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青少年学会与人沟通的150个故事
82635600000002

第2章 主动沟通 拉近距离

朋友从陌生人开始

一个叫大卫·吉萨的人拥有很多朋友,而且其中很多人竟是他在散步时或者外出购物时搭话认识的。

他的一个朋友问他为什么会那么自然地跟陌生人搭话,他说:“一开始我对于跟陌生人说话也是心怀不安,但是每当我回忆起我和最好的朋友最初也是陌生人时,我的畏惧感就消失了。因为我想:在我开口与他们说话之前,他们都是陌生人;而我一旦跟他们说了话,他们就很可能成为我的朋友甚至是知己。”

“那么,你不怕别人误解吗?”

“一开始我确实也担心被别人误解,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如果你怀着一颗真诚而热情的心,同时又有着对友谊的渴望,对方一般不会误解你的动机。我遇见过不少表面上自负而冷若冰霜的人,他们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拒人千里。但跟他们搭话之后我发现:麻木不仁的只是他们的外表,他们在内心深处同我一样热切地需要友情。所以,如果你也想交到更多的朋友,就不要让畏惧成为规避的借口。”

[画龙点睛]

友情的获得,首先需要我们去主动地去接触别人,主动地去与陌生人沟通。防人之心应该有,但不要让提防成为阻碍友情发展的堤坝,因为朋友都是从陌生人开始的,没有主动地沟通就只能保持陌生的界限。

校园的坏邻居

在美国东部有一所著名的学府,它的入学需要平均90分以上的成绩,它一门课的学费,可以相当于普通家庭整月的开销,它的学生常穿着印有校名的T恤在街上招摇……

但是,这个学校被严重地困扰着,因为它紧邻一个治安极坏的贫民区,学校的玻璃经常被顽童打碎,学生的车子总是失窃,学生在晚上被抢已不是新闻,有的女学生甚至遭人强暴。

“我们这么伟大的学校,怎能有如此糟糕的邻居。”董事会议一致通过:“把那些差劲的邻居赶走!”方法很简单——以学校雄厚的财力把贫民区的土地和房屋全部买下,改为学校校园。

于是校园变大了。但是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严重了,因为那些贫民虽然搬走,却只是向外移,隔着青青的草地,学校又与新贫民区相接,加上广大的校园难于管理,治安状况变得更糟了。

董事会没了主意,请来当地的警官共谋对策。

“当你们与邻居相处不来时,最好的方法不是把邻人赶走,更不是将自己封闭,而是应该试着去了解、沟通,进而影响、教育他们。”警官说。

校董们相顾半晌,哑然失笑,他们发现身为世界著名学府的董事,竟然忘记了教育的功能。

于是,他们设立了平民补习班,送研究生去贫民区调查探访,捐赠教育器材给邻近的中小学,并辅导就业,更开辟部分校园为运动场,供青少年们使用。

没过几年,这所学校的治安环境已经大大改善,而那邻近的贫民区生活,更眼看着步入了小康水平。

[画龙点睛]

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依赖了解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排斥了解和沟通,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想与你的差劲邻居和平相处的最好方法就是去了解他、帮助他、影响他。

盐罐打破的沉默

一个多小时后,我才发现错过了高速公路出口。天色渐晚,我只好从最近的出口下了高速,住进路边一个家庭旅馆,准备明天天亮后再绕回布朗镇。

坐在晚餐桌前,我心事重重地翻弄着盘子里的青豆。

这是一家老式旅馆,窄小的餐厅里只有一张长条餐桌,所有就餐的客人都坐在一起。早已习惯拥有私人空间的我,现在要和一群陌生人同桌吃饭,突然觉得不知所措。环视周围,别人也和我一样不自在,不是盯着自己的杯盘,就是装着看过期的报纸,怕稍一斜视,便有窥探他人隐私之嫌。我们动作小心谨慎,不敢冒犯别人的“空间”。我的晚餐就要在这么沉闷的气氛中度过吗?

我拿起放在面前的盐罐——桌上唯一的盐罐,递给右边的女士,“我觉得青豆有些淡,您或者您右边的客人需要盐吗?”我微笑着说。她愣了一下,但马上露出笑容,向我轻声致谢。

给自己的青豆加完盐后,她便把盐罐传给了下一位客人。不知什么时候,胡椒罐和糖罐也加入了公关的行列,餐厅里的气氛渐渐活跃起来。饭还没吃完,全桌人已经像朋友一样谈笑风生了。我们中间的冰层被一只盐罐轻而易举地打破了。

第二天分手的时候,我们热情地互相道别。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地说:“其实昨天的青豆一点也不淡!”我们都会心地哈哈大笑起来。

[画龙点睛]

有人曾慨叹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太厚,这隔膜其实很脆弱,问题是敢于先打破它的人太少。只要每人都迈出一小步,你就会发现,一个微笑、一只盐罐就能打破它。

迟来的追求

在纽约北郊曾住着一位姑娘名叫艾米丽,她自怨自艾,认定自己的理想永远实现不了。她的理想也就是每一位妙龄姑娘的理想:跟一位潇洒的白马王子结婚,白头偕老。艾米丽整天梦想着,可周围的姑娘们都先后成家了,她成了大龄女青年,她认为自己的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了。

在一个雨天的下午,艾米丽在家人的劝说下去找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握手的时候,她那冰凉的手指让人心颤,还有那凄怨的眼神,如同坟墓中飘出的声音,苍白憔悴的面孔,都在向心理学家说:我是无望的了,你会有什么办法呢?

心理学家沉思良久,然后说道:“艾米丽,我想请你帮我一个忙,我真的很需要你的帮忙,可以吗?”

艾米丽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

“是这样的。我家要在星期二开个晚会,但我妻子一个人忙不过来,你来帮我招呼客人。明天一早,你先去买一套新衣服,不过你不要自己挑,你只问店员,按她的主意买。然后去做个发型,同样按理发师的意见办,听好心人的意见是有益的。”

接着,心理学家说:“到我家来的客人很多,但互相认识的人不多,你要帮我主动去招呼客人,说是代表我欢迎他们,要注意帮助他们,特别是那些显得孤单的人。我需要你帮助我照料每一个客人,你明白了吗?”

艾米丽一脸不安,心理学家又鼓励她说:“没关系,其实很简单。比如说,看谁没咖啡就端一杯,要是太闷热了,开开窗户什么的。”艾米丽终于同意一试。

星期二这天,艾米丽发式得体,衣衫合身,来到了晚会上。按着心理学家的要求,她尽职尽力,只想着帮助别人。她眼神活泼,笑容可掬,完全忘掉了自己的心事,成了晚会上最受欢迎的人。晚会结束后,有三个青年都提出要送她回家。

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三个青年热烈地追求着艾米丽,她最终答应了其中一位的求婚。心理学家作为被邀请的贵宾,参加了他们的婚礼。望着幸福的新娘,人们都说心理学家创造了一个奇迹。

[画龙点睛]

老想着自己,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结果就是你走不进别人心里,别人也走不进你的世界。只要尝试一下与别人沟通,一切都会改变。

两个人的钥匙

莎莲娜是美国加州大学的最年轻的讲师,比尔是加州一位年轻有为的律师,新婚还不到一年的他们,已经开始感受到了爱情被婚姻包围住以后的枯燥和无奈。但是,他们都还记得他们浪漫的新婚之夜。

他们是第一批报名在加州大酒店举行的新创意集体婚礼的,在集体婚礼的舞会上,比尔和莎莲娜的舞蹈得到了很多赞美和祝福。那天晚上,当他们要回他们的新婚房间时,主持婚礼的司仪给了他们每人一把钥匙,这让他们莫名其妙。晚上,当比尔和莎莲娜一起回到属于他们的新房时,发现那个用两颗心叠在一起的锁非常别致。他掏出自己的钥匙插在左面的锁孔里,门锁不动,插在右面,也不行。比尔让莎莲娜试一下也不行。还是莎莲娜聪明些,说两个人一起来。于是,比尔把自己的钥匙又插进去,他看了看莎莲娜的眼睛,两人同时转动钥匙,门开了。在房间里等待着的是蜡烛、浪漫的音乐,还有几个时尚杂志的记者,他们把陶醉在爱情中的比尔和莎莲娜拍摄成像明星一样的人物,还登上了杂志封面。

婚后的日子一直被这种快乐和浪漫包围着,他们都认真地经营着自己的感情,培养着爱情的土壤和花朵。然后,时间把一切东西的香味逐渐淡去,渐渐地他们有了争吵,迟到的雨具和被淋病了的莎莲娜,偶尔放错调料的咖啡和比尔的愤怒,渐渐地,比尔开始嫌弃莎莲娜不懂得爱情的细节,不懂得在他的咖啡里多加些方糖,而莎莲娜也发现比尔一直不注意她新更换的一套裙子,她还发现比尔开始有说话不自然的电话,甚至有时候借口工作加班不回家吃晚饭。直到比尔提出了分居。

莎莲娜实在忍受不了这种有隔阂的生活,同意了比尔的要求。在收拾她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她发现了她的钥匙,不是钥匙,是一个像钥匙一样的纪念品。原来是他们新婚之夜酒店送给他们用玉石打制的两把钥匙的纪念品,酒店里给它起的名字叫“幸福钥匙”,拥有者可以凭这一对钥匙免费消费一个晚上。莎莲娜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比尔也不知道莎莲娜为什么心血来潮非要去加州大酒店里住一个晚上,然后才同意分居。他们又一次被分配到了新婚之房,不知怎的当比尔把钥匙插进锁孔,看了一眼莎莲娜的时候,他一下子好像回到了一年前,那一双柔柔的眼睛里不是满是关心吗?一二三,门开了!令比尔意外的是房间里有和他们新婚时一样的设计,蜡烛和音乐。那一瞬间,一切琐碎的烦恼显得好笑,而真正的爱情并没有远离他们。第二天,比尔郑重地向莎莲娜请求:婚后的恋爱开始了,我能再一次请你出去吃饭吗?

看着比尔姿势,莎莲娜一下子笑出了声,幸福原来是这样的让人猝不及防。

[画龙点睛]

人们在心灵与心灵产生隔阂的时候,总是抱怨别人的不理解和冷漠。事实上,我们总是忘记我们的那把钥匙,通往别人心灵的那把钥匙,能打开自己,也能打开别人。

别让你的心迷了路

那天,马德下乡去拜访几个民间艺人。

到达那个村庄,已是正午,正是农家人歇晌的时候,街道上空空的,一个人也没有。平原7月正午的阳光毒得令人心慌,即便是躲在树阴里,也大汗淋漓。

他东张西望,希望能有一个路人出现。突然,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影出现在前边的一个岔道口,他刚想迎上去,倏忽之间,那人便又钻进另一条里巷,消失得无影无踪。

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刚才那个骑自行车的又折回来了。这是一位老人,戴着一顶边沿已经破损的草帽,硬生生地问他:“你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事吗?”他的语气,好像在审讯一个形迹可疑的坏人。

他赶紧解释说是来拜访人的,但不知道他们住在哪里。他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老人一咧嘴,露出稀稀落落的牙齿说:“哦,是他啊,走,我领你去。”

他要找的人正在自家门洞下忙乎着一些零碎的农活。一番寒暄之后,他们便一边乘凉,一边在门洞里谈了起来。马德一回头,惊喜地发现,刚才送他来的那个老人竟然没走,就在离他们不远的一棵大树的阴凉里坐着,摇着草帽,并且有一搭没一搭地朝他们这里张望着。

他要干什么?

马德的脑海中迅速闪现出一个场景:好像是前年,也是夏天,他和几个同事一起下乡到学生家家访,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一个中年汉子倒是爽快,领着他们在那个小镇里七拐八拐,终于把他们带到了目的地。他们正要致谢,那个汉子却不含糊地说:“兄弟,不能让我白忙乎吧,转悠了半天,怎么也得给买几盒烟啊!”

难道,今天,他也必须要付出几盒烟的代价?

果然,马德出来的时候,那个老人也站起身,推着自行车向他走来。马德甚至能从他嗫嚅的口型中,猜出他想向他索要些什么。

他斜倚住自行车,站定,仰着头,依旧脸膛红红的,问马德:“你还要到谁家去,大热天,不好找,我带你去吧……”难道他还想多要点带路费?马德犹豫地站在那里,没有吱声。他看马德呆住了,以为他没听清他的话,又重复了一遍。马德没想好如何拒绝他,就支吾着,半天才说出了一个地址。这一次,马德找的地方很远,路况也不好。他和老人并肩行着,颠簸了40多分钟才骑到地方。此时,老人的薄衫早已被汗水打透。马德也有些不好意思了,说:“您老辛苦了,我不去别的地方了。您等我一下,我给您买盒烟去……”老人看了看他,仿佛马德侵犯了他的尊严:“谁要你的东西?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只留马德一脸尴尬地站在那里。在这样的真诚和善良面前,恶毒的猜想使马德如鲠在喉。

就在前几天,马德刚刚拒绝了一个想要帮他把纯净水放到饮水机上的送水工。尽管那个送水工的态度足够诚恳,马德还是没让他进门,只把空桶递给他,就赶紧打发他走了。现在想来,他为自己当时的猥琐心态羞愧无比,马德觉得一段日子以来,他真的迷路了,不是他的脚,而是他的心。对一切人情事理,都多了一分揣度,一点猜疑,一些距离。常把他人没来由的帮助,当成是陷阱;掏心窝子的忠告,当成是矫情的虚伪。对陌生人,更是躲得远远的,避之唯恐不及。从而冷落了那些金子般火热的心,疏远和伤害了那些善良的人……

[画龙点睛]

人应该从这样的迷途中回来了,不然的话,即便不走丢,这个温暖的世界也最终会抛弃了猜疑、冷漠、绝情的人!也许,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像马德一样迷路的人,希望他们也能够及时迷途知返。

相交才能相知

很久之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世界第二富翁沃伦·巴菲特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人,彼此只闻其名,不识其人。两人之间甚至还有很深的偏见:盖茨认为巴菲特固执、小气,靠投资发财,不懂时代先进技术;巴菲特则认为盖茨不过是运气好,靠时髦的东西赚了钱而已。但是,后来他们成了商场上不多见的莫逆之交。巴菲特多次公开说,此生最了解他的人就是盖茨,而盖茨尊称巴菲特为自己人生的老师。

这种转变起源于他们在1991年春天的第一次交往。那天,盖茨收到了一张邀请他参加华尔街CEO聚会的请帖,主讲人就是巴菲特。他不屑一顾,随手把请帖丢到一旁。盖茨的母亲微笑着劝儿子:“我倒是觉得你应该去听一听,巴菲特有今日的成就,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他或许恰好可以弥补你身上的缺点。”盖茨觉得母亲的话很有道理,决定认识一下这位大他25岁的前辈。

在会议室,巴菲特见到盖茨后,傲慢地说:“你就是那个传说中非常幸运的年轻人啊。”盖茨是以一颗真心来结交巴菲特的,因此他没有针锋相对,而是真诚地鞠了一躬,说:“我很想向前辈学习。”这一举动完全出乎巴菲特的意料,他心里不由对盖茨产生了好感。

离会议开始还有一段时间,巴菲特和盖茨有意坐到了一起,一个讲述,一个倾听,彼此聊到自己的童年和对世界经济的看法。两人惊奇地发现,他们有太多的共同点,都是白手起家,热衷冒险,不怕犯错误……不知不觉中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意犹未尽的巴菲特被催促着来到演讲台上,他的开场白竟然是:“在开始讲话之前,我想说的是,今天我第一次和比尔·盖茨交谈,他是一个比我聪明的人……”

随着交往的深入,盖茨逐渐认识到巴菲特是个不可多得的“真人”:他并非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相反地,他对金钱有着超凡脱俗的深刻见解,他说,“财富应该用一种良好的方式反馈给社会,而不是留给子女……”;他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每当妻子面临危难的时候,他都守候在她的身边,为记录3个孩子成长的经历,他坚持写了30本日记;他不但支持妻子从事慈善事业,而且身体力行,计划在自己离世后,将全部遗产留给妻子,由她把这些钱捐献出去;他对待朋友非常真诚,乐于助人,他的人格魅力常常打动每一个与之交往的人……

同样,在巴菲特眼里,盖茨也是个年轻有为的“真人”。2006年6月15日,盖茨宣布将逐步退出微软,专心从事慈善基金会的事业。紧随其后,6月25日,巴菲特因为妻子过早去世,决定把370亿美元的财产捐给盖茨的慈善基金会。他动情地说:“我之所以选择盖茨和梅琳达慈善基金会,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健全的慈善组织,另外就是我十分信任盖茨和梅琳达(盖茨的妻子),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

[画龙点睛]

生命就像一棵华美的树,独自成长只能享受一种果实,假若能够将自己的果实真心奉送到别人面前,又乐意别人的枝条伸到自己的世界里,就会分享到更多香甜的果实——这就是积极与人交往、真心与人交往的秘密和价值所在。

镜子后面的风景

有一个人,他在年轻时拼命赚钱,中年时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个富翁。可是物质生活丰富的他,其实并没有因为达到梦想而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他的一个经营香草农园的高中同学,反而过着平凡却快乐的生活,时常可以看见他那愉快的笑脸。对此他十分不解。

有一天,他很不甘心地请教这位同学:“我的钱可以买100个香草农园,可是为什么我却没有你快乐?”

同学指着旁边的窗子问富翁:“从窗外你看到了什么?”

富翁说:“我看到很多人在逛花园。”

同学又问:“那你在镜子前又看到了什么呢?”

富翁看着镜子里憔悴的自己说:“我看到了我自己。”“哪一个风景辽阔呢?”

“窗子当然看得远了。”

同学微笑了:“就因为你活在镜子的世界里呀!当你试着将镜子后面的那层水银漆剥掉,你就会看到全世界。”

[画龙点睛]

走出自我封闭的牢笼,积极地接纳别人,与他人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得到快乐。

何必扫阳光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

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

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

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

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画龙点睛]

把封闭的心门敞开,成功的阳光就能驱散失败的阴暗。

一村菊香

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里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山下的村子里。

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啊!”

一天,有个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的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拣挑开的最鲜、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别人的家里。消息很快地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这些人在禅师眼里一个比一个亲近,都是要给的。不久,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一般地寂寞。

秋天的最后一个黄昏,弟子看到满园的凄凉,说道:“真可惜啊,这时本应是满院菊香味的。”

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啊,这样岂不是更好,3年后是一村子的菊香啊!”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得心头一热,看着禅师,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比开得最好的菊花还要灿烂。

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送人鲜花,手留余香!

真正的幸福并不是独乐,而是要众乐啊!

[画龙点睛]

把快乐的事情拿来与人分享,而不是只想到自己时,分享的幸福要远远大于独占的幸福。

低价卖房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缺少亲人照顾。于是,他决定搬到养老院里去住,那里至少有医生、护士,还有同龄的老人陪他聊聊天。因此,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这栋房子是他结婚时购买的,虽然他有些舍不得,但自己的确没有精力来打理它了,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它就这么荒废、坍塌掉,还不如卖给一个真正喜欢它的人好。

因为这是一所有名的住宅,所以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老人设定的销售底价是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20万英镑,而且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并未因此而欣喜万分,他总是坐在自己的躺椅上,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话,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天,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面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真的很喜欢这栋住宅,可我的钱不够,我只有5万英镑。”“但是,它的底价就是8万英镑,”老人淡淡地说,“而且现在它已经涨到20万英镑了。”

青年并不沮丧,他诚恳地说:“先生,如果您把这栋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而且比以前快乐得多!您可以和我父母一起喝茶、读报、聊天、散步,我还会陪你们逛公园,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相信我,我会用心来照顾你们的!”

老人想了一会儿,又看看青年诚挚的目光,站起身来,给他的律师打了一个电话:“唐纳先生,您不必再费心寻找买主了,我已经决定了,把这栋住宅卖给一个小伙子。”

[画龙点睛]

世界上最有力的武器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一颗真挚的爱心;保持一颗仁爱之心,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才能让你获得永久的尊重和帮助。爱心永远比金钱更可贵,更能打动人心。一个真正拥有爱的人,是永远都不会孤独的。

同寝室的陌生人

很多年前,俄罗斯某一个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到了,拉伊斯基就是新生之一。他登记之后就带着自己大大小心的行李朝自己的宿舍楼奔去,这使他感到非常的兴奋,从他那激动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

拉伊斯基来自一个西部的小镇,那里的居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他自己也就受到当地民风的影响,十分活泼开朗。他因此很快就成为学校里很知名的学生,受到很多同学的喜欢,交了很多的好朋友。

在拉伊斯基的寝室里面还有一个来自一个非常寒冷的小镇的学生,虽然不在同一个系上学,但是分到了这个寝室。安纳多利,一个典型的沉默者,他自己很少与别人说话,也很少听别人说话,就好像把自己锁在一个小屋子里一样,与外世隔绝。即使是在同一寝室的哥们儿,也很少和他交流,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不爱说话的缘故。冬天的时候,安纳多利喜欢穿着黄色呢子长大衣,衣领竖得老高,头上戴着大皮帽子,好比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

拉伊斯基因为性格开朗,很受女孩子的欢迎,不久就开始谈起恋爱,而寝室里另外一位高大英俊的卡尔平也找到了梦中情人。于是,两人在晚上就找到了比较投机的话题。在寝室中,拉伊斯基讲述着白天与女朋友之间的趣事,而卡尔平不时也会让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过了好长时间,安纳多利似乎再也忍受不了寝室里的谈话,人们时常看见他在一盏昏黄的路灯下,拿着一本谁也不知道内容的书,很有兴趣地读着。圣诞节前一天的晚上,他披上那件卡其布上衣,又出去看书了。圣诞节那天早上,人们看到满地是白白的雪,远处几棵大树被风吹断。又有人发现,雪地里躺着一个身穿卡其布上衣的人,手中拿了一本不知道内容的书。人们翻开那本“书”,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全是白纸,或许他太想听见有人问他:“你看的是什么书?”

[画龙点睛]

或许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天天都会接近,却依然感觉陌生的人。那么,就去主动与他们沟通吧,因为他很可能也很期待这样,但却由于种种原因羞于开口。让我们打开一扇窗,不管是给自己,还是给别人。它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人,也可以让他人了解我们。

长途车大家庭

妻子和我以前一直认为,互不相熟的人根本不可能建立彼此间的友谊。可是我们错了。许多年来,每个星期日早晨和一伙“不知姓甚名谁”的人搭乘长途车去城里,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想法。

开往城里的长途车,总是在人们睡意朦胧时就出发了,无论是阴雨绵绵、大雪纷飞的冬季还是闷热潮湿的夏季。我们总想快点到达目的地,这比互相了解不相识的人更重要。

可有一位中年妇女,她却不这样认为。从她的穿戴上来看,这是一个家境贫寒、生活拮据的女人。而每一次,她都不忘给司机带来一杯热咖啡。

还有一位矮胖个子的先生,每次去城里就为买份当期日报,在咖啡馆里泡上一会儿,然后腋下夹着报纸回到车上。有一天他刚想上车就在路边滑倒了,车上的人们立即围了上去,七手八脚地抬起他。有人叫来救护车,救护车刚启动,就有人发现掉在路沟边的那份报纸。

司机心领神会地开车追赶上启动不久的救护车,让人们把报纸从救护车的窗子里塞了进去。

有好几个月,我们为一直没有和坐在前排那位默不作声的老年妇女建立联系而感到失望。有天傍晚,我们走进一家小餐厅,发现了那位夫人常穿的外套,然后是那张饱经风霜的脸。我们仍像以往那样朝她点头——然而,这次——似乎冰封的河水在春日阳光的照射下融解了——她的脸上出现了只有遇到熟人才会有的表情,语句一字一顿从她口中蹦出。直到那时,我们才明白,她口吃。她有一个低能的儿子,如今送进了特别护理院。坐车去城里看儿子是她每星期最重要的一件事。在餐厅的偶然相遇,使她感到“我们分……分分享了友谊”。

星期日的早晨,那位中年妇女又上车了,同样是那个座位,那条线路,那杯热咖啡。只是放在司机面前的,已不仅仅是一杯热咖啡了。长途车变成了友谊的大家庭。

[画龙点睛]

许多人和陌生人相处时总是感到发怵。其实,只要你敢于大方地首先伸出你的双手,对方一定会给你热情的回报的。

两个钓鱼高手

两个钓鱼高手一起到鱼池垂钓。这两人各凭本事,一展身手,隔不了多久的功夫,都大有收获。忽然间,鱼池附近来了十多名游客。看到这两位高手轻轻松松就把鱼钓上来,不免感到几分羡慕,于是都是附近去买了一些钓竿来试试自己的运气如何。没想到,这些不擅此道的游客,怎么钓也是毫无成果。

两位钓鱼高手个性相当不同。其中一人孤僻而不爱搭理别人,单享独钓之乐;而另一位高手,却是个热心、豪放、爱交朋友的人。爱交朋友的这位高手,看到游客钓不到鱼,就说:“这样吧!我来教你们钓鱼,如果你们学会了我传授的诀窍,而钓到一大堆鱼时,每十尾就分给我一尾,不满十尾就不必给我。”双方一拍即合,很快达成了协议。

爱交朋友的钓鱼者教完这一群人,他又到另一群人中,同样也传授钓鱼术,依然要求每钓十尾回馈给他一尾。一天下来,这位热心助人的钓鱼高手,把所有时间都用于指导垂钓者,获得的竟是满满一大箩鱼,还认识了一大群新朋友,同时,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地被人围着,备受尊崇。

同来的另一位钓鱼高手,却没享受到这种服务人们的乐趣。当大家围绕着其同伴学钓鱼时,那人更显得孤单落寞。闷钓一整天,检视竹篓里的鱼,收获也远没有同伴的多。

[画龙点睛]

热心帮助别人,结果常常是双方受益。不愿给别人提供服务的人,别人也不愿给你提供方便。

请求别人帮助

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里玩耍,沙箱里有他的玩具小汽车、敞篷货车、塑料水桶和塑料铲子。

当小男孩在松软的沙堆上修筑“公路”和“隧道”的时候,他在沙箱的中间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阻挡了他的“工程”建设。于是,小男孩开始挖掘石头周围的沙子,企图把它从沙子中弄出去。虽然石头并不算大,可是对于一个小男孩来说已经相当大了。小男孩手脚并用,费了很大力气,终于把大石头挪到了沙箱的边缘。不过,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力气把大石头搬出沙箱的“墙”。

但是,小男孩下定决心要把大石头搬出去,于是他用手推,用肩拱,左摇右晃大石头,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可是,每当刚刚有一点进展的时候,大石头就又滚回原处。最后一次努力时,大石头滚回来砸伤了他的手指头。

终于,小男孩再也忍不住了,大哭起来。其实,这件事的整个过程都被小男孩的父亲透过起居室的窗户看得一清二楚。就在小男孩哭泣的时候,父亲忽然出现在小男孩的面前。父亲温和地对小男孩说:“儿子,你为什么不用尽你所拥有的全部力量呢?”小男孩十分委屈地说:“但是,我已经用尽我的全部力量了。”“不对,儿子。”父亲亲切地说,“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拥有的全部力量,你并没有请求我的帮助啊。”说完,父亲弯下腰,抱起那块大石头,把它搬出了沙箱。

[画龙点睛]

在生活中,当遇到困难,感到自己再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蛮干或轻易放弃,不妨试着转变一下思路,因为你的周围一定有人能帮助你,关键是你应该主动去向别人求教或求助,告诉他们你需要的。

不懂就问

有一个博士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工作,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漂”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了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漂”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10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水正好漫过了木桩子。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画龙点睛]

不要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就觉得没必要与人沟通,这样在很多时候会让你不知所措。

盛满碎玻璃的箱子

有位老人,妻子已经过世,他一人独居。老人曾经是个裁缝,一生辛辛苦苦,辛勤哺育自己的三个儿子。但由于时运不佳,没有积攒下一分钱,而今上了年岁,无法再做活计。他的双手颤抖不止,捏不住一根针,缝不直一个针脚。他的三个儿子,全都已经长大成人,结婚成了家,忙着谋生度日,只是每周回来一次,看看老父亲,然后吃顿便饭。

老人越来越老了,他的儿子们来得也越来越少。“他们根本不想呆在我身边了。”他自言自语,内心充满了失望和难过,“他们都怕我成为累赘。”他彻夜无眠,担忧自己如何度日,终于他想出了个计策。

第二天,他去见那个做木匠的老朋友,请他给做个盒子。然后他又去见做锁匠的朋友,跟他要了把旧锁。最后他又去见一个吹玻璃的朋友,要来了他所有的碎玻璃片。

老人回到家后,把盒子装满碎玻璃,然后锁好,放在了饭桌底下。他的儿子们过些时候来吃晚饭时,无意间脚都碰到了盒子上。

“这盒子里装的什么呀?”他们看着桌子下边发问。

“噢,什么也不是,”老人回答,脸上表现出一幅唯恐他们知道什么秘密的表情,“那只是我攒下的东西。”

他的儿子碰了碰那盒子,想看看到底有多沉。他们使劲踢了一脚,感觉出里面很沉,而且听见还发出哗啦啦的声响。“里面肯定装满了老头子这些年积攒的金子。”他们彼此嘀咕着。

于是他们讨论起来,意识到他们得保住这笔财产,免得日后老人把这笔财产转交他人。他们决定轮番同老人住在一起,照顾他。第一周,最小的儿子搬了进来,照料父亲,为他做饭。第二周二儿子值班,第三周大儿子值班,他们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老人在他们的悉心照顾下,不再为生活担忧。

最后,老人生病死了。儿子们给他办了一个很体面的葬礼,因为他们知道桌子底下有一笔财产,现在他们可以稍微挥霍一些老头子的积蓄。

丧事过后,他们满屋子搜寻,找到了盒子的钥匙,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盒子。当然,他们发现里面全是碎玻璃。

“多讨厌的把戏!”大儿子失望极了,生气地喊道,“竟然对儿子做这样卑劣的事!”

“他不这么做又能怎么样呢?”二儿子伤心地问道,“我们必须对自己诚实,说实话,要不是因为这个盒子,我们可能直到他死也不会关心他。”

“我真感到羞愧,”小儿子哭泣着,“我们逼着自己善良的父亲欺骗他的儿子们,因为我们完全忘了小时候他对我们的教育。”

但是大儿子还是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于是把盒子翻了个遍,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确实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他倒出了所有的碎玻璃,此时三个儿子望着盒子里面都惊呆了,盒子底下赫然刻着一行字:孝敬你们的父母吧。

[画龙点睛]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忽略了养育我们的父母。当他们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当他们孤独度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主动去关怀他们,让他们能有一个温暖的老年生活。

购买父亲的一小时

一位父亲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的工作压力很大,心里也有点烦,他想休息一下,而这时,他发现自己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

“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问道。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能赚多少钱?”小孩哀求。

“我一小时赚20美元,这有什么问题吗?”父亲没好气地说。

“哦,”小孩低下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元吗?”父亲有些生气了:“别想拿钱去买那些毫无意义的玩具,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你为什么这么自私呢?我每天都在辛苦地工作,这你根本无法体会,我没有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孩子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父亲生气地坐在客厅里。过了一会儿,他心里平静了下来,觉得刚才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地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孩子的房间,发现孩子正躺在床上,他悄悄地问道:“你睡了吗,孩子?”

“爸,还没,我还醒着。”孩子回答。

“对不起,我刚才对你太凶了,”父亲边说边将钱递给孩子,“这是你要的10美元。”

“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你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要?”父亲又有些生气,他不知道这个孩子今天是怎么了。

“因为在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元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可以吗?”

[画龙点睛]

应该多花一点儿时间来陪伴那些在乎我们、关心我们的人,而不要让时间从手指间轻易溜走,在不经意之间忽略了人间最珍贵的亲情。

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叫俞伯牙,他弹琴的造诣很深。他每次弹的琴不仅能引来很多的小动物,还能让听到琴声的人忘掉忧愁。他在楚国非常有名,全国的人都很尊敬他,经常有一些百姓给他送些东西来换取他的一首曲子。

楚国还有一个人,名叫钟子期,他是一个樵夫,虽然不会乐器,但是他很会欣赏音乐,而且能够体会到别人体会不到的东西,尤其是听琴,他不仅能听出其曲的来历,还能够听出抚琴人的心情和心境。

有一天,俞伯牙一边观赏月光,一边取出瑶琴,轻轻弹奏。他忽然听到有人偷偷赞赏他的琴声,原来是年轻的樵夫钟子期。

于是,二人一起探讨琴艺。俞伯牙发现钟子期虽然是一个樵夫,但是他的音乐修养很深,不在自己之下,俞伯牙对他越加敬重。

俞伯牙说:“现在,我来弹琴,你试着听听我的心里在想什么。”

钟子期说:“遵命。请您弹奏吧!”

俞伯牙心里想到高山,在弹奏时琴音中表现出高山的意境。

钟子期说:“妙啊!巍峨高大,意在高山。”

俞伯牙想到江水,在弹奏时琴音中表现出流水的意境。

钟子期说:“妙啊!浩浩荡荡,意在江河流水。”

俞伯牙心中有什么想法,钟子期都能从琴音中辨识出来。于是俞伯牙把钟子期引为自己的知音。

有一次,俞伯牙邀钟子期到泰山北面游玩,游玩的途中突然遇到暴雨,他们就到岩石下面去休息,俞伯牙拿过瑶琴来弹奏。起初弹的是霖雨曲,然后又模拟山崩的声音。每奏一曲,钟子期都能彻底领悟他心中的感受。

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感慨地说:“千金易寻,知音难求。”

他知道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了,便悲痛地扯断琴弦,摔碎了瑶琴,再也不弹琴了。

[画龙点睛]

人生在世,知音难得。我们一定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位朋友,说不定从中能够得到自己的知音。

通天塔的流产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异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修起城池,建造起了繁华的巴比伦城。

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人们为自己的业绩感到骄傲,他们决定在巴比伦修一座通天的高塔,来传颂自己的赫赫威名,并作为集合全天下弟兄的标记,以免分散。

因为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阶梯式的通天塔修建得非常顺利,很快就高耸入云。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立即从天国下凡视察。上帝一看,又惊又怒,因为上帝是不允许凡人达到自己的高度的。他看到人们这样统一强大,心想,人们讲同样的语言,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

人们各自操起不同的语言,感情无法交流,思想很难统一,就难免出现互相猜疑,各执己见,争吵斗殴。这就是人类之间误解的开始。修造工程因语言纷争而停止,人类的力量消失了,通天塔终于半途而废。

[画龙点睛]

一个人在生命的路途上前进时,若不随时与同伴交流沟通,便会很快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