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
8274200000079

第79章 赣粤边“游击司令”李乐天

李乐天,原名清操,字励冰,1905年1月出生于广东省南雄县(现南雄市)一个“书香之家”。他的父亲、祖父都以教书为业。李乐天受家庭熏陶,7岁开始读书。

1922年冬,李乐天在营盘庵的第二高等小学毕业。第二年春天,考入大余县的江西省立第十四中学就读。他在大余读中学时,参加了南雄县留省学生组织——青年学社。每逢寒假,青年学社成员就学习进步书刊,讨论社会问题,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李乐天受到这些进步活动的影响,在大余县积极向同学宣传革命思想,并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有一次,大余县发生国民党警察殴打学生事件,李乐天挺身而出,和进步同学一起发动大批学生包围了国民党大余县政府,迫使国民党大余县县长亲自到学校向师生赔礼道歉。

1926年,李乐天从大余县省立第十四中学毕业。这时,他的家乡南雄县的工农运动发展较快,中共南雄特支、县总工会、县农会和妇女解放协会相继成立。李乐天回到家乡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斗争,并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南雄党组织为适应形势变化,由公开活动转为秘密斗争。八七会议以后,李乐天与曾昭秀、彭显模等同志一起,参加了以共产党员和农会积极分子为骨干的农民自卫军。

1928年2月13日,李乐天和其他同志一起,参加了南雄县农民武装暴动。2月18日,县委在黄坑圩召开了万人群众大会,宣布成立南雄县苏维埃政府,以赤卫队为县苏维埃政府的武装部队,并在3月上旬开展了“平田”“平仓”为内容的土地革命运动。南雄县的农民暴动规模大,发动面广,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南雄县反动统治的根基。为了扑灭刚燃烧起来的烈火,国民党急忙调遣军队,纠合南雄土豪劣绅的反动民团、商团,进行反扑。为了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李乐天和其他同志一起,发动赤卫队、革命群众对敌人的进攻予以有力的反击,后因敌我力量悬殊,赤卫队撤入山区坚持斗争。

在斗争中,中共南雄县委逐步认识到保存和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性。1928年7月,李乐天在县委成员陈召南的带领下,召集隐蔽在各处的100多名赤卫队员聚集油山,编为油山游击队,以油山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1929年1月2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攻占江西省大余县城后,向南雄开进。25日早上,经南雄县蓝田、夹河口、上朔等地到达锦陂、乌迳一带宿营,并送给南雄县委五响枪10支。第二天,经界址进入江西省信丰县李庄。6月1日,彭德怀率红五军攻进南雄县城,筹款和休整后撤出。1930年4月1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占领南雄县城,驻扎一个星期。中央红军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南雄人民的革命斗志。

李乐天在中央红军来南雄后,于1930年4月初参加了红军。4月12日,信丰、南雄、大余、南康的游击队共500多人,改编为第二十六纵队,李乐天在这个纵队任文书。9月,在信丰县成立红军二十二军,军长陈毅,第二十六纵队主力编入红第二十二军,李乐天在军政治部任政治干事。从1930年12月开始,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反动军队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几次“围剿”,李乐天与同志们一起,发动群众,牵制敌人的兵力,在几次反“围剿”斗争中,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32年7月南雄“水口战役”后,中共南雄县委书记叶修林(原红四军第十一师干部)随中央红军到江西工作,李乐天接任中共南雄县委书记,直接领导南雄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1933年,国民党反动军队对赣粤边游击区一些村庄实行烧杀,以破坏游击队和群众的关系,李乐天一面组织群众转移,一面派游击队袭击敌人,以保护群众。1934年1月,李乐天担任赣粤边军政委员会主席。12月初,中共赣南省委根据中央分局的指示,在江西于都县成立中共赣粤边特委和赣粤边军分区,李乐天任特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杨尚奎任特委副书记。12月下旬,他与杨尚奎率领赣粤边特委、军分区机关及独立营约600人,从于都县小溪出发,经赣县、南康、信丰,到达南雄县油山廖地村。从此,以李乐天、杨尚奎等为核心的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开始领导以油山为中心的赣粤边游击战争。

1935年3月下旬,中央分局书记项英、中央办事处主任陈毅辗转来到赣粤边游击区,与赣粤边特委会合。4月份,中共赣南省委领导成员蔡会文、陈丕显等领导同志率部队来油山。这些,都直接加强了党对这一地区的领导。

从1935年3月起,国民党军队对油山进行更大规模的“清剿”。为了适应情况的变化,从习惯正规战转入游击战争,将大部队一起行动改变为分散活动,中央分局领导同志和赣粤边特委,先在南雄县大岭下村召开了中共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领导干部汇报会,主要听取赣粤边特委在油山三个月来的工作汇报。会上,项英、陈毅对赣粤边特委、军分区存在的盲目乐观思想,以及搬用中央根据地的一套工作方法,提出了诚恳的批评,明确指出:敌军“清剿”在即,机关要精简,部队要分散,打正规战的做法不能搬用。随即命令军分区部队去信丰县与安远县交界地区,迎接独立三团及收容在该地被击散的部队,南雄游击队则在雄余公路线一带活动。项英、陈毅率李乐天、杨尚奎等主要负责人一道向南雄北山转移,以摆脱敌人对油山的包围。

1935年4月中旬,项英、陈毅和赣粤边特委转移到北山,在大余县的长岭召开更多人参加的干部会,制定出“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针,决定将红军游击队分散,开展游击战争。李乐天坚决贯彻中央分局的指示精神和赣粤边特委的决定,分散队伍打游击。游击队除了在油山活动之外,还在南雄县的北山和江西省的信丰、大余、南康、龙南、定南、全南等县的山区活动,在战术上从正规战转向以伏击战、袭击战为主。

1935年冬天,气候严寒,国民党反动军队趁天气奇冷的机会,一面派兵封锁游击区,一面实行移民并村,妄图困死、冻死红军游击队。中央分局和赣粤边特委分析了面临的情况,提出了反封锁斗争的必要措施,派出领导干部深入到游击区和群众中,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安排人员同群众一起转移,保护群众的利益,以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争取群众尽可能多卖粮食,做好收藏工作,以保证游击队的给养;建立秘密交通站,传递消息和购买物资;建立三南(龙南、定南、全南)游击区,开展新区工作。李乐天与特委其他领导同志经过极其艰苦的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封锁,保存了革命力量。

1935年12月下旬,李乐天带着随行人员外出开会,在返回崇仙游击区途中,于江西省信丰县境内(现在的铁石口镇)上塘村休息,由于叛徒告密,被国民党粤军第二师宋士台团的郭营包围。他立即指挥突围,与随行人员对敌展开激战,在战斗中,李乐天不幸大腿负伤,流血不止。此时敌人越追越近,他意识到随行人员处境十分危险,于是毅然命令:“你们快走,我来掩护!”便爬着钻进小树林,果敢沉着地与敌周旋,举枪击毙了几个追上来的敌人。后来,敌人包围了小树林,他继续坚持战斗,牵制住敌人,直到剩下一颗子弹时,为了不被敌俘虏,饮弹殉职,壮烈牺牲。时年31岁。

(撰稿王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