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喜欢的课程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来支撑,学生实践活动的教育基地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围绕利用教育基地资源建设学生喜欢课程的思路,开展了社会教育基地资源和三类课程整合与利用的实践与探索,并以此作为完善学校课程建设的突破口。通过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研究来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尝试建立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机制。引导教师改革课程实施的途径与形态,设计与开发学生喜欢的课程,完善学校课程结构体系与课程实施途径,并以此改变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单一模式,在学校课程与基地资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教育基地的认知度和对实践活动的喜欢程度,我们进行了多角度的调研与分析。结果显示:全校虽有48.6%的同学去过上海博物馆,但大多数同学是走马观花似的参观;仅有6.7%的同学去过昆虫博物馆,7.4%的同学去过上海民防科普教育馆,对这些场馆资源更是知之甚少。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71.3%的同学很喜欢这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25%的同学比较喜欢,2.7%的同学明确表示不喜欢,认为这样耽误了课堂学习时间。对于今后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52.5%的同学认为可以增加教育基地的选择,38.8%的同学认为可以提供实践活动学习单,57.3%的同学认为可以丰富活动的形式,44.7%的同学认为可以增进实践活动后的反馈与交流。由此说明,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并乐于参加这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目前上海地区拥有丰富、深厚的教育基地资源,虽然部分学校与有些教育基地已建立了初步的联系,但多数仍停留在“学校—基地”的科普教育和主题活动教育层面上,各学校在利用社会教育基地进行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方面存在欠缺,在利用教育基地来建设校本课程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因此,我们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充分挖掘教育基地的课程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开发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教育基地,设计适合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实践活动项目,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探究活动和交流展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与体验性学习之中分享经验、收获快乐。
(一)一张教育基地资源的选择菜单
我们知道,上海的教育基地资源主要有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公民教育、健康与生存教育、科普教育等系列,各类教育基地百余个,我们组织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基地资源有效利用的研究,遵循“就近选择,注重体验”的原则,借鉴国内外关于教育基地资源有效利用的经验,借助于实地考察、访谈和网络搜索等手段,以教研组为单位,根据本学段和本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和要求,搜寻相关的校外教育基地,理清相关基地的教育资源结构和特色,对相关基地资源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探寻其中隐含的机理、规律,对基地内的各种可以与课程和学科教学整合的教育资源进行归纳性梳理,充分开发和利用基地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一开始我们根据老师们的想法,选择了一些我们认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去学习,然而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基础的不同,他们对教育基地的喜爱程度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基地不同年级的学生,喜欢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如何从众多的教育基地中挑选出适于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为学生所喜欢的教育基地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尤其喜欢有体验活动、动手活动和互动活动的教育基地,他们既希望能在老师作业单的引导下学习,又希望能有探究学习的机会。经过实践和探索,一张教育基地资源的选择菜单终于出炉了。
实践基地涉及的学科
必选
上海公安博物馆、梦清园、上海城市规划馆、上海科技馆、江南造船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昆虫博物馆、上海民防教育科普馆、鲁迅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
自选上海档案馆、淞沪抗战纪念馆、孙中山故居、三山会馆、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上海书城、绍兴鲁迅纪念馆、复旦大学校史馆、豫园、上海铁路博物馆、上海隧道科技馆、上海禁毒馆、上海科技探索馆、东方绿舟、上海植物园、上海美术馆。
思想品德、科学、地理、语文、化学、生命科学、历史、美术、体育、物理、探究、拓展、社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研讨,我们最终将10个教育基地确立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必选项目”,并建立了10个教育基地的资源信息库,内容包括基地的位置和教育资源规模、资源结构和特色、教育内容所涉及的学科、与学科课程相关的教育资源点、所适合的年级、学生活动作业单、每次的学习时间、积累的活动经验和相关资料等,该资料放在学校网站上供学生们学习参考。
我们鼓励班级、学生家庭等积极开展“自选项目”,假期中,我们还列出了适合初中生去的教育基地清单,积极倡导以班级或家庭为组织单位,选择学生本人喜欢的基地,开展自主学习。16个教育基地资源的自主选择,拓展了时间和空间,拓展了对象,辐射到学生家长和社区教师,建立了校内辅导—实践体验—活动反馈—校内外评价的良性循环模式。
(二)一组综合学习的实践项目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各教育基地资源建设存在较大差异,不少教育基地的资源呈现方式单调,互动性不够,缺乏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空间,因此教师对实践活动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效。如何在现有基地资源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挖掘出适于学生参与体验、令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项目资源非常重要。各基地负责老师经过不断讨论,反复修改和完善,充分考虑相关教育基地的资源结构特点、与学科教学的契合以及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了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作业单,设计了形式多样、学生乐于参加的体验活动和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形成学生喜欢的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实践需求。
例如,在江南造船博物馆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在参观的同时既能开拓知识面,又能对中国的造船事业乃至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有所感悟,我们充分研究了造船博物馆的资源结构特色,设计了以下三个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项目。
项目一:寻找教材知识与基地资源的关联。江南造船博物馆里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资料,根据七年级《历史》教材的内容,结合江南造船博物馆资源,寻找“课程内容”与“基地资源”知识的链接。通过寻找课本知识与基地资源的联系,加深对江南制造局的认识,不仅巩固了课本基础知识,而且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这一专题进行完整的梳理,提升了学生对历史教材的整体把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项目二:设计一份反映“江南精神”的小报。请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录这座百年老厂值得自豪的重大事件和先进的典型人物,并以小报的形式来展现该厂在自身发展中不断创造的成果,要凸显一代又一代江南人爱国自强、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
加深学生对徐建寅等人的了解,知道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位为科技事业捐躯的科学家;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江南造船”的英勇抗争;牢记为了迎接上海解放,“江南人”不懈斗争。帮助学生树立起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意识,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项目三:设计并制作船舶模型。
参观江南造船博物馆陈列的二十多条船模及大量高科技船舶介绍图片,请仔细观察各种船舶的外貌,结合学校船模制作社的资源,开展课外活动,进行船舶模型制作。
对“江南造船”的认识更全面,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更深入,学生制作船舶模型,培养动手能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进一步认识到肩上所承载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责任。
目前,学生“必选项目”的10个教育基地总共形成了20多个“桥梁项目”,这样一组组的实践活动项目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项目中找到自己喜欢参加的和自己能够参加的实践活动,学生探究实践的愿望得到极大的满足。我们还欣喜地看到,这些实践项目在师生的共同实践中得到完善,为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依据。
(三)一次难忘的探究之旅
“走进青铜器的纹饰世界——感受民族艺术文化的魅力”是我校学生到上海博物馆实践学习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典型案例,其主要内容是:
纹饰内涵上的拓展——探究内容为青铜时代的图形艺术。这些纹饰是远古先民借想象以征服自然和对自然力量幻想的形象化,其凤鸟纹、饕餮纹以及火纹与龙纹的组合纹,都反映出特定的象征寓意。你能否找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图形也包含着象征的含义?
纹饰形态上的拓展——探究内容为青铜器纹饰的独创性,思考它对现代图形有哪些影响?或在哪些方面现代图形是作延续发展的?
纹饰创造上的拓展——探究内容为青铜器纹饰与现代构成设计的结合,设计一幅独特的现代青铜器纹饰。
为了探究青铜器厚重的历史内蕴,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我们在参观基地之前,围绕主题做足准备。在学生实践探究之前,指导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分类与用途;在课外,通过自选伙伴分成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对青铜器的纹饰进行了初步探究。在实践体验后,我们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博物馆之探寻”活动,结合纹饰类型及其产生背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相关内容的探寻,明确组员分工和所承担的任务,有记录员、摄影员和绘制员等,深入博物馆基地学习与探究(表13.3.3)。学生小组各自围绕云雷纹、连珠纹、兽面纹、龙纹和凤鸟纹等内容,在相关老师指导下,用文字、绘画或照片的形式把自己观察的记录下来(表13.3.4),开展小组观察信息记载活动,并完成学习单的“选出你在博物馆里发现的青铜器纹饰宝藏”和“写写、画画,留下足迹”两项内容。学生参观完博物馆回校后完成活动单中的“我的感言”和“自我评价”两项内容。
班级组长、组员、探寻的纹饰类型、已有经验对即将探寻的纹饰类型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探寻计划对此纹饰,觉得哪些方面需要去进一步了解的?
怎样进行有效的探寻,着手哪几方面的探寻?
任务分工成员的具体安排(文字记录员、绘画记录员、采访员、摄影员等)
班级组长、组员、探寻的纹饰类型、我们的行动、写写(文字记录):
画画(绘图记录):
照片(实地拍摄):
我们的感言最大收获是什么?
有没有新发现?
活动评价(围绕参与、合作等方面展开)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前的知识铺垫和实践活动中的任务驱动,学生更加明确了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向,保证了实践学习活动的成效,留下了深刻印象。
案例一:一次难忘的探究之旅
当我们怀着对历史的尊崇,走进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陈列室时,幽暗的灯光为厚重的青铜器蒙上了一种威严、雄浑的气势,让所有伙伴为它们沉迷,一场难忘的探究之旅在我们的渴望与期盼中拉开了序幕。
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历史的片段中。我们记录着青铜器的名称,感受着青铜器的不凡——镇馆之宝大克鼎端庄大气、大盂鼎圆润饱满、德方鼎方正凝重,再仔细观察那些重器中的鸟兽纹和几何纹,繁复高超的工艺让人叹为观止,此时的我们已经深深地陶醉了,急不可待地用手中的画笔临摹下条条纹饰,用相机拍下华丽的身影,用心记下神奇的故事,从中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民无穷的智慧和中华五千年的灿烂与辉煌。
此次的青铜之旅不仅让我们八年级学生对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让我们再一次为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所震撼,可谓不虚此行,难忘至极。当我们满载而归,用笔抒发情感时,发现所有的记忆是鲜活的,结合各组的设计内容,诞生了中国青铜器资料卡、虫篆字体设计、青铜器造型设计、杯垫设计、靠垫设计、门环设计等精美的作品。望着画面,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沉淀着的就是历史留下的璀璨文化与我们对艺术的美好追求。
我们要感谢学校和老师,让我们通过基地学习与探究,对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艺术审美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相信多一次实践,境界将会再提高一层,我们正翘首期盼下一次的学习机会。
(尚文中学八(4)班学生邓虹)
(四)一次愉悦的展示交流
探究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是教育基地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尚文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在参观了民防教育科普馆之后,通过交流回味着实践过程,抒发他们对教育基地实践活动的热爱,再现实践学习活动场景,感受探究的乐趣。
案例二: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