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维基解密
8291400000037

第37章 附件 (5)

一回到斯德哥尔摩,整夜夜不归宿的阿桑奇不得不回到索妮亚·布劳恩的家,他还是呆在那里。据布劳恩所说,看起来很明显他和另一个女人过了夜,他对这种微妙处境的方式很不一般。“阿桑奇突然脱光裤子露出下半身,索妮亚说自己觉得这种行为古怪又让人不高兴。她再也不想让阿桑奇住在自己公寓了,这点阿桑奇还没注意到。”

由于这一事件,阿桑奇后来被瑞典方面指控为“性骚扰”。在英国法律界,这可以解读为“猥亵骚扰”,或者就像如今人们所知的,是“性接触”。布劳恩说,那天晚上她睡在一块垫子上,第二天夜里是在朋友那里住的。

那天晚上,起诉“维基解密”创始人的故事泄露给了瑞典小报Expressen。2010年8月21日,繁忙的星期五,第二天黎明时分,警方指控阿桑奇“强奸”一事就传遍了世界各地。在电子技术应用的地方,任何人15分钟内就可以成为名人。阿桑奇意外陷入困境,他的辩词称自己没有“强奸”,任何人也许可以理解。但阿桑奇作为国际名人、“世界上最著名人士”的新地位被证明是一把无情的双刃剑。记者要求得到回应。

在瑞典小报Aftonbladet的一次采访中问到阿桑奇是否和两名起诉者发生过性关系,阿桑奇回答:“她们是匿名身份,所以我甚至都不知道她们是谁。”他还说:“我们已经得到警告,美国国防部在考虑用卑鄙的骗局这样的手段摧毁我们。”事实证明,这些说法激怒了两位女性。见报后,维兹的朋友玛利亚告诉警方:“混乱的局面让卡翠泄气,很生朱利安的气。”索妮亚似乎也发了火,告诉Aftonbladet报:“起诉当然既不是国防部也不是其他谁编造的。对我和另一个女孩应负责任的是一个对女性态度不正常的男人,问题在于他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她还说:“他不那么动粗,我也就不会感觉受到他的威胁。”

8月30日,爆发事件后10天,阿桑奇接受警方的正式审讯,自称为布劳恩的房客,坦白了自己短暂又最终酿成灾祸的经历。

被捕前几小时阿桑奇写给《澳大利亚人报》的长文中,他提出了“以科技为基础的新闻(Scientific News)”这一概念。阿桑奇的理念是,当人们从传统媒体看到一条经过记者整理和加工过的新闻后,他们可以来到“维基解密”的网站,查看记者所凭据的原始材料,从而判断记者的报道是否符合事实。

政府和大机构隐藏了太多秘密,阿桑奇提到,自己无意损害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阿桑奇说他靠向朋友借钱度日,现在的生活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每当想到余生可能会在监狱里度过的时候,情绪就会低沉。

6.阴谋论,“维基解密”虚拟镜像

对外界而言,“维基解密”本身也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组织,它在伦敦的几个办公室都位于地下室,没有固定的总部,其核心成员是阿桑奇和一小批志同道合的人,此外在全球各地还有800名兼职工作人员。获取信息所需的计算机也隐藏在世界各地各个角落,因此该机构也不受任何国家法律的限制。

“维基解密”共有9名董事会成员,都很神秘,阿桑奇是唯一对外公开身份的人。他很少公开露面,甚至连照片也只有有限的几张。

“维基解密”虽然不停地揭露机密,但它自己却“深藏不露”:该网站没有公布自己的办公地址和电话号码,也没列举该网站的主要运营者的姓名,甚至连办公邮箱都没留。外界既不知道它的总部在哪,更不知雇员是哪些人。美国情报部门曾怀疑朱利安?阿桑奇的“维基解密”是受“国际七三学社”指使,朱利安·阿桑奇似乎参与了去年白宫泄密事件,但此猜测遭到“国际七三学社”总部否认。

“维基解密”在全球许多地方都设置服务器,假使一个地方出状况,系统就自动转到另一个地方的服务器,机密资料则通过瑞典、冰岛和比利时等信息保护法律比较周密的国家的路径进出,资料存取记录,不会留存在服务器里,政府无法追查信息来源,这是它自我保护以及保护爆料者的方法,也是“维基解密”创办人阿桑奇投注毕生精力所发展出来的。

该网站的运营资金仍来自志愿者的捐助以及团队成员自掏腰包。据说费用每年为30万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支付服务器和技术支持的费用。借助现在的超高人气,它正想方设法吸引新的捐助者以及基金会的支持。

为“维基解密”网提供服务器支持的主机位于瑞典一个被弃用的地下核掩体内。该核掩体修建于冷战时期,深藏于地下,犹如谍战大片中展示的一样,它有着坚固的钢铁大门,而且还能承受核攻击,如今它被开发成了一个地下数据中心。BahnhofAB公司总裁卡隆曾形容该防空洞是斯德哥尔摩民防工程的“心脏”。

BahnhofAB公司此前也曾为“维基解密”网提供过服务器支持,但后来由于受到电脑黑客攻击,维基揭秘网转而与其他公司进行合作。

“维基解密”网站的域名解析服务商是一家名叫“EveryDNS”的美国公司,而租借的主机服务器则属于美国亚马逊公司。随着“维基解密”的动作越来越大,这两家公司备受压力。在美国参议员约瑟夫·利伯曼向亚马逊公司发出质询函后,亚马逊终止了“维基解密”的服务器,“维基解密”转而向巴黎的服务器运营商OVH求援,未果后就转到瑞典一家网络服务供应商。2010年末,EveryDNS公司宣布不再给“维基解密”提供域名解析服务,原因是针对该网站巨量“分布式拒绝服务”的黑客攻击,已经威胁到其他网站获得正常的服务。受其影响,“维基解密”被迫改用瑞士域名。

“维基解密事件”弄得满城风雨,美国游戏商就趁热潮推出一款小游戏,让网民可以扮演“维基解密”创办人阿桑奇,深入白宫尝试偷取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电脑机密。游戏出后,大受欢迎,几天已有超过100万人玩过。

玩家进入游戏(Wikileaks:The Game)后,就会发现自己身处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玩家要利用滑鼠控制正躲在桌下的阿桑奇,趁在办公桌旁的奥巴马打瞌睡之际,将USB手指插进奥巴马的手提电脑,偷走资料。想赢得这个游戏,阿桑奇的动作必须非常快和懂得见好即收,因为奥巴马会时不时醒来,当他看见你在偷他的资料,你就输了,但如果你能偷走全部资料,就算胜出。

游戏自2011年初推出以来甚受欢迎,几天已经有超过100万人玩过这个游戏。游戏发明者、21岁的墨伊斯(Sebastiaan Moeys)说:“看完一切严肃的新闻,我意识到人们很可能喜欢与之相关的休闲游戏。”他表示,他正经营着一个囊括多种网络游戏的网站,而他只花了一星期设计这个游戏。

自从“新闻”诞生以来,它的基本形态就是通过“媒体”向“大众”散播。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对新闻素材进行挑选、剪裁,然后呈现在大众面前。新媒体的出现,开始改变“新闻”的生产、传播程序;而“维基解密”做得更加彻底。

“维基解密”自称是一个新闻机构。与传统的新闻机构不同,这个新闻机构发明了一整套系统,用以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机密材料,这个系统可以有效地保护泄密者,使他们不被追踪到。然后,“维基解密”将这些机密材料公布出来,供人们自由查阅。

面对这些机密材料的巨大诱惑,一位美国记者说:作为一名记者,如果他得到了阿桑奇所掌握的机密材料,他会忍住不看吗?他会忍住不在第一时间把这些机密报道出来吗?至少从目前看,包括《纽约时报》、《卫报》等大报在内的媒体,都在连篇累牍地报道他们从“维基解密”获得的材料。

一位美国评论员写道:“作为‘文明’的一个最古老而且最佳的方案,所有的国家决定在彼此的首都给予其他国家小小一块‘飞地(注:这里指使馆)’,并为这些寻求和平解决问题的‘飞地’提供某些特殊的不受约束的权力。”但通过公开美国数十万份机密外交电报,“维基解密”向传统外交提出了挑战:如果外交官们知道他们说出的每一句话,也许会在某一天,在某一个网站上被公布出来,那么外交还会是今天意义上的外交吗?

最后,阿桑奇打开的这个魔盒,会成为今后千万个网站模仿的对象吗?我们已经看到了互联网世界模式复制的速度。今后,会不会有网站走得更远?何处是它们的边界?这种揭秘行动本身,是否足以自证其正义性?阿桑奇只是开始,故事远未结束。

附件二

APPENDIX

二战后

美国战争揭秘

1.战争之窗:二战后美国战争叙事

美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凭借着强大的工业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美国在1903年就发明了飞机,并在此后100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始终引领世界军事潮流。在海军空中化、陆军空中化之后,并在20世纪末,将空天一体化的战争大趋势铺展到世界面前。按照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的话说:传统上和平的美国,通过规模巨大、难以想象的社会改造、转型,已经变成一个处于永恒战争状态的斯巴达国家。

自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对外战争最多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发动战争?恐怕美国人民自己也不懂,种种战争,发生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开战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且冠冕堂皇……

美国的政治,就是军事政治。美国立国以来的40多位总统中,军人出身的占大多数。短短一部美国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而且是一部世界战争史。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统计:冷战前,美国平均2.4年打一仗,冷战后平均1.4年打一仗。从1991年海湾战争开始,美国军队就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今天还同时进行着两场战争,美国已经连续打了20年。

长期的战争状态,形成美国独有的战争文化。美国的国家性质、实力、利益,决定美国未来仍然是世界上的战争强国。对美国来说,战争就是外交,就是贸易。美国的战争状态,还表现在其经济结构上。美国企业中有1/3是军工产业。这种经济结构决定了美国必须通过连续不断的战争,消耗军品、大规模出售军火,以维持军工生产,进而拉动经济。

美国历史学教授特纳曾说:美国人具有鲜明特征的才智应该归功于边疆。每一个边疆的确都孕育着一个新的机会,打开了摆脱过去羁绊的大门。今日美国已经不是一个美洲国家,而是一个由数百个全球军事基地和海外领地组成的跨洲际国家。凭借着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绝对优势,美军已经处于独步天下的超强地位。

目前,美国军事力量事实上享有整个世界公用空间的控制权——即控制着公海、大气层空间和太空,用军事术语说,就是拥有全球制海权、全球制空权及制太空权。

【朝鲜战争】

发生时间

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双方人物

地形

朝鲜全境大部分地区为高山和深谷,山地和高原占半岛总面积的80%,北部是咸境山脉、狼林山脉和盖马高原,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东部是从北向南延伸的平行山脉。南部是太白山脉和芦岭山脉,西南部为南朝鲜山脉。全境不但山多,而且植被茂盛,森林和灌木林占了3/4。地貌起伏的山地形成了大量天然障碍和死角隐蔽区,茂密的植被有利于军队隐蔽行动和达成作战的突然性。

“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最初以美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身份踏上朝鲜土地后,印象深刻地评价说:“这一带的地形看上去,对机械化部队的士兵是不合适的。石峰高处离地6000英尺,山崖像刀锋一般,坡度极陡峭,狭窄的山谷如蛇般蜿蜒曲折。公路不过是些崎岖小径,较矮些的丘陵则为灌木松林覆盖。对于一个善于隐蔽的士兵来说,那就是最好的掩体。这是一个适合打游击战的地方,是靠双脚行军的中国步兵理想的战场,而我们靠轮子走路,对受道路限制的军队来说简直糟糕透顶。”李奇微退役后在回忆录中列出理解朝鲜的五个因素,排列第一的就是地理。

朝鲜战争最糟糕的地方,美军第2师第23团某营营长乔治·罗素中校曾经写道,“正是朝鲜本身”。美军一向过于依赖其发达的工业生产与先进的军事装备,尤其是离不开坦克,然而这里的地形却让他们难以施展身手。虽然西班牙与瑞士也都地势陡峭、群山连绵,但是山区过后很快就是一马平川,让工业强国的坦克可以长驱直入。然而,朝鲜在美国人看来,正如罗素所言,却是“过了一山又一山”。

场景

这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这场战争。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半岛军事停战协定》停止。但由于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因此从理论上来讲,这场战争尚未结束。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近7个精锐师大举穿过边境向韩国进发(也有一说为韩国率先向朝鲜发动进攻)。值得指出的是,朝鲜并未事先知会中国政府详细的作战计划和具体的开战日期,因此中国与美国一样,直到战争开始才得悉。