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经济与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已经失去了平衡。美国霸权正在一点点减弱,让步于中国利益,全球经济权力正逐渐从欧洲向亚洲转移、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从美国向中国转移。
在这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全球很多专家看好中国、全球很多专家看空中国。“看好”和“看空”的背后,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情?
正处于全球经济超车道的中国,2012年前后,到底需要怎样的想象力与勇气?
1. 风动还是帆动,大通胀正在蔓延
一只北非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数天后可能引起一场全球的风暴。日前,来自重要产油国利比亚的“蝴蝶效应”正在迅速扩散,只不过,这次影响的可能是全球的油价高涨及输入性通胀压力。
通胀“幽灵”令人们惶惶不安。就像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官员所称,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飓风”。据欧盟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通胀已经抬头,这是世界经济复苏的代价,2010年以来,超出全球经济复苏程度的食品和能源价格飞涨,是目前全球通胀的直接导火索。
石油、铜、黄金,凡是地里出来的大宗商品都涨价,现在轮到粮食和肉了。石油抬高了用于农业生产的柴油、化肥、用具以及运输的价格,玉米、小麦、大豆、大米、肉类轮番上涨,粮价上涨速度惊人。以大米价格为例,国际米价一度突破1000美元/吨。这个价格是如此之高,就连泰国这个世界大米最大出口国的出口商都胆战心惊。几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价格基本维持在300美元/吨。泰国、越南、印度、埃及等大米输出国在2011年初先后宣布限制大米出口以保证本国供应。
粮食多少年来第一次在全世界人民的眼中变成了珍贵的商品。在巴基斯坦,运送小麦和面粉的车辆都需要准军事部队护送,而在马来西亚,未经许可出口面粉等产品就属于犯罪。
在印尼,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已向全国发出呼吁,鼓励民众自行种植红辣椒。韩国政府动用了卷心菜、猪肉、鲭鱼、萝卜及其他日常食品的应急储备,这是韩国总统李明博抵御通胀的努力之一。在2011年,有关食品通胀甚至是食品安全的话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由于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价格都呈上升势头。这种情况在包括海地在内的加勒比海岛国中更为明显。这些国家普遍依靠粮食进口,一些国家的食品价格上涨了40%。海地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80%的人口人均日生活费不足2美元。海地商人用卡车将一种特有的泥土从中部山区运到各地市场上贩卖。妇女们购买泥土后,带到附近作坊加工成被当地人称做“特雷”的饼干。她们将成桶的泥土带上房顶天台,将里面的石头和土块挑出,拌入盐和起酥油。之后,她们把泥土捏成一个个小饼的形状,留在烈日下晒干,再把制成的饼干带到市场上贩卖或当街出售。这种饼干口感“细腻”,舌头一接触饼干就能尝到一股潮味。吃下几小时后,嘴里还残存有一种难以忍受的泥土味道。在海地,吃泥饼干的直接原因之一是近期食品价格上涨过快。
2011年初,俄罗斯全面停止粮食出口,美国玉米产量下降。按照各种粮食的比例计算,在2002年卖100美元的粮食,2011年却需要200美元左右来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1年初公布的肉价指数,全球肉价已升至自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过去一年内,已累计上涨16%。其中,羊肉价格已升至37年来高点,牛肉价格升至两年来的高点,猪肉与禽肉价格也出现了大涨。
中国农产品市场也处于国际冲击之中,肉类、棉花、蔬菜、副食轮流出现涨价潮,给物价指数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据中国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显示,肉价的飙升则可用疯狂来形容。2011年7月,全国肉价同比上涨43.5%,至少9个省份同比涨幅超过50%,其余省份涨幅也在40%—50%。
通胀为什么难控制,在通货膨胀及金融危机的背后,总是有着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阴影。2008年,美国纽约期货市场原油交易价盘由几年前的25美元,暴涨至每桶145美元,与此同时,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而2011年初,美国纽约期货市场原油交易价盘又重返110美元以上,并继续走高,
在国际油价不断攀高的情景下,投资者加大了黄金购买力道以求保值,2011年4月国际金价登上每盎司1474.4美元的历史新高,连银价也突破40美元,飙涨到31年高点。
物价、股市、房价、黄金、人民币信用危机,汇率、热钱、医疗,大学扩招与结构性失业等,是中国百姓近年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至2012年,中国的通胀形势则更为严峻:货币增幅始终维持在16%以上,五年后就翻一番;多数要素价格长期被管制,潜在涨价因素太多;农村红利消失殆尽;输入性通胀压力空前。多重因素交叠使得CPI通胀随时可能朝着两位数急升。
中国经济学家王建认为,当前情况是,石油价格的暴涨,使得全世界对美元的需要相应加大,近而使美元被动性超发。由供给不足导致的价格上涨,“货币超发”只是价格上涨的结果,而非价格上涨的原因。
因此,抑制输入型通胀、供给不足造成的价格上涨,使用货币手段来“堵”,经济代价巨大不说,政策的失误会引发实体经济大范围破产、国民失业、收入骤减等。由于世界各国都在大量发行货币,这使得美元升值或贬值都将失真,国与国之间的货币强弱难以通过汇率表达,但最终会通过商品价格获得表达。这个表达就是:商品价格刚性上涨。
在全球通胀面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不管紧缩到什么程度,都无法阻止价格的上涨。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全都在执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巴西等前期已经开始收紧货币的国家最近已经停止了进一步的紧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国际储备货币极度宽松之时,弱势货币国家谁紧缩,谁将受到巨大的“冲击波”。因为“热钱”流入不仅会对冲紧缩政策,而且会使这个国家的流动性泛滥成灾。
美国经济学者Alen Mattich在《失衡的中国》一文中指出,通胀上升尤其不利于中国农村人口,食品支出在他们的消费开支中高得不成比例。为了控制通胀,中国政府可能会冒险刺破此前它允许膨胀的泡沫,尤其是过剩的工业产能。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正被各种失衡因素撕扯,投资者不太可能已完全消化了这些风险。中国出口业处于产业链低端,获利极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任何重大波动,都将使整个产业链受到破产的威胁。如果中国房地产资产依赖的收入(这里主要不是指家庭收入,而是指企业和地方政府收入)因外国贸易壁垒而减少,地产市场可能将以惊人的速度突然崩溃。
美国经济学家米什金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当纸币危机全面到来之时,稀缺资源或者以稀缺资源建立起来的本位制,将成为米什金所称为的“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拥有越来越稀缺的资源,就意味着拥有持续升值的财富,意味着,随时可以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的财富!中国老百姓为什么去买高价房攥在手里,因为通胀将带来物价暴涨,自古以来房地产就是“硬通货”,房子是大通胀后唯一能够看得见点东西的大宗商品。中国老百姓喜欢储蓄与当前社会的福利制度不完善有密切相关。买房则被当做通胀和负利率背景下的保值和增值工具……
据中国人民银行出版的《金融知识国民读本》中的说法,“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是一个劫贫济富的过程”。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影响是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但对于穷人和富人的影响却是完全相反的。实际上,通货膨胀具有逆向再分配的效应,即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据“恩格尔系数”的指标,越是穷的人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越大,越是富的人则刚好相反。富人控制着大宗商品的流通、定价等。另外,就是那些富人可以通过货币资本化如购买土地、房屋、高档奢侈品、艺术品等跑赢通胀,对穷人而言,拥有的保值固定资产相对较少,甚至没有,拥有的或许只是养老、看病用的存款,在通胀下,这些存款也在贬值。
由石油问题所带来的通胀,经济学家认为,2012年就是全球抗通膨的经济年。全球通膨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如1923年,德国大通胀,即使是购买最基本的物品,也需要数量惊人的货币,买一片面包就得要一手推车的现金。货币贬值得如此迅速,以至于在一天之中,要分好几次向工人支付薪水,而工人也要赶回家将领到的薪水花出去,以免它变得一文不值。据德国一则旧时的报道,一个家庭主妇装了满满一手推车钱(仅够买一点食品)去买点吃的,一个小偷趁她不注意,把一车钱倒在地上,推着车子飞快地跑了,车子要比钱价值高得多。1929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由华尔德股市崩盘开始。可怕的通货膨胀席卷而来,据记载,通货膨胀严重到一位在奥地利退休的员工,领了一生的退休金,只换到了一杯饮料。
而中国在1937年至1949年间,曾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100元法币1937年可以买2头黄牛,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只能买2个鸡蛋,1946年只能买1/6块固本肥皂,1947年只可买1只煤球,1948年8月19日只能买0.002416两大米(每斤16两),1949年5月只能买1粒米的千分之2.45。“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人们一边吃面,越吃越快,为什么?当面还没吃完,它的价格就上涨了。人们在核算成本、利润时纷纷改用米、金、银、外汇等为单位,支付工资采用米、生活指数或者外汇。上海市场大宗交易,如买卖房屋、地产、机器,甚至租房子,都以黄金计价,商品交易甚至蜕化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这次通货膨胀被作为恶性通货膨胀的典型例子,成为中国货币史上的恶梦。
由此,2011年到2012年中国经济学家最关心的焦点是中国经济在通膨之下,是否可能会失去它的动能。中国经济学者刘军洛认为,未来石油、农产品、黄金、稀缺矿藏、水资源价格会上升10倍。全球化经济竞争已经到“交易体系对抗的时代”。
《货币战争》作者、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宋鸿兵认为,美元将来肯定要崩溃,纸币贬值也是必然规律,即使是亿万富翁,如果不做投资,30年后也有可能吃救济。如果把1000万存银行里,10年后只相当于现在的200万。而应对纸币贬值和美元崩溃的最好手段是投资黄金和白银,尤其是实物黄金和白银。因为在通胀面前,投资者首先想到的还是黄金和白银,其他的投资品都想不起来。
中国经济学家向松祚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基础货币或者说国际储备货币从380亿美元激增到今天超过9万亿美元,增速超过200倍,而真实经济增长还不到5倍。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是今日世界金融和经济最致命的痼疾。据测算,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月平均值为4.81%。如果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时拥有100万元,到现在只值当年的15万元。如果根据货币购买力与日常消费品的价格进行比较,1978年的100万元的实际贬值程度要超过85万元。
1981年的“万元户”,一万元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倍,30年之后,折算下来,需百万以上才能抵当时的一万元。由此,一部经济史就是一部通胀的历史。
投资大师巴菲特认为,通胀是一种税,其破坏性远大于任何税种。通胀对盈利的腐蚀却是在不知不觉中的。以5%的通货膨胀率来计算,目前现金的购买力在不到15年内,就会减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