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小和尚对师父说:“师父,快撒点草籽吧!这草地太难看了。”
师父微微一笑,挥挥手说:“随时吧!”
中秋的时候,师父把草籽买回来,交给小和尚,对他说:“去吧,把草籽撒在地上。”
起风了,小和尚一边撒,草籽一边飘。
“不好,许多草籽都被吹走了!”
师父说:“随性吧!”
许多麻雀飞来,专挑地上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看见了,惊慌地说:“不好,草籽都被小鸟吃了!这下完了,明年这片地就没有小草了。”
师父笑了,说:“随遇吧。”
夜里下起了大雨,小和尚暗暗担心草籽被冲走。第二天,他早早跑出了禅房,果然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于是他马上跑进师父的禅房说:“师父,昨晚一场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冲走了,怎么办呀?”
师父不慌不忙地说:“随缘吧!”
不久,许多青翠的草苗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苗。
小和尚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我种的草长出来了!”
师父点点头说:“随喜吧!”
这位师父真是位懂得人生乐趣之人。凡事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强求,反倒能有一番收获。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洒脱一点,得失存乎于世,弃之于心。生活不可求全责备,披着阳光的彩色前行,生活才会有光明照耀。
一位烦恼少年寻求解脱之法。一天,他来到一座山脚下,见一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逍遥自在,他走上前去询问他为何这么快乐。牧童告诉他:“你学我吧,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少年试了试,不灵。他又继续寻找,来到一条小河边,见一位老翁正在柳树下垂钓,好不自在。少年走上前去询问,老翁对他说:“来吧,孩子,跟我一起钓鱼,保管你没有烦恼。”少年试了试,还是不灵。他又继续寻找,来到深山中的一个幽谷,只见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独自在石板上下棋,优哉游哉。少年走上前去长揖一礼,请求解脱烦恼之法。长者发问:“你先告诉我,有谁把你的手脚捆住了?”少年先是一愣,接着回答:“没有。”“既然没有人捆住你,又谈何解脱呢?”长者摸着长须,大笑而去。少年顿悟:“原来我心中的烦恼是自找的!”
由此看来,如果一个人不能逃出自己给自己所构筑的心灵监牢,那将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要想冲出心灵的监牢,只有靠坚强的意志。正是因为消沉的意志为自己造了一座心灵监牢,而打开监牢大门的钥匙,就是积极、自由的意志。要想不做一个自筑牢狱的庸人,那么跳出来吧,卸下包袱,放松心情,走上一条通往快乐的路。
在我们学习、生活中人生之所以烦恼多多,皆因遇事看不开,抱着“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的观点,遇事就不让。其实,这是愚蠢的做法。
有时,要适时地忍下一口气;有时,受辱也是一种收获。
适时地忍下一口气是一种境界,是历尽跌宕起伏之后对世俗的一种轻视,是饱经人间沧桑之后对世事的一种感悟,是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充满自信的一种流露。
宋朝尚书杨玢年纪大了,便隐退在家安享晚年。他家住宅宽敞舒适,家族人丁兴旺。有一天,他坐在书桌旁,正要拿起《庄子》来读,他的几个侄子跑进来,大声说:“不好了,我们家的旧宅被邻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饶他!”
杨玢听后,问:“不要急,慢慢说,邻居侵占我们家的旧宅地?”
“是的。”侄子回答。
杨玢又问:“邻居家的宅子大还是我们家的宅子大?”侄子们不知其意,说:“当然我们家的宅子大。”
杨玢又问:“邻居占了些旧宅地,于我们何影响?”侄子们说:“没有什么大影响,虽无影响,但他们不讲理,就不应该放过他们!”杨玢笑了。
过了一会儿,杨玢指着窗外的落叶,问他们:“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秋天树叶枯黄了落在地上,这时树叶怎么想?”侄子们不明白其意。杨玢干脆说:“我这么大岁数了,总有一天要死的,你们也有这样的时候,争那点宅地又有何用?”侄子们明白了杨玢讲的道理,说:“我们原本告他的,状子都写好了。”
侄子呈上状子,他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了四句话:“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写罢,他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要斤斤计较。”
生活于凡尘俗世,难免与人磕磕碰碰。如果,非得以牙还牙,为自己辩驳、澄清,必然导致两败俱伤,但只要适时地忍下一口气,悠然地轻视一笑,一切都会变得云淡风轻。
圣者无名,大者无形。柔忍处世是一种大家风范,有时确是获胜的唯一战术。谙通此一哲学的人方为大智之人,方成大家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