要保持清醒头脑并活下去,就得采取特别积极的措施。于是,他选择了心爱的高尔夫课程。在其心里他每天都坚持玩整整18个洞。他在心中打球,所花时间跟他在高尔夫球场上玩球一样长。在7年里,他一直在心里玩那完美的高尔夫球,从来没有一次漏打了球。
从内斯美的事迹中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想达到目标,在达到之前,心中就要“看见目标完成”。
行动会增强自信心,犹豫只会带来恐惧。克服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立即行动。
跳伞的人往往拖得越久越害怕,也就越没有信心。“等待”甚至会折磨各种专家,并使他们变得神经质。有经验的教师站在讲台上长时间不开口也会紧张得不行。著名播音员爱德华·慕罗在面对麦克风之前总是满头大汗,开始播音后,所有的恐惧立即“烟消云散”了。行动可以消除恐惧,许多老演员也有这种经验,立即进入状态,可以解除全部的紧张、恐惧与不安。一般人则不了解这个道理,他们应付恐惧的常用办法就是“不做”或逃避。多数推销员就长此以往,他们经常怯场,结果反而越来越糟。克服恐惧的最佳办法,就是立刻就做。不管干什么事,一经决定,就立刻进入状态。
写作、绘画都需要创意、创造力,很多人都是强调还没来灵感。其实,灵感只有在进入状态之后才能产生。不写、不画,不进入创作状态,何来灵感。
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雷德里克·波洛常被问到,该如何克服在写作上所遇到的种种障碍与瓶颈?他说:当发现自己陷入困境时,就先写些粗糙的草稿。先不管它有多么粗糙、缺点多么多。之后,再回头来慢慢改写。
这个方法我受益匪浅,使‘障碍’不再无限期地延续下去。我只管硬着头皮做下去,不管想到什么可能的思路,都把它写在纸上。如果过后觉得哪些东西不好,我随时都可以改正。而与此同时,我也就向前迈出了一步。
不要一开始就要求自己写得‘很精彩’。你所要做的就是把它写下来,然后,你就能有一个明确的东西可供你去改写、修正、提高。
“这和打棒球时不同,你最多只能击球三次,如果失败了就得出局。但对写作的修正、改写,却是毫无限制的;你想击多少次就击多少次,而且没有时间限制,你总会击中的。”
真正的成功者不会在一开始付出努力的时候,就希冀收获杰出的成果,或在一开始就达到十全十美。他们也不会因为害怕出差错或被人视为愚蠢、被人批评,就放弃心中的理想、目标,或拒绝去尝试新的东西。
优秀的人知道,如果他们不去尝试,就永远实现不了、接近不了自己的目标。他绝不会等待情绪良好、一切顺利才开始着手。因此,只要有一个不完备的计划、一个粗糙的想法、念头、草案,他们就会开始去尝试、发展、实验,并且在尝试、付出的进程中,不断地自我学习、充实,并且取得进步。
《新约·马太福音》第25章叙述耶稣带领门徒向耶路撒冷行进,一路上对门徒谆谆讲道。
耶稣坐在橄榄山上时,给门徒们讲了一个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一个贵族,他要出门到远方去。临行前,他把仆人召集起来,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贵族回国了,他把仆人叫到身边,了解他们银子的情况。
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五千两银子,我已用它赚了五千两。”
贵族听了很高兴,赞赏地说:“好,善良的仆人,你既然在赚钱的事上对我很忠诚,又这样有才能,我要把许多事派给你管理。”
第二个仆人接着说:“主人,你交给我二千两银子,我已用它赚了二千两。”贵族也很高兴,赞赏这个仆人说:“我可以把一些事交给你管理。”
第三个仆人来到主人面前,打开包得整整齐齐的银子说:“尊敬的主人,您的一千两银子还在这里。我把它埋在地里,听说您回来,我就把它挖了出来。”贵族的脸沉了下来。“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浪费了我的钱!”于是夺回这一千两,给了那个有一万两银子的仆人。
掩埋,是对钱财的浪费,不行动,是自身潜能的浪费。凡是大有作为的人都不会等到精神好时才去做事,这是因为他们深谙“心动诱发行动”这个自然原理。
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同样有目标的人,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失败了。原因在于为一件事做准备时,不但要制定明确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始终专注于这个目标,不能因为其他事情的出现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请相信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猎手的眼中只有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