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补过者,君子也。
——《左传》
北宋末年,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城内的大佛寺侧住着一位姓王的财主。王财主一家老小,个个挥霍浪费,每顿的白米饭和鸡鸭鱼肉,要是不合口味,全都拿去倾倒在阴沟里。一些亲朋友邻实在看不惯,一再劝诫他们注意节约,王财主不仅不听劝告,反而气势汹汹地说:“我家里的事,旁人休得多嘴!”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金兵南侵,包围了京城。城内粮食断绝,王财主一家人饿得面目浮肿叫苦连天,后来实在忍不住了,王财主便带着几个有气无力的儿子,到大佛寺去,准备挖剥寺庙内榆树的根、皮充饥。
他们来到几株大榆树下,正准备动手,一个和尚走到了他们的面前,大声劝阻道:
“王施主,你们别挖了!”
“啊哟哟,大师父行行好事,俺家里什么可吃的都没有了,一家老小快饿死了,实在受不了呀!”王财主以为和尚不让他们挖剥榆树,便哀声乞求。
“饥饿是不好受啊!”和尚叹了口气说,“不过,你们也不用挖树剥皮,跟我来吧,我让你们看一样东西!”
王财主父子满心疑惑地跟着和尚经过佛殿,来到寺院的后仓。
一进后仓,他们不由得大吃一惊。在他们面前,出现了用竹席围住的象一座小丘似的干米堆。
“大师父!”高兴得手舞足蹈的王财主叫了起来,“真没有想到你竟积藏了这么多的白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着,他连忙给和尚作了一个揖,恳求道:“师父大慈大悲,多少赏一点给我们填肚活命!”
“这……”
“啊哟!大师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给你老人家跪下了!”说完,拉着儿子“叭”地跪在地上。
“唉!”和尚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快别这样,回去拿家什来,把这米都搬回去吧!”
“什么?都给我们?!”王财主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用惊讶,让我告诉你们这些米的来历,”和尚接着说道,“自贫僧来到大佛寺削发出家以来,每次路过你家后院,总看到阴沟里流出一槽槽的白米,真叫人看了心痛啊!俗话说,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于是,贫僧每日用钵从沟中将米捞起来,用清水洗净,晒干后放存在这库房之中,日集月累,竟有了这么多。这些粮食原都是你家的呀!你们搬回去吧!”
王财主和他的儿子听了和尚这番话,羞愧得满脸通红,愣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和尚接着正色道:“物归原主,理所当然,快搬回去吧。不过,贫僧有一言相赠,不知施主是否愿听!”
“请指教,请指教!”王财主忙答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乃唐朝诗人李绅的两句名诗,望你们日后牢记!”
王财主连声说道:“一定牢记,一定牢记!”说完,千恩万谢,回家找来箩筐,把米一筐一箩地抬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