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生必背古诗词80首
82629200000007

第7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蹬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清清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海客:来自海外的客人,指航海者。瀛洲:传说中的仙山。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海中有三仙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微茫:隐约,模糊不清的样子。信:确实;实在。求:寻找;寻访。越:指今浙江省一带。春秋时为越国。云霞明灭或可睹:或隐或现间可能亲见。明灭:或明或灭,时隐时现。势拔五岳掩赤城:气势超过五岳,掩盖了赤城。五岳:我国五座大山的统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掩:遮盖;掩盖。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二句: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西北边的天姥山,也显得低矮了,好像要向东南倾倒。天台:即天台山名,跨今浙江省天台、宁海、奉化县市等。四万八千丈:夸张形容天台山之高。因之:依据越人的谈话。之:代词,代指前面诗句中“越人”对天姥山的描述。镜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因湖面平静如镜,故名。又称鉴湖或庆湖。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州市,是曹娥江的上游。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投宿。谢灵运有诗云:“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登临海峤》)。渌水:清澈的流水。清猿:啼声清彻的猿。谢公屐:谢灵运登山时所用的特制木鞋。鞋底上装有活动的锯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以便于行走山路。青云梯:指高入云霄的登山石阶。谢灵运有诗云:“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登石门最高顶》)。半壁:陡峭的半山腰。海日:海上初升的太阳。天鸡:传说中的神鸡。《述异记》中说:“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暝:昏暗;天近黑。“熊咆”二句:熊咆龙吟的声音在岩泉间像雷一样震响,使得出入于深林层巅的山中游人为之战栗惊恐。殷:巨大的雷声,这里形容熊咆龙吟的声音宏大。层巅:群峰。栗:战栗;发抖。列缺:闪电。霹雳:雷。洞天石扉:道家称神仙所居山洞为洞天,取洞中别有天地之意。扉:门扇。訇然:象声词,轰隆隆的声音。青冥:青色的天空。浩荡:广大;辽阔。金银台:传说中神仙所居的宫阙台观。东晋文学家郭璞有诗云:“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云之君:指云神。《楚辞·九歌》有《云中君》篇。虎鼓瑟兮鸾回车:白虎鼓瑟,鸾鸟拉车。虎鼓瑟,语出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白虎鼓瑟”。鸾:传说中凤一类的鸟。回:运转。列如麻:形容众多。悸:恐惧;因恐惧而心跳加剧。恍:恍惚,神情不定的样子。觉时:醒来时。觉:睡醒。向来:刚才,指梦中。白鹿:传说中仙人的坐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怎么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摧眉:低着眉头,指低头。折腰:弯腰。事:侍奉。权贵:居高位掌大权的人。

【译文】

海外来客谈到的仙山瀛洲,波涛烟雾中实在难访求;越人所说的奇山天姥,云雾中时隐时现或许能亲睹。天姥连天向天横生,气势超过五岳和赤城。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面对天姥也要首俯身倾。

我听此言梦想前往吴越,飞渡镜湖,乘着一夜明月。幽幽明月照我影,一路送我到剡溪。灵运宿处今仍在,水波荡漾猿长啼。脚穿谢氏登山木屐,登山如同上云梯。半山上望见东海出红日,高空中闻见天鸡的鸣啼。重岩叠嶂,崎岖山路回绕不定;山花迷人,倚石观赏暮色忽至。熊咆哮,龙长吟,震响在岩石山泉间,深林为之战抖,群峰为之惊颤。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如雾似烟。电闪雷鸣,山峦裂崩。轰隆隆打开了,好一个神仙府洞!浩渺的天空,青色透明;金银的楼台,日月辉映下壮观恢宏。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云神纷纷从空中降下。虎鼓瑟,鸾驾车,仙人列队,密密匝匝。忽觉魂悸魄动,恍惚惊起长叹一声。原来仅有一枕一席,全然不见了方才的奇观美境。

人间行乐竟是如此短暂,万事如同东流之水去而不返。今日告别,不知何时还?且放白鹿在青山之间,等远行时就骑上它去寻访名山。我岂能低眉弯腰去侍奉达官权贵,束缚心胸终日不得开笑颜!

【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即李白离开长安的第三年,是他即将由东鲁南游越中之时向朋友们表白心情的告别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的形式,抒写了对山水奇景和神仙境界的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海客谈瀛洲”至“对此欲倒东南倾”。这是全诗的引言,写入梦之由。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彩霓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却可亲见。句中——“信”——“或”,用“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蕴含着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接着借越人之口直接写天姥山的气势。在人们心目中五岳是我国崇山峻岭中的五座名山,而天姥山少有人知,但在诗人笔下,天姥山是“势拔五岳”、遮掩赤城,比五岳、赤城还有气势,巍巍然非同凡比。接着以天台山作陪衬,说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可是也得拜倒在天姥山脚下。如此高大雄伟的天姥,怎不令人神往梦游呢?这就自然转入第二部分——梦中奇景。

第二部分,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开头两句承上启下,为过渡句。一个“梦”字,既交代了“梦”之因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接着便写梦境中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在月夜清光照射下诗人一夜飞渡明镜一样的镜湖,到达谢灵运曾宿过的剡溪,即梦游的第一景:只见清光淡影下,绿水荡漾,清猿啼鸣,一派清幽景象。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的登山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青云梯”,于是看到了梦游的第二景:天已拂晓,陡峭的半山腰上只见海日升空,同时闻天鸡高唱,一片壮美曙色。天姥山千岩万岭,奇花异石,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浑然不知暮色已至。诗人从清幽的月夜写到壮美的拂晓,又用“千岩”“迷花”两句概括了从清早到傍晚一天的游程。夜幕下的天姥山是诗人梦游的第三景:暮色中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响在山谷泉水之间,深林、峰峦也在颤抖。天气也在急剧变化——云天青青,像要下雨;水面迷蒙,升腾起云烟。天姥山被一片恐怖气氛所笼罩。到这里,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奇特已写得有声有色,但接下来的描写则更使这座山具有了神幻色彩——在令人惊悚的氛围下,突然间,“列缺霹雳,丘峦崩摧”,轰隆隆,一个神仙洞府打开了,一望无际、青色透明的天空中,金银建造的楼阁台观在日月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在此背景下,白虎奏乐,鸾鸟驾车,神仙们彩虹为衣,长风为马,浩浩荡荡,纷纷降下,济济一堂,列队如麻。在诗人的笔下,洞天仙境如此景色绚丽,异彩纷呈,光明一片,其乐融融。这便是诗人梦寐以求的乐土。至此,诗人的梦游也达到了高潮。可惜好梦不长,倏忽即失。诗人不禁对回到现实予以长叹,进入了诗作的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结尾,写惊梦长叹。“世间”两句,诗人倾诉了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是在当时社会环境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诗人向东鲁诸友剖心相示:最能抚慰我心、使我快意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决不会对权贵摧眉折腰,使自己不得舒心开颜!最后两句,一吐长安词臣生活的郁闷之气,揭示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和蔑视。

一般的告别诗往往取伤离惜别的调子,而这首诗却别具匠心地围绕着梦游即将前往之地来构思,为近乎荒唐的想象插上了自由的翅膀。作者把大胆的夸张和离奇的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梦中仙境,构成了全诗浪漫主义情调。美好梦境与丑恶现实相对照,不仅叹出“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悲苦,最后两句不事权贵的天外飞来之笔更使全诗定于振奋昂扬的格调。

这首诗在章法上转接自如,驰骋无碍;句法上杂用四、五、六、七、九言及骚体,疾徐多致;词语运用上绘声绘色,感情深厚,具有很强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