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不仅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一块美玉仅仅因为自身的价值是昂贵的,那么它很容易和盗贼联系在一起;如果对其精雕细琢,再赋予政治和文化内涵,那么它就会成为价值连城的宝物,又会很容易和战争联系在一起。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块美玉,被各个诸侯国都视为镇国之宝,它的名字叫和氏璧。人们对和氏璧的追求,有个好听的说法叫“天下共传”。实际上,各诸侯国为了得到它,已经达到了“天下共抢”的地步。那么,和氏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人们为了得到它又是怎样机关算尽呢?如今和氏璧的下落又如何呢?
和氏璧的来历
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史记》中蔺相如“完璧归赵”
所讲的“璧”就是和氏璧。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那么,和氏璧究竟是怎样的一块玉?为什么说只有“卞子”能识得它呢?这位“卞子”相传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玉工,名叫卞和。他在一座山下偶然发现了一块玉璞。凭借玉工深厚的识玉本领,卞和认为这是一块世所罕见的宝玉。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他来到宫廷,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玉璞是未经加工、切割的天然玉料,外表和普通石块无异。通常玉工不会在一开始就打开看里面究竟是不是好玉,而是要凭经验对其进行猜测。楚厉王找来宫廷的玉工对玉璞进行鉴定,得到的结论却是这是一块没有什么价值的普通石块。楚厉王觉得受到了卞和的欺骗和嘲弄,非常生气,就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来到宫廷,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武王,宫廷玉工居然还鉴定这是块石头。楚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几十年过去了,楚武王也死了,楚文王继位。已近残年的卞和又想把玉璞献给楚文王。可是失去双脚的他行动很不方便,满腔的忠君抱负无法实现,他怀抱玉璞,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眼睛里就开始流血。
楚文王得知此事后,派人去问卞和:“天下被砍去双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悲伤到此地步呢?”卞和回答:“我并非为我的双脚而哭,而是为这块无人能识的宝玉而哭。大王把我的忠心看成欺君,颠倒是非,我是为大王而哭啊!”楚文王听说后,马上命人把卞和接到宫中,当场剖开玉璞。果然,事实验证了卞和的话,里面的确是一块无瑕的美玉。为了纪念卞和的忠君之心,楚文王将此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并把它奉为国宝。和氏璧究竟是何种玉?为什么大多数玉工都看不出它的真面目?是玉工无能还是和氏璧有其不为人所知的独特之处?一些学者认为,“和氏璧”不是玉。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因为传说中发现和氏璧的荆山地区不产玉;其次,玉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稀奇,而且当时玉石加工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如果是玉,一般的玉工都可以分辨清楚,何况是王宫里的玉工?由此可以推断,卞和献给楚王的并非玉,而是玉工不认识的,不同于一般玉的另一种宝石。这种类型的宝石也许是第一次被发现,所以很少有人能认出它来。有专家考证说,和氏璧是产于湖北神农架地区的月光石。也有些人认为,“和氏璧”是一种地球上极为罕见的、至今人们还不知道其真名的十分奇特的天然宝石。总之,“和氏璧”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
神秘失踪
楚国发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想亲眼看看这件具有传奇色彩的稀世珍宝。战国后期,楚国吞并越国(前333),楚威王为了表彰灭越有功的相国昭阳君,就将和氏璧赐给了他。可没多久,和氏璧竟然在昭阳君的家中丢失了。那么,是谁偷走了和氏璧?据说,当时张仪正在楚国游说法家之道,曾与昭阳君一起饮酒。于是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张仪,因为只有他有机会偷窃和氏璧。楚国人对张仪严刑拷打,张仪拒不承认,楚人无奈,只好将张仪释放了。张仪受辱后辗转到了秦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宰相,为秦国日后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楚国不仅丢失了国宝,还丢失了一个人才,真的是人财两空了。国宝的不翼而飞引起朝野震惊,人们纷纷寻找,却终无结果。难道和氏璧就这样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吗?据说,和氏璧后来流落到了赵国。据史书记载,赵国人缪贤(传说是宦官)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不过,和氏璧究竟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一直是个谜。
完璧归赵
既然赵王可以得到和氏璧,寡人为什么不可以?”这也许是当时所有国君的共同心声。
当时号称最强大的秦国的国君秦昭王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派人出使赵国,打算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却又怕得罪秦国招来大兵压境之灾,只好派蔺相如携和氏璧出使秦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讲道:蔺相如到了秦国,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将和氏璧传给左右嫔妃大臣观看,却只字不提割地之事。蔺相如借为秦王指点璧上瑕疵的机会,夺回和氏璧,怒斥秦王以15城换玉只是一种欺骗,并要挟道:“若大王逼我献出玉璧,我的头就和这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怕和氏璧被撞碎,连忙召人拿来地图,指出所割让的15座城。蔺相如认为这是秦王的缓兵之计,便约定以五日斋戒为期,设九宾为礼,再次献璧。蔺相如看出秦王根本不可能割城给赵国。于是便派手下人乔装打扮,怀揣玉璧,连夜逃回了赵国。五日后,秦王在宫廷内设九宾之礼,命人请蔺相如。蔺相如进宫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缪公以来20余位君主,没有一位是惜守信约的。今秦国强盛而赵国弱小,如果大王先割城给赵国,赵国怎么会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当杀,我愿下汤锅,您看着办吧。”秦王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而且还会使两国的关系恶化,不如厚待蔺相如,自己也可得一个明君的声誉。于是秦王在宫廷内以隆重的礼节款待蔺相如,并将他送回赵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然而,被众人觊觎的和氏璧会安稳地留在赵国吗?
和氏璧的下落
随着秦国的不断强大,六国联盟的最终失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霸业最终建立。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军攻占赵国,赵国灭亡。赵幽王在投降的同时也献出了和氏璧。和氏璧进入了秦国的宝库。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秦国灭亡仅有短短15年的时间,之后的岁月里,项羽焚毁咸阳城,然后是楚汉争霸,中原战乱频仍。和氏璧也从此在历史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了何处呢?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随秦始皇一同埋在了陵墓里,成为随葬品。如果这样,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是否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在秦末战争中,和氏璧被项羽夺走。据史书记载,项羽率兵进入咸阳后,掠夺宝物,焚烧秦宫,和氏璧可能就在这时被项羽夺走。但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所败,死于垓下。和氏璧会不会又被刘邦占有?或许它被项羽藏在了他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亦或许就遗落在垓下吧(今安徽灵璧)。与这两种说法不同,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做成了传国玉玺。但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史书已经记载了秦始皇玉玺的材质,并不是和氏璧那样稀有的石料,而是和田玉。反过来说,如果玉玺真是用和氏璧做成的,那么和氏璧也会随着两千年的朝代更迭,以及与此相伴的王朝战争,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