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意志力训练手册
8273500000047

第47章 意志力应从小培养(1)

本章中所论述的思想并非有关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如果没有道德作为依托,理性将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如果没有理性作为依托,意志将显得无足轻重。如果没有意志作为依托,理性也根本不可能存在。

正因为拥有了道德观念,人才成其为人,而道德观念只有在具备个人意志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因此,对孩子和儿童进行的所有意志训练,其最初、中间和终极目标就是使之成为道德高尚、生活幸福的人。

那么一个有责任心的父母和教师应该具备什么基本素质呢?首先,他(她)应该不同程度地懂得孩子的一些天性;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某个孩子;他(她)本身应该拥有良好的意志力,并擅长运用正确的方法培育孩子的意志力。

此外,必须谨记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能简单化,运用千篇一律的固定规则,这是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和意志都是独一无二的。某些特定的规则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能解决独具特色的问题,相反,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在这一点上,人们常犯以下的错误:

错误1:孩子的意志应当配合并遵从由父母或教师确定的某些标准。这就意味着对孩子纯洁的天性进行人为的改造。孩子最初的天性的确可以加以后天的培育并得以改进,但是,这种天性中最本质的那些内容却是根深蒂固的,终生都是如此,它们都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问题的核心则在于:这个孩子的特定意志品质是什么?或者说怎么样才能改进这种特定的意志?每个孩子的意志都是他个人前进的动力。

这种意志并不像是工厂里的某个煅烧炉,这个锻炉和一套运转良好或运转有问题的机械连接在一起,如果人们对它不满意的话,就可以随时用一个更好的加以代替或者对其进行修理。

意志是活生生的,它和它的精神机制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能够决定和主宰它的唯有精神力量,因而,它不可能顺从于任何外来强加的标准,除非这种标准是随精神一同表现出来的。

错误2:孩子的意志应当摧毁。所谓“摧毁意志”是一种违背事物天性的异端邪说,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孩子在未来长大成人后的成功取决于他自己的意志,以及由这种意志所产生的力量。

而“摧毁意志”就意味着摧毁自我引导的精神力量,这等于说,从一开始就扑灭孩子成功的希望之火。如果意志得到了恰如其分的理解,没有人会希望打破它的。教导孩子顺从并不需要去攻击或侵袭他的意志,不论这种攻击或侵袭是采用平和的怀柔手段还是采用剧烈的暴力手段。

顺从只有在与孩子的意志不矛盾的前提下才有内在价值,它的意义不在于如何顺从和顺从的结果。强制顺从于正当目标就是培养孩子的意志,让他们通过意志去赢取那些美好的东西,如果意志仅仅是受强迫和高压产生的,那它永远都不会内化到孩子的灵魂中。换句话说,假如没有精神的主动参与,强制顺从本身并不能起到强化意志的作用。

强制顺从可以导致对命令的公正合理性的沉思和发现,并由此间接地强化意志。但是,如果说它没有导致这样的发现,那么它的危害就远甚于想像,它绝对是对孩子的一种严重的伤害。孩子们应当知晓生活中带有强制意味的东西。以法律为例,但是,他们更需要成人教给他们判断的价值。

下面所列出的是训练孩子的最佳箴言:武力、体力或其他手段,少量使用;以理服人,耐心温和,循循善诱。这一箴言在实践中的应用必须因不同孩子的个性而异。遇到的困难越多,应用这一箴言的必要性就越明显,并且更加有必要在实践中灵活机智地加以修正。

作为孩子的父母或教师,必须拥有理性、通情达理并且能够以极大的自制显示这种理性,对理性的力量满怀信心。因而,不要试图让孩子的意志屈从于某些僵硬的标准,耐心地训练他们。

不要企图去摧毁孩子的意志,想方设法追求它的理性发展。不要放任孩子凭着一时的冲动行事,精心地培育他的意志力,让它均衡发展。永远把孩子的意志当作一种难以言表的圣物。

对孩子进行意志力培育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事实上,它非常具体。不要把对孩子意志力的训练简单地等同于一套机械的方法论。要深思熟虑地、细致周到地教育孩子--就像你在教育皇太子一样小心谨慎。

如果想要对孩子的意志进行完美的训练,其中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这种训练必须在理性的氛围内进行。

只有这样,孩子自身的判断力才能蕴涵和浸透公正合理性,并推动和促进相应的意志力锤炼。如果细细分析的话,这一和意志力训练相关的理性准则可以分解为下面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应当连续不断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涌现,但是,它们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积极的激励鼓舞作用,而不是与此相反的烦恼和侵扰的作用:1.此人的所作所为正确吗?这是处理手头这件事情的正确途径或方法吗?例如,使用一把锯子或一根针。

2.这样的做法彻底吗?你有没有丢下什么没有完成的工作?例如,制作一个玩具或者是制作一件围裙。

3.这个行为是完美的吗?例如,这是你最出色的朗读,或者是你最佳的态度吗?

4.你的这个行为明智吗?它有没有可能为你带来满意的结果?例如,梦寐以求的野餐会,或者是上课迟到。

5.你的这个行为得到理解了吗?例如,某个经验教训,或者是做某件事情的方法。

这些都是能够唤醒孩子理解力的问题,它们是意志力训练过程中的首要因素。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个体,他们的脑海中有着无穷无尽、形形色色的问题,而他们自身则是这些问题的中心。

对于意志力的训练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你可以通过抓住一些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怎么样、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谁的--来开启幼小的心灵,以便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

举个例子:你对孩子提出一个要求,孩子的脑海里开始连续不断地发问--“为什么我必须做这个?”“为什么我必须以这种而不是那种方式做?”为什么我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做这个?“为什么我必须在某个特定的地方做这个?”与此相似,也可以提出下面一系列不同的问题:“我该怎么样来做这个,”“我必须在什么地方做这个?”“我必须在什么时候做这个?”“我必须做什么?”“我做这个是基于谁的愿望或者为了谁的利益?”“这个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如果遗漏这个行为的话,后果又将如何?”“我在类似的情况下有过什么样的经验?得出过什么样的教训?”

对于一位老师来说,这个建议同样适用。通过这一连串的疑问,孩子的智力和理解力将受到大大触动,在他们身上发生的神奇变化足以令你目瞪口呆。它将挖掘出潜伏的意志力。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父母或教师来说,愚昧无知都是不应该的。所以,对于任何普通的事情,试着问下面这些问题吧:“这件事情是怎么样的?”“这件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这件事情是在哪里发生的?”“这件事情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这件事情关系到了哪些人?”“这件事情为什么会这样?”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孩子的大部分精力都被逼着去寻找提出这类问题的必要性,而没有认真地去发现问题和答案。这是一种粗放式的教育。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孩子们必须面对这类毫无意义的教育。成人自己不理解不思考,为什么孩子们应当理解和思考?教师本人并没有从井里把所有的水淘干,为什么孩子们被要求这样做,凭什么要求他们知道井的深处到底有些什么?

我曾经问过一个孩子,她怎样来计算墙壁的面积。她向我背诵了一遍计算法则。然后我接着问,“你为什么要把墙壁某一边的长度乘以另一边或者是更长的那一边的长度呢?”她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说,他们在教育孩子时从来就没有超越过这种简单的灌输方式。

我还曾经问过另外一个孩子,为什么夏天我们离太阳更远,但却反而比冬天感觉更为温暖?她回答说,“因为在夏天太阳光线是直射的。”“但为什么这一事实会使我们的气候更暖和呢?”她同样不知道所以然。对我们的教师来说,他们是永远也不会问这一类问题的。

詹姆斯教授说:“我有一位朋友,有一次访问一所学校时被邀请检查一个低年级班的地理教学。他扫了课本一眼,便问道:‘假如你在地下掘了一个几百英尺深的洞,那么你将发现这个洞的底部温度和它的顶端相比,是更热呢还是更冷呢?’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面面相觑,鸦雀无声。

教师见状赶紧说道:‘我确信他们都知道答案,不过我认为你提问题的方式不太正确。让我来试一下。’于是,她拿起书本,问道:‘地球的内核是处于怎么样的一种状态?’立刻,全班半数以上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地球的内核就像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里面都是熔化的岩浆。’

对于这种情况,首要的问题出在地理教科书的编撰者--或者说校委会身上。但对于教师或父母来说,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应当责无旁贷地打破这种陈腐的教育方式。否则的话,这种方式承袭下来,教育出来的学生思维呆板,犹如一个书呆子,也就毫不足怪了。

我们必须百分之百地确信孩子们在学习时能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主要目的。这种理解就包括了判断力的参与,相应地,它可以间接地训练孩子们的意志。

这样的行为公正合理吗?它之所以公正合理,是因为它是我的创意,还是因为某个更高的法则?例如--某些词语运用得是合理,还是夸张了?

对意志力的训练,必须在合乎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进行,这是绝对必要的。在意志力培育中,道德伦理品质的缺失--无论是在父母身上、教师身上还是孩子身上--都足以摧毁信任,削弱命令的基石,使得孩子除了感受到强烈的压迫感之外没有任何对父母或教师的尊敬,并因此打乱了整个过程,并且对意志力的正确训练有所影响。

如果对孩子的意志力训练建立在理性或理解的基础之上,那么下面这些在家庭和学校里经常出现的态度需要加以谴责和摒弃。

永远不要用那种不可理喻的专制方式来支配和控制孩子:“照我说的去做。”“因为我说的,你就得去做。”如果说你发出的指令没有很好的支持理由,那只不过是一种不光彩的以强凌弱罢了。

如果你有很好的理由,但你没有和颜悦色、细致认真地说明它们,那么你那蛮横无理的指令必定是导致未来混乱状态的引火石。孩子们的理性是一个最敏锐的质询者和最公正无私的法官。他尽管会在表面上服从,但内心里却埋怨不满,因为指令的主人是如此的专断独裁,蛮不讲理。相应地,他的意志也会因受到不断滋生的抵触情绪的侵蚀而渐渐消沉。

无论是对你自身还是对孩子的幸福来说,这种意志所产生的力量都是充满敌对意识的。

因此,当孩子针对你发出的命令询问理由时,永远不要拖延搪塞。孩子们永远不应该被强制着去做某件事,或者被粗野鲁莽地呼来唤去。唯有你表现得通情达理,才有可能发展他对你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恰恰是培育良好意志力的首要因素。

尽可能地少用强制性的指令方式对孩子的意志施加影响。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其他的原因,入情入理表达出来的意愿在孩子的心目中更有分量。即便直接的指令看起来是必要的,但你合乎情理的解释更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最终帮助你达到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孩子心悦诚服、毫无怨言的顺从。

兴趣法则

对于孩子理性作用的发挥,兴趣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逻辑角度讲,这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一颗正在逐渐苏醒的心灵也就是一颗产生了兴趣的心灵。然而,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孩子们尽管意识到了某一行为的正确性,他要达到这一理想状态的现实可能性,他的智慧和道德的崇高性,但却缺乏一种强烈的愿望。

这种愿望的产生方式无非有两种:或者是来自于外力的强制性作用,或者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诱导而自然产生。如果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加强了外力,那么对于意志力的培育而言没有任何好处。如果它是由深入浅出的诱导而自然产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力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强化和锻炼。

为了鼓励孩子从内心之中产生这种愿望,就必须大大地激发他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很大的耐心和宽容,所有这一切都会获得回报,因为你将发现意志焕发的力量更加强大,在这种意志力驱使下,孩子行为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通过激发孩子的兴趣而培育的意志具有神奇的力量,它可以在职责的激励下一往无前,即便这种职责非常沉闷乏味,并且即使是所有其他的兴趣已经不复存在了,只要那些与职责有关的兴趣依然存在,它都会永远坚守目标。

因此,我们所讨论的内容便涉及到了培养孩子意志力的第二个基本准则:兴趣问题。

好奇心、模仿欲、竞争欲、认知欲、为自己获利的愿望、取悦他人的愿望、争取独立的愿望--上述这些因素都会激发孩子们无穷无尽的兴致。

如果一个孩子的各方面都是正常的,他的这些感觉和愿望随时随地都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这些感觉和愿望,飘忽不定,不停地促使孩子利用他所拥有的意志去获得、赢取、征服某些事物。

他有好奇心--因而渴望着被发现。

他有模仿欲--因而注意着他人的思想。

他希望理解和拥有严肃的知识--因而渴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