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
8274200000070

第70章 “常胜将军”李天柱

李天柱,湖南省耒阳县人,生于1899年,幼时父母早丧,与兄嫂一起生活,家道小康,曾入私塾读书。李天柱酷爱武术,喜欢打拳舞棒,臂力过人,性情豪爽,好替弱者打抱不平,颇有侠义思想,甚得乡里称赞。

1925年,李天柱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李天柱在这里接触了新思想,阅读了新书刊,尤其是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事迹,更使他兴奋不已。他如饥似渴地研读介绍十月革命的报刊书籍,心境豁然开朗,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萌芽。这年11月,他与耒阳籍的几位军人在广州创办《耒阳新潮》半月刊,以“挽天”的笔名发表了《为十月革命告被压迫的中国民族》一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他在文章中大声疾呼:“十月革命是俄国一国革命的成功,同时又是世界革命的开始。所以十月革命不只值得苏俄全国人民纪念,尤其值得被压迫的中国人民纪念。”同时,他看到中国境内军阀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社会连年战乱,民众横遭涂炭,乃决心学好军事,希望为国出力。

1925年11月,中共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成立独立团,共产党员叶挺任团长,全团2000余人,成员基本上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革命工农和进步青年。5月,独立团担任先遣队出师北伐。李天柱报名加入独立团,北上讨伐吴佩孚。在攻打汀泗桥战斗中,李天柱身中6弹,仍坚持战斗,不下火线,直至胜利攻占武昌城。随后,李天柱转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科学习,1926年10月毕业后,被分配在武汉地区工人纠察队工作,曾任中队长、大队长等职,为保卫武汉国民政府积极工作。由于他作战勇敢,各方面表现突出,1927年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李天柱毅然投入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被任命为连长,参加了周恩来等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后随军南下,向广东进军。李天柱随主力部队向潮汕前进。9月底在潮汕地区与优势国民党军队作战失败。李天柱在战斗中勇敢杀敌,身负重伤,被党组织安排送到香港养伤。一个多月后,伤刚刚养好,他就返回广州寻找部队。经多方打听、奔走,在三河坝找到朱德的留守部队,被任命为营长,经闽、赣、粤边,转战到湘南地区。

1927年11月,朱德、陈毅在汝城召开湘南、粤北各县中共县委书记会议,布置准备发动湘南年关起义。1928年1月,朱德率部智取宜章城,年关暴动取得成功。为扩大暴动成果,巩固湘南根据地,朱德将两个耒阳籍营长李天柱和周炳星派回耒阳,组织指挥农民武装,配合大部队夺取耒阳县城。

3月5日夜间,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十八团第一营第二连由城西北方向的马阜岭发起进攻,打响了攻击耒阳县城的战斗。工农革命军攻克耒阳县城后,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李天柱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主席。

湘南暴动从1月中旬到4月初,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共占领了永兴、耒阳、资兴、桂阳、安仁等11个县城,各地农军有很大发展,工农革命军部队由120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

湘南暴动的浩大声势,引发湘、粤两省的国民党军调集7个师的强大兵力向工农革命军进行围攻。耒阳的形势更加严峻。朱德亲自到耒阳与李天柱一道指挥对敌作战。但由于敌人兵力众多,工农革命军腹背受敌,加上“左”倾盲动者烧杀政策的破坏,许多乡村群众不支持革命军作战,因此在湘南已缺少回旋余地。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于是,朱德与陈毅等研究决定率领起义军撤出湘南,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于4月间辗转开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

井冈山“朱毛会师”后,李天柱被编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团,任连长、营长。

在频繁的保卫井冈山的战斗和紧张的各项工作中,李天柱学到了朱德和毛泽东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学会了打土豪、分田地,学会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使他逐步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红军指挥员。

1929年1月,井冈山第三次反“会剿”战斗失败,李天柱跟随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下井冈山进入赣南地区,参加了歼灭尾追之敌的大柏地战斗;不久,随军挺进闽西,参加了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李天柱指挥红军作战的才能不断增长,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的赏识。

1930年10月下旬,隶属中共湖南省委的湘东特委成立了湘东独立师,刘沛云(刘泽民)任师长,谭思聪任政委。1931年2月,根据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撤销了于1930年10月底成立的湘东南行动委员会,重新成立湘东南特委;与此同时,湘东独立师改为湘东南独立师,刘沛云、谭思聪仍任师长、政委。1931年8月1日,中共湘赣临时省委成立,王首道任书记,将湘东南独立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第一师。1931年冬,刘沛云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李天柱接任师长,谭思聪任政治委员。

10月8日至15日,中共湘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莲花县召开,正式成立湘赣省委。李天柱被选为省委候补委员,1932年2月被补选为省委委员。

1931年10月,李天柱在护送赴中央苏区参加全国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之后,即率独立第一师在赣西南方面活动。10月22日击溃国民党军第六十三师第一八八旅,收复洮水;接着到上犹、崇义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和群众工作,严重地打击了盘踞在这两个地区的国民党军第十二师和地主武装。同时,部队积极配合地方工作,组织苏维埃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并派干部组建了赣南独立团。在地方党和革命群众帮助下,独立一师部队扩大到2800余人,并筹得款子10万银元,解决了红军的服装与给养等的经济困难。

12月中旬,李天柱率湘赣独立第一师转战到酃县的扳溪,在酃县警卫连的配合下,奇袭酃县城,活捉县长谭仲梅。

独立第一师在湘赣苏区威名远振,屡建奇功,师长李天柱因此被党和红军称誉为红军的“常胜将军”。这是给这位年轻红军将领的最高荣誉。

1932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指示,中共湘赣省委成立湘赣军区,张启龙任总指挥(10月后蔡会文接任),李天柱任副总指挥兼独立第一师师长、第一分区指挥部指挥,管辖茶陵、攸县、莲花、萍乡4县地方武装。同年2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李天柱代理军长。在此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新成立的红八军在李天柱率领下,连续取得了一连串胜利。

此时,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逐渐贯彻到各个苏区根据地。湘赣苏区受到很大影响,实行“积极进攻路线”,与国民党军队打阵地战、正规战,使红八军遭受到严重损失,全军原有的3个师9个团,约3000人,损失1000多人;红军独立第十二师因为离开苏区到外线作战,全师人员损失将近一半,损失枪支1000余支。面对这一严重现实,作为跟随毛泽东、朱德作战多年的李天柱,一方面痛心疾首,一方面对“左”倾的作战方针和战术原则不断提出异议。11月7日,在中共湘赣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军区总指挥蔡会文主张红军主力必须“首先消灭进攻苏区敌人的一路,以致获得接连的胜利,来完全粉碎敌人的进攻”。李天柱完全赞成蔡会文的意见,并立即以军区总指挥部总指挥、副总指挥的名义,向各县发出训令,要求大力发展和整顿苏区地方武装,动员群众扩大游击队伍,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正当李天柱积极执行这一战略战术,为保卫苏区,不怕牺牲,而呕心沥血开展游击战争的时候,苏区中央局肃反机关几次给湘赣省委来电,指责李天柱有“AB团”嫌疑,下令逮捕。但是,湘赣省委和军区领导人王首道、甘泗淇、萧克、王震、张启龙等不同意肃反机关的意见,因此也没有执行逮捕李天柱的电报指示。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李天柱,对此并不知情,他仍在指挥着湘赣军区广大的游击队伍,配合红八军在新干县的三湖、廖塘和界埠等地,切断敌人的赣江交通,牵制和调动敌人,及时地配合着红一方面军反“围剿”的作战行动。

不过,李天柱仍然未能逃脱“左”倾领导者的排斥和打击。

1933年的初春,李天柱离职被调到红军大学去学习,与彭雪枫、程子华等都是高级班的学员。是年5月10日,中革军委决定组建红七军团,开始,军团长兼政治委员是萧劲光;10月,部队整编,寻淮洲任军团长,萧劲光任政治委员(1934年7月北上时由乐少华任政治委员)。李天柱在红军大学未曾结业,提前一个月分配到红七军团第十九师第五十五团任团长。这是对李天柱的不公正待遇。但李天柱毫不计较职位高低,在寻淮洲军团长和师政委萧劲光(兼)、师长周建屏领导下,尽心竭力指挥作战。

1934年7月初,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从瑞金出发北上,李天柱随军出征。抗日先遣队先后转战闽、浙、赣、皖四省数十县,历时4个月,行程1600公里。他们坚韧不拔,勇敢顽强,连续作战,深入敌人腹地,取得不少胜利,给国民党反动统治以较大打击,同时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而红七军团千里转战,部队已减少至2500余人。

同年10月下旬,抗日先遣队在闽浙赣根据地的德兴地区,与方志敏领导的新红十军会合,根据中革军委11月4日电令,红七军团与新红十军组成红十军团,成立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为主席,原红七军团编为红十军团第十九师,寻淮洲任师长。12月14日,第十九师在黄山谭家桥伏击失利,师长寻淮洲牺牲。随后,红十军团在敌人优势兵力追堵下,转战于皖浙赣边地区,损失严重。1935年1月12日,红十军团在德兴县港头村遭伏击,被截成两段,李天柱所在的军团主力,被7倍于己之敌包围于怀玉山地区,大部分壮烈牺牲,方志敏亦伤重被俘,后牺牲于南昌。幸存下来的李天柱,辗转回到已经被国民党重兵摧残的中央苏区,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坚持在闽赣边境打游击。

1935年2月13日,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共中央电示中共中央分局:“放在你们及中区全党面前的任务是坚持游击战争,是动员广大群众用游击战争坚忍的、顽强的反对敌人的堡垒主义与‘清剿’政策。”这样,中共中央分局才决定将近万名红军部队与地方工作人员分九路向外突围,开展游击战争。汪金祥与李天柱、孙发力分在第四路,各率4个连分两路行动,均遭受很大伤亡,最后李、汪仅率二三十人突出重围,到达寻乌县南部山区。

不幸的是,4月中旬,李天柱等在寻乌县东南山区的三靶水、天子嶂被国民党军队包围。李天柱率队准备突围。在突围前,因擦枪走火,不慎将自己腹部打伤,不久因伤重感染,无医无药而牺牲。

有望成为一代名将的“常胜将军”李天柱,就这样走完了他年仅36岁的充满艰难曲折的生命历程。

(撰稿黄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