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青少年懂得尊敬师长的故事
826333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尊师敬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华夏文化教育优秀历史遗产,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保证。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于尊师敬业的涵义、价值、品位及作用,多有论述,十分深刻。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形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社会风气。墨子充分肯定教师在传播思想文化方面的贡献,指出“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管子说“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也强调了教化对于改变风俗精神的重要性。《礼记·学记》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突出了“师严”对于“道尊”、“敬学”的作用。唐代的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敬业,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宋代的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认为教育对于发展文化、培育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论述从不同方面阐明了尊师敬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途径,总结了尊师敬业的理论认识和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尊师重教越来越成为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人民把教育视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摆在社会主义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振兴中华的希望在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在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振兴和发展的希望又在教师。为确立人民教师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每一年教师节上,都表彰树立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教师和尊师重教的先进典型。

当今,在社会主义时期,对人民教师又赋予了新时代的种种喻称和誉称:“辛勤的园丁”、“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把教师称为“耗尽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吐尽蚕丝的“春蚕”,甘为他人通向知识大道的“铺路石”,送人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人梯”。这既是对人民教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精神的赞颂,也是对人民教师兢兢业业、辛勤劳动品格的讴歌。

本书选取的尊师敬业的故事,人物很多,范围很广:有帝王中的人物,像魏文侯、燕昭王、秦始皇、汉明帝、唐太宗、宋太祖、清圣祖康熙等;有贤臣名将中的人物,像张良、石勒、岳飞、文天祥、宋濂、史可法、林则徐等;有学者、文人和各类专家中的人物,像孔子、华佗、郑玄、范缜、孙思邈、颜真卿、李时珍等。这些尊师敬业的故事很生动、很感人,它们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道路历程,表现了求知求学、研习钻研、孜孜矻矻、不馁不止的精神,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业授道的崇高思想境界。

书中通过100多个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故事,描述了古代先贤和历史名人尊敬师长的优良美德,根本目的在于教育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敬业的传统美德。要心中有老师,心中有事业,增强献身的历史紧迫感和责任感,听从老师的教诲,忠于职守,严谨治学,敬重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和劳动,扎扎实实地打好做人、成人的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