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帮传奇(第二部)——徽商沉浮
8256200000068

第68章 “技术狂人”王传福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掌门人王传福,多年来,一直是业界颇有名气的“技术狂人”。

1966年,王传福出生于安徽省巢湖市的无为县。他的父亲是一个农村的木匠,但思想非常开明,为人也很正直、宽厚。可惜他在中年时期就患了不治之症,临终前,他要求亲属将自己火葬,以身作则移风易俗。当时,王传福只有13岁。父亲去世后,王传福一家陷入了贫困。两年后,他的母亲也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但身处逆境的王传福非常要强,198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大学的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1987年,王传福大学毕业后,又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1990年毕业后留院工作。从本科时期,王传福就接触到了电池,并对此颇感兴趣,他把电池的研发和改进,作为自己读研时的专攻。但他并不是读死书的人,相反,他性格开朗、多才多艺,而且乐于接受新事物。大学时代的他,对当时最为时髦的舞蹈非常热衷,成为驰名全校的“舞林高手”。

1992年,王传福在电池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他被任命为研究院的301室副主任。一年后,研究院在深圳成立了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被委任为总经理。这位年仅27岁的电池技术专家,发现市场上“大哥大”的需求与日俱增,他由此认定,随着无绳电话的普及,手机电池的需求,一定会出现井喷——不仅是在国内,而是在全球各国的市场!

王传福的表哥吕向阳,长期在广州从事产业投资,多年来获利颇丰。在吕向阳的劝说下,1995年2月,王传福毅然辞去了比格电池公司总经理的工作,成立了日后驰名世界的比亚迪公司。比亚迪是英文字母BYD的谐音,而BYD是英文BuildYourDreams的缩写,意即“成就你的梦想”。企业的命名,充分展现了王传福的鸿鹄之志。

比亚迪最初的经营项目,就是王传福多年来专攻的电池。随着手机的热销,比亚迪的电池,以精湛的技术,被很多手机制造厂商采用。王传福曾以“试试看”的心态,将比亚迪的产品送给中国台湾最大的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公司试用。比亚迪产品优秀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引起了大霸浓厚的兴趣。大霸公司的技术骨干和最高管理层在面对技术报告的数据时深感震惊,他们在反复实验和充分论证后,一致决定将本应属于三洋集团的订单,发给了王传福。

到1995年9月,比亚迪迁至龙岗政华第六科技工业城,短短半年内,员工从建立之初的20人,增至近300人。

但王传福深知,如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世界一流的手机巨头,对电池质量的各项标准,都有非常苛刻的要求。他和手下的工程人员一起,整日“泡”在实验室里进行技术攻关。当时,一部“大哥大”需要两三万元,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备受高端人士的追捧。而“大哥大”的电池大都来自日本,不但价格昂贵,而且非常不耐用,打一会儿电话就会没电,令很多用户强烈不满。王传福暗想:国外号称顶尖的电池,也不过如此而已!他下定决心,要自主研发更耐用、更稳定的手机电池,与三洋、索尼等长期垄断手机电池行业的“世界级巨头”一争高低。

王传福公开表示:“世界上所有的专利都会被攻破。比亚迪没有所谓的‘技术恐惧症’,别人已经拥有的技术,我敢做;别人没有的,我敢想!”这番“狂言”,让很多人觉得这位刚满30岁的安徽小老板发了疯,“技术狂人”的诨号,成了王传福的代称。

但王传福真的做出了成果。1997年,在通过大量研究之后,王传福等人通过对电池的负极添加剂进行优化,突破性解决了镉金属颗粒的技术瓶颈,从而大幅提高了手机电池的耐用性。随后,比亚迪公司自主研发的锂离子电池,投入大规模生产。在这位“技术狂人”的主导下,仅在两年内,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手机电池,不但实现了从无到有,而且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世纪之交,全球手机行业的“老大”诺基亚,和紧随其后的摩托罗拉,先后与王传福签约合作,由比亚迪公司作为电池供应商。为此,同为手机配件代工企业的富士康,将比亚迪视为最有潜力的竞争对手。

但王传福并不甘心永远为国外品牌代工,多年来,他一直告诫自己的员工:“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企业代工,只是比亚迪的一种服务,这在本质上,卖的是零部件,卖的是我们自己的技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

2005年,国内外多种品牌的手机,都步入了空前繁荣,比亚迪作为世界领先的手机电池生产商,获利之丰亦可想而知。但此时的王传福,又做出一个更加“疯狂”的决定:比亚迪公司在继续做好电池代工的同时,将自主研发汽车,并预计在几年之内,成为世界知名的汽车业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