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诗人中,杜甫是和李白齐名的大诗人。韩愈曾经写诗称赞他们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是盛唐诗坛的双璧,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杜甫,字子美,曾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他自幼好学,在写作上下过苦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诗就是他的经验之谈。
他和李白一样,青年时代也到处游历,先后游览过吴、越、齐、赵等地。他在洛阳还见到了比他大十一岁的李白,两人一起饮酒赋诗,慷慨怀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两位诗人的相交相知,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杜甫在政治上也有很大的抱负,一心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公元746年,他来到长安,第二年参加考试,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料奸相李林甫忌恶人才,对参加考试的人一个都不录取。他对唐玄宗说,应试的举人没有一个有才能的,可见得“野无遗贤”了。这次考试被破坏以后,杜甫又向达官贵人献诗投赋,希望得到赏识推荐,但也到处碰壁,始终没有引起重视。当时,杜甫在长安穷困潦倒,不得不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直到四十多岁,方才做了一个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陷长安,杜甫一度被叛军俘送长安。后来,他冒着生命危险,历尽艰险,逃出长安,到了凤翔。他穿着露出两肘的破衣服和麻鞋朝见唐肃宗,肃宗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不久,他因为营救被罢相的官,批评肃宗措置失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他便永远离开了朝廷。
杜甫受尽折磨,对现实政治非常失望。他弃官西行,几经转折,最后到了成都。他在浣花溪西,临近锦江的地方,盖了一座草堂,这就是有名的浣花草堂,现在称为“杜甫草堂”。剑南节度使严武曾荐举他担任过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也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在草堂住了几年。严武死后,他失去依靠,便带着全家,沿江东下,在夔州、江陵、潭州、衡州等地,到处漂泊。饥饿和疾病不断损害着他的健康。公元770年冬天,他病死在湘江的小船上。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经历了安史之乱,在仕途上又不断遭受排挤打击,长期过着忧伤和困苦的生活,因此,对统治集团的腐朽,人民所受的苦难,都有切身的体验。他在诗歌中大胆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穷奢极侈、荒淫无耻的生活。历来传诵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对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控诉。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北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篇中,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矛盾,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和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歌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这一历史转变时期的社会现实,展现了一部形象的历史画卷,所以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风格沉雄浑厚,感情深刻真挚,语言锤炼凝重,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七律,在他手中已发展到臻乎完美的地步。
杜甫的诗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的诗人把他的诗奉为学习的典范,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都收入《杜工部集》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孝于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林逋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王应麟
养小防老,积谷防饥。
——关汉卿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吴承恩
爱子不教不为爱,教子不善不为教。
——方孝儒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
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
——佚名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王豫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在子女小时不应对他们过于苛吝。否则会使他们变得卑贱,甚至投机取巧,以至堕入下流。
——弗兰西斯·培根
享受着天伦之乐的父母亲们,就连无子无女的天使也羡慕你们。
——拜伦
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种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
——罗素
母亲的责任之一,是从孩子的童年时代起,就善于发现他们的才能、性格和志向,这一点是任何一位教育家都难以做到的。
——巴尔扎克
要用道德教育儿女,能给人幸福的是道德而不是金钱。
——贝多芬
有一个陷阱,是父母常会凭自己的希望给予孩子他自己在孩提时代所缺少的东西,这样做或许会有很好的结果,但亦可能造成极大的失望。
——萨提尔
最成功的父母是能看透孩子的心思,视孩子之所见,思孩子之所思,体察孩子之所感的人。
——詹姆斯·多伯森
父爱应以道理和期望来引导孩子,应是忍耐和宽容,而不是威胁和独裁,应让正在成长的孩子感到自主权限的日益增加,并最终允许他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与父亲的权威相分离。
——弗洛娜
友情 youqing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乾卦》
友谊的基础在于两个人的心肠和灵魂有着最大的相似。
——贝多芬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易·系辞上》
婴共鸣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伐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司马迁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莫愁前程无知己,天涯谁人不识君。
——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