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萍,原名邓少章,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今为自贡市大安区)。早年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投身革命运动。1927年,邓萍毅然告别家乡父老,只身从四川来到武汉,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期间,他进一步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影响,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由于在学习和 斗争中表现出色,很快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受党组织派遣到国民党湖南陆军独立第五师彭德怀任团长的第一团做兵运工作,负责该团党的组织工作。彭德怀安排他到第一营营部任书记官,不久调到团部任书记官,后又升为团部副官。
1928年4月,彭德怀由段德昌介绍,经中共南(县)华(容)安(化)特委报湖南省委批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前,南华安特委将共产党员邓萍派到彭部,不久又派来党员李光。邓萍主持了彭德怀的入党仪式,随后成立中共第一团党支部,邓萍任书记。
大革命失败后,到处腥风血雨、白色恐怖。 在国民党军队中主持一名团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宣誓仪式,危险性可想而知。就是在这样一种极其危险的环境下,邓萍亲自布置入党宣誓场地,主持彭德怀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画像前庄严地举起右拳,郑重地许下了“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
在国民党湘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邓萍与共产党人彭德怀、黄公略、贺国中、黄纯一等组织“秘密士委会”,向广大士兵进行革命教育,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准备发动起义。
1928年7月22日下午,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湘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在平江举行起义,占领平江县城。随后,黄公略率该师第三团第三营起义官兵,贺国中率该师随营学校100多名学员也赶到平江,和彭德怀率领的起义部队胜利会合,起义队伍总数达2000余人。24日,中共平江县委和起义部队召开了庆祝大会,成立了平江县苏维埃政府,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十三师,彭德怀任军长兼第十三师师长,滕代远任军党代表兼第十三师党代表,邓萍为军参谋长。师下辖第一、第四、第七团和军医处、经理处、重机枪连、迫击炮连、特务队、卫生队、电话队等。25日,起义部队又成立了红五军军委,书记滕代远,委员有彭德怀、邓萍、黄公略、贺国中、李灿、黄纯一、李光、张荣生等。
平江起义,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之后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给正处在艰苦斗争中的革命人民以有力的鼓舞,令国民党反动当局惊恐万分。
7月29日,国民党湖南省当局调集5个团的兵力,组成前后梯队,向平江城进攻,企图消灭红五军。彭德怀率红五军第一团奋勇抗击,红五军第七团也迅速回援,激战一整天,杀伤国民党军2000人,但终因寡不敌众,部队伤亡很大,第七团团长、共产党员黄纯一英勇牺牲。为保存革命武装力量,彭德怀与参谋长邓萍等分析形势后,下令第一、第七团撤出战斗。红五军于30日主动退出平江城,向平江、修水边界山区转移,转战于湘鄂赣边区。8月下旬,根据湖南省委指示,红五军军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彭德怀、滕代远、邓萍率领红五军主力向浏阳、万载边境发展,寻机南下“打通湘东与赣西的联络”,希望与朱毛部队会合;黄公略则率其余队伍留守平、浏坚持游击。历经艰难转战, 12月10日,邓萍随红五军主力到达宁冈新城,与红四军主力胜利会师。两股革命的洪流——中国红军第四军、第五军在井冈山汇集在了一起。
红五军主力抵达井冈山后不久,湘、赣两省敌军很快纠集18个团的兵力“会剿”井冈山。1929年1月4日,毛泽东在宁冈柏路村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团特委、红四军和红五军军委以及边界各县县委联席会议,邓萍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由彭德怀、滕代远、邓萍等率领红五军和红四军第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到外线打击敌人,并将“会剿”的部分敌军引走,以减轻守山压力。
红五军当时刚上井冈山,地形不熟,官兵中不愿留下守山的情绪很浓,但邓萍与红五军领导人彭德怀、滕代远等以大局为重,耐心说服红五军官兵,引导大家认识留守井冈山的重要性,坚定大家留守井冈山的决心,与井冈山军民同仇敌忾,傲雪坚守在井冈山上,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宽大胸怀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彭德怀、滕代远、邓萍指挥守山军民浴血奋战三个昼夜,打退了湘、赣两省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 28日夜,敌第三路军一部迂回到黄洋界侧后发起攻击,红军腹背受敌,黄洋界阵地失守。 在茨坪红五军军事指挥中心的参谋长邓萍得知消息,立即与彭德怀一起,组织身边仅有的红军学校100多名学员,从茨坪出发,驰援黄洋界哨口,途中在风车口与敌遭遇,终因敌我众寡悬殊,红军伤亡惨重,黄洋界哨口未能收复。紧接着,桐木岭和八面山的红军阵地也相继失守。
为避免全军覆灭,根据柏路会议确定的应急措施,彭德怀、滕代远、邓萍率红五军600余人,攀越悬崖峭壁,冲破重重堵截,撤离井冈山向南突围,在赣州于都城南小密一带坚持斗争。邓萍在艰苦转战的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1929年5月,彭德怀率红五军重返井冈山,邓萍也伤愈归队。
1930年6月10日,红五军在鄂东南的刘仁八召开军委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了6月初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精神,决定以红五军、红八军为基础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年仅22岁的邓萍被任命为军团参谋长。
7月中下旬,邓萍协助军团长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粉碎了湖南军阀何键3个旅的进攻,攻克长沙城,邓萍任长沙警备司令。红三军团攻占长沙,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震惊国内外。长沙也成为红军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中攻占的唯一的省会城市。当然,由于当时敌我力量悬殊,在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反扑前,红三军团就及时撤出长沙,向平江地区转移。
8月,红三军团整编,邓萍兼任红五军军长。8月23日,红三军团南下浏阳与红一军团会合,组建红军第一方面军,邓萍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兼第五军军长。
9月,邓萍指挥红五军参加了红一方面军第二次进攻长沙的战斗。撤离长沙后,又协助彭德怀、滕代远指挥红三军团攻占袁州、峡江等地,策应红一军团攻克了吉安。随后,邓萍率领红五军随红三军团东渡赣江,开赴永丰以南的小布,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从1931年1月至3月中旬,邓萍率领红五军频繁转战东韶和南丰的新丰圩、东平圩等地,身先士卒,出生入死,组织歼敌,积极投入第一次反“围剿”。同年5月,邓萍又指挥红五军参加了第二次反“围剿”,立下卓著战功。
1931年10月, 根据毛泽东的倡议,受中共中央委托,在军事参谋和部队政治工作方面有较高水平和丰富经验的邓萍与何长工,在瑞金组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32年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邓萍任训练部部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为红军培养了大批优秀军政干部。
1932年3月,邓萍重返部队,继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兼第五军军长。随后,邓萍率领红五军随红三军团挥师赣南、上犹、崇义地区,先后攻克城口、文英。 8月,指挥红五军北上参加了攻打乐安战斗。10月,率领红五军参加了建(宁)黎(川)泰(宁)战役,攻克黎川。
1933年1月至9月,邓萍指挥红五军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四、第五次反“围剿”。7月1日,中革军委以红三军团和红七军团第十九师组成东方军,任命彭德怀兼总指挥,滕代远兼政委,邓萍兼参谋长,东征入闽作战。 东征期间,邓萍协助彭德怀参与了泉上、连城、朋口战斗的指挥,参加了围攻将乐、顺昌、南平的作战运筹,为歼敌有生力量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立下了显赫战功。
1934年1月,邓萍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1934年10,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大转移。
邓萍协助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担任右路前卫,同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和广大红军战士一起冲锋陷阵,连续打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掩护了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艰难突出重围。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驰骋黔北、川南一带,不断调动敌人,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创造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一渡赤水后,2月23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三军团月底前重占遵义,调动敌人南返。24日,彭德怀、杨尚昆(接替滕代远任军团政委)、邓萍率部疾驰遵义的要隘——娄山关。
25日,娄山关战斗打响。彭德怀、邓萍率红三军团指战员,由北向南对娄山关之黔军发起猛烈进攻。邓萍首先集中军团的全部迫击炮,向敌人阵地齐射。炮击过后,冒着弥漫的炮火硝烟,第十一团从娄山关左翼迂回到山后断敌退路,第十团、第十三团分别从正面和右翼进攻。不到两小时,守敌溃败,仓皇夺路南逃,红军攻占娄山关。
娄山关告捷,红三军团乘胜追击。26日,在董公寺、高坪、大桥等地击溃守敌黔军第六、第九、第十五团。27日上午9时,攻占遵义城外围的一个小隘口——石字铺。傍晚,红三军团在参谋长邓萍率领下,不顾疲劳,奋力发起攻击,势如破竹,直逼遵义城下。为了尽快攻占遵义城,邓萍和第十一团团政委张爱萍、参谋长蓝国清冒着枪林弹雨和料峭的寒风,亲临战斗最前沿,隐蔽在遵义城北门外一个小土墩的草丛中,观察地形和敌人的守城部署,研究、制订攻城方案,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年仅27岁。
噩耗传来,彭德怀十分悲痛,流着眼泪向部队下达攻城命令:“拿下遵义城,为参谋长报仇!”
红军攻进遵义城后,张爱萍沉痛挥笔写下悼诗:
长夜沉沉何时旦? 黄埔习武求经典。
北伐讨贼冒战雨,平江起义助烽焰。
“围剿”粉碎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
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征途哭奇男。
这首挽诗极为贴切地概括了邓萍同志的一生。
(撰稿王旭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