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世界上不存在两个性格完全一模一样的人。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某种原理,按照一定的标准,侧重于性格的某一侧面,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分成若干类型。如果我们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就有助于我们按照自己的性格特征来选择最适合的职业,就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就有助于我们针对自己性格上的弱点自觉地加以矫正,从而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一节 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换言之,性格包含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一是人对现实世界的稳定的态度体系,二是与这种态度体系相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譬如,有的人对待工作总是赤胆忠心,一丝不苟,踏实认真;在待人处事中总是表现出有高度的原则性,坚毅果断,豪爽活泼,有礼貌,肯帮助人,乐于同他人共享他的东西而从不吝啬;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总是表现为谦虚、自信等。所有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他的性格。
性格的个别差异是很大的。有人娇嗔、傲气、泼辣;有人热情、开朗、活泼、外露;有人深沉、内向和多思;有人大胆自信有余,耐心仔细不足;有人耐心细致有余,大胆自信不足;有人快中易粗,粗中易错;有人却慢条斯理,有条不紊。性格就是由各种特征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每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有着特定的体系,其行为的表现方式也有着他所特有的样式。这种稳固的、定型化了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样式就是他的性格。
必须指出,在个体生活中那种一时性的偶然表现,不能被认为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例如,一个人在一次偶然的场合表现出胆怯的行为,不能据此就认为这个人具有怯懦的性格特征;一个人在某种特殊的条件下,一反常态地发了脾气,也不能认为这个人具有暴躁的性格特征。只有那些经常性、习惯性的表现才能被认为是个体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个性中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点,也是一个人对现实态度与其习惯的行为方式的统一体。因此,性格是有好坏之分的,而且好坏不能并存。例如,一个对敌狠、对己和的人,绝不可能也是一个对己狠、对敌和的人;一个富有首创精神的人,不可能同时也是墨守成规的人;一个利己主义者,有时也很“慷慨”,那是伪装。所以,我们要考察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必须把他的各方面联系起来作综合分析,不可管窥蠡测。
当我们分析一个人的性格时,往往会遇上诸如顺从、粗犷等中性性格特征。这时,我们应追溯这些中性特征的依附,其好坏要根据其所依附的主要性格特征来定。
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体现着他的思想品德。所以,衡量性格好坏的核心指标是“集体与个人”。凡是一事当先,先为个人打算,一切以“我”为中心就是坏性格,应予反对;一事当先,先为集体打算,“一心装着集体,唯独没有自己”,就是好性格,应予赞扬。
人的性格是在长期生活环境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往往使人的性格发生明显的变化。如在某种环境和家庭影响下成长的儿童,养成了怯懦、孤独的性格特点,当他们进入学校,经过集体的熏陶,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增多,就可能使他们原来的性格特点发生显著的变化;一个活泼愉快的学生,可能由于某种严重的打击,精神上蒙受挫折,变得忧闷抑郁起来。
客观环境的影响,需要通过人的主观因素起作用。意识的自我调节对性格的履行起着重要作用。幼小儿童的行为方式没有定型,意识的自我调节水平较低,他们易受环境影响,性格的可塑性更大。当一个人的社会知识经验丰富了,出现了比较系统化的思想,形成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时,他们的性格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在自我调节的水平上发展、改造。虽然成人的行为方式比儿童稳定,但其性格也仍具有可塑性的一面。
性格的可塑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因为作用于性格的诸因素是不断变化的。性格的可变性,决定了性格是可以培养的,这是性格教育的前提;如果性格不可塑,那还有什么性格教育可言?还有什么性格的自我培养与改造?我们还有什么必要为某些不良的性格而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呢?
性格的可塑性,决定了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心理学家把性格发展的年龄阶段分为4个时期:形成期、定型期、成熟期和更年期。5~11岁左右为性格形成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的影响。12~17岁左右是性格的定型期。这个时期的少年开始接触社会,虽然开始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但还缺乏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能力。18~55岁为性格成熟期。这个时期的人已有比较稳定、完整的性格特征。56岁以上的为性格的更年期或老年期。这个时期的人也会出现性格上的某些变化。
第二节 性格特征分析
性格作为个人的心理特征,是十分复杂的,是由多方面的特征有机地结合而成的。因此,为了具体地了解什么是性格,有必要分析一下性格的结构。通过对性格结构的讨论,我们将进一步认清什么是性格,这样不仅有助于每个人分析和了解他人与自己的性格,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可以把性格分为4个方面的特征:表现个人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性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一、表现个人对现实世界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对事、对人总会抱着这样或那样的态度。人和人性格的不同,首先就表现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在一定的客观情景中,主体所持的不同态度导致他将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向。比如在需要对利、义作权衡的情况下,见利忘义者和一个舍利取义者,就表现着两种不同的,甚至相对立的性格特征。
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这些多方面的态度,对特定个体来说,是互相有机地联系着的。因此每个人对现实世界的各种态度,组成一个态度体系,分解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个人对社会的态度
这包括对祖国、对人民的态度。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每个人的全部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同社会息息相关。因此任何人不可避免地要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祖国、人民、人类社会抱有某种态度。有的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以天下为己任;有的人对国家、社会漠不关心,玩世不恭,一心只追求自己的功名利禄和物质享受,甚至会作出危害社会、危害国家利益的罪恶勾当来。
2.个人对他人的态度
这包括对亲友、对同志等等的态度。个人总是生活在人群中,生活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中。个人对待他所交往的人,恪守怎样的原则态度,这也是个人性格特征的重要方面。有的人热爱集体,尊重他人,待人诚实,不趋势,助人为乐;有人则自我至上,漠视别人,待人虚情假意,甚至损人利己。
3.个人对事业的态度
这包括对劳动、学习和所从事的职业的态度。人作为社会的一员,要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以此立身处世,以此使个人的实践活动服务于社会的共同事业。在这一点上,有的人勤奋拼搏,执著追求,自强不息;有的人则懒惰懈怠,胸无大志,无所作为。
4.个人对自己的态度
前面说过,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既是思维、行动的主体,又是自己意识的客体。人对自己总是抱有这样那样的态度的。有的人自尊自强,有的人则自卑自馁;有的人谦逊谨慎,虚怀若谷,有的人则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不难看出,以上这些态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其中一方面的态度可以影响或决定另一方面的态度。比如,一个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人,他对待事业常常是积极进取的,他对待同志常常是热诚相助的,他对待自己也常常是严格要求的。这也表明,一般说来,在个人的态度体系中,他对社会的态度常占着主导的地位。
人对某种事物的态度,是受他所持的相应的观点制约的。人对社会的态度如何,真实反映着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体系,带有着明显的道德色彩。个人性格中对现实态度的那些特征,基本上也是人的精神面貌的道德特征。由此可知,当全面评价某人的性格特征时,人们总不能不带有某种伦理上的褒或贬。比如,当谈到某人性格中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等特征时,总是同时伴有赞许或颂扬的评价;相反,当谈到某人一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特征时,同时也伴有否定的、鄙夷的评价。在这个意义上,青少年性格的培养和塑造,不仅是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也是他们思想修养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个人的行为方式,而人的行为是由意志来调节的。人发动某个行为或抑制某个行为都为意志所控制。在遭遇困难时,人的行为是坚持奋进还是畏难而退,反映着人的意志力量和品质。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水平和调节特点,必然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上,从而构成性格的意志特征。
人的性格的意志特征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加以描述:
1.行动的目的性
意志行动不同于冲动性行动,它具有自觉的目的性,意志过程就是根据这个目的来调节行动实现目的的。然而在人的行动目的性上,有着个人差异。有的人遇事目的明确,独立性强;有的人为人处世则经常目的不明确,稀里糊涂过日子,缺乏独立性,容易随波逐流。
2.自制力水平
人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有时需要抑止自己的某些内心冲动和外部行为,有时出于外部的社会约束也需要如此,于是表现出各人行为方式上的差异:有人自制力强,善于“令行禁止”,表现出较好的纪律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有的人则自制力差,表现出行为的冲动性、任意性和散漫性。
3.果敢性
这是在人遇到危难局面时表现出的意志特征。身处惊险环境,有的人显出勇敢、顽强、镇定自若,有的人则胆怯、懦弱、恐慌万状;面临困难的抉择,有的人表现得果敢决断,有的人则优柔寡断。
4.坚韧性
在达到长期目标的过程中,显示出个人在行为方式上的重要不同,就是坚韧程度。有的人富有恒心,处世百折不挠,锲而不舍;有的人则见异思迁,难于持久,甚至遇难而退,半途而废。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
人的情绪活动充满着他的全部生活。但每个人的情绪过程又各具特点,从而构成个人的性格情绪特征。
1.情绪的强度
经受同样的刺激,个人经常出现的情绪强度可以不同。有的人多愁善感或易于大喜大悲,有的人则不易动情或惯于产生微欢淡愁;有的人情绪难受约束,动辄喜形于色,有的人情绪则常受理智和意志的抑制,表现甚为平和。
2.情绪的稳定性
一种情绪产生了,其持续的长短因人而异;两种性质对立情绪转换的难易,也存在差异。这就造成个人间情绪稳定性的区别。有的人喜怒无常,瞬息万变;有的人则相反,一旦沉入某种情绪体验,就不易摆脱。
3.主导的心境
喜怒哀乐,人皆有之,但各种情绪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频度和起作用的力量是不同的。对有些人,愉快、乐观是主导心境,他们遇事不愁,笑口常开;另一些人,主导心境可能是忧郁和焦虑,他们很容易忧心忡忡,双眉紧锁。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
人们借助感知、思维等认识过程来反映现实。这些认识过程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稳定的个体差异,构成了性格的理智特征。
感知方面有所谓分析型和综合型的区别。前者(分析型)习惯于想问题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却不善于总括全局,抓住要领;后者(综合型)则习惯于概括综合,善于把握事物的轮廓,却有失深入细致。
从上述可见,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是丰富的、复杂的。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必须详尽地分析他各个方面的惯常表现,在此基础上对其个人性格作出准确的评价。
第三节 性格结构的性质
一、性格结构的整体性
一个人的性格结构的许多个别特征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依存,协调地组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表现其独特的风格。例如,一个勇敢、顽强的人,他的主导心境一定是振奋的,性格情绪特征是强烈的,性格的理智特征是积极主动的,性格的意志特征是独立坚强的。由于性格个别特征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且协调地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只要了解一个人某一种或某几种性格特征,一般就可以推测出其他特征。比如,只要知道一个人是正直的,就可推测他为人诚恳真挚,能仗义执言,敢于和不良行为作斗争,原则性比较强等性格特征。
二、性格结构的复杂性
性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它的表现又十分复杂。在这一场合表现性格的某一方面,在另一场合又表现性格的另一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客观上看,是社会的不同方面向青少年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有的学生在学校里能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积极劳动,但在家里对待长辈却简单粗暴,对待弟妹也不友好,家务劳动从不伸手。造成上述矛盾现象,主要是由于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学生要求的不一致。
其次,从主观上分析,是由于人的行为方式和对事物的态度两者之间并不完全一致。例如;社会上有王熙凤式的人物,外表看来和善热情,但骨子里却心狠手辣;也有像鲁智深式的人物,外表看来蛮横粗暴,但实际上却心地善良,处处见义勇为,扶危济贫。
再次,是由于各人的性格结构完整和完善程度不同。有的人性格比较完整、完善,在任何场合下表现都比较一致;有的人则不然,在不同场合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即具有所谓的“双重性格”。例如,有的人对上级领导极其恭敬,而对下级或群众则相当傲慢;有的人对有利可图的事表现得较积极,而对无利可图的事则表现得很懒散。
由于性格结构具有复杂性,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必须通过在不同情况下,全面、系统地反复考察,并要求在考察时分清主次,辨别真伪。
三、性格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人的性格反映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的已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具有稳定性。正因为这样,当我们真正了解某一个人的性格后,就可预测到他在某种情况下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富有经验的指挥员能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性格最坚强勇敢的战士,就是基于性格稳定性这一前提。因为他预料到这种性格的战士,在任何困难危险的情况下都会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性格具有稳定性,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活条件和客观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性格的可塑性。因此,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致力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有许多青少年学生在教师正确的教育、引导和耐心、细致的帮助下,经过自己顽强的锻炼,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不良性格,培养和形成了新的良好性格。比如由懒惰变为勤劳,由粗心变为细心,由自卑变为自信,由懦弱变为坚强,由骄傲变为谦虚,由急躁变为沉着等。
第四节 性格的类型
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某些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称之为性格类型。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把性格加以分类,有助于了解一个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和揭示性格的实质。许多心理学家试图划分人的性格类型,但由于理论观点不同以及人的性格的复杂性,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下面简要介绍几种性格类型分类。
一、按智力、情感、意志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分类
按智力、情感和意志在某个人性格上占优势程度可划分性格的不同类型。如果某个人通过专门编制的关于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机制测验,其测验数据标明某种机能超过其他机能,他就被确定为属于某方面的性格类型。情绪型性格的人情绪占优势,行为举止易受情绪左右;意志型性格的人意志占优势,其行动目标明确,行为主动;理智型性格的人智力占优势,易用理智来分析并支配自己的行动。以上3种只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典型的性格类型,实际上多数人都是中间类型。这种类型划分是以机能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它脱离人的心理生活内容和倾向性,把性格只看做心理过程或能力的简单组合。这种类型划分,只能是一种抽象的模式。
二、从心理倾向划分性格类型
瑞士心理学家容格认为人生命中的“力必多”活动是一切行为变化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的“力必多”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则属于外倾性的人;“力必多”活动倾向于自己,则属于内倾性的人。外倾性的人感情外露,自由奔放,当机立断,不拘小节,性格独立,善交际,活动能力强,但也有轻率的一面;内倾性的人处事谨慎,深思熟虑,顾虑多,缺乏实际行动,交际面狭窄,适应环境比较困难。
人格内倾和外倾的概念已为大家所熟悉,在国外,这一理论也被应用于教育、医疗等实践领域。但这种类型的划分并未摆脱气质型的模式。容格以一种假想的本能的能量——他称之为“力必多”——作为划分性格类型的基础,并没有考虑人的性格的社会实质,而且,这种分类只有质的区别,没有量的差异,仍过于简单。
三、文化、社会学的类型论
法国心理学家斯卜兰格和底尔太从文化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对性格予以分类。斯卜兰格把人的基本生活领域分为6个方面,根据人的认识、行为表现,以及认为哪一种生活方式最有价值,把人的性格区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政治型、社会型和宗教型6种。底尔太则把人分成官能型、英雄型和瞑想型3种类型。这种类型说是以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作为出发点来划分性格类型的。他们既不考虑作为文化价值的社会矛盾,也不考虑意识形态所具有的阶段因素,更不考虑人的个性倾向性形成所依据的生活经历。他们这样做无非是企图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倾向合理化,把被资产阶级意识浸透了的人宣传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四、按个体独立性程度划分性格类型
按照个体独立性程度划分性格类型,是目前西方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法。某些心理学家依据科学的理论,把人分成为依存性和独立性两种类型。前者也叫顺从型,后者称为独立型。他们认为这两种类型的人是按照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行工作的。独立型的人不易受外来事物的干扰,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能独立地判断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易于发挥自己的力量;顺从型的人倾向于以外在参照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易受附加物的干扰,常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应急能力差。这种分类虽已为实验所证实,但其局限性还很大,并不能包括所有的性格类型。
五、按特质不同组合划分性格类型
按照性格的多种特质的不同组合,把人的性格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卡特尔把性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两大类。“表面特质”是指经常发生的,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而“根源特质”则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例如,自作主张、自以为是、高傲、指责别人等表面特质,都是支配这个“根源特质”的表现。卡特尔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人的行为特点的资料,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从众多的行为“表面特质”中抽出16种行为的“根源特质”。这16个特质是:
A:乐群性 B:聪慧性 C:稳定性 E:特强性
F:兴奋性 G:有恒性 H:敢为性 I:敏感性
L:怀疑性 M:幻想性 N:世故性 O:忧虑性
P:实验性 Q:独立性 R:自律性 S:紧张性
卡特尔认为,这16个特质是各自独立的,它们普遍地存在于各年龄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人身上。其中有的起源于体质因素,叫做“体质特质”;有的起源于环境因素,叫做“环境形成特质”。正是这两种特质的改变或社会化,决定着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而这种改变或社会化,不论是“体质特质”还是“环境形成特质”,都是由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经验两个方面决定的。
又如吉尔福特等人把性格分为以下12种特征:(1)是否忧郁,容易悲伤;(2)情绪是否容易变化、不稳定;(3)自卑感的大小程度;(4)是否容易担心某种事情或容易烦躁;(5)是否容易空想、过敏而不能入睡;(6)是否信任别人,与社会协调;(7)是否不倾听他人的意见而自行其是,爱发脾气,有攻击性;(8)是否开朗,动作敏捷;(9)慢性还是急性;(10)是否喜欢沉思,愿意反省;(11)是否能当群众运动的领导人;(12)是否关心交际。其中第一~第四个特性为性格稳定性程度的指标;第五~第七个特性为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指标;第八~第十二个特性为倾向性的指标。根据这12种特性的不同组合分出5种性格类型:A型性格的人,多具有雄心壮志,但容易急躁,对周围环境适应性较差,人际关系不甚融洽。他们的行为常引起人们的注意或议论,所以又称行为型。B型性格的人,能力一般,不善交际,但社交适应性较好,遇事丢得下,想得开,不耿耿于怀,又称平衡型。C型性格的人,情绪稳定,感情内向,反应慢,较孤僻,好幻想,常处于被动状态,又称安定消极型。D型性格的人,情绪稳定,感情外向,为人活跃开朗,善于交际,同周围人际关系较好,有组织领导能力,又称管理者型。E型性格的人多有消极情绪,经常逃避现实。
正确地解决性格类型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性格本质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合理地安排不同人的工作,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针对特点,因材施教,克服不良的性格特征,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
第五节 性格鉴定
性格鉴定是家庭、学校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性格这一心理现象的复杂性,性格鉴定往往需要用多种方法进行多方面的探讨。现将主要方法列举如下。
一、行动观察法
这种方法是在被观察的对象处于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娱乐活动中,主试者有目的、有计划地从被观察者的行动、言语、表现等方面去收集材料,并分析、研究、鉴别被观察者的性格特征的方法。有人也称之为轶事记录法。
例如“拾柴禾”的实验,是为研究儿童的勇敢性而设计的一个自然实验。这个实验是以保育院的40名小朋友为对象,在冬季黑夜时进行的。实验者先把一些湿柴放在离宿舍不远的棚里,把另一些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然后要求被试者去拾柴以便烤火取暖,同时实验者在一个屋子里观察孩子的动静。这种实验情境在被试者中引起不同的反应,有小部分勇敢者跑到山沟里去了;有些人说了一些埋怨的话;大部分不敢走远,只到棚里去取柴。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对孩子们进行了一定的教育,使去山沟拾柴的人渐渐增多,但仍有20个被试者没有什么变化。由此研究者观察到了不同人的性格的意志特征:有的是勇敢的,有的是动摇的,有的是畏缩、图方便的,有的则是胆怯的。
二、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的情境脱离社会,过于人为化,对性格的研究和鉴定来说,有它的局限性。而自然实验法保持着在各种科学中所应用的实验法的一切特点,但它又是在被试者处在游戏、学习、劳动、社会交往等自然活动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它把心理学实验和个人的正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把观察法的自然性和实验法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使被试者不疑心自己是在接受心理实验,能较好地控制被试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它是性格鉴定中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对于一个不喜欢也不善于管理自己、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的青少年学生,教师可以使他担任一种负责的助手工作,并注意观察这种信赖如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这既能鉴定学生的性格特征,又能了解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调查法
性格鉴定中采用调查法就是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研究被试者的有关材料,从而对其性格特征作出鉴定的方法。它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有:
1.谈话法。谈话法是一种口头调查的方法,这是通过相互交谈的方式搜集材料,用以确定和判断一个人性格特征的方法。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一种书面形式的谈话,由研究者提出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问题,要求教师、家长、同学、朋友、学生本人或其他人提供书面材料,从中分析研究性格特征。
3.自由写作法。自由写作法是书面调查的一种形式,由主试者拟定一些同确定性格有关的作文题目,如“我怎样自修”、“我最爱……”、“我喜欢……”、“我的性格的形成”等等,让被试者按照要求自由写作,从而在一定时间内有可能获得多种多样的材料。
此外,利用活动产品(如日记、书信、自传、保留的纪念品、书面作业、借书卡片等),利用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对青少年的观察材料(如成绩单、教师日记、教师评语、教育工作经验总结等),这些都是了解青少年学生性格材料的丰富源泉。
四、性格测验法
性格测验是西方心理学界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也有人采用这种方法。
性格测验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作业法和投射法3种形式。
问卷法是对受测者进行质问的标准化方法,也就是性格量表法。所谓量表是指测量性格特征用的尺度。量表中包括测验题目、题目排列次序、测验的标准答案和应用的分数等。如卡特尔16种性格因素量表,他根据其用因素分析找出的16种性格特征,分别编成16组,每组有十几个问题,每套测验问卷共有187道题(例如:我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困难:(A)是的,(B)不一定,(C)不是的;在社交场合中,我(A)谈吐自然,(B)介乎A与C之间,(C)息声隐影,保守沉默;筹划事务时,我宁愿(A)和别人合作,(B)不确定,(C)自己单独进行,等等)。每道题让受测者从“是的”、“一定”、“不是的”3个答案中选择其中之一来回答。每题答案可分别得0分、1分或2分,然后运用统计方法把每种性格特征所得的分加起来,并换算成标准分填在格子图表中,就可以看出受测者的性格轮廓。
性格测验量表种类很多,除上述卡特尔16种性格特质量表外,影响较大的还有明尼苏达多项性格量表等等。
作业测验法是让受试者进行一种简单作业,从作业的质和量,以及对作业的态度来诊断性格的方法。
投射法是让受测者面对多种含意的刺激,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由实验者从某种角度分析、判断受测者性格特征的方法。投射法也有多种形式,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